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陽,張勇,張蓓,唐佩
(1.湖南科技大學 建筑與城鄉(xiāng)規(guī)劃學院,湖南 湘潭411201;2.明德洞井中學,湖南 長沙410116;3.湖南科技大學 區(qū)域地理研究所,湖南 湘潭411201)
有效教學問題的研究源于20 世紀初的教學科學運動,它的核心問題就是教學的效益,什么樣的教學是有效的,是高效、低效還是無效的。高效教學是基于有效教學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是教學工作的終極目標之一[1]。目前中小學教學過程中一個非常突出的問題是:教師教得很辛苦,學生學得很痛苦。教學時間不斷延長,教學效率則在低位徘徊,因此,我國初中地理課堂教學中與高效課堂有關的教學問題是:如何在初中地理課堂教學中實施高效教學,達成師生雙方面的減負增效,這也是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必須面對的一個問題。
新課程改革以來,廣大教育工作者已逐步樹立了有效教學的理念,也試圖構建一種有效教學的框架。鐘啟泉等對《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進行了解讀,并將有效的教學過程分為教學準備、教學實施、教學評價三個階段[2];李炳亭等撰文對高效課堂進行分析解讀[3-4]。在理論上,有效教學向高效教學發(fā)展。初中地理高效課堂教學策略的研究已在實踐中逐步總結經(jīng)驗,福建南靖二中蔡貴林對初中地理高效課堂教學策略從師生關系、教學情境設置、聯(lián)系實際、教師終身學習等方面開始總結[5];蘇州大學金燕則從有效教學內(nèi)涵、理論與實踐、現(xiàn)狀分析、依據(jù)原則、具體措施等方面進行了系統(tǒng)的論述[6]。
對地理高效課堂教學策略進行實踐性研究,不斷拓寬課堂教學策略,革新教師的教學方式與學生的學習方式,優(yōu)化教學設計,探索適合學生身心發(fā)展特點的課堂教學方式,初步建立學生高效學習、教師高效教學的教學策略的實踐體系應是當務之急。如何實現(xiàn)學生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的最大吸收率、師生在教學互動過程中的最高達成率,達到促進教學工作、減負增效、高效教學之目的,真正實現(xiàn)提高課堂教學實效的目標是極其值得研究的問題。2012年,湖南省教育科學研究院審核批準了以筆者為負責人的“初中文綜高效課堂教學策略的研究”項目,本文以此為契機,嘗試對初中地理高效課堂教學策略進行探索,以期為地理課堂高效教學提供有益的實施方案。
第一,新課程改革的要求。新課程改革已經(jīng)實施13年,新課程實驗的探索使人們認識到:課堂教學改革是課程改革中非常關鍵的一環(huán),教學改革的成功不應該只是教學理念的轉變、教學內(nèi)容的革新,而應該主要體現(xiàn)為教學的實際效果。
第二,初級中學發(fā)展的需要。長期以來,對于發(fā)展迅猛的城郊初級中學來說,學校和教師都在努力改變學校落后面貌,力爭上游。就現(xiàn)已成為長沙市高中五朵金花的明德中學初中部而言,如今已建成為省現(xiàn)代教育技術示范學校,基礎建設不斷加強,教學質量穩(wěn)步提升;在教育教學方面,近幾年先后去杜郎口、許市等學校參觀學習,不斷反思如何激發(fā)后進學生學習潛力、實施高效課堂教學,取得了顯著實效,中考合格率不斷攀高,質量立校成為全校共識。
第三,教師提高的途徑。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當不斷重建自己的知識和能力結構,積極地投入到課題研究中去,是教師專業(yè)提升的重要途徑。
