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笑
摘 要:政務微媒體已經成為當代中國政治溝通的重要手段之一,但其存在的定位模糊、運行機制不完善、內容形式單調刻板、雙向交流欠缺等問題將嚴重制約政務微媒體的健康發(fā)展。針對政務微媒體的傳播特性,制定與其社交媒體特性相符的應對策略,才能使政務微博及政務微信的傳播模式和體系更加規(guī)整、完善,成為網絡問政有力且有效的“左膀右臂”。
關鍵詞:微媒體;政治溝通;政務微博;政務微信
中圖分類號:D668 ? 文獻標志碼:A ? 文章編號:1002-2589(2015)34-0054-02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互聯(lián)網也獲得了飛速發(fā)展,網民的激增、移動互聯(lián)網的普及,互聯(lián)網逐漸成為人們生產生活的一部分,沖擊著社會生活的各個層面?;ヂ?lián)網不僅對人們獲取信息的方式和效率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也極大地改變了政治溝通的面貌。在進入互聯(lián)網時代之前,政府部門的政治溝通主要存在以下幾種形式:新聞發(fā)布會、信訪制度、聽證會、選舉制度、會議制度以及公頭文件。進入互聯(lián)網時代后,網絡問政已成趨勢,政府機構為順應時代潮流,開拓政府網站及微媒體平臺,其中以微媒體平臺發(fā)展最為迅速,被稱之為“指尖問政”。
“微媒體”是指由許多的獨立發(fā)布點構成的網絡發(fā)布結構。獨立發(fā)布點,既可以是專門的機構也可以是個人。在國內,“微媒體”以微信、微博、社交APP等各種應用為代表,具有高度的自由度和開放精神。各類信息在微媒體上交匯融合,使其成為信息匯聚的“自由市場”?!拔⒚襟w”因其傳播主體多樣化、傳播受眾類型化、傳播內容碎片化、傳播渠道多元化、傳播反饋社交化和傳播速度及時化等特點,適應了人們在快節(jié)奏的生活下信息接受、反饋以及交流溝通的習慣和偏好。所以,以“微媒體”為媒介的政治溝通迅速崛起,據人民日報社、新浪、微博聯(lián)合主辦的“新形勢·新思維·新常態(tài)—2015移動政務峰會”上發(fā)布的《2014政務微博報告》顯示,2014年經過新浪平臺認證的政務微博達到130 103個。騰訊微信團隊聯(lián)合騰訊研究院發(fā)布的《“互聯(lián)網+”微信政務民生白皮書》顯示,截至2014年底全國政務微信總量達到40 924個,全國政務微信呈現出逐漸從“發(fā)布”升級為“服務”、“查詢”升級為“辦事”、“分散”走向“統(tǒng)一”的特點,移動的服務型政府正在微信平臺上構建。可以說我國政府通過“微媒體”這一特定渠道傳播、獲得和處理政治信息已成為常態(tài)化。但是在政府部門紛紛開通微博積極建構微信公眾號的同時,政務微媒體存在的一些問題對于其健康發(fā)展構成了巨大威脅,下文將詳細探討當代中國政務微媒體存在的問題以及應對措施。
一、政務微媒體存在的問題
第一,定位模糊。首先是政務微博與黨政干部個人微博界定模糊。官員根據個人喜好開設微博,并不是傳統(tǒng)意義上的政務微博,其所發(fā)表的言論僅代表其個人觀點,而無法代表任一政府部門。而政務微博是政府形象的代言人、政府機構的傳話筒,不是官員個人的傳媒工具。其次是政務微博與政府網站職能界定模糊。政務微博和政府網站同為信息化政務機制,應根據各自的傳播模式及特點在職能和效用上有所區(qū)分。政務微博雖是雙向交流的網絡問政新媒體,但其雙向交流的效果并不如人意,大多官微還停留在自說自話的階段,即僅發(fā)布新聞資訊,不傾聽民意,或是對民意反映不予理會,與政府網站某些職能重疊,并沒有很好地發(fā)揮其網絡問政新渠道的優(yōu)勢。而政務微信起步較晚,對政務微信的定位尚不明確,是面向全國,還是定位本地,是注重規(guī)模還是注重品質都存在爭議,對哪些政府部門應開通政務微信尚無定論,對已開通的政務微信的定位也處于摸索階段。
