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改紅
(新安縣中醫(yī)醫(yī)院 普內科,河南 洛陽 471800)
胃康膠囊治療幽門螺桿菌相關性消化性潰瘍的臨床研究
蔣改紅
(新安縣中醫(yī)醫(yī)院 普內科,河南 洛陽 471800)
目的 探討幽門螺桿菌相關性消化性潰瘍治療中胃康膠囊的治療效果。方法選取本院2013年2月至2015年2月收治確診的112例幽門螺桿菌相關性消化性潰瘍患者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對照組與實驗組,對照組52例行雷尼替丁+麗珠得樂+阿莫西林+甲硝銼治療,實驗組60例行胃康膠囊治療。結果兩組患者治療后的總有效率、幽門螺桿菌根除率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患者治療后的全胃GMBF值顯著高于對照組(P<0.01)。結論在幽門螺桿菌相關性消化性潰瘍治療中胃康膠囊效果顯著,能夠有效的殺滅幽門螺桿菌,改善胃腸黏膜的微循環(huán),起到調節(jié)機體免疫功能的效果。
幽門螺桿菌;消化性潰瘍;胃康膠囊
消化性潰瘍(PU)通常在胃部與十二指腸處發(fā)病,主要致病因素之一為Hp。在PU的治療中,西醫(yī)治療多選用雷尼替丁、麗珠得樂、阿莫西林、甲硝銼等治療,盡管具有不同程度的療效,但西藥不良反應較大,依從性較差。中醫(yī)以活血化瘀、理氣止痛、收斂生肌為主,近年來在PU的治療中獲得了較為滿意的效果[1]。本研究對60例幽門螺桿菌相關性消化性潰瘍給予了胃康膠囊治療,療效顯著,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選取本院2013年2月至2015年2月收治確診的112例幽門螺桿菌相關性消化性潰瘍患者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年齡18~70歲;入院前3 d行電子胃鏡檢查,確診為未或者十二指腸單個潰瘍;潰瘍直徑>3 mm,潰瘍期為A1、A2、或者H1;Hp陽性診斷標準:1997年4月擬定的科研診斷標準(中華醫(yī)學會第二屆全國幽門螺桿菌專題學術研討會擬定);在試驗前向所有患者說明目的、內容、不良反應等情況,在征得同意后,患者自愿參與本試驗。對照組52例,男36例,女16例,平均年齡(46.1±4.4)歲;實驗組60例,男40例,女20例,平均年齡(45.5±5.1)歲,兩組患者在年齡分布、性別組成、病情與病程上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療方法:對照組行雷尼替丁+麗珠得樂+阿莫西林+甲硝銼治療,雷尼替丁口服0.15 g,2次/天,療程為8周;麗珠得樂(膠囊,0.22 g)+阿莫西林(1.0 g)+甲硝銼(0.4 g),2次/天,療程為2周。實驗組行胃康膠囊治療,藥物組成為白及、烏賊骨、三七、珍珠、黃連、大黃、黃芩、丹參、郁金、白芍、白術、黨參、烏藥、砂仁和甘草等。口服,3克/次(6粒),4次/天,療程60 d。
1.3觀察指標:測量治療前后胃黏膜血流量(GMBF)進行,測量權威的十四點平均GMBF值;電子胃鏡下潰瘍及薪膜炎癥的變化;采用14C尿素呼氣試驗進行Hp檢查,并進行PCR Hp-DNA檢測,胃黏膜組織切片染色。記錄Hp轉陰、癥狀緩解等情況[2]。
1.4療效評價。臨床療效判定:①痊愈:胃鏡下潰瘍面愈合或僅留瘢痕,炎癥消失,病變黏膜基本恢復正常;②顯效:潰瘍基本愈合,輕度炎癥;③有效:胃鏡下潰瘍面縮小>1/2,炎癥明顯;④無效:胃鏡下潰瘍面縮?。?/2,或者增大??傆行?(痊愈+顯效+有效)/總例數(shù)×100%。Hp根除:治療結束后Hp轉陰。
1.5數(shù)據(jù)統(tǒng)計:所獲得數(shù)據(jù)采用數(shù)據(jù)統(tǒng)計軟件SPSS17.0進行處理分析,計數(shù)資料用百分率表示,組間比較用卡方檢驗,計量資料用()表示,組間比較用t檢驗。P<0.05,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兩組患者治療后臨床療效觀察:治療后,對照組總有效率為98.1%,實驗組總有效率為95.0%,對照組高于實驗組,但兩組患者治療后的總有效率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2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胃鏡病理積分對比:實驗組患者治療后胃鏡病理積分為(1.02±0.93),與治療前的(1.83±0.85)相比顯著降低(t=4.98,P=0.000<0.05),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對照組治療后胃鏡病理積分為(1.10±0.94),與治療前的(1.85±0.81)相比顯著降低(t=4.35,P=0.000<0.05),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3兩組患者治療前后GMBF對比:兩組患者治療后全胃GMBF值均顯著升高,與治療前相比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實驗組患者治療后的全胃GMBF值為(4.23±0.61),顯著高于對照組的(3.19± 0.23),t=11.59,P=0.000<0.05,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4兩組患者幽門螺桿菌根除率比較:實驗組治療后Hp根除49例,根除率為81.7%;對照組Hp根除43例,根除率為82.7%,兩組患者治療后的幽門螺桿菌根除率并無顯著差異(P>0.05)。
幽門螺桿菌(Hp)屬于微需氧菌,于1994年被WHO確定為Ⅰ類致癌原,臨床研究證實,該細菌與多種消化道疾病有關。大量研究表明,根除Hp對治療PU,當值PU的復發(fā)有重要的意義[2]。采用雷尼替丁加麗珠胃三聯(lián)治療PU是中華醫(yī)學會的一種推薦治療方案,但治療存在一定難度,即由于胃腸道不良反應較高,患者的依從性低,無法有效地達到高根除率。PU屬于中醫(yī)“胃痛”、“痞滿”等病證范疇,腑功能失調、脈絡不通與病久氣滯血瘀是PU發(fā)生的病例根本,采用胃康膠囊治療,能夠消除局部瘀血、清除局部毒邪,并起到調節(jié)機體各臟腑生理功能的作用[2-3]。本研究中對60例PU患者采用了胃康膠囊治療,療效顯著,其臨床療效與Hp根除率與推薦治療方案療效無顯著差異,藥理基礎相近。綜上所述,在PU治療中胃康膠囊效果顯著,能夠有效的殺滅幽門螺桿菌,改善胃腸黏膜的微循環(huán),起到調節(jié)機體免疫功能的效果。
[1]魯昌輝,朱慶偉,葛廣德.中西醫(yī)結合治療幽門螺桿菌相關性消化性潰瘍臨床療效觀察[J].時珍國醫(yī)國藥,2013,(3):724-725.
[2]王偉.胃康舒膠囊治療幽門螺桿菌相關性胃潰瘍的臨床研究[D].濟南:山東中醫(yī)藥大學,2010.
[3]范宜民.幽門螺桿菌相關性消化性潰瘍的治療分析與對策研究[J].中國醫(yī)藥指南,2012,10(13):102-103.
R573.1
B
1671-8194(2015)23-02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