第四,學生學習的需要。目前,由于課堂教學不當,課堂教學無效和低效依然存在。主要反映在學生學習時間長、負擔重、效率低、壓力大,厭學情緒濃,這與尊重、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培養(yǎng)創(chuàng)新型人才格格不入,因而加強課堂教學模式的改革,研究高效課堂教學的策略則顯得更加必要。
通過長期課堂調研、問卷調查、師生走訪、文獻查閱和校際交流活動,發(fā)現(xiàn)初中地理課堂確實存在低效的若干現(xiàn)象,其原因也各不相同。
第一,低效和無效教學的種種現(xiàn)象。其一,課業(yè)負擔繁重,準備不充分,揮霍課堂教學時間。地理教師課業(yè)負擔很重,除通常多達15 節(jié)課/周以上外,還要參與教研活動和其他各種學校工作。由于任課多,加上新任教師對教材不熟,準備不足,教學時考慮不周密,毫不吝惜課堂時間,影響教學節(jié)奏,導致課堂效率不高,學習成績靠加班加重學生負擔來保證。在各科都搶占學生休息時間情況下,一方面加重了學生負擔,另一方面也無法保證教學成績。其二,拘泥于教材,不敢有所創(chuàng)新,不敢突破教材的束縛。許多教師在教學中以本為本,對教材中一些教學資源不能聯(lián)系學生的日常生活創(chuàng)造性使用,依舊停留在照本宣科的層面上。其三,沒有有效的措施,不能激起學生的興趣。由于生源上的問題,有很多學困生,學生學習興趣普遍較差,沒有有效的教學策略無法提起學生興趣,達到高效的目的。其四,沒有全面照顧學生,特別是后進生的學習。上課為了趕進度、完成預設的教學內(nèi)容,在讓學生回答問題或進行交流時,大多是選擇成績好的來回答,表揚能力好的學生,后進學生往往被冷落、忽視。
第二,低效和無效教學的原因。其一,缺乏學習效率意識。注重時間的搶占,忽視教學的高效。即使教師們亦普遍認為地理是副科,上課不講求效率,揮霍課堂時間,僅靠考試前與其他學科爭搶時間來達到取得較好考試成績的目標。其二,缺乏學習結果意識。注意進度的完成,忽視目標的達成。上課時數(shù)不多,地理教師普遍注意追趕進度,完成教學任務,而無視了三維目標的達成。其三,缺乏學習感受意識。注意知識的灌輸,忽視學習的情感。新課程的三維目標十分重視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目標達成,而在應試教育的大環(huán)境下教師總是忽視這一目標的存在,甚至不注重過程目標,不讓學生自己通過學習過程得出結論,甚至直接講結論,意圖達到所謂的高效。
在教學實踐中課題組以行動研究法開展研究活動,發(fā)現(xiàn)一堂課以一個問題為中心來展開教學,不僅使課堂內(nèi)容完整,又簡化了教學內(nèi)容,便于開展學生活動、充分發(fā)揮學生主體和教師主導的雙主作用。教師在教材的處理上要別出心裁,一定要注意抓住主干知識,設計一個能夠覆蓋本節(jié)絕大部分知識點的問題作為本課的中心問題,一節(jié)課的教學全部圍繞這個問題展開。因此,中心問題的設計尤為關鍵,它是一節(jié)課的核心和靈魂所在。
以建構主義為指導、以問題為中心的自主探究式學習教學模式,可分為四個步驟實施(如表1 所示)。在教學過程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中,教師主導和學生主體及教學策略的運用應有所差異。
表1 問題探究式教學模式教學環(huán)節(jié)表
在問題提出階段,即課堂導入階段,教師的主要任務是引出問題。引出問題的方式有多種,我們從新課程的理念和地理課程標準出發(fā)提倡兩種導入方式:一是從生活導入,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從而提高學習效率。這也是長沙市雨花區(qū)開展生命教育、明德本部開展三生課堂教學研究的要求。二是從情境導入,創(chuàng)設一個教學情境,讓學生進入這個情境之中,再提出問題,引入教學。情境的創(chuàng)設務求真實,可以虛擬,不要創(chuàng)設虛假的情境。
