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 妮,黃麗燕,黃樹武,曹亞平,劉 泰
五行針灸治療卒中后抑郁癥的理論探討
梁 妮1,黃麗燕2,黃樹武1,曹亞平1,劉 泰1
卒中后抑郁癥;五行針灸;理論探討
卒中后抑郁(PSD)是腦卒中后最常見和最重要的并發(fā)癥之一,其發(fā)病率約占腦卒中患者的20%~50%[1]。卒中后由于喪失勞動和生活自理能力,直接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并對患者的心理狀態(tài)產(chǎn)生影響。PSD主要為卒中后以持久的心境低落、興趣下降、思維行動遲滯、語言動作減少、睡眠障礙、神疲乏力或同時伴有心煩氣躁、易發(fā)脾氣,甚至絕望和自殺等特征,為繼發(fā)性抑郁癥的一種,嚴重妨礙了腦卒中的治療和康復。目前,在治療原發(fā)病的基礎上合用抗抑郁藥物是治療PSD的主要手段,但副反應多,療效欠佳,病情易反復[2-4],給家庭和社會帶來嚴重精神和經(jīng)濟負擔。為此有學者進行了針灸治療PSD臨床及實驗研究,均提示針刺治療PSD有一定療效,副反應小,簡便易行,易被患者接受[5-6]。為進一步提高針灸治療PSD效果,本研究擬對五行針灸治療PSD的理論進行探討,以報道如下。
有關五行人體質學說,在《靈樞》中有多篇論述[7]。如《靈樞·通天》指出:“人有陰陽,何謂陰人,何謂陽人……蓋有太陰之人,少陰之人,太陽之人,少陽之人,陰陽和平之人”。并且指出了五種體質類型的人陰陽偏盛的特點:“太陰之人,多陰而無陽”,陰氣極盛;“少陰之人,多陰少陽”,陰氣占優(yōu)勢,陰盛陽虛;“太陽之人,多陽而少陰”,陽氣旺盛;“少陽之人,多陽少陰”,陽氣占優(yōu)勢,陽盛陰虛;“陰陽和平之人,其陰陽之氣和”,陰陽相對平衡。這五類人,“太陽之人、少陽之人、太陰之人、少陰之人、陰陽和平之人”,實際上正是《靈樞·陰陽二十五人》中所言之五行人,木、火、土、水、金五行之人。在《靈樞·陰陽二十五人》及《靈樞·通天》中,岐伯運用陰陽五行學說,根據(jù)人體的臉形、體型、膚色、心理特征等方面的差異,歸納總結出木、火、土、金、水五種不同的體質類型,并且對五行人各自對季節(jié)氣候的適應能力、容易患什么疾病等方面亦進行了細致的闡述。
木行人:膚色蒼白,頭小,面長,兩肩廣闊,背部挺直,身體小弱,手足靈活,并有才能,體力不強,做事勤勞。善于用腦,善于從事腦力勞動,大多對某項活動或某種事業(yè)有一定的或突出的才能?;鹦腥耍浩つw赤色,脊背肌肉寬厚,臉形瘦尖,頭小,肩背髀腹勻稱,手足小,步履穩(wěn)重,走路時肩背搖動,背部肌肉豐滿,缺乏信心,愛漂亮,性情急,善于思考問題,缺乏對事物本質及其規(guī)律性的掌握。土行人:皮膚黃色,面圓,頭大,肩背豐厚,腹大,大腿到跳脛部都生得壯實,手足不大,肌肉豐滿,全身上下都很勻稱,步履穩(wěn)重,舉足輕,助人為樂,勤奮好學,意志堅定,思維有較高的靈活性,能夠隨著客觀形勢的發(fā)展變化而隨時改變自己的思想、觀念和主張。金行人:體型比較瘦小,但肩背較寬,方形臉,鼻直口闊,四肢清瘦,動作敏捷,膚色較白,說話雖少,但語出驚人,心胸寬廣,富有遠見,組織力強,為人敦厚,做事認真。善于觀察和認識客觀事物,意志堅貞不屈。水行人:體型比較胖,偏矮,頭較大,腮部較寬,腹部較大,膚色偏黑,腰臀稍大,手指短,發(fā)密而黑,怕寒喜暖,反應靈活,善辯,富于靈感。情感曲折周旋,喜怒不露聲色,心抑而不發(fā),心情多抑制于內,不易外露,自我控制的能力較強[8]。
