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麗
摘要:
銜接是把句子組成語篇的主要手段,研究銜接手段是語篇分析不可忽視的重要內容。作為五種銜接手段之一的詞匯銜接,它表達了一種具體且復雜的意義關系,并在語篇連貫中起著連接的作用。以Halliday和Hasan的銜接理論為基礎,結合語言實例,分析詞匯銜接機制在《夏洛特的網(wǎng)》中的運用,從而說明詞匯銜接手段在語篇連貫構建中的重要功能??梢詮你暯咏嵌葋硌芯空Z篇連貫,也可以通過語篇中的銜接機制來預測語篇的連貫性。
關鍵詞:《夏洛特的網(wǎng)》;詞匯銜接;語篇連貫
中圖分類號: H0-05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16720539(2015)01008905
何謂語篇(text)?在Halliday和Hasan看來,語篇是一個語義單位,而不是大于句子的語法單位。語篇與句子的關系是體現(xiàn)關系,句子是用來體現(xiàn)語篇的。一個語段能否被視為語篇主要取決于它是否是一個有意義的連貫的整體。為了探討語篇如何連貫,Halliday和Hasan合作完成了《英語中的銜接》(Cohesion in English)(下文簡稱《銜接》),對英語語篇中的銜接現(xiàn)象和銜接理論作了詳細論述。該書的出版也標志著銜接理論的創(chuàng)立。
自《銜接》一書出版以來,國內外語言學家們對銜接理論進行了大量有益的探索和卓有成效的研究。這些研究大多圍繞銜接與連貫的關系展開,而鮮有討論銜接關系如何在語篇的組篇機制或者語篇性(texture)中發(fā)揮作用,更少涉及詞匯銜接機制如何在兒童文學的語篇組織中發(fā)揮作用。在Halliday和Hasan看來,連貫語篇(coherent discourse) 的一個主要特征就是詞匯在語篇的從句和句子間的出現(xiàn)。Hoey 曾指出,“銜接研究在某種程度上就是詞匯關系的研究” [1]51。本文擬以Halliday和Hasan的銜接理論為基礎,結合深受兒童和成人讀者喜愛的童話故事——《夏洛特的網(wǎng)》(Charlottes Web),討論詞匯銜接(lexical cohesion)的類型,闡述語篇組篇機制的本質,分析詞匯銜接在語篇篇章連貫構建中的重要功能。
一、銜接與連貫
銜接(cohesion)和連貫(coherence)是語言學領域中的兩個最基本的概念,也是語篇分析的重要課題。對于銜接與連貫之間的關系,國內外學者一直以來眾說紛紜,尚無定論。
(一)銜接理論的基本內容
在《銜接》一書中, Halliday和Hasan把銜接界定為“存在于語篇內部的,能使全文成為一個語篇的各種意義關系”[2]4。他們認為:“‘銜接這個詞專門指那些組成語篇的非結構性關系。它們是語義關系,語篇是一個語義單位?!盵2]4很顯然,銜接是一個語義概念,而不是語法或者詞匯概念,只不過銜接是通過語法手段或詞匯手段得到體現(xiàn)的。因此,語篇銜接涉及兩個層次的銜接:在語義層次上,銜接是一個意義概念;在形式層次上,即在語音、語調、詞匯、語法上,語篇的銜接關系是以語言形式體現(xiàn)的。
如何判斷同一語篇中的兩個不同部分在意義上有關聯(lián)呢?Halliday和Hasan指出:“當話語中某一成分的解釋取決于另一個成分的解釋時,便會出現(xiàn)銜接”[2]4。例如“wash and core six cooking apples. Put them into a fireproof dish.”這個句子中,離開了第一個句子中的“six cooking apples”,就無法解釋第二個句子中“them”指代的是誰?!皊ix cooking apples”和“them”這兩個成分之間的關聯(lián)就使得它們之間產(chǎn)生了銜接關系,這種兩個成分相互銜接的現(xiàn)象被稱為“銜接紐帶”(cohesive tie)。上述兩個句子也自然被視為一個整體,一個語篇,或者是一個語篇的一部分。
Halliday和Hasan指出,銜接紐帶包括兩大類:一類是語法手段;另一類是詞匯手段。語法手段中又包括四種具體的表現(xiàn)形式:照應、替代、省略和連接。詞匯手段中又分為復現(xiàn)關系(reiteration)和搭配關系(亦稱同現(xiàn))(collocation)。對于語法手段的具體描寫和評論,國內外學者早有介紹,下面主要介紹詞匯手段的兩種具體表現(xiàn)方式。
1.詞匯銜接
詞匯銜接是借助詞匯的選擇來實現(xiàn)語篇連貫的效果。換句話說,詞匯銜接手段就是通過合理處理語篇中詞項之間的語義關系,而有效地促進語篇的連貫。在Halliday和Hasan看來,詞匯銜接包括詞匯復現(xiàn)和詞匯搭配。這兩種詞匯銜接機制主要是“通過詞匯意義的連續(xù)性來達到銜接的效果”[2]320。其中,詞匯復現(xiàn)是指包含同詞重復(repetition)、概括詞(general word)、同義詞( synonym)、近義詞(near-synonym)或者上義詞(superordinate)等詞匯之間的語義關系。詞匯搭配也是詞匯銜接的重要手段之一,同時也是詞匯銜接中最棘手的部分。