教學策略上多采用拋錨式教學。拋錨式教學要求學生到實際環(huán)境中去感受和體驗問題,而不是聽這種經(jīng)驗的介紹和講解。在實際情境中一旦確立一個問題,整個的教學內(nèi)容和教學進程就被確定了。長沙市2011年片斷課特等獎第一名教學設計七年級上冊《方向》一課,主要采用了以拋錨式教學為主的方法,課堂導入過程設計了一個學生雙休日在學校附近的湖南省植物園里采集標本迷路找不到回校的路,從而產(chǎn)生了一個幫迷路學生找方向的任務,確立了“方向”學習的目標。在問題解決過程中又結合生活與教材內(nèi)容不斷拋出更多問題,讓學生不知不覺中接受了知識、完成了練習,達成了教學目標。
在問題探究階段,一是強調探究,要真正能調動學生積極性去探究;二是強調自主,不要教師越俎代庖,一概包辦,而要讓學生自主探究,讓課堂生成變得豐富多彩。教師的主要任務是組織學生分組學習,分配學習任務,個別指導。在學習當中幫助有困難的學生搭建支架,讓學生攀上支架自主探究,而不是將現(xiàn)成的知識教給學生。學生方面則是自主探究式學習,在小組內(nèi)分工合作,完成教師布置的任務,準備展示學習的成果。
這一環(huán)節(jié)多采用支架式教學策略。支架式教學為學習者建構一種對知識理解的概念框架,促進學習者對問題的進一步理解。因此,事先要把復雜的學習任務加以分解,以便于把學習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它是根據(jù)維果斯基的最鄰近發(fā)展區(qū)理論,對較復雜的問題通過建立“支架式”概念框架,使得學習者自己能沿著“支架”逐步攀升,從而完成對復雜概念意義建構的一種教學策略[7]。湖南省2011年地理現(xiàn)場課一等獎第一名教學設計湘教版八年級地理上冊《中國水資源》一節(jié)的教學中主要運用了支架式教學策略。整個一堂課在拋出如何解決水資源短缺這一核心問題之后,幫助學生搭建了一個學習的總的腳手架,即沿著水資源短缺這個中心問題,展開一條主線,即水資源來龍去脈的主線(降水→河流湖泊水→水資源短缺→農(nóng)業(yè)、工業(yè)、生活用水);抓住一對主要矛盾,即水資源的供需矛盾;安排學生展開四個課堂活動:供水一方存在什么問題,如何解決;用水一方存在什么問題,如何解決。在學生活動中,讓學生分組自主探究,主動發(fā)表意見,而教師只是在學生產(chǎn)生困難時再幫助搭建支架。
在自主探究到一定程度時,學生可自主發(fā)表看法,或交流成果,教師做一個集中點撥,引導學生回到知識的重點和難點上來,將知識內(nèi)容作一個總結??偨Y可以在一個集中的階段進行,也可以穿插在問題探究階段一個個問題解決的過程當中。
深化問題階段,即在學生對基本知識內(nèi)容有一個初步的把握、課堂的基本知識問題已經(jīng)解決的基礎上,對問題進一步深化,教師要做的是集中點拔,學生達成的是鞏固遷移。
按課堂預設與生成的情況采用隨機進入教學策略。學習者通過多次“進入”同一教學內(nèi)容將能達到對該知識內(nèi)容比較全面而深入的掌握。每次進入都有不同的學習目的,都有不同的問題側重點,多次進入的結果使學習者獲得對事物全貌的理解與認識上的飛躍[8]。如在《西北地區(qū)》一節(jié)的教學上,先放一段視頻讓學生了解西北地區(qū)的地理知識,再對西北地區(qū)的基本知識內(nèi)容采用板書填寫的形式,讓學生分組學習,最后隨機進入課件,提出一些問題,讓學生逐個解決;學生遇到需要查西北地區(qū)知識內(nèi)容時就必需隨機進入課件來解決,教師則對知識內(nèi)容加以點撥,幫助學生抓住重點、突破難點。又如《季風氣候顯著》一課,將主要知識點放在對“風調雨順”這一成語的深入理解上,增加了課堂情趣,也使學生能隨機進入到對任一個字的理解之中,根據(jù)課堂的生成,教師可以隨機從“風調雨順”任一字進入學習。