第二,運行機制尚不完善。相對于傳統(tǒng)媒體,微博平臺具有更多的開放和自由,但由于缺乏認證、標識、安全運營、評估及監(jiān)督機制,使政務微博處于一種無序的狀態(tài),使政務微博出現了跟風注冊、只注冊不活動、僵尸號等現象。運營者沒有一套規(guī)整的制度或是傳播模式,投石問路易出問題。而評估及監(jiān)督體質的缺乏,使政務微博處于無監(jiān)管狀態(tài),易出現秩序混亂、發(fā)展方向定位模糊等問題。而政務微信正處于發(fā)展階段,粉絲基數過少,運行機制缺乏,運營模式混亂,傳播模式單一,雙向溝通較小,不管是政務微信背后的運營者、相關政府部門還是受眾本人,都未能形成以政務微信作為政治溝通平臺的習慣。政府部門對政務微信的漠視加上微信運營者素養(yǎng)的參差不齊,相關體系的不完善,使政務微信成為政府部門和受眾眼里的“怪孩子”,如何吸引受眾,找到政務微信未來的發(fā)展方向至關重要。
第三,內容形式單調刻板。政治信息作為信息的一種類型,內容形式往往嚴肅、刻板、枯燥,除了特定人員,如政府官員或是法律法制工作者,一般群眾很少能閱讀下去。政務微媒體作為政府機構的傳話筒,以傳遞政治信息收集民意為己任,其內容形式還未能真正從群眾要求出發(fā),貼近群眾,導致關系民眾自身利益、便于民眾直接解讀和使用的信息不夠充分。且內容形式單一,信息程序呆板,很難引起網民的注意。
第四,雙向互動交流欠缺。政務微媒體作為一種新興的網絡問政渠道,其價值體現在通過網絡與民眾建立起一個借助信息的轉發(fā)、評論、回復、私信而形成的自由平等的交流溝通渠道,而其最大的優(yōu)勢在于這個交流渠道的雙向互動性。目前政務微媒體缺少針對目標受眾定制的原創(chuàng)性信息,與龐大粉絲群的互動更是寥寥無幾,政務微博成為政務網站的“傳話筒”,政務微信也僅僅是“手機政務播報”的媒介平臺,而不是與民眾建立聯(lián)系的溝通平臺。政務微媒體未能展現其最大的互動優(yōu)勢,喪失了其可建立私密聯(lián)系的溝通特性,變成了單純的信息類或是服務類賬號,長此以往下去,會大大降低政務微媒體的傳播力,喪失其本身的傳播價值,使網民產生負面情緒。
第五,認證門檻限制政務微信的發(fā)展。由于微信公眾平臺規(guī)定,只有關注人數達500個及以上,才能申請權威認證,不少已開通的政務微信,由于缺乏粉絲基礎,遲遲未能“轉正”,給了山寨政務微信可乘之機,也大大降低了政務微信的權威性和可信度。盡管官方會公布正確的政務微信名稱及微信號,但進入公共平臺搜索頁面,輸入點擊搜索即可發(fā)現,每一個政務微信下面都充斥著大量虛假微信號,極易混淆受眾,蒙蔽受眾,造成政務微信傳播力的下降。
二、提升政務微媒體傳播效果的策略
提升政務微媒體的傳播效果,應該對政務微媒體自身特性進行深入分析,才能對癥下藥,藥到病除。例如,微信是以關系為核心的高度私密性社交工具,微博則是以內容為核心的瀑布型弱關系社交平臺。絕大多數用戶使用微博的第一目的就是用來社交,通過社交加強交往和信息溝通,通過互動尋求幫助和求證,通過發(fā)泄來滿足自己的情緒釋放。而基于QQ好友和手機通訊錄發(fā)展起來的微信,則是通過文字、圖片、語音、圖文等實現朋友與朋友、個人與個人的高私密性的精準傳播。因此,提升政務微媒體的傳播效果,應針對政務微博與政務微信各自特點進行改進。
(一)提升政務微博傳播效果的策略