根據(jù)《靈樞》體質學說,五行人體質主要是隨五行的作用而形成,五行的特點和五行的生克作用,形成了五行人體質特征。人也可被認為是一個五行的混合體,人體五行中每一行的多寡旺弱是不同的,而五行的旺衰在人體都有所表現(xiàn),五行中某一行旺時,表現(xiàn)為旺相,衰時表現(xiàn)為弱相。一般而言,五行旺時,其五行的特點表現(xiàn)較為充分;五行弱時,其五行特征則表現(xiàn)得較少。由此可知,木旺時,木的五行特征表現(xiàn)較突出,為木行人,其他五行人以此類推。五行中某一行旺時,同時也會生克另外的幾行,被生者增旺,被克者變弱。五行中某一行被克而變弱時,這一行對應的臟腑和形體變弱,表現(xiàn)為臟腑的功能相對變弱和形體不發(fā)達。例如,木行人木旺,表現(xiàn)為身體修長、面長等,木旺則克土,土行變弱,土應五臟六腑為脾胃,應形體為肌肉,所以,脾胃功能較差,肌肉亦不發(fā)達,則人瘦而高長。反之亦然。就五行而論,當五行生克處于平衡狀態(tài)時,人體生理功能亦處于平衡狀態(tài),就不會發(fā)生病變。但當人體五行生克過度時,導致五行中某些行太過或者不及時,五行就失去了平衡,出現(xiàn)了病態(tài)。五行的病理變化中,五行太過的一行制約不及的而出現(xiàn)病態(tài),由此可推測出五行人主要病變所在。如木行人主要病在土行,包括脾胃、肌肉等;火行人主要病變在金行,包括肺、大腸、皮膚等;土行人主要病變在水行,包括腎、膀胱、骨和腰腿等;金行人主要病在木行,包括肝膽、筋肋部等[9]。
《靈樞·陰陽二十五人》記載“刺其諸陰陽奈何?……按其寸口人迎,以調陰陽,切循其經(jīng)絡之凝澀,結而不通者,此于身皆為痛痹,甚則不行,故凝澀。凝澀者,致氣以溫之,血和乃止。其結絡者,脈結血不和,決之乃行。故日氣有余于上者,導而下之氣不足于上者,推而休之;其稽留不至者,因而迎之;必明于經(jīng)隧,乃能持之。寒與熱爭者,導而行之;其宛陳血不結者,則而予之。必先明知二十五人,則血氣之所在,左右上下,刺約畢也”。這指出根據(jù)人體的不同體質特點,提出了針灸的不同治療原則、取穴標準、操作手法等,在五行理論指導下進行針灸可謂五行針灸。《針灸大成》[10]也曰“凡刺者,使本神朝而后入;既刺也,使本神定而氣隨。神不朝而勿刺,神已定而可施。定腳處,取氣血為主意;下手處,認水木是根基”?!氨拘谓鹨?,有蠲邪扶正之道;短長水也,有決凝開滯之機。定刺象木,或斜或正;口藏比火,進陽補羸”。這也表明針刺與五行有一定的內在聯(lián)系。五行針灸是在五行學說的基礎上,通過中醫(yī)的辨證論治、體質學說,依據(jù)疾病發(fā)展過程中每一個階段的病理概括來確定治療方案,強調同病異治及異病同治,強調機體體質變化是產(chǎn)生病證異同的關鍵[11]。
無論是古代醫(yī)家還是現(xiàn)代各學科醫(yī)者,在長期醫(yī)療實踐中,將五行學說廣泛地運用于臨床,用以說明人類生命起源,生理現(xiàn)象,病理變化,指導著臨床的診斷和防治,是中醫(yī)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莫文娟[12]從中醫(yī)五行觀點入手,探討肝癌術后綜合治療的新思路。段慧等[13]運用五行針法聯(lián)合敦煌大補肺湯治療面肌痙攣,通過針刺五輸金穴聯(lián)合大補肺湯內服治療面肌痙攣,可明顯控制面肌痙攣發(fā)作頻率,使嚴重者緩解,改善生活質量。表明五行針灸在治療疾病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值得深入研究。
