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敏+祝禧
一、 閱讀一個故事
師:昨天同學們回去預習了《司馬遷發(fā)憤寫??史記??》一文,我們先來聊聊《史記》、講講司馬遷。
生:我先說說司馬遷。司馬遷是我國古代一位了不起的史學家、思想家和文學家。他最大的貢獻是創(chuàng)作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
生:我知道,《史記》記載了從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期,到漢武帝元年,長達3000多年的歷史?!妒酚洝愤€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對后世的影響巨大。
師:同學們預習得不錯。讀歷史故事和其他故事一樣,首先也要梳理文脈。請大家自由默讀,用小標題形式歸納故事的起因、經(jīng)過、結(jié)果。(根據(jù)學生匯報,歸納出如下小標題:殷切囑托 忍辱負重 完成巨著)
師:快速瀏覽課文。(生讀)可以用合并段意的方式,歸納故事的主要內(nèi)容:司馬遷遭受了飛來橫禍后,忍辱負重,歷時13年,終于完成了輝煌巨著《史記》。
師:同學們,讓我們把時光追溯到司馬遷的年輕時代,尋找寫《史記》的原因。靜下心來默讀課文第1~2自然段,在讀懂的基礎(chǔ)上,用簡潔的語言概括并寫下來。
生:黃河的熏陶是司馬遷決心寫歷史的原因之一。
生:還有歷史故事的感染。那波濤滾滾的黃河龍門下,年幼的司馬遷聽著父老鄉(xiāng)親們講述古代英雄的故事,心里滿懷著夢想,他也要成為一名英雄,也要建功立業(yè),成就一番事業(yè)。
生:還有受父親的影響,司馬遷喜歡歷史,也有編寫史書的志向,并為此做了大量的準備。尤其是病榻前,父親淚流滿面地叮囑司馬遷一定要完成他未盡的事業(yè)。
師:讓我們一起朗讀。(引讀司馬遷“積累了大量的歷史資料”和“忙著研讀歷史文獻”這兩段話。)
【評析】預習、初讀、瀏覽,梳理文脈,學會從文中篩選信息,學會概括,把長文讀短,是閱讀故事的一般方法。教者教學的重心始終停留在學生自主學習、交流討論的方式上,很適合本文清晰明了的文字風格。
二、 感受一段心路
師:當在司馬遷專心致志寫《史記》的時候,一場飛來橫禍突然降臨到他的頭上。(出示)“飛來橫禍”是什么意思?
生:“飛來橫禍”就是意外的災禍。
師:那是怎樣意外的災禍呢?課文中有一句話寫得很明白,一起讀。
生:“正當他……入獄受了酷刑。”
師:遭受飛來橫禍、冤受酷刑,對于年輕的司馬遷來說意味著什么?他會經(jīng)歷一段怎樣的心路歷程?(板書:一段心路)靜心默讀第3自然段,多讀幾遍,可以用單豎線做上分層記號。
生:一開始司馬遷的內(nèi)心一定非常非常痛苦和氣憤,可謂悲憤交加。(板書:悲憤交加)
師:請你讀讀文字。(生讀)
生:這時候的司馬遷一定很想死,死比活著痛快!可他又想到了很多很多,所以決定活下去。
師:也就是思想始終處于矛盾中,處于痛苦的生死抉擇中。(板書:生死抉擇)
生:最后司馬遷改變主意了,他決定活下來,繼續(xù)寫《史記》。
師:也就是司馬遷發(fā)憤著書。(板書:發(fā)憤著書)
師:從悲憤交加——生死抉擇——發(fā)憤著書,寫在黑板上只有寥寥十二個字,但對于司馬遷的內(nèi)心來說,是極其復雜的。就讓我們細細地閱讀、體會這段不平凡的心路。
【評析】教者逐步放手讓學生自主閱讀,從整體感知,梳理層次,提取關(guān)鍵詞,解讀司馬遷不平凡的內(nèi)心密碼,教學的明線停留在學生習得閱讀方法上,暗線則鋪設(shè)了—條觸摸人物情感,贏得自我情感共鳴的甬道。
師:遭受酷刑后的司馬遷悲憤交加,“悲”的是什么?“憤”的是什么?課文中沒有過多介紹。請你們讀讀補充閱讀資料第一部分,再深入想一想。
生:司馬遷悲的是入獄受了宮刑,失去了男人的尊嚴,人格受到了極大的侮辱。
生:悲的是他再也抬不起頭來做人,整個家族都蒙上了羞辱。
生:悲的是自己竟然被判了這樣的酷刑,痛苦萬分。
師:讀歷史故事就應該這樣,聯(lián)系歷史資料閱讀,能把故事讀厚實了。宮刑是所有刑罰中最卑賤的一種,是一種奇恥大辱。那他“憤”的是什么呢?
