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俊志
唐德宗即位后不足3個月,就破格提拔出身名門世家的楊炎為宰相。當時皇上為防止“安史之亂”重演正準備削藩戰(zhàn)爭,為了籌集更多的銅錢,楊炎一上任即奏請實行“兩稅法”。
所謂“兩稅法”:一是將“以糧絹計稅”改為“以錢計稅”;二是將“量入為出”改為“量出以制入”。
唐初期實行均田制,每個人丁耕地面積都是一樣的,所以按照人丁征收一定數額的糧絹是十分科學合理的。百姓種田織布,將自己生產的部分產品繳納給官府,不需要采用錢幣進行折算。楊炎將“以糧絹計稅”改為“以錢計稅”,要求百姓繳納銅錢,當年便將百姓手中的銅錢幾乎洗劫一空。為了下一年度繳稅,唐王朝統(tǒng)治下的百姓都需要將自己生產的產品提前出售,以換取納稅所需要的銅錢,結果造成產品價格迅速下跌。
楊炎很會忽悠,一邊高呼減輕百姓負擔,取消按人丁征收糧絹的定額,一邊又要按照朝廷開支需要向百姓征稅。唐代的經濟鼎盛時期在于唐玄宗天寶年間,當時朝廷每年稅收銅錢不過20億文,而實行“兩稅法”的當年,朝廷就從民間征收銅錢300億文,相當于天寶年間每年朝廷稅收銅錢數量的15倍。
此外,天寶年間百姓向朝廷納稅的戶口數量約為900萬戶,經過“安史之亂”,建中元年百姓向朝廷納稅的戶口數量下降至300萬戶。折算下來,實行“兩稅法”時,平均每戶繳納銅錢的數量達到天寶年間平均每戶繳納銅錢數量的45倍。45倍的稅賦負擔加在百姓身上,且全部征收銅錢,錢荒從此產生。
民間無錢,物價自然暴跌。百姓出售產品,卻無人有錢來買,致使農商破產,百姓生活潦倒不堪。不僅如此,由于百姓手中無錢,商品交換只好退回到以物易物的原始方式。唐德宗之后,繼任幾代皇帝雖多次下詔錢帛兼用,綾、羅、絹、布、粟均為法定貨幣,但皆未能挽救商品經濟的衰退。大唐王朝慢慢失去了中央集權的統(tǒng)治力量,地方藩鎮(zhèn)勢力日益強大,大唐帝國從此處于風雨飄搖之中。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