就治療疾病而言,則重在扶弱,也可加上相生,因為就五行調節(jié)而言,相扶快而相生慢。所謂相扶,則在弱的一行并入與之在五行同性的五行元素。相扶為直接并入,所以快;相生要經(jīng)過轉變才能生入,所以相對較慢。多數(shù)學者認為一旦診斷PSD,就要進行積極治療[14],首選藥物治療外還應針對個人具體情況制定出科學合理可行的康復指導訓練計劃?!鹅`樞·通天》指出“凡五人者,其態(tài)不同,其筋骨氣血各不等”,臨床上可根據(jù)人體的臉型、體形、膚色、心理特征及五行人各自對季節(jié)氣候的適應能力、氣血多少、易患疾病等方面的特點,對PSD患者進行五行人的體質辨識,然后根據(jù)五行針灸的特點從“金水木火土”五行中找出主導一行和它的原穴,分析它的失衡原因,對每個人進行量身定制,并加以糾正治療。
體質屬木行人的PSD患者,易木旺,木旺則克土,土行變弱,土應五臟六腑為脾胃;故脾胃功能較差,脾虛不能統(tǒng)血;陰氣多而陽氣少,陽氣少不能攝血,容易造成陰血脫失,陽氣傷敗;故在治療上應以抑木扶土、理氣活血為主。
體質屬火行人的PSD患者,易火旺,火旺則克金,金行變弱,金應五臟六腑為肺、大腸;陽氣多而陰氣少,其最易與外界相應,一旦內熱與外熱相合,最易出現(xiàn)火熱證候。因此,用藥時應注意避免再耗其陰氣,在治療上宜瀉其亢盛之陽,當立補陰瀉陽之法。
體質屬土行人的PSD患者,易土旺,土旺則克水,水行變弱,水應五臟六腑為腎、膀胱;陰陽之氣平衡調和,血脈和順,因此,治療時應細辨陰陽氣血變化,審查其有余與不足,處方宜平和,不傷肝之陰陽氣血。治法宜以疏肝健脾、理氣活血為法。
體質屬金行人的PSD患者,易金旺,金旺則克木,木行變弱,木應五臟六腑為肝膽;陽氣多而陰氣少,經(jīng)脈小而絡脈大。金行人往往容易出現(xiàn)肺金受克的情況,容易并發(fā)慢性呼吸系統(tǒng)疾病,且病情易反復,因此,在對體質屬于金行人的患者治療時應更加謹慎,治療上要以瀉陽補陰為法。
體質屬水行人的PSD患者,易水旺,水旺則克火,火行變弱,火應五臟六腑為心、小腸;水應五臟六腑為腎、膀胱;陰氣多而陽氣少,陰多則血濃濁,導致衛(wèi)氣運行不暢,陰陽不能調和,筋脈弛緩而皮厚。因此,必須采取行氣活血之法,以除陰濁,通導血脈。治療以活血化瘀、疏肝理氣為主。
五行針灸源于《黃帝內經(jīng)》,已有一千多年歷史。運用五行針灸治療PSD,即可減輕患者抑郁等心理障礙,又可改善神經(jīng)功能,增加對康復治療的信心和依從性。這正是針對人體復雜的混合五行體進行體質辨識及辨證論治,以平衡陰陽,安和五臟,通暢氣血,達治療疾病之本。另外,五行學說,這種相生相克、相乘相侮,多邊聯(lián)系,形似循環(huán)的系統(tǒng)觀、整體觀,決非脫離物質憑空捏造出來,是因五臟六腑間各自的內在聯(lián)系所決定的,故對其奧義及五行針灸的運用,值得進一步發(fā)掘和整理。
[1] Chemerinski E,Robert G,Robinson,et al.Improved recovery in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associated with remission of post stroke depression[J].Stroke,2001,26(1):113-117.
[2] Astrom M,Adolfsson R,Asplund K.Major depression in stroke patients.A 3-year longitudinal study[J].Stroke,1993,24: 976-982.