在《銜接》一書中,Halliday和Hasan拓寬了“搭配”一詞所指的范圍,它“不再僅指一個詞組或一個句子內部的詞與詞的橫向組合關系,而且包括了跨句或跨段落的詞項的習慣性共現(xiàn),所涉及的詞項之間可能存在的若干種不同的共現(xiàn)模式和語義關系”[3]188。這些詞匯項目間存在的關系可分為同義關系、近義關系(如climb/ascent)、上下義關系(如boy/child)、互補關系(如girl/boy)、反義關系(如crowded/deserted)、相對關系(如order/obey)、共處序列關系(如north/south)、無序詞匯套中的詞匯關系(如road/rail)、整體與局部關系(如box/lid)、共同局部關系(如mouth/chin)以及共同下義關系(如chair/table),都是furniture的下義詞。這些詞匯搭配傾向于在相同的詞匯語境中出現(xiàn)。Halliday和Hasan認為,對于那些很難用特定的語義關系來描述的詞如ill/doctor, king/crown等,只要它們在語篇相臨近的地方出現(xiàn)并且它們之間形成了一種很強的語篇銜接力,它們也應被視為具有詞匯搭配關系。這些詞語不是完全依靠系統(tǒng)的語義關系,而是依靠趨向在同一詞匯環(huán)境中的出現(xiàn)來加強篇章銜接構力。如果這類詞語在篇章連續(xù)的小句中反復出現(xiàn),就會構成較長的詞匯銜接鏈(lexical chains)。endprint
2.連貫
關于連貫的定義,國內外學者一直以來看法不一。Halliday和Hasan認為,語篇的連貫包括兩個方面: 一是語篇與情境語境是連貫的,表現(xiàn)為語域一致性;一是語篇內部自身是連貫的,表現(xiàn)為銜接的。Van Dijk認為,“連貫是話語之間的一種語義特征,它依賴的是每個單句的解釋和其他句子的解釋之間的聯(lián)系”[4]93。顯然,Van Dijk把連貫視為一個(狹義的)語義概念,是語篇內部成分之間線性的和層級性的語義聯(lián)系[5]107。Widdowson認為,“連貫指的是把命題的言外功能以及和這些命題如何被用來創(chuàng)造不同類型的話語……如果讀者認為話語中按某種順序出現(xiàn)的命題與他自己能接受的言外功能做到彼此相聯(lián),那么他就認為這段話是連貫的”[6]52??梢?,Widdowson把連貫看作一個語用概念,是語篇的言外行為發(fā)展的關系,是語篇在社會交際中的功能[5]103。朱永生認為:“連貫是一個語義概念,它指的是話語中不同組成部分之間在意義上的聯(lián)系”[7]83。這種聯(lián)系體現(xiàn)在兩種層次上:一是不同句子所包含的命題之間;二是聽話人從字里行間得到的信息之間。張德祿指出,朱永生所定義的連貫概念是一個廣義的意義概念,既包括Van Dijk的語義概念,又包括Widdowson的語用概念。本文認同朱永生關于連貫的定義。
(二)銜接與連貫的關系
銜接既然是語篇各成分間的意義關系,就必然要和連貫聯(lián)系起來,不然就沒有標準來評價銜接的組篇能力了。關于銜接和連貫的關系,Halliday和Hasan認為,銜接是語篇連貫的必要條件之一(另一個條件是語域一致性)。這兩個條件在語篇的連貫中互為補充, 缺一不可。對此,很多語言學家持不同的看法,他們普遍認為不能將銜接視為連貫的必備條件,而應把銜接看做語篇連貫可能使用的手段之一。國內學者張德祿認同Halliday和Hasan對于語篇內部的銜接必須和情景語境結合起來才能確定語篇的連貫性的看法,并指出不可忽視銜接對語篇建構的重要性[8]。銜接和連貫的關系涉及語篇的形式機制與語篇意義的關系,因此二者形成互補關系。本文認同張德祿教授對語篇銜接和連貫間關系的解釋:銜接是一種語義紐帶,可以形成銜接鏈和銜接網(wǎng)絡,而連貫是由這些語義紐帶相互聯(lián)系、相互交織所形成的語篇整體,在與情景語境的交互作用中,形成的完整的意義整體所產(chǎn)生的效應[9]。也就是說,銜接并不能決定語篇連貫,但它可以與語境結合起來共同標示和解釋語篇連貫。
二、《夏洛特的網(wǎng)》中的詞匯銜接機制與語篇連貫
Halliday和Hasan把語篇中兩個成分之間的語義上的關聯(lián)稱為“銜接”,而把實現(xiàn)兩個成分之間銜接關系的詞匯和語法項目稱為銜接機制(cohesive devices)。也就是說,銜接是語義關系,而銜接機制是形式項目(詞匯、語法、音系項目、字系項目)[9]34。下面就以E.B.White的暢銷童話小說《夏洛特的網(wǎng)》為例,著重分析小說中的詞匯銜接機制以及這些詞匯銜接機制是如何促進語篇連貫的。
(一)詞匯復現(xiàn)
詞匯復現(xiàn)是指語篇中某個詞以原詞重復、總義詞、同義詞、近義詞或上義詞的形式出現(xiàn)在篇章中。
例如“At last Wilbur saw the creature that had spoken to him in such a kindly way. Stretched across the upper part of the doorway was a big spiders web, and hanging from the top of the web, head down, was a large grey spider. She was about the size of a gum-drop.”[10]47這幾句話描述了Wilbur第一次看到他的朋友是一只蜘蛛(spider)。在該語段中,關鍵詞“spider”以原詞(spider,she)重復和概括詞(creature)使用的手段,從意義上強調了Wilbur所看到的新朋友是一個蜘蛛這一主題。