生:憤的是漢武帝不辨是非,無故判他酷刑,受了冤枉。
生:憤的是因為多說了幾句真話,就被迫害受了這樣的刑罰。
生:憤的是朝廷官員黑白顛倒,不敢說真話。
師:正義直言換來了如此酷刑,忠心耿耿卻受到了慘無人道的折磨,所以(生齊讀)“司馬遷悲憤交加——幾次想血濺墻頭,了此殘生?!薄皻垺弊衷谧值渲杏腥N解釋:(1)害,毀壞。(2)不完全,余下的。(3)兇惡。這兒該選擇哪一種?“殘生”的意思是什么?
生:這里的“殘生”就是指不完整的人生。
生:因為他受了宮刑,已經(jīng)沒有了做男人的尊嚴,所以說是不完整的人生。
師:在我國古代,有一種士大夫氣節(jié),士大夫犯罪,殺頭可以,但污辱性的懲罰是受不得的。士大夫如果遭受酷刑,一般都會自行了斷,這就是常說的“士可殺不可辱”。所以,對于當時的很多文武官員來說,如果“死”和“宮刑”同時擺在面前的話,他們會選擇什么?
生:會選擇死。
師:對,所以——(齊讀)“司馬遷悲憤交加,幾次想血濺墻頭,了此殘生?!?/p>
師:司馬遷后來在《報任安書》中這樣描述:(畫外音)“仆以口語遇此禍,重為鄉(xiāng)黨所笑,以污辱先人,亦何面目復上父母丘墓乎?雖累百世,垢彌甚耳。是以腸一日而九回。居則忽忽若有所亡。出則不知其所往。每念斯恥,汗未嘗不發(fā)背沾衣也?!卑察o地看看這一段話的意思(大屏幕推上譯文),你能理解司馬遷此時的感受嗎?用一個詞或者一句話來說一說。
生:生不如死、非常痛苦、痛不欲生、悲痛欲絕……
師:此刻的司馬遷悲憤交加,萬念俱灰!讓我們一起再讀讀這句話。
生:(齊)“司馬遷悲憤交加,幾次想血濺墻頭,了此殘生。”
【評析】課文僅用一句話說司馬遷悲憤交加,寥寥數(shù)語不能觸及故事源處,對于那時處境的了解正是感受司馬遷形象的基礎(chǔ),教師的補充恰到好處,加上哀怨悲傷的旋律與聲情并茂的閱讀,在學生心底掀起情感波瀾,對“悲憤”的理解自然也深了一層。
師:所有人的預料一定是司馬遷會選擇死,然而最終司馬遷卻選擇了生,給世人一個大大的驚訝!為什么要生?這生死抉擇后的“生”從何而來呢?
生:他想:“人總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輕于鴻毛。我如果就這樣死了,不是比鴻毛還輕嗎?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寫完這部史書!”
師:他的這一想法決定了他的一生,也改變了他的一生。這幾句話請你們一句一句地讀,看看能不能讀懂?
生:我讀懂了第一句“人總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輕于鴻毛?!本褪钦f每個人死的價值不同,有的比泰山還重,有的比鴻毛還輕。
師:原文是這樣說的:(出示)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用之所趨異也。誰能讀懂?
生:人必然有一死,有的死比泰山還要重,有的死比鴻毛還要輕,這是因為他們所追求的不同。
師:因為追求不同,人生價值完全不同,多么鮮明的對比,我們一起朗讀,要讀得擲地有聲!
