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虹斌,古代文學碩士,現(xiàn)供職于媒體。出版有《偶像生猛》《紅顏:女人千年的榮耀與哀傷》《怕是風流負佳期》;在《南方都市報》《京華時報》《深圳商報》《南方日報》《楚天都市報》等報紙雜志上撰寫過多個專欄。
陜西咸陽秦都區(qū)窯店鄉(xiāng)附近,坐落著漢高祖劉邦的陵墓長陵。在長陵之東,相距二百多米處,還有呂后的合葬陵??v觀漢代帝王陵墓,漢長陵的營建是在漢代的帝王陵墓中最特別的,其陵園內(nèi)并置漢高祖劉邦與皇后呂雉兩座陵冢,且兩座陵冢的墳丘大小幾乎相同。這個現(xiàn)象在西漢王朝此后的帝王陵墓營建中再未出現(xiàn),規(guī)格也遠未達到呂后的高度。
可以說,某種意義上,這是時人對呂后的蓋棺定論。呂后擁有與帝王接近的政治殊榮和厚葬規(guī)格。從史書上來看,司馬遷的《史記》和班固的《漢書》都把呂后安排進“本紀”當中,也是對她臨朝稱制、行使帝權的一種認可。他們還給了她一個相當不錯的評價:
“孝惠皇帝、高后之時,黎民得離戰(zhàn)國之苦,君臣俱欲休息乎無為,故惠帝垂拱,高后女主稱制,政不出房戶,天下晏然。刑罰罕用,罪人是希,民務稼穡,衣食滋殖。”(語出《史記·呂太后本紀》?!稘h書·高后紀》基本沿襲了這段內(nèi)容)
就是說,因為惠帝和呂后的無所作為,所以天下很平靜,老百姓日子過得好。
呂后,史稱高后,西漢開國皇帝劉邦的正妻,名雉,字娥姁。這是中國歷史上有記載的第一位皇后和皇太后,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臨朝稱制的女人(戰(zhàn)國時的秦宣太后是諸侯王太后,不是一個統(tǒng)一國家的最高領袖)。作為一個強力介入男性為絕對主導的政治領域的女性,她的形象很復雜。
我不指望能一句話就概括這個人。一來,是歷史的記錄留下了大段空白;二來,在現(xiàn)存的記錄中,人物的性格曾經(jīng)發(fā)生過深刻的裂變,而我們無從知道,這種近乎逆轉(zhuǎn)的人生是從何而來,是她天性的充分暴露,還是在身心遭遇巨創(chuàng)后的忽然蘇醒?
呂雉最為影視劇所留戀的場景,有時是一個深宮怨婦,她永遠不知道她的夫君劉邦在哪座宮殿里風流快活,她只能摟著她未成年的女兒和兒子,悵然,憤怒,無可奈何;有時,又是一個威嚴的女君主,群臣匍匐在她的腳下,忐忑地等待著她疲憊的聲音響起;有時,她藏身于深宮的陰影中,卻不動聲色地讓一代梟雄韓信、彭越都身死族滅,并把美艷的戚姬變成一團“人彘”被扔在廁所里……當然,時光如果倒流,還可以看到當年曾有一位年輕姑娘,把稚嫩的小兒女背在竹筐里,在田間揮汗如雨地鋤地;而她的丈夫,卻躲在小酒館里喝酒,和別的女人眉來眼去呢。
其實,關于呂后,不僅是一個小白兔如何轉(zhuǎn)變成大灰狼的故事,也不僅是社會大革命當中女人的角色和定位的問題,它還與封建時代政治制度的確定、流變、變革和顛覆重組的過程有關。如果說,呂雉的丈夫劉邦建立了一個影響中國兩千年的政治制度和格局的話,那么,呂雉本人的貢獻,就是試圖撞擊這個制度,迫使制度在防御的過程中進一步鞏固和加強。她給中國的專制王朝們貢獻了對外戚兩千年的恐懼,也為中國傳統(tǒng)下的厭女癥找到了借口。
這就是一個女性的逆襲史。不管是她維持了大漢帝國初年的平穩(wěn)局面,贏得史家贊譽;還是她兇殘陰狠,為后世所忌,深層的根源,都因為她是一個出身底層的鄉(xiāng)下姑娘。
呂雉的出身,大約是農(nóng)村的鄉(xiāng)紳家庭那一階層。她的父親呂公,要躲避仇家,來到沛縣定居,因為沛縣當時的縣令和他是好友。沛中的有錢有名有官職的人紛紛來看望這位沛令的重要客人。蕭何當時是主吏,看到人多,就出了個主意:賀錢不足千錢的,只能坐在堂下。這看得出來呂公在當?shù)厥怯幸欢曂摹?/p>
接著,就在這頓飯上,呂公看中了劉邦,一個小小亭長,一個吹牛自己能出一萬賀錢實際上分文未付的老混混;不僅讓他白吃了一頓飯,白喝了酒,還提出把女兒呂雉許配給他。呂媼很生氣:你不是老說自己這個女兒一看就是有出息的樣子,想把她嫁給貴人嗎?沛令跟你的關系這么好,想娶她,你都不肯,現(xiàn)在怎么隨隨便便就把她嫁給了劉季那小子?呂公根本不理會老婆,把呂雉嫁過去了。
劉邦當時是亭長,亭長是鄉(xiāng)官,秦、漢時在鄉(xiāng)村每十里設一亭;如果比附現(xiàn)在的級別的話,有點像是街道派出所所長;呂公雖然沒有公職,但他是沛令(秦漢時,縣擁有萬戶以上者稱“縣令”,不滿萬戶者稱為“縣長”)的好友,沛令曾向呂雉求婚——就是說,呂公拒絕了縣長,而主動向一個街道派出所所長聯(lián)姻??紤]到劉邦比呂雉大15歲,這樁婚姻無論是在年齡上、身份上都是不匹配的。這樁許配的婚姻里,起碼在最初,呂雉與劉邦是沒有感情可言的。
如果說劉邦是一個勤奮、踏實的顧家男人,或許夫妻感情會略好一些。但顯然不是,“延中吏無所不狎侮”,就是說他對官署中的官吏,沒有不加捉弄的;“貰酒,時飲醉臥”,經(jīng)常賒酒,喝醉了躺倒就睡。加上劉邦的爹也老是說他不治產(chǎn)業(yè),是個“無賴”,劉邦在村民中的形象如何,可想而知。
不要忘了,劉邦此時還有一個外室曹氏,而且有一私生子劉肥,比呂雉的第一個女兒魯元公主年齡還要大。曹氏與劉邦的關系,是在呂雉之前的。一個四十來歲的男人,一直沒有娶妻,哪怕有私生子了也不成親,這是為什么?無非是因為劉邦沒有謀生的本領,人又不可靠,還貪酒好色。家境還算不錯的黃花閨女呂雉下嫁給這樣的人,不能不說,呂雉是有委屈的。
如我們所知,在中國的古代社會里,婚姻恪守的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婚姻一般是作為家族利益的聯(lián)合,或是共同養(yǎng)家糊口、養(yǎng)兒育女、延續(xù)后代的需要。感情在其中不僅不重要,而且是禁忌。這也就有了《儒林外史》中敢于在光天化日之下拉著妻子的手游山飲酒的杜少卿被大家所鄙視,也就有了《紅樓夢》中賈母不介意男人三妻四妾卻痛恨男女之間有愛情。
其實,這種觀念并不是中國的特產(chǎn),在全世界都一樣,在漫長的歷史階段當中,婚姻和愛情是沒有什么關系的。美國學者瑪麗蓮·亞隆在一本暢銷的學術書《老婆的歷史》中談到,直到16世紀,才逐漸有人在婚姻中考慮愛情的位置;18世紀中后期,歐美地區(qū)的中等階層中的婚姻以愛情為基礎開始成為主流。甚至直到20世紀,上流社會家庭中選擇妻子或丈夫還要更多地考慮財富、血統(tǒng)和地位,愛情還不是最重要的位置。而在中國,這方面比起西方社會慢了遠遠不止半拍。感情這種東西,在古代的婚姻中差不多是必須忽略的東西。
