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平
第一次拜訪瞿秋白故居在上世紀90年代初,那是因赴滬開會途經(jīng)常州作短暫停留慕名而去的。光陰荏苒,往事幾近忘卻,模糊的記憶中只留下一處黑舊的江南祠堂。今年有幸在這座江南名城工作和生活了近半年時間,心中惦念著秋白故居,于是不顧酷暑當頭、溽熱難耐,相邀兩位同事再次前往。與初次拜謁所不同的是,故居旁邊又新建起了瞿秋白紀念館,面積也比原來擴大了一倍多。然而,如今的故居和紀念館卻早已被周圍的高樓大廈所包圍,面對五光十色、人潮涌動的繁華商業(yè)街區(qū),這座低矮、老舊的建筑顯得有些落寞,并且很容易被人忽略。不過,繁華喧囂與保守嚴肅共存,鬧市之中僅有一點文化遺存能夠保留下來,今天看來也委實難能可貴。相比那些風(fēng)雨飄搖中的名人故居,瞿秋白故居可謂是幸運的。
瞿秋白故居及紀念館坐落于常州市中心的延陵西路。故居是一幢典型的江南祠堂,黑漆漆的大門、廊柱、窗欞,昭示出建筑年代的久遠,室內(nèi)的家具、用品等陳設(shè)異常儉樸,分不清哪些是原物,哪些是仿制品。故居顯得有些凄清冷落,她與一墻之隔的喧囂商業(yè)街形成了強烈的反差,可謂現(xiàn)代都市中一塊鬧中取靜之地。環(huán)顧四周,我驚異地發(fā)現(xiàn),偌大一處館舍中參觀者竟只有我們同行的三人,頓時一種莫名的滋味浮上心頭,由此不禁聯(lián)想到近年來紅色旅游所遭遇的種種尷尬。記得有一年,我慕名來到上海魯迅公園(原為虹口公園)拜謁魯迅墓,不料卻目睹了苦澀酸楚的一幕:在魯迅先生身著長衫的坐像前,一大群紅男綠女們正忘情地大跳迪斯科,近乎瘋狂的節(jié)奏回蕩在靜謐肅穆的墓地,令人不寒而栗。我的心里一陣刺痛,一陣茫然,失望之情油然而生。還有一次,我利用在上海開會之機好不容易打聽到魯迅先生晚年居住的大陸新村9號,除了吃“閉門羹”的遺憾之外,沒想到緊挨著故居的竟是一家寵物醫(yī)院,倘若先生有知,不知作何感想?紹興魯迅故居十字街頭,身著長衫、面容冷峻的魯迅先生雕像背后,竟是國際影城、量販式KTV和電子游戲廳,商業(yè)開發(fā)的沖動令名人故居的生存空間變得越來越窘迫。透過這些林林總總的偶然事件,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在當今這個容易浮躁的社會里,名人的價值時常被“虛無”和“短視”的浪潮所淹沒,由此帶來的紅色之地“門庭冷落”也就不足為怪了。
也許是我們虔誠的朝圣感動了秋白故居的管理人員,一位長者熱情地陪著我們觀看并不時地作些講解,之后又帶著我們嫻熟地穿過故居,徑直來到紀念館門口。瞿秋白紀念館由鄧小平同志題寫?zhàn)^名,它是一幢江南風(fēng)格的現(xiàn)代建筑,粉墻黛瓦,斗拱檐壁,頗顯古樸凝重。看得出來,紀念館在建筑風(fēng)格上與故居保持著驚人的一致,可謂十分般配。館中用大量珍貴的歷史照片展現(xiàn)了瞿秋白同志短暫而坎坷的一生,同時也陳列出學(xué)術(shù)界多年來關(guān)于瞿秋白同志的研究成果。紀念館最引人注目的要數(shù)正中央矗立的那尊青銅塑像,高大挺拔,須仰視才可。瞿秋白西裝革履,相貌斯文,英俊瀟灑,神采飛揚,駐足凝視這尊形神兼?zhèn)涞牡裣?,腦海中即刻浮現(xiàn)出那副報刊書籍、熒屏之中熟稔的英容,那是一副多么秀氣但又有幾分蒼白的面容啊!很難想象,他能以柔弱的書生之軀演出了一場泰山崩于前而不動的英雄戲,令人惋惜喟嘆之余又不免陷入到深思和感慨之中。
走出紀念館大門,只見一面高大的墨玉石墻矗立于院落一側(cè),其上鐫刻著當代著名散文家梁衡先生的經(jīng)典之作《覓渡,覓渡,渡何處?》,這是迄今為止我所見到的關(guān)于瞿秋白一生是非功過最權(quán)威、最精辟的解讀。作者的創(chuàng)作靈感來自于秋白故居祠堂前的那條“覓渡河”。覓渡,覓渡,渡在何處?由于巧妙地找到了“覓渡”這個切入口,使得整篇文章釋放出深邃悅目的思辨火花和縱橫捭闔的哲理色彩,我不由得為作者的高明見地而擊掌叫絕。作者寫道:“瞿秋白是以革命家自詡的,但從這個渡口出發(fā)并沒有讓他走出一條路?!薄八簧荚谝挾?,可是到最后也沒有傍到一個好的碼頭,這實在是一個悲劇?!弊髡哒J為,“瞿秋白實在是一個謎,他太博大深邃,讓你看不清楚摸不透”。“他短短的一生就像一幅永遠讀不完的名畫。”的確,在瞿秋白身上匯聚了太多太多的人生之謎。