“My mother was a trapper before me.Her mother was a trapper before her.All our family have been trappers.”[10]51在這幾個小句中,同一語言成分“trapper”的重復出現(xiàn)強調了該詞所指的相同的經(jīng)驗意義,加強說話的語氣,促使上下文的銜接。
在“I dont know how the first spider in the early days of the world happened to think up this fancy idea of spinning a web, but she did,and it was clever of her,too. And since then,all of us spiders have had to work the same trick. It is not a bad pitch, on the whole.”[10]51此段話中,idea(主意)、trick(方法)和pitch(點子)是三個概念意義相同的名詞,在語篇中起到相互指代的作用。這些同義詞、近義詞的重復使用,在語段中形成了相互關聯(lián)的語義網(wǎng),從而把它們所在的句子從意義上聯(lián)系起來。
又如,“Hardly anybody around the farm had a good word to say for a fly.Flies spent their time pestering others.The cows hated them. The horses detested them. The sheep loathed them. Mr. and Mrs.Zuckerman were always complaining about them, and putting up screens.”[10]64 此段話中,hated(恨)、detested(憎惡)、loathed(討厭)、complaining about(抱怨)一系列同義詞在同一語篇中出現(xiàn),并且它們所在的小句結構上排比,意義上并列,以不同的詞匯表達了相同的概念意義,使語段中兩個或者兩個以上的成分在經(jīng)驗意義上彼此關聯(lián),表達了相同的話題(subject matter)或者語場(field),從而使這段話本身形成了一個連貫的整體。endprint
(二) 詞匯搭配
Halliday和Hasan指出,在語篇中習慣性共現(xiàn)的詞項之間的意義關系可以是多樣的,可以是詞匯之間的反義關系、相對關系、互補關系、整體與局部的關系等。對于這些難以用語義學上的術語來定義的詞匯之間的語義關系,Halliday和Hasan統(tǒng)一使用“搭配”這個概念來描述同一語境中習慣性共現(xiàn)的詞項間的關系。對于語篇的組篇機制而言是何種語義關系不重要,重要的相互關聯(lián)的詞匯項目之間總是具有銜接力的。
“The Barn was very large. It was very old. It smelled of hay and it smelled of manure. It smelled of the perspiration of tired horses and the wonderful sweet breath of patient cows.It often had a sort of peaceful smellas though nothing bad could happen ever again in the world.It smelled of grain and of harness dressing and of axle grease and of rubber boots and of new rope.And whenever the cat was given a fishhead to eat, the barn would smell of fish. But mostly it smelled of hay, for there was always hay in the great loft up overhead.And there was always hay being pitched down to the cows and the horses and the sheep.”[10]16這是《夏洛特的網(wǎng)》中經(jīng)典的一段話,描寫了書中的主人公小豬Wilbur的新家——朱克曼家(the Zuckermans)的谷倉。這個谷倉是整個故事的重要場景。正是在這個谷倉里,Wilbur認識了一群快樂的動物朋友,更重要的是他結交了最要好的朋友——蜘蛛Charlotte。在這段富含搭配銜接的段落中,hay(干草)、manure(糞便)、horses(馬)、cows(牛)、grain(谷物)、harness dressing (馬鞍)、axle grease(車輪潤滑油)、rubber boots(橡膠靴子)、new rope(新扎的草繩)等是一組和barn( 谷倉)相關的詞。它們之間的語義關系非常微妙,很難用特定的詞匯來描述 ,但是這些詞匯項來自于同一語義場,形成了詞匯銜接鏈,共同突出了語篇的語場——“谷倉”這一主題。這些圍繞谷倉的詞項也形成了豐富的語義關系網(wǎng),這些語義網(wǎng)在同一語境中編織成一條條語義相關的線索,使語篇的上下各部分銜接得十分緊密。