社會學家費孝通在《鄉(xiāng)土社會》的《家族》一節(jié)中談到:
不僅在大戶人家,書香門第,男女有著閫內(nèi)閫外的隔離,就是鄉(xiāng)村里,夫婦之間感情的淡漠也是日常可見的現(xiàn)象。……我所知道的鄉(xiāng)下夫婦大多是“用不著多說話的”“實在沒有什么話可說的”,一早起各人忙著各人的事,沒有工夫說閑話,出了門,各做各的。工做完了,男子們也常留在家里,男子漢如果守著老婆,沒出息,有事在外,沒事也在外。茶館、煙鋪,甚至街頭巷口,是男子們找感情上安慰的消遣場所?!l(xiāng)下,有說有笑,有情有意的是在同性和同年齡的集團中,男的和男的在一起,女的和女的在一起,孩子們又在一起,除了工作和生育事務上,性別和年齡組間保持著很大的距離。
從當時的社會結(jié)構(gòu)和兩人之間的婚姻匹配情況來看,呂雉和劉邦的關系,與此非常類似。
在男性占絕對主導地位的世界里,女性的價值是完全附麗于父親、丈夫和兒子的;她與男性的關系如何,直接決定了她存在的合法性。有一段描述就很形象。當年劉邦當亭長的時候,呂雉曾經(jīng)帶著兩個孩子在田里面耨麥,她招待一位路過的老父吃飯,這位老父看了呂后的面相說:“夫人是天下貴人。”呂雉自然高興,請他看了看兒子劉盈,老父說:“原來夫人之所以貴,是因為這個兒子?!闭埶磁畠海捕际琴F人。老父走了之后,呂雉把這件事告訴劉邦,劉邦一聽人家還沒走遠,就趕緊去追。老父看了劉邦,說:“剛才的夫人和一雙兒女都長得像你,你的面相貴不可言。”這段話,有可能是劉邦登基之后對其身世的渲染;但也能說明,呂雉日后之所以貴重,一是因為有一個皇帝老公,二是因為有一個皇帝兒子。
在呂雉生下劉盈之后兩年,劉邦起兵反秦,之后就消失在呂雉和一雙兒女的生活當中了。
直到劉邦登基之前,我們所看到的呂雉,仍然是一個符號,一個木頭人,看不到她的所思所想。這很正常,她此時只是作為劉邦的一個附庸,她的地位實際上還比不上劉邦身邊的隨便一個將領。呂雉并非沒有意志,但她的意志在戰(zhàn)爭中完全不重要。她對劉邦是否有感情,是否甘心為他付出這么多,并沒有選擇的余地。
若是和平年代,呂雉與劉邦的婚姻,大概也不過就這樣終老一生了;但劉邦造反了,起兵了,從此就踏上了不歸路,這種平淡而無甚感情的關系也迅速地扭曲。劉邦多年不歸家就是一例。在沒有劉邦的日子里,呂雉至少還為劉邦做了幾項重大的犧牲:
一、 養(yǎng)育一雙兒女;
二、 贍養(yǎng)雙親;
三、 在劉邦逃亡期間,沛縣抓住了呂雉,扔到了監(jiān)獄里,而且對她非常不好,具體是怎么毆打怎么凌辱不得而知,但這在當時激怒了一個獄卒:任敖。任敖和劉邦關系好,看到劉邦的老婆被人欺負,就打傷了獄吏。此人也成了呂雉的恩人,在呂后掌權時,任敖當過御史大夫。
四、 劉邦參加了三年的反秦戰(zhàn)斗,又與項羽對抗,攻打到彭城;此時,劉邦的父親、妻子、兒女都在彭城;但劉邦并沒有去接家人。于是,項羽抓住了呂雉、劉太公,一雙兒女僥幸逃脫。呂雉與太公在項羽的軍營中做了二十八個月的人質(zhì)。
這些功勞或苦勞,是呂雉重要的政治資本。連太子太傅叔孫通也說,“呂后與陛下攻苦食啖,豈可背哉!”
但如果僅僅以為呂雉的存在感,只是因為她是劉邦未下堂的糟糠妻,那就錯了;呂雉雖是女兒身,但她還有兩個哥哥,呂澤和呂釋之都參與了劉邦的起義,而且呂澤是一員大將。所謂的婚姻,無非就是把兩個家族的利益綁在同一架戰(zhàn)車上,雖然不過是鄉(xiāng)間的小門小戶, 然而,也頗有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味道。
關于呂澤的事跡記錄很少,不過在《史記》的《功臣表》上記載了他的功勞:“以呂后兄初起以客從,入漢為侯。還定三秦,將兵先入碭。漢王之解彭城,往從之,復發(fā)兵佐高祖定天下,功侯?!笨吹贸鰜?,呂澤多次帶兵;前面的《項羽本紀》也提到,“是時,呂太后兄周呂侯為漢將兵居下邑,漢王間往從之,稍稍收其士卒”,表明當時呂澤是帶兵守衛(wèi)下邑,獨當一面的,是獨立于劉邦之外的軍隊。
就是說,呂澤本身也是軍功集團的重要代表。關于呂氏部的情況,只能零星地找到一些線索,《功臣表》記東武侯郭蒙有“屬悼武王(即呂澤),破秦軍杠里、楊熊軍曲遇”一事,表明呂澤是帶兵將領;被標識為呂澤部下的人還有如丁復、蠱逢(《漢書》作蟲達)、朱軫、馮無擇、周信、呂嬰等。其中,丁復的受封地居然達到七千八百戶,此人的功勞當在樊、酈、滕、灌之上,但除了《功臣表》外卻找不到只言片語的記錄。
對此現(xiàn)象,史學界有兩種解釋。一是認為呂氏家族被誅后,把握朝政的軍功集團對歷史進行了篡改,抹去了呂澤及其部下的戰(zhàn)斗和功勛,所以在史料記載中他們都消失不見了。另一種則是認為呂氏一家的軍功其實很有限,是呂雉的運作,把呂氏及其部下的功勞大大抬升,論功行賞時居然比樊噲等還高。兩種說法都有一定道理,但都無非常確鑿的證據(jù)。
應該說,就現(xiàn)在看到的史料而言,劉邦對待呂雉及其一家,是沒有什么虧欠的。在分封功臣當中,呂澤被封為周呂侯。這個待遇與功勞是相匹配的。雖然有學者認為,以呂澤的功勞封為王也不為過,不過那只是一家之言;再說了,呂雉的父親呂公貌似沒有什么功勞,也被封侯了;這樣就扯平了。
問題是,夫妻之間,并非只有利益交換和家族聯(lián)盟的作用,還是一個應當有溫情和感情的地方。作為一個有抱負有能力的開國君主,劉邦有大局觀,所以能把大的利益關系擼順,但他忽略了妻子的內(nèi)心——也不能怪劉邦,我猜想古代的任何一個“做大事”的男人都會視之為理所當然,今天也仍然差不多——他的許多做法,嚴重地傷害了呂雉。
如果說劉邦起兵反秦時,生死未卜,不帶妻子還是合理的話,那么,他到了彭城,遲遲不接只有兩百多里外的沛縣的妻兒,顯然就是太不把呂雉和一雙兒女放在心上了。的確如此,呂雉和太公被項羽抓走當人質(zhì)了,劉邦碰上了失散的兒子和女兒,但為了能逃得快一些,他三番幾次把一對小孩從車上踹下去。呂雉不知道猶罷了,若是日后知道了,對這樣的丈夫心生恨意也不足為奇。
呂雉在當項羽的人質(zhì)的時候,還發(fā)生了一件事:劉、項在滎陽對峙時,項羽為了脅迫劉邦投降,以烹太公相威脅;大概,烹?yún)物舾辉谠捪隆=Y(jié)果劉邦嬉皮笑臉地說,我和你項羽結(jié)拜過兄弟,我爹就是你爹,你要烹你爹,也讓我分一杯羹吧。項羽發(fā)現(xiàn)這一招不管用,加上項伯的游說,只好放棄了。
作為父親、作為妻子,眼睜睜看著劉邦毫不猶豫地拋棄自己,能沒有心病嗎?劉太公一個年過七十的鄉(xiāng)下老頭,感情比較粗糙可以理解;但二十來歲的年輕女人呂雉,顯然會敏感得多。
