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曉紅 陳新 孫殊巖
49例梗死后心絞痛的臨床治療分析
明曉紅 陳新 孫殊巖
目的探討采用藥物溶栓的方法對急性心肌梗死后心絞痛患者的影響。方法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12例, 根據有無進行溶栓治療分為溶栓組(56例)和非溶栓組(56例), 其中溶栓組的24例和非溶栓組的25例作為本次研究對象;然后觀察并對比49例梗死患者發(fā)生心絞痛的幾率。結果溶栓組的24例患者中發(fā)生梗死后心絞痛的幾率為41.67%, 非溶栓組的25例患者中發(fā)生梗死后心絞痛的幾率為44.00%。兩組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 進行早期靜脈溶栓治療后, 不能有效的防止其梗死后心絞痛的發(fā)生, 需及時給患者進行冠狀動脈造影等治療。
急性心肌梗死;梗死后心絞痛;臨床分析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臨床上較為多見的一種疾病, 導致其發(fā)病的原因大多是由于患者的冠狀動脈血管發(fā)生阻塞所致, 所以對其治療需將其栓塞的血管溶通。目前, 臨床上對心肌梗死最為有效的治療方法就是溶栓治療, 它可以使患者的冠狀動脈再通, 恢復其血管血流的順暢[1]。本文為了研究采用溶栓治療后,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發(fā)生心絞痛的幾率, 選取了本院近兩年來的49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進行研究和分析, 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1年10月~2013年10月接收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12例, 其中包括早期進行溶栓治療的56例梗死患者, 及同期住院未進行溶栓治療的另外56例梗死患者。并將早期進行溶栓治療的56例患者列為溶栓組, 同時選取其中的24例梗死患者作為本次的研究對象。并將同期入院未進行溶栓治療的56例患者列為非溶栓組, 同時選取其中的25例梗死患者作為本次的研究對像。共選取49例心肌梗死患者, 作為本次梗死后發(fā)生心絞痛幾率的研究對象,其中男29例, 女20例;年齡35~85歲, 平均年齡(58.5±9.8)歲。且所有患者均經過心電、胸透等檢查, 均符合心肌梗死的診斷標準。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目前臨床上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治療, 均采用溶栓治療的方法對其病情進行控制和治療。本文研究的患者中, 溶栓組的24例患者均采用溶栓治療的方法進行治療,其具體方法為:在對患者進行溶栓治療前, 應先取阿司匹林300 mg給患者口服, 然后取150萬U尿激酶, 溶到含量為5%的100 ml葡萄糖溶液內進行靜脈滴注, 并在30 min內滴注完成?;蛘卟捎脙纱蔚巫⒌姆椒? 先取50萬U的尿激酶, 溶到含量為5%的20 ml葡萄糖溶液內進行靜脈滴注;再取100萬U的尿激酶, 溶到含量為5%的100 ml葡萄糖溶液內進行靜脈滴注, 同時可選取適量的低分子肝素鈉(抗凝治療)給患者進行輔助治療[2]。應注意, 在對患者進行溶栓靜脈滴注時, 對并發(fā)糖尿病的患者應將葡萄糖溶液更換為生理鹽水進行滴注。而且在對患者進行溶栓治療前后, 均應采用18導聯(lián)心電圖對患者進行檢查, 并在對患者進行溶栓治療后的2 h內, 每隔30 min進行一次檢查并記錄其檢查結果;之后每隔2 h進行一次, 直到患者進行溶栓后的24 h為止;并在溶栓24 h后, 采取每天復查一次的方式進行檢查。而對非溶栓患者, 也需采用18導聯(lián)心電圖對患者進行檢查, 其方法是每隔6 h進行一次, 之后是每天進行一次, 并在患者胸痛發(fā)作時隨時進行檢查。
