張強 李靜
(寧夏回族自治區(qū)第五人民醫(yī)院,寧夏 石嘴山 753000)
麻杏苡甘湯加減治療急性蕁麻疹臨床觀察
張強 李靜
(寧夏回族自治區(qū)第五人民醫(yī)院,寧夏 石嘴山 753000)
目的觀察麻杏苡甘湯方加減辨證治療成人急性蕁麻疹的臨床療效。方法將患者62例按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兩組。對照組30例給予西醫(yī)常規(guī)治療;試驗組32例在對照組基礎上給予麻杏苡甘湯加減辨證治療。對兩組患者治療效果進行評價。結果試驗組患者臨床總有效率為93.75%,明顯高于對照組的66.67%(P<0.05),治療后試驗組的癥狀、體征評分改善亦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P<0.05)。結論口服中藥麻杏苡甘湯加減治療急性蕁麻疹效果顯著。
急性蕁麻疹 麻杏苡甘湯
急性蕁麻疹(AU)是一種臨床常見病,以瘙癢、風團或伴有血管性水腫為特征的變應性皮膚病,是由于皮膚、黏膜小血管擴張及滲透性增加而出現(xiàn)的一種局限性水腫反應。本病常急性發(fā)作,全身有瘙癢及大小不一的風團發(fā)生。風團可相互融合成大片皮損,或成地圖樣損害。皮損往往在數(shù)小時內消退,但此起彼伏,不斷發(fā)生新的損害。嚴重影響患者的日常工作及生活質量。筆者近年來采用中藥治療急性蕁麻疹,取得了非常好的臨床療效?,F(xiàn)報告如下。
1.1 病例選擇 納入標準:年齡在18~65歲;發(fā)病時間在4周以內;符合急性蕁麻疹診斷標準[1];依從性好,自愿參加本臨床研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合并有感染性疾病、腎臟疾患、腦血管病、糖尿病、活動性肺結核、痛風病、心血管病、肝及造血系統(tǒng)等嚴重原發(fā)性疾病、精神病患者;妊娠期婦女;對本藥已知成分過敏患者;出現(xiàn)腹痛、惡心嘔吐、喉頭水腫或呼吸困難甚至窒息、過敏性休克癥狀、全身中毒癥狀患者。
1.2 臨床資料 選取本院住院及門診患者62例,按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試驗組32例,男性20例,女性12例;平均年齡35.46歲,平均病程7.58 d。對照組30例,男性16例,女性14例,平均年齡33.87歲;平均病程8.16d。兩組患者臨床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3 治療方法 試驗組采用中藥麻杏苡甘湯加減:麻黃10 g,防風10 g,蟬蛻10 g,杏仁10 g,薏苡仁10 g,桑白皮10 g,赤小豆30 g,白鮮皮30 g,地膚子20 g。風寒證去桑白皮加桂枝10 g,細辛6 g,羌活10 g;風熱證加金銀花15 g,連翹10 g,石膏15 g。對照組采用氯雷他定片口服,每次10 mg,每日1次。兩組療程均為20 d。治療結束后第2日評定療效。
1.4 觀察項目 按4級評分方法 (0分、1分、2分、3分)記錄患者服藥前后的癥狀和體征,以及皮疹分布、瘙癢程度、發(fā)作頻率等。具體標準見表1。
表1 癥狀評分表
1.5 療效標準 參照 《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2]擬定,治療20 d后隨訪以評定療效。 痊愈:皮疹消退,無瘙癢,自覺癥狀全部消失,停藥后無復發(fā)。顯效:皮疹基本消退,偶有少數(shù)皮疹出現(xiàn),基本不癢,停藥后偶有復發(fā)。有效:皮疹大部分消退,但停藥后時有復發(fā),瘙癢較前減輕。無效:皮疹無變化,瘙癢無減輕。
1.6 統(tǒng)計學處理 應用SPSS16.0統(tǒng)計軟件。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見表2。結果顯示試驗組有效率優(yōu)于對照組(P<0.05)。
表2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n)
2.2 兩組治療前后癥狀、體征評分比較 見表3。結果示,試驗組與對照組治療后各項癥狀、體征評分均得到明顯改善(P<0.05);試驗組治療后改善優(yōu)于對照組(P<0.05)