在做了兩年零四個月的人質(zhì)之后,呂雉回到了漢營。而此時,劉邦身邊已有了戚姬。呂雉歸漢后,已經(jīng)是“常留守,希見上,益疏”。每次都她在看家,劉邦帶著戚姬一起出差。
劉邦登基之后,立了呂雉為皇后,劉盈為太子。
漢朝未穩(wěn),制度尚未確立和健全,女人干政一點也不稀奇。事實上,在漢初,還出現(xiàn)了幾位女人封侯的奇特情況。史書中所能查到的就有臨光侯呂媭、魯侯底氏、陰安侯劉邦之嫂、鳴雌亭侯許負、酂侯蕭同五人。帝王史上,女性的爵位既有“君”,也有“夫人”, 女性封“侯爵”卻是空前絕后的。女性干政與否,是沒有成例可循的。
呂雉對劉邦的政權穩(wěn)定,立下汗馬功勞。
史書中的記載是“呂后為人剛毅,佐高祖定天下,所誅大臣多呂后力”。不過,呂雉的“功勞”卻是給功臣栽贓,然后殺了他。干這種事,叫做臟活。
韓信是何等人物?當初楚漢爭霸時,韓信據(jù)齊地,與楚王項羽和漢王劉邦三分天下,助漢則楚亡,助楚則漢亡,連項羽都勸他自立。是韓信自己礙于人情而臣服于劉邦。在分封時,劉邦奪了韓信的兵權降為楚王。后來,又找了個借口把他騙出來,說有人告他造反,把他降為淮陰侯。后來,陳豨造反,劉邦親征。韓信與陳豨的家臣勾結(jié),準備發(fā)動官徒奴隸來攻打留守的呂后和太子。
呂后得知了消息之后,讓蕭何把韓信騙進了未央宮。韓信一入宮,呂雉就命令武士們縛綁起來,把他殺死在長樂鐘室。
接著,呂后還干了一件事:夷韓信三族。
這里,我們不再討論韓信的造反是不是被誣了;盡管蒯通后來說得很清楚:當年實力強大、楚漢的命運都系于他一身的時候,他都愿意臣服于你劉邦;現(xiàn)在天下已經(jīng)定了,無兵無權了,他怎么會這么傻還背叛你呢?這個有點羅生門,各種說法都有。但劉邦和呂后屢次用欺騙的手段來對付他,誰的心術更不正,不一目了然嗎?我們只看看,呂后膽子怎么這么大?劉邦都不敢殺的人,她怎么就敢殺?
而且,劉邦雖然在外,但這么大的事,呂雉既不事先請示,也不事后匯報,就自己做主了。她甚至都沒有派人告訴劉邦,而是等到劉邦已經(jīng)打敗陳豨,回到宮里了,才聽說了這件事。劉邦的反應是:“且喜且哀之”。喜,是第一反應;哀,不是痛苦,而是感嘆,猶如追憶逝去的青春,失去的朋友,一種抒情而已??梢姡谶@件事上,呂雉其實秉承的是劉邦的意愿,符合的是劉邦的利益。
韓信造不造反,沒證據(jù),如果劉邦去干,勢必寒了天下人的心;呂雉干了,就給劉邦留了緩沖帶,就有余地了。
類似的事,呂后又干了一次。彭越毫無反心,被與他有隙的手下人誣告,劉邦查了之后,赦他為庶人,先流放著;結(jié)果彭越碰到了呂雉,就向她哭泣自己的無辜,想回到昌邑。呂雉一邊安慰他,帶他回洛陽。一回洛陽,她就勸劉邦殺了彭越。原因無他,僅僅因為彭越是“壯士”,一個有實力的人。殺了之后,又是呂后派人補齊了彭越造反的證據(jù),還把他剁成肉醬分發(fā)給各諸侯王吃。接著,又夷滅了彭越的宗族。
當然,這也是臟活。從其政治手段來說,呂雉殘暴無恥尤勝于劉邦;從具體的操作方式來說,下作、流氓且變態(tài),呂雉又遠超劉邦。
而夷三族,簡直是一件專為韓信和彭越而設的刑罰——之前的貫高謀反因為種種原因,并未實施——而且是呂雉親自推行的。連班固也在《漢書·刑法志》里諷刺,漢初,雖然只有約法三章,法律寬松得吞舟之魚都能鉆過去,但死刑里還有夷三族之令。意思是寬嚴不當。
異姓王都被定點清掉了,但同為軍功集團的朝廷官員們,對雙手沾滿鮮血的呂后如何看待,就可想而知了。
呂后敢這么做的自信,來源于幾點:她是皇后,兒子是太子;她干的壞事是符合皇帝意愿的;她也在戰(zhàn)爭中出生入死過,她有功于這個帝國;她自家的呂氏家族也有點實力,本身也是軍功集團之一。
但慢慢地,呂后發(fā)現(xiàn)情況不對了。這個問題不是出在政治權力上,而是出在感情上。
學者陳鵬在《中國婚姻史稿》里談到:“古封建制度之婚姻目的,依典籍所載及后儒衍繹成說。約而分之有三,曰祭祀,曰繼嗣,曰內(nèi)助?!边@時的婚姻,是作為一種社會關系存在的。實際上,中國古代的婚姻并不是一夫一妻制,也不是一夫多妻制,而是一夫一妻多妾制。在中國傳統(tǒng)社會的婚姻制度中,除了少數(shù)民族政權(如元代)之外,“一夫一妻制”是一個基本原則,但男子可以納妾。只是,中國古代妻與妾有嚴格區(qū)別,妻以外的其他配偶都是妾;妻的家族是丈夫的親族,而妾的家族一般不算親族。妻與妾生育的子女待遇也有顯著區(qū)別,前者稱“嫡出”,后者稱“庶出”,一般只有嫡子才有繼承父親職位爵位的資格。
當然,我們在談“婚姻”“婚姻制度”的時候,是忽略了其中的感情因素的。在妻妾地位懸殊的古代,妾只有一項權利是和妻同等享受的,那就是性生活。恰恰是這種親密的身體親近,對人的情感有至關重要的塑造作用。帝王的正室多數(shù)是出于政治考量,所以私底下偏愛某個妃子,是非常常見的。如果這個受寵的妃嬪安分守己,皇帝也默認嫡庶之分,不逾越這個秩序的話,光是一些物質(zhì)上的賞賜,并沒有什么問題。問題就在于,在與某個姬妾有了較深厚的感情之后,男性就想進一步提升這個姬妾及其兒子的地位,對沒有感情的正妻及嫡子就會難以忍耐。
劉邦就不愿忍受這種沒有感情的狀態(tài)。在他貧賤時沒有人愿意嫁給他這樣的癟三的時候,比他年輕十多歲的鄉(xiāng)下姑娘呂雉算得上是女神;但他當了帝王,全天下的美女都供他驅(qū)使的時候,年紀漸長的呂雉就不算什么了。而且,除了新婚的幾年,呂雉與他長期不住在一起,開始僅有的感情也早被消耗殆盡了。而此時,劉邦身邊的是戚姬。劉邦寵戚姬到什么程度?《史記·留侯世家》一節(jié)里說到,“今戚夫人日夜侍御,趙王如意常抱居前”,而且還嫌劉盈是“不肖子”,不像自己,想改立戚夫人之子劉如意為太子。
史書上一直說劉邦“貪財好色”,在記載中看到他曾經(jīng)寵幸過的除了早年的曹氏、正妻呂雉、妃子戚姬以外,還有管夫人、趙子兒、薄姬、趙姬等;但受寵時間較長的還是戚夫人。戚夫人年輕漂亮自不待言,更難得的是,她能歌善舞,《西京雜記》中寫戚夫人“善為翹袖折腰之舞”,又能“歌《出塞》《望歸》之曲”,還“善鼓瑟,擊筑”,能與劉邦一舞一唱。
此時,劉邦已五六十歲了,已近年邁;雖然后宮佳麗不少,但劉邦的精力也消耗得差不多了,他的情感寄托基本上就放在戚姬身上了。溫柔鄉(xiāng),就是一個逃避社會責任的地方。而他的正妻,則是他的政治合作伙伴。大勢已定,人之將老,現(xiàn)在他覺得感情寄托比責任更重要了。
換太子的危機,自有其深刻的根源。立嫡制可以淵源到先秦時代的王位繼承制?!抖Y記·禮運》說:“大人世及以為禮?!笨追f達疏云:“世及,諸侯傳位自與家也。父子曰世,兄弟曰及。謂父傳與子,無子,則兄傳與家也?!蔽髦芤院螅酱_立了立嫡立長的王位繼承制。劉邦登基后,早早就定了嫡子劉盈為太子,然而,他雖預立了太子,隨著其他兒子的長大,他卻產(chǎn)生了新的想法。