生:我讀懂了這一句:“我如果就這樣死了,不是比鴻毛還輕嗎?”他覺得現(xiàn)在死了,就比鴻毛還輕,死的沒有價值。對他來說,真正有生命價值的是寫《史記》,真正重于泰山的是寫完《史記》。
生:我受了宮刑,受到了極大的侮辱,我還有什么臉面活在世上?我必須求得痛快一死??墒?,不,不行,父親臨終前的囑托還沒有完成,我怎能就此求得自己的一死了之呢?將來我怎么去面對九泉之下的父親?。?/p>
師:《史記》何以那樣重要?竟然讓這位“士可殺不可辱”的士大夫堅持活了下來,他的內(nèi)心一定不是一句話那么簡單,請你們替司馬遷把“生死抉擇”時的話寫下了。[出示:司馬遷想: (生寫,然后交流)]
生:我因為多說了幾句真話,遭受了如此的飛來橫禍,現(xiàn)在的我這殘生還有什么意義?我還是選擇死吧?不行,我不能就此沉淪,想想那些英雄們,周文王被關(guān),寫了一部《周易》;屈原遭到放逐,創(chuàng)作了《離騷》……我也要像他們一樣,寫完《史記》,成為英雄!
生:我是一名史官,我有責任記下歷史,留給后人,這可是我們兩代人的夢想呀!……
師:同學們的內(nèi)心獨白說得有情有理,父親的遺愿讓他活了下來!從小的夢想讓他活了下來!史官的責任讓他活了下來!對人生價值的理解讓他活了下來!
師:同學們,你們走進了文字,更走進了司馬遷的內(nèi)心,真好!就在這樣經(jīng)歷反反復復的內(nèi)心抉擇后,司馬遷堅定了信念。(齊讀“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寫完這部史書!”)
師:兩個感嘆號,兩個“一定”請你們讀好它。(生讀)
師:把決心下在心底,讀得更低沉有力些?。ㄉx)
師:此時的《史記》對司馬遷來說,是生命的延續(xù),是精神的支柱,是實現(xiàn)生命價值的體現(xiàn)。
【評析】文本細讀的關(guān)鍵是借助關(guān)鍵詞句反復品讀、感受,想象,深化、共鳴……小練筆的目的不僅將散落在文中的“珍珠”串成一條項鏈,而且借助深情的朗讀,使得情感得到升華。
師:司馬遷發(fā)憤著書用了多少年?
生:13年。
師:整整13年忍辱負重的日子,只為了寫《史記》。司馬遷生活的年代離我們有二千多年了,他發(fā)憤寫《史記》的畫面,仍會像一個個特寫鏡頭,出現(xiàn)在我們眼前。
師:(引讀)為了兒時的夢想、父親的囑托——(生讀)“他盡力克制自己,把個人的恥辱、痛苦全都埋在心底,重又攤開光潔平滑的竹簡,在上面寫下一行行工整的隸字?!?/p>
師:為了百姓的期待,史官的責任——(生接讀)“他盡力克制自己,把個人的恥辱、痛苦全都埋在心底,重又攤開光潔平滑竹簡,在上面寫下一行行工整的隸字?!?/p>
師:為了實現(xiàn)自身生命的價值——( 生接讀 )“他盡力克制自己,把個人的恥辱、痛苦全都埋在心底,重又攤開光潔平滑的竹簡,在上面寫下一行行工整的隸字。”
師:為了心中的那份信念,為了實現(xiàn)人生價值,忍受著一切的痛苦,執(zhí)著地追求著,這就是——
生:司馬遷發(fā)憤寫《史記》。
【評析】情感的升華是怎樣水到渠成的?復沓式的朗讀是—種教學的藝術(shù)。教師導語的變化,為的是—次次地渲染氣氛,就好像站在大瀑布前,聽到的是—次次雷鳴般的轟響,看到的是—個永恒定格的埋頭書寫形象。
三、 領(lǐng)悟一種精神
師:從悲憤交加——生死抉擇——發(fā)憤著書,終于,司馬遷用生命之泉澆灌出了累累碩果。讀讀第4自然段,其中有兩個數(shù)字,“13年”“52萬余字”,你體會到了什么?