1.3 梗死后心絞痛的判斷標準 對梗死后心絞痛的判斷應根據其心電檢查結果來判斷, 患者出現胸痛, 并經心電檢查其心電圖ST-T顯示穩(wěn)定或恢復中者;或在患者梗死后的48 h~1個月內發(fā)生心絞痛, 且心電圖ST-T顯示缺血性改變的, 并伴有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和肌酸激酶(CK)水平升高者, 均為梗死后心絞痛[3]。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1.0統(tǒng)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溶栓后的治療效果 溶栓組的24例患者經溶栓治療后,其中再通患者17例, 占70.83%, 未通患者7例, 占29.17%,再通率為70.83%。
2.2 兩組發(fā)生梗死后心絞痛的幾率對比 溶栓組的24例患者中, 有10例出現梗死后心絞痛, 占41.67%;未發(fā)生梗死后心絞痛的有14例, 占58.33%, 梗死后心絞痛的發(fā)生率為41.67%。非溶栓組的25例患者中, 有11例出現梗死后心絞痛, 占44.00%;未發(fā)生梗死后心絞痛的有14例, 占56.00%,梗死后心絞痛的發(fā)生率為44.00%。通過兩組對比發(fā)現, 無論是采用溶栓治療的患者, 還是未采用溶栓治療的患者, 均會發(fā)生心絞痛的情況, 且兩組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急性心肌梗死是臨床上比較常見的一種疾病, 一般在患者發(fā)生急性心肌梗死后的1個月之內, 出現心絞痛的情況,將其叫做梗死后心絞痛。臨床上對其的治療, 應根據患者發(fā)病的時間及特點選取藥物進行。對在休息時發(fā)生心絞痛的患者, 需按照其ST段抬高的顯示, 取鈣拮抗劑進行治療;對在活動時發(fā)生心絞痛的患者, 需選取β受體阻滯劑及肝素抗凝劑進行治療, 同時對患者進行心電監(jiān)護, 避免其冠狀動脈循環(huán)發(fā)生異常。而梗死后心絞痛患者的發(fā)病因素, 大多與粥樣斑塊破裂、冠狀動脈栓塞、冠脈痙攣和血小板聚集等因素有關, 且臨床上有90%的患者均與冠狀動脈栓塞有關[4]。所以當患者出現梗死后心絞痛時, 醫(yī)護人員應提高患者治療的重視, 并仔細的判斷預后。目前, 臨床上對梗死后心絞痛患者大多采用溶栓的方法進行治療。因患者大多會產生栓塞的情況, 所以需要將患者栓塞的血管溶通。使患者的冠狀動脈再通, 恢復血管血流的暢通, 并能夠最大限度地救治患者的缺血性心肌, 并改善其心臟功能。從而改善患者的生命質量, 降低患者的死亡率。通過本文的研究證明, 采用溶栓治療的患者中, 有70.83%的患者栓塞成功再通。但無論是采用溶栓治療的患者, 還是未采用溶栓治療的患者均會發(fā)生心絞痛。因此, 為了減少梗死患者的死亡率, 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應在溶栓治療的基礎上, 采用冠狀動脈造影、冠狀動脈旁路移植手術或冠狀動脈腔內成形術等方法對患者再次進行治療, 以此來提高患者的臨床治療效率。
[1]朱禮真.梗死后心絞痛臨床分析.醫(yī)藥世界,2009(4):34-35.
[2]武艷慧.益氣通絡止痛湯聯(lián)合西藥治療心肌梗死后心絞痛46例.中醫(yī)研究,2011,24(8):27-29.
[3]賀業(yè)健, 郭仁斌, 林海龍.急性心肌梗死延遲介入與藥物保守治療對心率變異性的影響.中國實用醫(yī)藥,2009,4(14):161-162.
[4]李素花, 李莉娜, 張國文, 等.曲美他嗪治療梗死后心絞痛療效觀察.河北醫(yī)藥,2012,34(19):2984-2985.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5.02.025
2014-10-14]
154002 佳木斯市中醫(yī)院內一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