但如果以為選擇戚姬之子劉如意只是一個色迷心竅的選擇,那就太小看劉邦了。這是一個亂世梟雄,他顧慮得更多的是否能永葆劉姓江山不變色。劉邦擔心劉盈軟弱仁慈,而朝中的軍功集團如周勃等人虎視眈眈,以后將無法掌握局勢。而劉如意似乎更像劉邦的性格,更為果敢。從劉盈日后的表現(xiàn)來看,劉邦的擔心是非常有道理的。
另一方面,呂后在誅韓信、誅彭越中所表現(xiàn)出來的心機,以及呂氏家族在軍功集團中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也為劉邦所忌諱??梢韵胍?,懦弱的劉盈完全有可能被母親呂氏所控制,日后江山是否會改姓呂,還真不好說。而戚姬,既不過問朝政,也無兄弟子侄封侯任官的娘家背景,安全得多。
種種考慮之下,劉邦有所行動了。據(jù)有關文獻記載:漢九年“如意立為趙王后,幾代太子者數(shù)矣”;至十二年“ (高祖) 疾益甚,愈欲易太子”。想換太子這件事,至少延宕了三年。
但朝廷諸大臣幾乎是一致反對。不僅有耿直的周昌等人,還有以前很狡猾的叔孫通,秉承不入世的姿態(tài)的張良,都強烈反對。呂后由此獲得了從容活動的時間。
呂后如何利用這個時間活動的?史書沒有明說,但留下了線索。劉邦問周昌廢太子的意見時,周昌拒絕。這個時候,呂后正側(cè)耳于東廂聽,周昌出門之后,她跪著對周昌拜謝:“如果沒有你,太子就要廢了。”實則,想必這種偷聽不是一次兩次了,她一直在了解情況,伺機尋找同盟者。從另一角度來看,你也可以理解為呂后在監(jiān)視。
劉邦易儲之心堅定,連蕭何、周昌等重臣都嚴禁在他面前勸諫,別人更不必提了。最后,呂后想到了張良。張良此時已辟谷絕食,不問世事。呂后令建成侯呂釋之強行令張良出山。張良沒辦法,建議他們請來商山四皓。
商山四皓,為須眉皆白的四個老人:東園公、夏黃公、角里先生、綺里季。劉邦當初四下求天下賢豪,他們堅決不奉詔,劉邦對此非常遺憾。張良稱,他知道商山四皓住在哪里,如果太子能把他們請來了,讓他們愿意輔佐太子,那么太子就有望保住位置了。
呂后大喜,依計行事,果然請來了四位老人。他們并沒有真正獻計獻策,而是悄然住進了呂釋之的密室中潛伏了下來。
不過,史家歷來對于所謂的“商山四皓”的存在都有疑慮,如司馬光在《通鑒考異》中就有專論批駁。他們身上疑點太多了,很有可能是張良找來的托。不過,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這一招奏效了。過了許久,劉邦換太子的心意益發(fā)急迫了。在一次正式的宴會中——說不定就是劉邦想攤牌的時候——太子劉盈出現(xiàn)了,身后跟著四位須發(fā)皆白的老人。劉邦一看就是他想請而請不到的“商山四皓”,大驚;四位高人敬了杯酒,說:
“陛下輕士善罵,臣等義不受辱,故恐而亡匿。竊聞太子為人仁孝,恭敬愛士,天下莫不引頸欲為太子死者,故臣等來耳?!?/p>
現(xiàn)在看起來,這幾句話透著的都是虛假。劉邦對自己的兒子是了解的,年紀輕輕又從未有過實際事務的劉盈,何德何能,又何來的影響力,能讓天下人都愿為他而死?如果劉邦真相信這幾句話,難道不會覺得劉盈或呂后的心機太可怕了,反而要加強警惕了嗎?
商山四皓旋即離去,卻讓劉邦換太子的計劃最終坍塌。劉邦悲傷地對戚夫人說:太子“羽翼已成,難動矣”。
而此后,這四位高人徹底在史書里消失了,沒有留下與其聲名相匹配的只言片語。
為什么連張良、蕭何等重臣這么長時間都不能勸說劉邦改變換太子的心意,而商山四皓只露個臉就成功了?我以為,在各種反對聲中,劉邦的壓力已相當大,而商山四皓,就是壓倒他的最后一根稻草。
幾方較量中,張良、周昌等代表的朝廷力量、商山四皓代表的民間輿論都堅定地站在太子劉盈這一方;劉邦這個宮廷勢力的代表,以及一個只知道在后宮中哭哭啼啼的戚夫人,終于不敵,只能放棄。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商山四皓越是無所作為、越草包,就越說明張良和呂后的炒作能力無與倫比。
劉邦在這件事上的優(yōu)柔寡斷,是失敗的關鍵。這個勝利,是劉盈的勝利,更是呂后的勝利。十六七歲的劉盈不一定有多在乎,但呂后在乎。沒有她的拼盡全力的運作,西漢后來的歷史或許就要改寫了。
劉邦死之前,呂后曾問劉邦,誰來接任丞相的事情。她一直追問,劉邦從曹參說到王陵、陳平,再說到周勃,呂后還想追問,劉邦說:“此后非汝所知也?!?/p>
以前,我以為是呂后有“政治覺悟”的體現(xiàn)。不像許多妃子,在皇帝臨終前關注的是自家的族人能否加封進爵;而呂后,關心的是國家如何繼續(xù)管理下去。但現(xiàn)在再細想,我發(fā)現(xiàn)不是。其實,這段話可以進行完全相反的解讀。
在劉邦崩后,呂后曾經(jīng)出了一個昏招:她與親信審食其商量,因為擔心劉邦一死,這些開國的軍功重臣們不服從年輕的新皇帝,她想對劉邦之死秘不發(fā)喪,準備殺死這些重臣。
這個舉動,顯然是毫無勝算的,而且會把剛剛穩(wěn)定下來的江山再一次帶進坑里。陳平、灌嬰帶兵十萬守滎陽,樊噲、周勃帶兵二十萬定燕、代,一旦知道呂后殺功臣,一定會帶兵還鄉(xiāng),攻打關中。而且,外面還有齊王等手握重兵的諸侯王呢,他們會幫呂后還是幫這些重臣,孰未可料。從后面的兩千年歷史來看,皇帝一崩就誅重臣,必定意味著謀反叛亂。
幸好酈商知道這件事,勸審食其說服呂后。呂后大概也想通了,決定發(fā)喪,大赦天下。
日后,呂后在任用丞相的時候,基本上全部照搬劉邦生前的安排。只有在很多年以后,已經(jīng)超出劉邦所能預估的范圍了,才有了其面首審其食擔任左丞相,而且主要是內(nèi)務。呂后真的那么溫馴地聽從先夫的安排么?當然不是。她之所以在丞相的安排上完全遵照劉邦的遺言,是因為她不懂,也無法制服這幫重臣,只有劉邦的遺命才是護身符。
在惠帝執(zhí)政期間,沒有明確記載呂后直接拿大臣來開刀。哪怕是王陵,在惠帝死后,他不同意封呂氏為王,擺明態(tài)度與呂太后作對的時候,呂太后也僅僅是奪其宰相實權,任命其為太傅。
呂氏所代表的,是宮廷力量,她并不愿意直接跟軍功集團對抗。在處理朝廷大事上,在任免丞相上,呂太后必須依從劉邦的安排,她才能取得合法性。但她內(nèi)心看不上他們,也懶得給他們好臉色。
的確也是,一個鄉(xiāng)下姑娘,沒受過多少教育,能夠在一群能征善戰(zhàn)的男人中間保全孤兒寡母的,已經(jīng)不容易了,又怎么好意思要求她有政治才能,而且是管理一個國家的才能?
