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文斌
最近幾年,全國各地一些家長質(zhì)疑中小學語文課本中出現(xiàn)的泉水“丁冬”,家長覺得按照自己以往學習的知識,應該為“泉水叮咚”??墒墙?jīng)過咨詢有關人員認為這兩個詞都是正確的。[1]筆者翻閱了相關詞典,發(fā)現(xiàn)幾本詞典中都有“丁冬”、“丁東”,而無“叮咚”[2]。在漢典網(wǎng)查詢,“丁冬”詞條下,解釋是“象聲詞。丁當聲,丁丁作響,形容金屬、玉器碰撞的聲音,也作丁東、叮咚?!盵3]而在現(xiàn)代漢語作品中,我們隨處都可以找到使用“叮咚”的例子,如:張?zhí)煲怼蹲詈罅熊嚒罚骸吧砩蠎覠羲频貟熘切剖沧佣_硕_隧憽!北桃啊渡饺罚骸霸谝粋€深谷里,山風送來鐵馬的叮咚?!钡鹊?。那么到底應該用哪一個呢,我們有必要從歷史發(fā)展的角度對這幾個詞做深入地認識。
一、“丁冬”、“丁東”、“叮咚”幾個詞在古漢語中的使用情況
古漢語以單音節(jié)詞為主,雙音節(jié)及多音節(jié)詞的出現(xiàn)時間相對比較晚,最早出現(xiàn)的詞多數(shù)都是表示具體事物的名詞或者表示行為的動詞,而擬聲詞多數(shù)都是借用基本的名詞或者動詞而來的?!岸 弊趾茉缇统霈F(xiàn)了,在《詩經(jīng)》《尚書》等古籍中使用的例子比較多,它的基本詞義是“釘子”,屬于象形字。丁為“釘”的古字,釘為“丁”的后起區(qū)別字?!犊滴踝值洹分袑Α岸 钡慕忉層校骸啊墩f文》夏時萬物皆丁實。丁承丙,象人心?!读鶗灐范?,蠆尾也,象形。凡造物必以金木為丁附著之,因聲借為丙丁字?!薄岸《 弊鳛閿M聲詞很早就出現(xiàn)在《詩經(jīng)》中,形容伐木、下棋、彈琴的聲音。如《伐木》中“伐木丁丁,鳥鳴嚶嚶?!泵珎鞯慕忉屖牵骸岸《。ツ韭曇??!盵4]而這個詞的讀音是“zhēngzhēng”。那么今天我們使用的擬聲詞“丁冬”、“丁東”、“叮咚”是什么時間出現(xiàn)的呢?最早是由哪個詞表示的呢?下面我們對這組詞在古漢語中的使用情況做一簡單介紹:
最早出現(xiàn)于《全唐詩》中表示金屬、玉器碰撞聲音的是“丁東”和“丁冬”,而使用頻率最高的是“丁東”,在《全唐詩》中使用“丁東”的就有8處(以下引文只注卷數(shù)、作者與標題)[5]:
1. 水玉丁東不可聞,冰華皎潔應如待。(485鮑溶《玉山謠奉送王隱者》)
2.鮑壺冰皎潔,王佩玉丁東。(541李商隱《今月二日不自量度輒以詩一首四十韻干瀆尊嚴》)
3. 葛溪鐵片梨園調(diào),耳底丁東十六聲。(653方干《新安殷明府家樂方響》)
4. 朱幡響丁東,相公清齋朝蕊宮。(637顧云《華清詞》)
5. 笙歌怨咽當離席,更漏丁東在畫船。(651方干《送杭州李員外》)
6. 玉鉤風急響丁東,回首西山似夢中。(801劉氏婦《明月堂》)
7. 夜久忽聞鈴索動,玉堂西畔響丁東。(680韓偓《雨后月中玉堂閑坐》)
8. 丁東細漏侵瓊瑟,影轉(zhuǎn)高梧月初出。(575溫庭筠《織錦詞》)
這8例中有2例表示更漏滴水的聲音(第5、8),有1例表示樂器發(fā)出聲音或金屬碰撞聲(第3),有1例表示鈴鐺聲(第7)其余4例都表示玉器撞擊聲。由此可見,“丁東”一詞在古漢語中可以表示多種聲音,不止玉器與金屬的撞擊聲;且這個詞至遲也在隋唐時期出現(xiàn)了,后來一直都在使用,在《全宋詞》中可以找到25例[6],這些例子中,除了表示前面提到的幾種聲音外,還有1例表示泉水的聲音(更有飛泉鳴珮、響丁東)。由于篇幅的限制,以下例子不再列出。在中國語言文字網(wǎng)的古代漢語語料庫中,可以檢索到40例使用“丁東”一詞的例子,除去重復例子之外,還有38例。同時出現(xiàn)的“丁冬”在中國語言文字網(wǎng)的古代漢語語料庫中可以檢索到10例,除去重復例子之外,還有7例。而“叮咚”一詞卻出現(xiàn)于元明之際的小說戲曲中,在中國語言文字網(wǎng)的古代漢語語料庫中可以檢索到6例。