[3] Starkstein SE,Robinson RG,Price TR.Comparison of spontaneously recovered versus non-recovered patients with post stroke depression[J].Stroke,1988,19:1491-1496.
[4] 張通,孟家眉,項曼君.腦卒中后抑郁癥的前瞻性研究[J].中華精神科雜志,1996,29(2):73-76.
[5] 劉素坤,趙秀敏,席志梅.卒中后抑郁發(fā)生率及針灸治療[J].中國針灸,2006,26(7):472-474.
[6] 翟鐵軍,羅恩麗,郭士杰.針刺抗抑郁治療對卒中后抑郁康復療效的影響[J].針灸臨床雜志,2004,20(5):5-7.
[7] 靈樞經(jīng)[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56:115-130.
[8] 諾娜·弗蘭格林,龍梅(譯).五行針灸指南[M].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2011:15-21.
[9] 李景祥.論五形人[J].遼寧中醫(yī)藥雜志,2004,31(3):201-202.
[10] 楊繼洲.針灸大成[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56:46-48.
[11] 楊樹英,謝波.淺談中醫(yī)體質辨識與灸方調理治未病[J].中國中醫(yī)藥現(xiàn)代遠程教育,2011,9(20):42-43.
[12] 莫文娟.從中醫(yī)五行觀點為肝癌術后綜合治療提供新思路[J].現(xiàn)代中西醫(yī)結合雜志,2012,21(12):1281-1282;1363.
[13] 段慧,左小紅,陸萍.五行針法聯(lián)合敦煌大補肺湯治療面肌痙攣192例臨床研究[J].光明中醫(yī),2012,27(9):1835-1837.
[14] 李新輝,周立春,許蘭萍,等.卒中后抑郁診斷及治療的進展[J].中華老年多器官疾病雜志,2010,9(5):395-398;401.
(本文編輯 王雅潔)
·征訂啟事·
《中西醫(y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2016年征訂啟事
《中西醫(y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由中國中西醫(yī)結合學會與山西醫(yī)科大學第一醫(yī)院共同主辦,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中西醫(yī)結合學會原會長陳可冀院士任名譽總編,是中國中西醫(yī)結合學會、中華醫(yī)學會心血管及神經(jīng)科專業(yè)委員會知名專家任編委的國家級期刊,是國內唯一一種中西醫(yī)結合心腦血管疾病學術刊物。
本刊將貫徹理論與實踐、普及與提高相結合的辦刊方針,點面結合,全面反映我國神經(jīng)科、心血管科中醫(yī)、西醫(yī)、中西醫(yī)結合領域臨床與科研工作的重大進展和國際最新動態(tài),為廣大從事中西醫(yī)工作的醫(yī)務人員提供學術交流的園地,促進國內外同行間的學術交流與合作,推動心腦血管疾病基礎研究與臨床研究的發(fā)展。
本刊欄目設置:述評、論壇、專題報告、臨床醫(yī)學論著、基礎醫(yī)學論著/研究、綜述與進展、心血管病臨床觀察/研究、神經(jīng)科疾病臨床觀察/研究、經(jīng)驗交流等。
本刊為半月刊,國際標準大16開,每期112頁,每期定價10.00元,全年定價240.00元,國內外公開發(fā)行,國內統(tǒng)一刊號CN14-1312/R,國際刊號ISSN 1672-1349,國內郵發(fā)代號22-75,全國各地郵局訂閱,若脫訂者,可直接向編輯部辦理郵購。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解放南路85號
中西醫(y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編輯部
郵編:030001
電話:(0351)4032852(傳真);(0351)4639124
E-mail:zxyjhxnxgbzz@vip.163.com
網(wǎng)址:http://www.suo1.cn
歡迎訂閱、歡迎投稿、歡迎刊登廣告!
《中西醫(y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編輯部
2015年9月1日
廣西中醫(yī)藥科技專項資助(No.GZGG13-03)
1.廣西中醫(y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南寧 530023);2.廣西壯族自治區(qū)桂林市中醫(yī)醫(yī)院
劉泰,E-mail:liutai590216@163.com
R749 R255
A
10.3969/j.issn.1672-1349.2015.17.014
1672-1349(2015)17-1958-03
2014-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