就像一枚硬幣的正反面,呂后政治才能的短缺,固然算是個缺點;然而,正因為如此,她不得不事事依劉邦生前的方針大政,不敢輕舉妄動,不敢折騰,卻又成了一件好事。
想想歷史上,那些雄才大略的君主,哪個不是胸懷大志,四方征戰(zhàn),窮奢極侈?有時候,笨有笨的好處,只要知道自己笨,聽得進人言,也不算太壞。
不僅是呂后,也不僅是女主執(zhí)政,大部分皇帝都有類似的問題:一時看似權力很大,為所欲為;一時又無法施展,處處受制。
這是一種動態(tài)平衡,無論對君還是對臣,都像走鋼絲一樣,難。還記得吧,司馬遷寫的是:“惠帝垂拱,高后女主稱制,政不出房戶,天下晏然?!本褪且驗?,惠帝和呂太后在國家的管理事務上,并沒有主導權,呂太后的政令出不了未央宮。天下并非真是她說了算,而是倚靠曹參、陳平、周勃等重臣來運作。這個國家在創(chuàng)建伊始的時候,得以與民休息,也與“政不出房戶”密切相關。
對于呂后來說,她的最高目標是什么?并不是治理江山,而是穩(wěn)固權力。包括誅殺劉氏皇族,加封自己的呂氏家族,無不是圍繞這一點來進行。
雖然呂太后無法輕易地撼動軍功集團把持的朝廷力量(后來還是借呂氏集團撼動了,后文再談);她在處置自己分內(nèi)的宮廷事務時,就充分體現(xiàn)了一位女性的嫉妒、瘋狂、小氣,以及不要臉。
呂太后令永巷把戚夫人抓起來,把她的頭發(fā)剃了,穿上囚衣和鐐銬,令她舂米。因為聽到戚夫人唱歌,希望兒子趙王來解救她,呂太后大怒,把趙王召進未央宮,鴆殺了趙王。須知,此時的趙王,也不過是個十歲的小兒(一說十三歲)。接著,呂太后把戚夫人做成“人彘”:“斷戚夫人手足,去眼熏耳,飲瘖藥,使居鞠域中”,還請兒子惠帝來看?;莸劭戳舜罂蓿×艘荒甓喽计鸩粊?,從此只是飲酒作樂,不理朝政,幾年之后就崩了。
毒死趙王,處置戚夫人的舉措,怎么看都不是一個政客在清除潛在的政治威脅,純粹就是泄私憤。況且,如此明火執(zhí)仗、毫無遮掩地殺掉先帝的庶子的行為,即使在烏雞眼一樣你死我活的后宮里,也是極為罕見的。
另一個具體的例子就是齊王劉肥。有一次太后設宴時,因齊王比惠帝大五歲,惠帝尊齊王上坐,按家人的禮儀。呂太后大怒,令人擺著兩杯鴆酒在齊王前面,讓齊王起為壽。齊王沒明白怎么回事,端起來上壽,惠帝也取另外一杯,同為太后壽。太后趕緊搶走惠帝的酒卮。齊王有點奇怪,假裝喝醉循走。知道是鴆酒之后,齊王嚇得不輕。還是他的一個謀士勸他:你把自己的一個郡獻給太后的親生女兒魯元公主,太后一定很高興。齊王趕緊獻上城陽郡給魯元公主,又尊這個異母妹妹為齊王太后(即比他自己高一輩)。太后很高興,把齊王放回去了。
顯見呂太后要殺齊王,并非是謀略的、計劃性的;而純屬臨時起意,喜怒無常。
在處理家事上,這些作為完全吻合一個缺乏修養(yǎng)、喜怒無常的女性身份。
惠帝即位后,呂后讓惠帝娶自己的親外甥女,也就是親姐姐魯元公主的女兒張嫣。此時,張嫣大概十二歲。惠帝根本不滿意這種安排。張嫣人也單純,據(jù)說,一直到死她都是處子。不過,我覺得應該不至于,因為呂后“欲其生子,萬方終無子”,至少是逼迫過惠帝與之圓房的。不得已,呂后讓張嫣假裝懷孕,把惠帝后宮美人生的孩子交給張皇后撫養(yǎng),封為皇太子,再把太子生母給殺了。
應該說,在惠帝仍在任上的這七年,呂后沒有太多大的舉動。就是干了殺死趙王劉如意和把戚姬做成人彘,想毒死齊王劉肥未遂,強迫兒子娶其外甥女這些事而已。這些都是內(nèi)部矛盾,甚至是正妻和小妾、嫡母和庶子、媽媽和親生兒子之間的內(nèi)部矛盾。雖然朝中上下都對呂后的為人有些齒冷,可是,別人也管不著,那是宮廷內(nèi)部的事。
但是,惠帝還在二十四歲的時候就崩了,這時,一切就不同了。
太后發(fā)喪,哭而泣不下。留侯子張辟強為侍中,年十五,謂丞相陳平曰:“太后獨有帝,今哭而不悲,君知其解未?”陳平曰:“何解?”辟強曰:“帝無壯子,太后畏君等。今請拜呂臺、呂產(chǎn)為將,將兵居南北軍,及諸呂皆軍,居中用事。如此則太后心安,君等幸得脫禍矣!”丞相如辟強計請之,太后說,其哭乃哀。
張辟強這么小就懂得這么多,不得不再一次贊嘆權謀術從娃娃抓起的重要性。有惠帝的時候,呂后作為名正言順的太后,她沒有身份焦慮。呂后按照劉邦遺言的要求,任用軍功集團中的得力人物擔任丞相,朝廷大臣們也承認呂后的威權。這個時期,朝廷大臣們與呂后是各司其職,相處基本和諧。但是惠帝崩了,這種均衡就打破了。
為了讓呂太后放心,保住自身的平安,陳平提議抬舉呂氏,讓呂氏家族中的呂臺、呂產(chǎn)領兵權,呂氏權由此起。呂后也立了孝惠皇帝的太子劉恭為帝,史稱少帝,自己臨朝稱制。
皇帝之言一曰制,一曰詔,是天子的特權,呂雉“稱制”,就是行天子之權,與后世垂簾聽政而借皇帝名義頒詔的太后并不一樣。其實質(zhì),就是皇帝。是以,不管是《史記》,還是《漢書》,都有《呂太后紀》(或《高后紀》),把她當成皇帝來對待,而無《少帝紀》。
其實,呂后要掌控局面并不太難,因為惠帝皇后張嫣雖無子,諸妃卻生七子,真不愁衣缽接不下去。高后四年,日漸長大的劉恭不知道從哪里知道了張皇后不是自己的親生母親,親生母親卻是被祖母呂太后所殺的,他生氣地說,以后長大了一定要為母親報仇。
呂太后知道了,把他幽禁在永巷,這個小孩不久就死了。呂后又立了年齡也很小的恒山王劉弘為皇帝,史稱為后少帝。
呂后對自己的親兒子和親孫子也不好,對劉氏的宗族就更不必提了。在殺死趙王如意之后,呂后徙淮陽王劉友為趙王。新的趙王劉友,頗得呂太后信任,娶了呂氏女。悲劇就來了。劉友不喜歡呂氏女,喜歡別的姬妾。這個呂氏女妒嫉,就向呂后告發(fā)劉友說呂氏的壞話。呂后大怒,詔召劉友回京,把劉友關在府邸里。劉友被活活餓死,呂后就以民禮把他葬在長安的民冢中。
接著,呂后又徒梁王劉恢為趙王。新的趙王,又娶了呂產(chǎn)的女兒。悲劇又來了。這個呂氏女權勢很大,殺死了劉恢的愛妃。劉恢又悲傷又不得自由,自殺了。呂后大怒,廢掉他的名位。可憐的劉恢,當趙王才四個月就身死,簡直是前一任趙王的悲劇復刻版。
代王劉恒也差點被征去做趙王了。幸虧他沒有去,堅決要求守在代這種小地方,呂后想到他和母親都不受寵,也就作罷。
至于呂后還派人殺死燕王的兒子,讓燕王無嗣這些事,就不值一提了。
呂后的這些行為,毫無技術含量,更說不上深謀遠慮,完全就是恣意妄為,給劉氏與呂氏之間種下不共戴天的仇恨。如果還認為呂后殺庶子是權謀的話,請看一看漢文帝:哪怕他很恨淮南王劉長,但劉長死了,世人都認為文帝仁厚孝悌而劉長死有余辜。真要說權謀,這才是權謀。
與此同時,呂后大力地在抬舉呂氏家族。這是惠帝在朝的時候她沒有做或者說不好意思去做的。到了呂后七年的時候,呂后已經(jīng)立了呂臺為呂王,呂臺弟呂產(chǎn)為梁王,建成侯呂釋之之子呂祿為趙王,臺子通為燕王,又封諸呂凡六人皆為列侯,追尊父親呂公為呂宣王,兄周呂侯為悼武王。其中,四個呂姓王里,有三個是呂后殺了劉邦的兒子或廢了劉邦的兒子的嗣位,空出來的位置。
歷史上,女性掌權都必然大力地推舉自己的親戚。這種外戚,一般和皇帝不是同一個姓。因為皇后或者皇太后,勢力再大,也無法一人獨力與皇帝龐大的王族及龐大的滿朝文武對抗,必須援引自己的父兄或叔侄來協(xié)助。有時候,主政的是女主本身;有時候,實際權力是操縱在她背后的親族手中的。
可矛盾就來了。既說“出嫁從夫”,那到底是夫族的利益重要,還是娘家的利益重要?