從這幾個詞的使用環(huán)境看,“丁東”主要集中于詩、詞與歷史著作中,其中《全唐詩》8例,《全宋詞》25例,《云笈七簽》1例,《升庵詩話》1例,《清史稿》2例;“丁冬”的分布比較分散,其中《全唐詩》4例,《牡丹亭》1例,《聊齋志異》1例,《清史稿》1例;而“叮咚”主要集中于明清通俗文學作品之中,其中《金瓶梅》2例,《警世通言》《牡丹亭》《西游記》與《紅樓夢》各1例。
從上面這幾個詞的分布環(huán)境大致可以看出:第一,“丁東”與“丁冬”出現(xiàn)的時間大致都在隋唐時期。而“叮咚”一詞卻出現(xiàn)于元明之際,出現(xiàn)的時間比較晚;第二,在古漢語中,這幾個詞都可以表示滴水、金屬、玉器撞擊的聲音、樂器聲或者其它物體敲擊發(fā)出的聲音,這組詞的詞匯意義相同。第三,“丁東”,主要用于主流文學之中,而“叮咚”一詞自從產(chǎn)生之后就用于通俗文學之中,“丁冬”一詞處于二者之間,既出現(xiàn)于主流文學之中,也見于通俗文學之中。由此可以看出,這幾個詞在語體色彩方面存在著差異;第四,“丁東”除了擬聲詞外,還可以作形容詞,表示癟塌貌。如清代褚人獲《堅瓠補集·嘲齆鼻》:“雖是五官畢具,可憐鼻不通風。印堂底下癟丁東,五味馨香難哄?!庇纱丝梢?,在古漢語中,這組詞是同音同義而語體色彩不同的一組同義詞,每個詞使用的語體環(huán)境不完全相同,因而它們有各自存在的理由。
僅僅從這一組詞還找不出發(fā)展規(guī)律,需要另外考查一組詞。在《康熙字典》中,對“丁東”一詞有這樣的解釋“丁東,聲也。凡玉佩鐵馬聲皆曰丁當。當東二音古通?!币虼宋覀冇斜匾獙Α岸‘敗币辉~做必要的考查。在古代漢語中,丁當又寫作“玎當”“叮當”,與“丁東”一組詞一樣,都可以形容金屬、玉器碰撞的聲音,最早出現(xiàn)于隋唐時期的是“丁當”,在中國語言文字網(wǎng)的古代漢語語料庫中可以檢索到27例,其中《全唐詩》中就有12例,分布于詩詞及小說等各種作品中,而“叮當”與“玎當”都出現(xiàn)于元明之際,在中國語言文字網(wǎng)的古代漢語語料庫中,“叮當”可以檢索到46例,“玎當”僅僅可以檢索到3例,這兩個詞僅僅出現(xiàn)于通俗文學中。
從“丁東”與“丁當”這兩組詞出現(xiàn)的時間看,我們可以找到共同的規(guī)律:這兩組詞中最早產(chǎn)生的“丁東”、“丁冬”與“丁當”幾個詞都出現(xiàn)于隋唐時期,這些詞都不帶口部;凡是帶口部的“叮咚”與“叮當”都出現(xiàn)在元明之際的通俗文學中。
二、 “丁冬”、“丁東”、“叮咚”幾個詞在現(xiàn)代漢語中的使用情況
在現(xiàn)代漢語中,根據(jù)中國語言文字網(wǎng)現(xiàn)代漢語語料庫中檢索到的數(shù)據(jù),“叮咚”一詞可以檢索到9例,“丁東”一詞可以檢索到1例,而“丁冬”一詞為0例。同樣的情況也出現(xiàn)在“丁當”、“玎當”、“叮當”這組異形詞中,在現(xiàn)代漢語語料庫中,“丁當”一詞可以檢索到2例,“叮當”一詞可以檢索到45例,而“玎當”一詞為0例。由上述檢索數(shù)據(jù)可以看出:第一,在現(xiàn)代漢語中,人們習慣于接受帶有口部的擬聲詞,不帶口部的擬聲詞很少使用,現(xiàn)代漢語中出現(xiàn)的使用“丁東”“丁當”等不帶口部的個別例子是受古漢語的影響而殘留下來的;第二,分析檢索到例子,可以發(fā)現(xiàn),“丁東”、“丁冬”與“叮咚”幾個不同形體的詞語不僅在現(xiàn)代漢語中的詞匯意義完全相同,而且它們色彩義方面的差異也完全消失了。在現(xiàn)代漢語中這組詞由古漢語中具有語體色彩差異的同義詞變成了同音同義的異形詞,同樣的情況也出現(xiàn)于“丁當”組詞中。