四個步驟哪一個步驟占主要地位、分配多少時間要根據(jù)教學內(nèi)容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如《中國的水資源》一課,筆者把主要部分放在第二步學生自主探究上,《西北地區(qū)》一課則把主要部分放在第四步深化問題上。這是因為內(nèi)容不同,教學策略也有所不同。這些教學策略靈活運用到教學之中后,地理課堂教學效率大大提高。學生自主性提高,課堂生成不斷豐富,活躍了課堂氣氛,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一堂課以一個問題為中心分步展開教學,運用各種教學策略。以上是筆者對以問題為中心的自主探究式學習教學模式的探索。教學有法,教無定法,在研究教法、不斷改進教學方法的同時,也不必拘泥于教學模式、按部就班,其實創(chuàng)新才是推動課堂教學的不竭動力。
通過融合高效課堂教學策略理論,在對初中地理教學工作進行深入調查研究的基礎上,針對低效、無效教學進行研究并提出了以問題為中心的探究式學習教學模式:在班級授課制的前提下,在生源基礎不好的情況下,教學要能把握學生認知心理規(guī)律,因材施教,要啟迪學生思維,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要減少教學的講授量,靈活運用現(xiàn)代化教學手段進行教學;要有選擇性地講授,不能面面俱到,要讓學生學到終身有用的知識,讓學生提高學習能力。
提倡運用各種教學策略,不斷改進地理課堂教學,提高教學效率,可從三方面來進行:其一,開展教學設計和作業(yè)設計的研究,切實提高教學效率。必須珍惜學習特定內(nèi)容所花費的時間,保證課堂時間一定是學習時間。進一步推行集體備課,在個人分析教材的基礎上,組織同年段同學科的教師進行交流與探討,把握每一節(jié)課的重難點,明確教學目的,探討課堂結構的設置、環(huán)節(jié)的安排,特別是對如何靈活使用好教材、激活課堂教學等方面進行探討。在教學設計方面和作業(yè)設置方面要加強研究,切實保證高效。其二,把握認知心理和思想教育規(guī)律,保證學生學習高效。大力開展認知心理和思想教育規(guī)律的學習,建立“用教材教”和“以人為本”的新理念,全面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其三,加強多媒體與課程整合的研究,切實增強學生學習感受。提高教師開發(fā)教學資源的能力,在當前的課程體系中,教材作為一種文本,已不是唯一的教學資源了。教師不僅要掌握教材內(nèi)的知識,還應依據(jù)教材內(nèi)容與學生實際情況,尋找學生生活情景的切入點,并對教材中的具體情節(jié)作適當?shù)恼{整、改編,以學生熟悉的、感興趣的、貼近他們生活實際的問題來導學,從而拓寬和活化教材內(nèi)容,增強學生對學習內(nèi)容的親切感,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
[1]柯玲,朱正元.數(shù)學課堂有效教學的研究現(xiàn)狀的分析[J].中央民族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2(3):93 -96.
[2]鐘啟泉,崔允淳,張華.為了中華民族的復興,為了每位學生的發(fā)展[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3]陳杰.高效課堂讀解的六個維度[J].江蘇教育研究,2010(12b):15 -17.
[4]劉惠霞.對打造高效課堂的深度剖析[J].學周刊,2013(11):193.
[5]蔡貴林.初中地理高效課堂的教學策略[J].學園,2014(3):87.
[6]金燕.新課程實施中初中地理課堂有效教學策略的研究[D].蘇州:蘇州大學,2010.
[7]吳錦程.淺談支架式教學[J].學科教育,2003(6):29 -32.
[8]姚青.技校計算機教學中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J].考試周刊,2011(58):156 -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