武則天是一個很特殊的例子,把這個矛盾推向了極端。武氏稱帝時,已是六十六歲了,皇位繼承成了女皇帝最棘手的問題。若以兒子為皇位繼承人,那么,武氏千辛萬苦奪來的“大周”政權便重新改姓李,辛苦就白費了;若讓侄子繼位呢,政權是姓武了,但侄子哪有兒子親?誰聽說過侄子給姑母立廟祭祀的?
同樣,情形類似的還有元后王政君。她身為五朝皇太后,一心一意扶植娘家的勢力,王氏“一日五封侯”震驚朝野,其侄王莽更是位極人臣,由大司馬大將軍至安漢公、至宰衡、再至攝皇帝,都得她支持;然而,當王莽最后要由假皇帝即位為真皇帝時,她非常憤怒,把玉璽砸在了地上,玉璽崩了一角。此后的余生里,王政君也不愿意搭理這個篡位的皇帝侄子。她是劉氏的媳婦,想讓娘家人榮華富貴,可并不想娘家人篡了劉氏天下。
可以看出來,執(zhí)政的女性身份都非常尷尬。她們必須依賴與君主的性關系或者生殖的關系,才能接近或走上權力核心,她們的權力不可能獨立于男性而存在。所以,不管是她們自身有政治野心(如武則天),或者是她們的親族有政治野心(如王政君),勢必要甩掉她們當初依附的皇族勢力,背叛自己的丈夫或者兒子。這一點,無論是從政治倫理上,還是感情因素上,都是她們難以承受的。同時,一旦缺少皇族男性的加持,這些后妃們不管勢力多大,都會立即喪失權力的合法性;必須靠強權和鮮血來維護。
可惜,中國的歷史上,女主稱制,外戚專政,又偏偏層出不窮。這既是中國皇權政治的怪胎,也是中國男女關系極端不平等之下的怪胎。
呂后便是處于這種狀態(tài)下。她必須牢牢地抓住權力。權力是春藥。不獨是男人的,也是女人的。呂后嘗到了,就不想失去,哪怕因此身上背著殺子殺孫之名,也在所不惜。
隨著呂太后年歲漸高,她顯然意識到:因為誅殺功臣和立呂氏為侯等事,她已和功臣集團及諸侯王侯處于翻臉的臨界狀態(tài);如果不盡快扶植呂氏勢力,等她死后,呂氏必然會被剿滅。
在惠帝執(zhí)政的七年、呂后執(zhí)政的八年當中,功臣集團們一直在忍讓。他們暫時無力與呂太后抗衡?;莸郾罆r,侍中張辟強勸陳平先放權給呂氏,說,“太后心安,君等幸得脫禍矣”。事實上,陳平一直懼怕呂太后,害怕會禍及自己;他是假裝不務正業(yè)、喝酒玩女人才逃過呂后的陷害的。
很遺憾,看似強大的軍功集團并不是一個有組織的團體,他們的利益雖近,卻沒有結(jié)盟。他們各自為政,一盤散沙,只能在呂后的手下戰(zhàn)戰(zhàn)兢兢地討生活。即使陳平與周勃,也是在呂氏已經(jīng)權力熏天之后,才有謀士陸賈為這兩人牽線搭橋的。
比起劉邦,大臣更畏懼呂后。為何?同為獨裁者,劉邦講道理,要面子,行事講規(guī)則;而呂后則不然。劉邦雖欲殺韓信、彭越等人,但他既找不到理由,就下不了手;呂后不管,先把人殺了再去找理由。周昌罵過劉邦“紂桀不如”,又責備劉邦不該換太子,劉邦只能賠笑,從此對周昌更尊重;但周昌救過呂后母子,呂后不僅不聽他的勸諫殺了趙王,還對他破口大罵。唐代韋瓘詩作云:“無金豈得迎商叟,呂氏何曾畏木強?!蹦緩姡粗懿?。再加上呂后無故誅殺或凌辱趙王、齊王、燕王的行為,都成了大臣們的前車之鑒。他們可以苦勸劉邦,但沒人敢勸呂后。
呂后出乎常理的殘暴,以及對皇族、宗族們過激的反應,都不難理解:那是源自于她對失去權勢的恐懼。所以,在掌有權勢之時,她既要小心地維護、生怕失去它,又忍不住窮兇極惡地揮霍它。
呂后在政治勢力的斗爭,以及搶班奪權上,她是暫時贏了的。但在國家管理層面,呂后就出現(xiàn)了種種困窘。也難怪,一個村里干農(nóng)活出身的女人,何曾受過如何治國平天下的教育?