三、 對“丁冬”、“丁東”、“叮咚”一組異形詞的處理意見
在漢語普通話形成和發(fā)展的過程中,由于受古語殘存以及使用者習慣愛好、語言修養(yǎng)方面的差異等原因,語言中往往存在一些不合規(guī)律的分歧和混亂現(xiàn)象?!岸《?、“丁東”、“叮咚”這組詞就是典型的異形詞,在古代,它們之間還有語體色彩方面的差異,適用于不同的語體,同時“丁東”除了擬聲詞外,還可以作形容詞,表示癟塌貌。而隨著歷史的發(fā)展,從元明之際“叮咚”一詞出現(xiàn)之后,人們習慣于運用“叮咚”來形容金屬、玉器碰撞及水流等等的聲音,在現(xiàn)代漢語中基本上都使用這個詞作為擬聲詞,其余兩個詞形很少使用。在中國語言文字網(wǎng)的現(xiàn)代漢語語料庫中“丁東”一詞只能檢索到1例,作為形容詞的“丁東”沒有見到1例,而“丁冬”一詞找不到1例。這足以說明在這組異形詞中人們習慣于使用“叮咚”。如果幾個異形詞在感情色彩、語意輕重、范圍大小、適用對象、固定搭配等方面存在差異,各自能夠傳達人們不同的表達需要,那么這樣的詞語在語言中就具有積極作用,能夠增強語言表達效果,這樣的詞語不能也不需要統(tǒng)一。而“丁冬”、“丁東”、“叮咚”這組詞在現(xiàn)代漢語中完全屬于同音同意的異形詞,沒有任何表意方面的差別,只能增添人們的記憶負擔,導致使用混亂。換言之,這組詞“詞匯意義相同、語法功能一致,加上語音的完全等同,從口語角度而言這些詞語便可演化為一個詞。因而同音同義詞的存在就是一種冗余,其積極作用并不大?!币虼藢儆谝?guī)范統(tǒng)一的對象。
如何處理這類異形詞,需要考慮各方面的因素。首先要考慮通用性原則,根據(jù)科學的詞頻統(tǒng)計和社會調(diào)查,選取公眾普遍使用的詞形作為推薦詞形。據(jù)中國語言文字網(wǎng)的現(xiàn)代漢語語料庫中檢索到的數(shù)據(jù)和眾多家長對這兩個詞形的普遍反映,“叮咚”一詞完全可以作為這組異形詞的推薦詞形。而中小學語文課本中普遍使用“丁冬”一詞,與廣大群眾的使用習慣不太一致,造成一定程度的不適應。筆者對此提出疑義,個人覺得在中小學語文課本中依據(jù)群眾的使用習慣采用“叮咚”詞形會更合適一些。
參考文獻:
[1]李暉《泉水“丁冬”還是“叮咚”?》《齊魯晚報》2011-06。
[2]參見《漢語辭?!罚罕本┙逃霭嫔?,2003年第481頁;《辭源》商務印書館,1984年第18頁;《現(xiàn)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1988年第252頁。
[3]漢典[DB/OL].http://www.zdic.net/z/14/kx/4E01.html。
[4](清)張玉書撰,馮濤主編《康熙字典》,現(xiàn)代版1998年版。
[5]曹寅、彭定求、沈三曾等《全唐詩》,中華書局2003年版。
[6]唐圭璋《全宋詞》,中華書局2009年版。
(作者單位:甘肅民族師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