生:我體會到了司馬遷編寫《史記》時間之長,《史記》的文字很多。
師:數(shù)字是有溫度的,讓我們發(fā)自肺腑地贊嘆:——(生齊讀)
師:《史記》這部輝煌巨著名垂千古,魯迅也給予了極高的評價,稱《史記》為(齊讀:“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師:知道《離騷》嗎?
生:它是屈原的作品。
師:對,《離騷》是中國第一部長篇抒情詩。魯迅稱《史記》是史家的絕頂之作,不押韻的《離騷》,給予了極高的評價。
師:同學們,我們讀到了司馬遷的一個故事,一段心路,現(xiàn)在你還讀出了什么?
生:我讀出了司馬遷堅定的信念和執(zhí)著的追求。
生:我讀出了司馬遷作為一名史官的責任和厄運打不垮的信念。
生:我讀出了司馬遷永不放棄、笑對人生的精神和對生命價值的理解。
師:夢想、信念、責任、承諾、不屈不撓、對生命價值的理解!這就是一種司馬遷精神(板書:一種精神)司馬遷靠著這種精神完成了歷史巨著。我們想象一下,當司馬遷在光潔平滑的竹簡上寫完《史記》的最后一個字,欣然站起身來,他想什么?說什么?做什么呢?
生:他會邊哭邊說,《史記》是我們司馬家兩代人的夢想,現(xiàn)在我終于寫完了,我沒有辜負父親對我的期望!
生:他會跳起來大喊:太好了,《史記》終于寫完了,從皇帝到漢武帝這3000余年間歷史可以留給后人了,我安心啦!
生:他會對家人說,13年的風風雨雨,我終于挺過來了,但我終究是成功了,因為我寫完了《史記》。后人可以讀到許多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希望這些英雄能激勵更多的后人。
師:我相信完成《史記》后的司馬遷,一定享受到了實現(xiàn)人生價值的幸福和快樂,他覺得這樣做是有意義的,因為他說過(齊讀)——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用之所趨異也。
【評析】歷史故事留給后人的是什么?探討支撐司馬遷忍辱負重的精神力量,感受司馬遷堅定的信念和對生命價值的理解是教者教語文,更教做人的樸實想法。借助想象說話,體會艱辛過后實現(xiàn)人生價值的幸福感,也使得學生讀這個故事時的心路歷程變得豐滿和完善起來。當然語文教學不是說教,更不應讓學生被偉人精神嚇著。
四、 記住一個名字
師:同學們,學到這兒,司馬遷這個名字,你們一定牢牢地記住了。(板書:一個名字),這個名字書寫了中華民族的歷史,請你用一兩句凝練的話寫下來,署上你的名字。
生:我對司馬遷的評價是:鐵骨錚錚好男兒,壯哉司馬遷!
生:司馬遷不僅讓我們讀到了一部輝煌的著作,更讓我讀到了一段艱辛的心路歷程,一種偉大的
專家看課
精神。
生:司馬遷,你把歷史裝在心里。站起來,你是一座山;倒下去,你是一座偉大的豐碑!你是我們心中永遠大寫的“人”。
生:一個故事、一段心路、一種精神深深地感染了我,司馬遷,你是我心目中真正的英雄。
師:兩千多年過去了,司馬遷堅定的信念,正確的人生價值觀已經(jīng)成了中國文化的一個典型代表!司馬遷也被稱為中華文化的脊梁。(板書:文化脊梁)希望你們也能擁有這個脊梁,活出我們自己的生命價值。
【評析】閱讀提煉與自我評價,把司馬遷偉大的名字和中華文化脊梁聯(lián)系起來共留學生心中,從中受到激勵并傳揚,活出自己的生命價值,這也正是本課的目標和歸宿。