實際上,呂后執(zhí)政期間,中央與諸侯國的關系,非常緊張。
2001年,文物出版社正式出版了《張家山漢墓竹簡(二四七號墓)》一書。墓主死于呂后二年,里面收錄了不少當時的律令。書中的“簡1-2.133”中記載稱:“以城邑亭障反,降諸侯,及守乘城亭障,諸侯人來攻盜,不堅守而棄去之若降之,及謀反者,皆要(腰)斬。(《賊律》)”
類似的內(nèi)容還有:“捕從諸侯來國間者一人,拜爵一級,又購二萬錢……(《捕律》)”
又有:“律所以禁從諸侯來誘者,令它國毋得?。ㄈⅲ┧鼑艘?。闌雖不故來,而實誘漢民之齊國,即從諸侯來誘也。(《奏讞書》)”
以上的這些文字都不難懂,大意是說,諸侯國的人來盜攻,必須堅守;捕一個諸侯國來的人可以賞多少多少;不得與諸侯國的人通婚……這說明了什么問題?說明在中央與諸侯國之間,已到達劍拔弩張的程度了。這種緊張,不是上層的勾心斗角,而是猶如敵國一樣的全民提防,互相仇視,以至于寫入當時的法律。
高祖在位時,鏟除功臣,很多都是呂后參與的,尤其冤屈最深的彭越和韓信。高祖崩后,功臣和諸侯對呂后的疑慮極深。呂后沒有能力緩和與六國舊貴族的關系,還把新封的得罪了個遍。
內(nèi)政不行,外交就更難了。
公元前195年,劉邦派出陸賈出使南越國,本意是想訓斥這位總是在南方的邊境挑起事端、擄掠人口財物的南越君主趙佗。趙佗原是秦朝的南海都尉,因為秦朝無道,他自立為國,并且吞并了南越三郡,儼然一方梟雄。當時,對漢中央來說,南北有兩大隱患,“北有胡(匈奴),南有越”。但陸賈的嘴皮子功夫一流,居然把趙佗囂張的氣焰打下去了,趙佗決定歸漢。這一年,趙佗正式接受了漢朝皇室賜予的南越王印,對西漢稱臣奉貢。
這時,中原皇帝已換了惠帝了。
呂后與諸侯的關系,一直很緊張。趙佗作為外番之人,他可以買劉邦的賬,也可以買劉盈的賬,但他未必接受兒皇帝的領導,況且他本身就強悍驕橫又有實力?!稘h書》中,直接就說:“高后時,有司請禁粵關市鐵器?!边@是與南越交惡的導火索。
善意地猜度,想必呂后并非愚不可及,呂后與趙佗交惡,應當與趙佗開始不把西漢朝廷放在眼中有關。但不管怎么說,呂后的主動翻臉,讓趙佗立馬發(fā)飆了。他說:“高皇帝立我,讓南越和中原互通人和物,現(xiàn)在高后聽讒臣,把我當成蠻夷,不把我們需要的器物賣給我們,此必長沙王計,想消滅我們?!焙竺婺蔷洳恢匾?,因為誰都不能直接說是皇帝(或稱制的執(zhí)政者)不對,只能說是奸臣干的,這樣反抗的行為才能符合當時的君臣倫理;重要的是后果:趙佗自號為南武帝,發(fā)兵攻長沙邊,打敗好幾個縣。
重新回到鐵器這個導火索中。鐵器的使用,是文明程度的一個標志。南越地區(qū)本來就是經(jīng)濟和技術較為落后的地區(qū),許多地區(qū)仍是部落組成的,由于與漢族文明交流和交易日益增多,他們也逐漸轉(zhuǎn)變成農(nóng)耕文明。而這里的冶鐵業(yè)顯然還無法跟中原地區(qū)的相提并論,需要大量從西漢進口。呂后斷了鐵器的交易,就是斷了他們的口糧,也是斷了南越的生命線。
不同于戰(zhàn)爭時代,趙佗的挑釁未必想占領土地,他只需要搶掠人和物。長沙地區(qū)失守了。如果呂后改用撫慰等政策,事情便有轉(zhuǎn)機;但呂后一面派遣將軍隆慮侯周灶出兵打南越,一面還派人去挖掉了趙佗的祖墳!這能不把人家氣得七竅生煙嗎?當然要對抗!結(jié)果呢,戰(zhàn)爭還沒開打,中原的士兵在炎熱濕毒的夏天,無法適應南越的氣候,紛紛得了傳染病,大批死亡,連南嶺都過不了。
趙佗看著有機可乘,軟的用財物賄賂,硬的靠兵馬壓境,恩威并施,閩粵、西甌、駱越等地都歸屬于他了,東西達萬余里。趙佗儼然成了與漢朝分庭抗禮的國家。
劉邦若泉下得知,大概會恨不得把這個搞得南北分裂、“崽賣爺田不心疼”的婆娘一巴掌拍趴下。
看看后來的漢文帝吧,人家就比她機靈百倍,好好地賞賜了趙佗的親戚,又派陸賈去了趟南越,說了番好話,趙佗二話不說,立馬臣服,愿意上貢獻禮。成本比呂太后的低無數(shù)倍,效果卻好了無數(shù)倍。
然而,如果只看到呂后愚蠢的一面,又實在太把這個稱制的女王低估了。之所以她能夠在群狼環(huán)伺的情況下,坐穩(wěn)江山十多年,光是狠,肯定是不夠的。還與她懂得適可而止,有時能聽從諫言有關。在大政方針上,呂后也能意識到自己的短板,從善如流。
比如,呂后就沒有把與匈奴的關系搞砸。
這可不是一個小事,要知道,整個西漢都跟匈奴苦命地糾纏在一起,每一朝君王都被匈奴騷擾,頭痛不已。關系不惡化,就是大功。
當初劉邦還在位的時候,匈奴的步步南侵,以及其北方各種反漢勢力的存在,也令劉邦內(nèi)心不安,他召來劉敬問計。劉敬勸劉邦說,天下初定,動武不宜;匈奴野蠻,仁義難施;最好的辦法,是派出嫡長公主去和親。這樣,皇帝你就成了單于的老丈人了。
此時,魯元公主已嫁人,不過劉邦向來是沒什么兒女情長的,他贊成這個做法,就跟呂后商量。呂后當然哭哭啼啼不能同意。何況,其兄呂澤就是在匈奴侵犯代地時出征受傷的,再讓女兒嫁到匈奴實在不合適。劉邦不得不讓步,挑了個宗室女封為長公主送到匈奴,再送了豐厚的陪嫁。
終究,劉邦還是暫時籠絡住了匈奴。
到了惠帝的時候,冒頓單于寫信派人對呂后說,我對你們的中國土地很感興趣啊,看你也是單身了,也沒什么玩的,不如嫁給我吧,那么你的就是我的了。呂后大怒,叫來陳平和樊噲、季布等人,想要斬掉使者,發(fā)兵出擊。樊噲說要出兵十萬,必然能打敗匈奴,“橫行匈奴中”。季布極力反對:樊噲你這是誤國!當初你為上將軍,隅兵三十二萬,把高祖皇帝圍在平城里,都快死在那里了?,F(xiàn)在傷疤還沒好呢,你還敢在這里吹牛!