表3 兩組治療前后癥狀、體征積分比較(分,±s)
表3 兩組治療前后癥狀、體征積分比較(分,±s)
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組別 時間 風團大小 風團數(shù)目 風團顏色 皮損分部 瘙癢程度 發(fā)作頻率 持續(xù)時間 皮膚劃痕試驗試驗組 治療前 2 . 5 6 ± 0 . 9 4 2 . 0 8 ± 0 . 4 7 1 . 7 7 ± 0 . 4 2 1 . 7 0 ± 0 . 6 5 1 . 6 9 ± 0 . 0 4 1 . 4 5 ± 0 . 1 0 1 . 6 9 ± 0 . 1 0 1 . 9 0 ± 0 . 4 8(n = 3 0) 治療后 0 . 7 7 ± 0 . 3 4*△0 . 8 7 ± 0 . 2 2*△0 . 3 4 ± 0 . 1 4*△0 . 7 4 ± 0 . 4 3*△0 . 5 5 ± 0 . 0 3*△0 . 3 4 ± 0 . 1 3*△0 . 3 8 ± 0 . 3 9*△0 . 6 1 ± 0 . 3 5*△對照組 治療前 2 . 1 3 ± 0 . 2 7 2 . 2 5 ± 0 . 3 4 1 . 7 6 ± 0 . 2 6 1 . 4 0 ± 0 . 3 6 1 . 7 5 ± 0 . 3 4 1 . 6 8 ± 0 . 2 2 1 . 7 7 ± 0 . 3 8 1 . 8 8 ± 0 . 4 5(n = 3 0) 治療后 1 . 3 1 ± 0 . 1 3*1 . 3 4 ± 0 . 6 3*1 . 2 5 ± 0 . 1 5*0 . 7 4 ± 0 . 2 3*0 . 9 4 ± 0 . 4 5*0 . 8 8 ± 0 . 5 6*0 . 8 5 ± 0 . 3 1*0 . 8 9 ± 0 . 0 5*
蕁麻疹臨床表現(xiàn)為局限性風團,驟然發(fā)生,很快消退,愈后不留痕跡,有劇烈瘙癢及燒灼感,與中醫(yī)文獻記載的“癮疹”相似。本病一般分為急、慢性兩類。急性者多稟賦不足,又食魚蝦等帶腥動風或不新鮮食物,或因飲食失節(jié),胃腸食滯,飲酒過量,復感風寒,風熱之邪郁于皮毛腠理之間而發(fā)病。慢性蕁麻疹患者多有濕熱、風熱之邪客于體內,風熱濕邪客于肌膚而發(fā)為風團瘙癢,反復難愈。由此可見,風邪是本病的主要外因?!帮L為百病之長,善行而數(shù)變”。風寒相合而為風寒之邪,風熱相合而為風熱之邪,二者又可相互轉化。因此治療當以祛風為主,并根據(jù)夾寒,夾熱不同,用清熱或散寒之法。癢自風來,止癢必先疏風,因而用麻杏苡甘湯加減散風止癢,利濕解毒。故在治療時選用麻黃、防風、蟬蛻,開發(fā)腠理,透解在表之風邪。薏苡仁、地膚子、白鮮皮利濕解毒。杏仁、桑白皮、赤小豆宣肺利水滲濕。風寒證加桂枝、羌活、細辛以散風寒,風熱證加金銀花、連翹、石膏清熱散風。諸藥合用共奏清熱或散寒,祛風利濕止癢之功,而使邪祛,疹退,癢止。藥理研究表明,胡竟一等[3]發(fā)現(xiàn)連翹殼水煎劑有抗二甲苯所致小鼠耳腫脹的作用,其大孔樹脂吸附物及連翹多酚有相近效果,而連翹種子提取物無明顯作用。本方能抑制肥大細胞脫顆粒釋放生物活性物質,對血管變態(tài)反應之病理有一定拮抗作用[4]。
本觀察表明,兩組痊愈率和總有效率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口服中麻杏苡甘湯對治療急性蕁麻疹有顯著療效。
[1] 張學軍.皮膚性病學[M].7版.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10:119-122.
[2] 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136.
[3] 胡竟一,雷玲,余悅,等.連翹的抗炎解熱作用研究[J].中藥藥理與臨床,2007,23(3):51-52.
[4] 李明華.支氣管哮喘的現(xiàn)代免疫學和中藥免疫藥理學研究進展[J].中國中西醫(yī)結臺雜志,1997,17(4):199-200.
R758.24
B
1004-745X(2015)08-1457-02
10.3969/j.issn.1004-745X.2015.08.053
2015-0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