“Ive got a new friend, all right. But what a gamble friendship is! Charlotte is fierce, brutal, scheming, bloodthirstyeverything I dont like. How can I learn to like her, even though she is pretty, of course, clever? ”[10]53-54 這幾個小句講述了小豬Wilbur結識新朋友——蜘蛛Charlotte后的矛盾心理。這種矛盾心情通過兩組語義相對的詞匯揭示出來:一組詞匯是帶有貶義色彩的:fierce(兇猛)、brutal(殘暴)、scheming(狡詐)和bloodthirsty(嗜血);另一組是帶有褒義色彩的:pretty(可愛)和clever(聰明)。這兩組詞匯在同一語篇中出現(xiàn),使它們在意義上形成鮮明的對照或反襯,從正反兩個方面對Charlotte進行描寫,從而使所有語篇上下銜接,同時也增強了語言的表現(xiàn)力,使讀者感受到同一事物中兩種相反特點的共存。
三、結語
在任何話語中,無論語法銜接是多么豐富,如果沒有詞匯的各種銜接相配合,就無法形成語篇。所以,詞匯銜接是對語篇的組篇機制起關鍵作用。通過選擇、組織和聚合詞匯項,語篇構建錯綜復雜的語義關系網(wǎng),這些語義關系網(wǎng)與特定的語境相結合,形成與語域相符的有意義的連貫語篇。雖然詞匯銜接只是五種銜接手段(指稱、替代、省略、連接和詞匯銜接)中的一種,但在各類語篇題材中,詞匯銜接手段占所有銜接手段的48%。因此,研究詞匯銜接手段是研究銜接手段的核心內容。當然,不可否認,語篇中各種銜接手段是相輔相成、密不可分的,單獨使用其中一種也無法實現(xiàn)語篇的銜接與連貫。
本文探討了詞匯銜接機制在童話小說《夏洛特的網(wǎng)》中對語篇連貫所起到的作用,展現(xiàn)了詞匯銜接手段在兒童文學作品中的重要地位。影響語篇的組篇機制和連貫的因素除了詞匯銜接和語法銜接手段外,還有很多其他因素,如結構銜接手段、主位結構、信息結構、及物性結構、語氣結構、語音語調等以及語篇的外部因素如文化語境、認知模式和情景語境。筆者希望未來的研究可以圍繞影響語篇連貫的諸多因素展開,并探討各個因素在語篇連貫中的作用、各因素之間的關系以及它們與連貫語篇之間的聯(lián)系, 從而建立語篇連貫分析的理論框架。
參考文獻:
[1]Hoey·M.Patterns of Lexis in Text[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1998.
[2]Halliday,M. A.K.,R.Hasan. Cohesion in English [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1.
[3]朱永生,鄭立信,苗興偉.英漢語篇銜接手段對比研究[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1.
[4]Van Dijk,T.A..Text and Context: Explorations in the semantics and pragmatics of discourse[M].London:Longman,1977:93.
[5]張德祿.論語篇連貫[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0,32(2):103-109.
[6]Widdowson,H.G..Teaching Language as Communication[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8.
[7]朱永生,嚴世清.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多維思考[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1:83.
[8]張德祿,張愛杰.情景語境與語篇的銜接與連貫[J].中國海洋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1):44-47.
[9]張德祿.語篇銜接中的形式與意義[J].外國語,2005,159(5):32-38.
[10]White,E.B.Charlottes Web[M].London: Penguin Group,1993:16,47,51,53-54,6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