身為一介書生、一位典型的中國知識分子、一個天生就不是舞槍弄刀的人,卻在“八七會議”上臨危受命,挑起了統(tǒng)帥全黨進行軍事斗爭的重擔,成為中國共產(chǎn)黨的領(lǐng)袖人物之一;憑他熠熠閃光的非凡才學(xué),本可以成為令后人景仰的一代作家、翻譯家、金石家、書法家抑或名醫(yī),可他卻偏偏不肯到書齋里實現(xiàn)自己的文化價值,而是毅然浩然地以自己的珠玉之身飛蛾撲火般地自燃了;他雖身體柔弱卻在敵人面前鐵骨錚錚,絲毫不為威逼利誘所動,最后在福建長汀慷慨就義,年僅36歲。許多文字描述過瞿秋白臨刑時的悲壯場面,1935年6月18日,福建長汀羅漢嶺下站滿了荷槍實彈的國民黨士兵,瞿秋白從容鎮(zhèn)定地走出中山公園,邊走邊與同行者談話。他“信步至亭前,已見小菜四碟、美酒一甕,彼獨坐其上,自酌自飲,談笑自若,神色無異”?!案叱獓H歌,酒畢徐步刑場。”他指著一處草坪,微笑著說:“此地甚好。”然后盤膝而坐,令敵開槍,沒有一點畏懼,盡顯英雄本色,令人拍案出奇,為之動容。1964年,謝覺哉老人來到長汀,禁不住賦詩一首:“從容就義至于斯,烈士文人兩得之。一曲高歌數(shù)杯酒,令人憑吊動遐思?!遍L汀有幸,這個被著名作家路易·艾黎譽為“中國兩個最美麗小城”之一的山城接納了一個偉大的靈魂。瞿秋白如此大義凜然的驚世壯舉,理應(yīng)將他雕刻在歷史的英雄碑上,但歷史的復(fù)雜卻讓他很長時間背負著“叛徒”的罪名。這一切,皆因他在就義前夕寫下一篇《多余的話》,他在用解剖刀解剖自己的靈魂,全然不像某些人挖空心思地包裝自己的歷史,以達到從里到外徹底的鮮紅。他一直固執(zhí)地認為自己是一個“多重色彩”的人,明知生命之火將熄卻還要把自己的靈魂仔仔細細地剖析一遍,將自己從舊文人走向革命這一痛苦的改造歷程如實地記錄下來獻給后人。他不但解剖了自己的靈魂,而且在《多余的話》中還囑咐死后請解剖他的尸體。事實上,他在將要英名流芳之時卻舉起一把解剖刀,將行將定格的生命價值又推上了更高的一層。這是何等的無私、何等的凄美、何等的偉大!這完全是一個已達到自由階層的典型知識分子的價值取向和人生追求。正是這樣的多重角色,使得他的“覓渡”別具特色,既脫離不了那個時代的束縛,又超越了那個時代的界限。作為知識分子,它具有崇高的人格、獨立的思想、自由的精神,在殘酷的斗爭、對立中,無論是以革命的名義,還是以反革命的暴力,都不能壓制他的思考、懷疑、彷徨和追求,他的偉大、他的不朽,正在于此。
對瞿秋白先生,我懷著永久的好感。緬懷瞿秋白光輝而又短暫的一生,真正令人扼腕痛惜的是,他看似死在國民黨反動派手里,實則是“左”傾路線帶來了殺身之禍。在1931年召開的中共六屆四中全會上,瞿秋白受到共產(chǎn)國際代表米夫和王明等人的誣陷和打擊,被解除中央領(lǐng)導(dǎo)職務(wù),徹底打倒,永不重用。此后在長征中又借口他有病,不準許他北上,而當時比他年紀大、身體弱的徐特立、謝覺哉等人卻跟隨紅軍主力部隊安然走到陜北,直至活到了建國,得以壽終正寢。說到底,他是被自己的人按住了脖子好讓敵人的屠刀來砍。嗚呼!古往今來,歷史的長河中不知演繹出多少這樣的慷慨悲歌。一幕親者痛、仇者快的人間悲劇,就這樣斷送了一個職業(yè)革命家年輕的生命,這怎能不令后人唏噓不已?秋白的人生之路是曲折而悲壯的,他的生命雖然短促,但卻像一顆劃破暗夜的閃亮流星,縱然粉身碎骨,卻留下了至美的一瞬。由此不難悟出,生命的真正意義絕不在于壽命的長短,庸碌無為的人即使長命百歲,也只不過是人世間的匆匆過客,甚至僅僅是行尸走肉或一副軀殼而已。從這個意義上說,秋白是人民心中一座不朽的豐碑,盡管他的生命年輕的僅僅只有36個輪回,可是人們已經(jīng)紀念了他70多個年頭。也許正是他身上蘊藏著太多的謎,也許是他“出師未捷身先死”的悲劇結(jié)局,才使人們以其生命十幾倍的歲月去紀念他、品讀他,從他身上挖掘共產(chǎn)黨人的精神“富礦”。1950年12月毛澤東為《瞿秋白文集》題詞:“在革命困難的年月里堅持了英雄的立場,寧愿向劊子手的屠刀走去,不愿屈服。他的這種為人民工作的精神,這種臨難不屈的意志和他在文字中保存下來的思想,將永遠活著,不會死去?!?/p>
一番瞻仰,幾多凝重??绯黾o念館的門檻,便是人流如潮、熱鬧非凡的浮華世界,莊嚴與浮華僅僅是一步之遙。慶幸的是,故居旁邊就是秋白當年就讀過的“覓渡橋小學(xué)”,不過,那條意味深長的“覓渡河”我卻沒能找到。世事滄桑,人情變換,但愿生活在幸福之中的人們能夠記住這個在陰霾里苦苦掙扎的不屈靈魂,但愿秋白故居能夠悉心保存、安然無恙,但愿秋白的在天之靈不再寂寞。
〔責(zé)任編輯 ? 楊 ? 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