首先,應明確政務微博定位,多與民眾進行溝通交流,將政務微博雙向互動交流性的優(yōu)勢發(fā)揮出來,與政府網站、傳統(tǒng)媒體等政治溝通渠道進行職能劃分,使微博平臺成為真正的網絡問政平臺。其次,建立健全的運行機制與法律法規(guī),把政務微博運營與法律、政策和制度相結合。完善運行機制可分為以下幾個方面:完善政務微博的法律機制,出臺相應的法律法規(guī),使政務微博走上合法化道路;完善政務微博的互動機制,建立一套完整的互動體制,使政府與民眾的互動更為流暢及時、公權力內部各部門之間的溝通更為方便、公開;完善政務微博的監(jiān)督體制,以外部監(jiān)督為主,內部監(jiān)督為輔,讓公民、媒體和第三方組織擔任監(jiān)督者,使政務微博真正地做到為民、公開、便捷;改變語言表達方式,在內容形式上做突破,摒棄傳統(tǒng)的話語體系,逐步適應網絡化的交流方式,實現從公文語言向網絡語言的轉變,尋找政治信息和親民信息之間的平衡點,力求做到內容形式上的突破,使政治信息不再晦澀難懂、枯燥乏味;充分發(fā)揮微博平臺雙向交流的優(yōu)勢,建立更多傳播模式,與民眾進行多元化交流和溝通,例如舉辦活動或是網絡信訪,直面網民批評,善于利用網絡化解危機,努力實現從單向交流向雙向交流的轉變。
(二)提升政務微信傳播效果的策略
第一,彰顯政務微信“本地化、個性化”的角色特性,積極研究本地人群的需求、特性和關注點,著重打造1至2個固定的、受眾喜歡的品牌欄目,依靠強關系社交鏈進行傳播,力求獲得較好的口碑效應。
第二,打造優(yōu)質的政務微信內容,由于微信本身具有信息訂制、推送數量限制的特性,這就要求政務微信對受眾的關注點與偏好要有所匯總,內容要更加“精致化”,著力打造符合社交圈特性的個性化且實用性強的內容。
第三,要發(fā)揮政務微信強大的互動優(yōu)勢,政務微信運營人員要努力提高回復群眾問題的效率,可開發(fā)政務微信平臺的自定義回復功能,可設置高級政務微信頁面,通過在頁面底部設置不同分區(qū),以應對不同受眾需求,如“北京微博微信發(fā)布廳”的官方微信,頁面底部設置了兩部分分區(qū):政府機構和新聞發(fā)言人。政府機構里是騰訊微博上的政務微博賬號快速進入窗口,新聞發(fā)言人是權威發(fā)言人的騰訊個人微博入口,受眾可根據需求自行獲取信息內容。
第四,要把握好信息推送的頻度和時間,由于公眾平臺每日限發(fā)一條,每條信息的欄目數量及推送時間就變得尤其重要。政務微信每日欄目數量可控制在3~4個,數量不多不少正好可以填充手機屏幕,讓受眾一目了然。推送時間建議在用戶的閑余時間,如早晨、午飯時間、臨近下班或晚上。這樣能最大限度地吸引受眾對政務為信息的關注,激發(fā)互動熱情。
第五,要盡快建立起完善的運行機制和相關法律法規(guī),嚴厲打擊山寨政務微信。一方面需要各地政府的輿情監(jiān)測部門高度關注,防止出現借用官方名義散布謠言等情況,另一方面應盡快開通微信賬號并取得微信認證,用以區(qū)分“假官微”,如果條件尚不成熟不能開通,應在相應的官方微博、政府網址或是其他途徑進行澄清,公布山寨賬號,以防受眾上當受騙。也可效仿肇慶公安成立網絡問政辦公室,及時發(fā)現、嚴厲打擊山寨政務微信。
雖然當前的政務微媒體運營還存在著許多問題,但其在發(fā)展過程中顯示出的蓬勃生機,表明政務微媒體在移動互聯(lián)網環(huán)境下提升政治溝通傳播效果方面仍有著巨大的發(fā)展空間。如何進一步豐富政務微媒體的信息發(fā)布形式,拓展政務微媒體的傳播空間,開發(fā)政務微媒體的傳播模式,都是政務微媒體順應媒介傳播環(huán)境變化,實現從量到質的飛躍,從理念到行動的升級所要考慮的問題。因此,持續(xù)重視和深化發(fā)展政務微媒體的問政效能,是當前以及未來較長時期內必須明確確立的一個重要方向。
參考文獻:
[1]張超.政務微博傳播效果分析——以“北京發(fā)布”為例[J].新聞世界,2013(8).
[2]龐胡瑞,單學剛.政務系統(tǒng)“微信風”已經蔚然成形[J].人民論壇,2013(22).
[3]陳超賢.政務微信發(fā)展的現狀、問題及對策[J].青島行政學院學報,20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