呂后一想有理,聽取了經(jīng)驗,寫了一封信,把漢朝貶損了一番,更把自己也貶損了一番:“年老氣衰,發(fā)齒墮落,行步失度”,無法滿足單于的欲望,請單于放過她;而且“蔽邑無罪,宜在見赦”。低聲下氣,一至于此。與此同時,大漢還答應“以宗室女為公主,嫁匈奴冒頓單于”。
一個人若是自己趴得很低,低到塵埃里,吃灰,那么,想踩你的人也覺得沒勁了。冒頓同意了,并接受宗室女的和親。
由于有婁敬(后賜姓劉)、季布等人的協(xié)助,且念及劉邦在世時吃過匈奴的大虧,雖然匈奴時時在邊境搶掠挑釁,呂后都一直奉行啞忍、退讓、和親、送禮的政策,在惠帝年間、呂后執(zhí)政年間,均與匈奴相安無事。雖然后世對呂后的自污、自保的行為一直有爭議,但我覺得,在具體的情境下,這不失為一種有效的辦法。當時,民生凋敝的漢朝實在無力和蒸蒸日上的草原民族為敵,出兵挑事,確為不智。
呂后在國家大政和外交上面,總體來說,奉行的是消極的態(tài)度,對老百姓的干擾較少。而這種無能力、無作為,恰恰成了她的優(yōu)點。正如曹參整天喝酒宴會,不務正業(yè),拿著丞相的薪水啥也不干,反而成了“蕭規(guī)曹隨”的美德和佳話一樣。這是歷史的吊詭,還是人性的反諷?不能不令人唏噓。
事實上,直到文帝和景帝時,漢朝都對匈奴采取了息事寧人的策略,總算存了點家底。
在惠帝死后,呂后還臨朝稱制了八年。她是怎么死的呢?原來是她到霸上祓祭的時候,看見有一只蒼狗,這只狗擦傷呂后的腋,忽然就不見了。
史書的記載里,《史記》言“據(jù)高后掖”,《漢書》說“撠高后掖”,不信神的王充《論衡·死偽篇》里則干脆寫“噬其左腋”,三者說法不一致,但其義已明,就是被狗咬了或者弄傷了。四個月后,呂后因為腋傷,崩。
狂犬病的潛伏期長短不一,一般平均20—90天;在潛伏期中感染者沒有任何癥狀。從記載來看,呂后的死因與狂犬病很像。一代威風凜凜的女主,死于狂犬病,真讓人唏噓。
呂后在傷重的時候,安排好以趙王呂祿為上將軍居北軍,梁王呂產(chǎn)為相國居南軍,并告誡產(chǎn)、祿說:“高祖與大臣約,非劉氏王者,天下共擊之。今王呂氏,大臣不平。我即崩,恐其為變,必據(jù)兵衛(wèi)宮,慎毋送喪,為人所制?!本褪钦f,呂后已經(jīng)完全預感到會發(fā)生政變了。
其實,呂氏家族雖然掌重權,但與朝中的軍功大臣,以及地方的諸侯,已經(jīng)產(chǎn)生了嚴重裂痕。因為呂氏為王時間尚短,還來不及有什么作為,這種敵對情緒,完全是呂后自己一手造成的。而且,呂后當初為了提高家族地位,安排的許多樁呂氏與劉氏的婚姻,沒想到卻成了他們的催命符——呂祿之女嫁給了齊悼惠王子硃虛侯劉章,結(jié)果劉章因此知道了呂祿與呂產(chǎn)準備要作亂之事。劉章派人告訴了哥哥齊王劉襄,劉襄聯(lián)系上瑯琊王劉澤,一起準備發(fā)兵;又聯(lián)系了太尉周勃和丞相陳平為內(nèi)應。呂產(chǎn)、呂祿這兩個二貨,派大將軍灌嬰出擊劉襄、劉澤;殊不知,灌嬰馬上就倒戈了,和劉氏聯(lián)合起來,準備找合適的機會干掉呂氏。
酈商的兒子酈寄和呂祿是好朋友,陳平、周勃就逼迫酈寄騙呂祿放棄軍權,呂祿居然也信了,把兵權給了周勃。周勃進入軍門,問大軍:“為呂氏右袒,為劉氏左袒?!苯Y(jié)果,軍士們皆左袒。周勃掌握了北軍。至此,擁劉的軍隊勢如破竹;呂產(chǎn)雖然還想殺進未央宮,卻為時已晚,劉章率兵入宮,把呂產(chǎn)殺死在廁所里了。
劉氏皇族和朝中大臣們大獲全勝,接下來,斬呂祿,笞殺呂媭。悉捕呂男女,無少長皆斬之。而后少帝及三弟為王者皆被陳平等人聲稱非惠帝之子,也一道殺了;尊立代王劉恒為帝,是為孝文皇帝。
這場兵變,規(guī)模不大,意義卻不小。呂氏家族中,基本上都是些扶不起的阿斗。呂后的妹妹呂媭雖然封侯,卻是個長舌婦,這就不用說了;而將兵的呂祿、呂產(chǎn),基本上還未能組織起抵抗就全被滅了;呂祿還是自己放棄兵權的,見識連粗鄙婦人呂媭都比不上。
從這一場跡近滑稽的反抗就看得出來,在呂后掌權的十五年里,呂氏家族的權力遠遠沒有他們以為的那么大;呂氏封王(除了追悼性質(zhì)的之外),主要集中在呂后七年,也就是呂后臨死前。他們匆匆坐了相位,拿了兵權,但權力還沒有抓牢;在朝中,除了自家人,也沒有形成自己的政治勢力。
其實,呂后并非真不懂這點,她對劉氏子弟也有籠絡之意(如把齊王之次子劉章、劉興破格封侯),讓呂氏和劉氏聯(lián)姻,對一些幫助過她的老臣更是知恩圖報(如灌嬰、酈商之酈寄、張良的兒子張辟強等都得到重用),試圖強化自己的政治版圖;但這些恩澤雨露,比起她封賞娘家人的赤裸裸,都不值一提。
更可笑的是,呂氏一族甚至不知道自己的權力有多單?。弘y得交一個好友酈寄,就能把呂祿給騙慘了;派出大將灌嬰,人家卻臨陣倒戈;交出兵權,結(jié)果士兵們?nèi)贾С謩⑹蠝鐓问?;甚至把女兒嫁出去,女兒就幫著劉家來滅爹爹……當初,呂后對別的權力集團的拉攏和懷柔,恰恰方便了他們對呂氏集團的反撲;她最厚待的人,恰恰都是鏟滅呂氏的“大功臣”。
史書總說呂氏權重,又重在何處呢?呂后的兄侄輩固然無能,但所有的癥結(jié)還是在呂后這里:明明擁有人人畏懼、大權獨攬的黃金十五年,她卻只知道給呂家的人封侯封王,卻沒有培養(yǎng)出勢力集團,呂氏門下,幾乎沒有一個支持者。還和朝廷大臣與各地諸侯翻了臉,愚不可及。
只能說,有了這樣的好姑母,呂產(chǎn)呂祿不管怎么做,覆滅都是板上釘釘?shù)摹?/p>
在中國歷史上,太后掌權聽政者比比皆是,呂后是較早的一個。然而,握有這個權力,與是否具有管理能力、治國能力是兩碼事。絕大部分從小就受嚴格的專業(yè)教育的太子,登基后也無法稱職,何況是遠離教育的女性?兩漢、兩宋期間偶爾有個別口碑不錯的垂簾聽政的太后,并非是因為她們有治國才能,而是她們把權力讓渡出來了,交給了有專業(yè)能力、品行較好的大臣。
迄今為止,中國只有一個當真稱得上是有政治才能的女主,那就是武則天。她是真的熱愛管理國家,《新唐書·本紀第四》中,就有“時時令后決之,常稱旨,由是參豫國政”,“既專寵與政,乃數(shù)上書言天下利害,務收人心”,“軍國大務不決者,兼取天后進止”。呂后無法與武后相比。
這不奇怪,武則天是官宦世家,而且酷愛讀書;而呂后,不過是鄉(xiāng)下村婦,靠著一己的勇氣和運氣爬上來的。
看完呂后的一生,不由嘆息,這個女人聰慧、果敢、堅韌,也有心計有手腕,運氣奇佳,不如此,焉能手無寸鐵在戎馬中殺出一條血路,成為事實上的女皇帝?然而,在掌控天下這一層面上,她狹隘的女性心性,以及政治能力的短缺,又讓她無法善終,骨灰未冷呂氏族誅,連幼小的皇孫們,都無一幸免。
沒有權力滋養(yǎng)的滿足感,沒有那種殺伐決斷的快感,呂后會幸福嗎?很難想象。在她的個人生活當中,她與丈夫劉邦的關系,不僅冷淡,而且惡化,甚至到了你死我活的邊緣;她的女兒魯元公主,差點“被離婚”嫁到匈奴,女婿又以謀反論罪,九死一生,外甥女張嫣也一生不幸,呂后對這個女兒想必是深懷歉疚的。而親生兒子惠帝呢?幾乎與之反目成仇,英年早逝。
回想起當年,呂后處心積慮地給惠帝處理掉最大的威脅趙王劉如意,又把戚夫人斷手斷腳、毒啞、熏聾、扔到茅坑里做“人彘”,還興致勃勃地請兒子來觀看她的政治斗爭成果的時候,想必是很得意的。她大概認為,這是為兒子謀福利。
卻沒有想到,善良的兒子當場崩潰,一病不起。惠帝對母親聲討道:
“這種事不是人做出來的。我是你的兒子,你讓我蒙羞,我沒有臉再治理天下了?!?/p>
無從推測呂后的反應。她會后悔嗎?還是恨這個兒子不能理解她的一番好意?或許,在后半生眾叛親離的孤獨當中,她會懷念當年田間耕作時,一雙小兒女繞膝嬉笑的好時光?
責任編輯 石一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