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寶民
夜
深時分,靜寂無聲,我慢慢品讀著梁曉聲的散文集《沉默的墻》,文中深情地講述了他和家人、友人相處的情景,字里行間浸透著真情實感。
他憑靠用心血寫就的文章稿酬,承擔(dān)了四個因下崗而經(jīng)濟拮據(jù)的親屬家庭,堅持不輟,無怨無悔。不僅如此,他對朋友、鄰居遇到的困難,同樣竭盡全力,奔走相助,不圖什么回報。而生活中的他非常簡樸,對消費幾乎到了吝嗇的程度,一件不足百元的外衣竟成了參加各種會議的“官衣”。有的人對此表示不理解,甚至覺得他有些“迂腐”。他聽后則講,我愿意這樣做,因為可以從中享受快樂,感受愜意。
我們身邊不乏這樣的例證。天津有一位已故去的九旬老人白芳禮,退休后出于對教育事業(yè)的熱愛和關(guān)心,在為故鄉(xiāng)小學(xué)捐出第一筆支教捐款后,便堅定了長期支教的信念。無論是寒風(fēng)刺骨的嚴冬,還是在赤日炎炎的酷暑,人們時常在大街小巷看到這位慈祥堅毅的老人吃力地蹬著三輪車奔忙,那面掛在車把上寫有“尊師重教”的小紅旗分外顯眼。20余年支教的漫漫長路,老人的腳步一天也沒停止,當(dāng)年海河邊上那間不足8平方米的鐵皮房是他的居所,每天付出普通人難于承受的勞動量,三餐多是烤餅和咸菜。而他先后捐出了35萬元錢,這對于靠蹬三輪車一點點攢錢的老人則意味著不盡的汗水和心血。正是靠這來之不易的錢,使三百多名貧困學(xué)生完成了學(xué)業(yè),不僅于此,由于得益于老人高尚人格的感召,出現(xiàn)了一批發(fā)奮讀書事業(yè)有成報效家鄉(xiāng)的佼佼者。令人欣慰的是,一些得到過老人資助的學(xué)生,如今也成為出資幫助貧困學(xué)生的捐助者,形成了捐資支教的良性循環(huán)。有人曾善意地問老人終日勞苦值不值,老人擲地有聲地回答:這是我一生中最大的快樂。
人的一生恰似一張單程車票,生活則像一次無需回歸的旅程。由于過去的事情不能重復(fù),所以短暫的人生才顯得彌足珍貴。正因如此,人不能變成金錢的奴隸,金錢至上,唯利是圖,損德舍義,利令智昏,在金錢的泥潭里苦苦掙扎,這樣又何來快樂之感呢。與之相反,在付出與奉獻中感恩生活,回饋社會,體味“授人玫瑰,手有余香”的溫暖,也許此刻你就置身于真正的快樂之中。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