【總評】語文教學中,教師要有文化自覺。歷史是什么?用一個著名學者的話說,歷史就是那朵“沙漠玫瑰的開放”,看上去已經(jīng)干枯,其實所有的寶貴就在于把它放在水中一段時間的浸泡,便又是完整的豐潤飽滿的復活了的玫瑰。歷史就是讓你知道它的過去,并理解它的現(xiàn)在到底代表什么意義。學習歷史人物故事,王老師把目光鎖定在一個故事、一段心路,一種精神,一個名字上,就是力圖打破歷史人物與學生間的歷史隔膜,引領(lǐng)學生走進這段歷史,回到起點,讓學生浸潤在語言文字中,浸潤于歷史人物的內(nèi)心深處,觸摸、感悟并提升一種文化精神”,讓這個記載在中華民族史冊上的歷史人物和歷史故事,在當下的文化語境下獲得重生。綜觀本課,有如下幾個特點:
1. 螺旋上升的板塊設(shè)計。整堂課在整體架構(gòu)上采用了“層層遞進、螺旋上升”的板塊設(shè)計,這樣的設(shè)計用意是十分明確的:以細讀文本為基點,鋪設(shè)學生與歷史人物之間,由認識到熟悉進而評鑒的路徑;以人物心路的反復琢磨為重點,把司馬遷的忍辱負重、矢志不渝的形象,活生生地展現(xiàn)在學生面前,讓歷史人物的內(nèi)心深處復雜的情感變得可感可觸;以獲得精神與信仰的共鳴為標點,將文路與心路自然結(jié)合,課路與學路的和諧共振,把學生推到歷史人物面前思考生命價值,感悟信念力量,體會實現(xiàn)人生價值的幸福。這正應了那句話“讀史使人明智”。從課堂上學生的反映來看,學生學得開放主動,思考深入,思維活躍,情感真摯,這樣的架構(gòu)正是教者追求“關(guān)乎精神,生長智慧,獲得積淀”的語文教學境界的有效體現(xiàn)。
2. 咬文嚼字的課堂細節(jié)。這堂課,在文本細節(jié)的處理上可謂獨具匠心。學習歷史故事,遭遇到的困難是如何走進歷史人物的內(nèi)心,像司馬遷這樣充滿傳奇經(jīng)歷的人物故事,要獲得內(nèi)心的認同和體悟是需要下一番工夫的。王老師首先長文短教,面對教材始終關(guān)注語言文字的細節(jié)化處理,像整體感知、篩選信息、梳理層次、學會概括、提取關(guān)鍵詞、覓得讀書方法等細節(jié)的打造,目的是使得人物形象越來越清晰,歷史故事越來越明了。但僅此是不夠的,王老師又將眼光落在學生學習文本不易理解的幾個部分,讓“短句長教”,重點聚焦“忍辱負重”,重錘敲打最能突出司馬遷形象的重點部分。讀司馬遷被冤枉事件,聽《報任安書》的內(nèi)心獨白,以“情感”為主線,讀懂艱辛、曲折、屈辱、堅強等的一段段內(nèi)心矛盾掙扎的前因后果。咬文嚼字的工夫還體現(xiàn)在搭建對話平臺,恰當?shù)淖灾鲗W習和交流,還將學生的觸角向四面八方張開,想象《史記》何以那樣重要的心理活動,學生的收獲是顯而易見的。
3. 鏈接拓展的創(chuàng)生機制。語文的課堂教學所追求的,不只是那些可見的、物態(tài)化的符號、圖像或行為,還應當是一種只有孜孜叩問,它才會彰顯的內(nèi)在意義。一種精神性、人文性的價值取向和情感信仰。王老師在教學中始終沒有忽視兒童的精神發(fā)育,她讓學生站在歷史人物面前,不惜濃墨重筆讓學生書寫、聆聽、討論,不惜花時間在反復、多樣的精讀、細讀、拓展閱讀上,尤其是幾處恰到好處的補充與拓展閱讀,既滲透了“聯(lián)系”的思想,也使得“司馬遷”作為一種文化符號,在學生心靈扎根,可謂水到渠成。當學生用語言文字直抒胸臆,表達自己內(nèi)心的感受,活出自己生命的精彩時,不正是我們所期望的嗎?
文史哲是相通的,讀歷史故事,感人物內(nèi)心,用現(xiàn)代的“我們”去理解曾經(jīng)的“他們”,讓歷史在當下生活中賦予意義和價值,這正是我們要努力的。
(王敏,海門市東洲小學青年教師;祝禧,江蘇省人民教育家培養(yǎng)對象海門市東洲小學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