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塾裣獛煼秾W院文學院,云南玉溪653100]
良知驅動下的災難解密
——楊楊長篇紀實文學《通海大地震真相》解讀
⊙石?。塾裣獛煼秾W院文學院,云南玉溪653100]
楊楊的長篇紀實文學《通海大地震真相》,以嚴謹的科學態(tài)度與翔實的資料呈現,還原了通海大地震的真相,具有很高的史料與文獻價值。獨特的寫作手法和強烈的反思意識,使全書能夠多角度、全方位地揭示災難的根源,呈現出歷史的縱深感,且具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此書還充分體現了知識分子應有的良知。
楊楊紀實文學良知悲憫人性
楊楊在20世紀90年代走上文壇,開始以寫小說為主,后來則向多種題材如文化散文、報告文學等拓展,且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績。他創(chuàng)作的《通海大地震真相》(安徽文藝出版社2010年版),就是近年長篇紀實文學領域的一項碩果,自出版后一直引起極高的關注。
1970年1月5日發(fā)生在云南省通??h的7.8級大地震,受災面積達8800平方公里,造成15621人死亡。以死亡人數而論,這次地震僅次于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和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然而,由于發(fā)生在特定的時代背景下,這一巨大的災難,沒有得到準確與及時的報道,此后一直被湮沒在歷史的長河中,鮮有人了解。楊楊作為此次地震的親歷者,不惜花費十幾年時間收集資料,采訪當事人,陸續(xù)撰寫、發(fā)表了一系列有關地震調查結果的文章。在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他曾做客鳳凰衛(wèi)視《口述歷史》欄目,以親歷者和調查者的雙重身份,詳述通海大地震發(fā)生時的情形,引起了廣泛的關注與反響?!锻ê4蟮卣鹫嫦唷芬粫?,是楊楊對于地震調查結果的一次全面總結,書中記述了許多不為人知的細節(jié),披露了許多未曾公布的資料,使這一中國地震史上的典型案例,得以全面呈現。嚴謹的科學態(tài)度與實證精神,使此書在中國災難史、地震史上具有寶貴的史料與文獻價值。
楊楊在不同體裁的創(chuàng)作中,都很注意思維方式與表現手法的創(chuàng)新,而且始終有一種對于歷史做深入探視的濃厚興趣。①在《通海大地震真相》一書中,也不例外。如皮嬴所說:“還沒有人像楊楊這樣口述和調查過這次地震,他不僅如實地記錄了災難的史實,而且表達了這樣一種觀念:歷史是多元的,它不僅是用政治的、經濟的、社會的眼光看到的歷史,同時,具有更多的側面,更為復雜紛繁的內涵?!比珪鴽]有采取平鋪直敘、按部就班的寫作方式,而是采用了較為豐富的體例來統(tǒng)構全篇?!翱谑觥笔亲骷以邙P凰衛(wèi)視的訪談錄,記述了作為一名見證者,對地震所留下的獨特印象?!鞍l(fā)現”是以今天的視角發(fā)掘地震真相,對這一眾說紛紜、迷霧重重的歷史事件,進行了一定程度的解密。“調查”是對地震進行獨自調查的記錄?!肮P記”則與“調查”互為補充,除了一些相關的發(fā)現,著重于在“調查”基礎之上,記敘一些個人心得?!百Y料”是把地震發(fā)生時的一些寶貴的文獻資料,比如當地主辦的《抗災戰(zhàn)報》,完全客觀地呈現在讀者面前。這種生動而靈活的網狀敘事結構,使全書深得回環(huán)復沓、一唱三嘆之妙,不但能引領讀者全方位、多角度地進入那個特定的災難場景,也使讀者不由自主地隨著作家的感悟與體驗,不斷激發(fā)出情感與思想的波瀾??傊?,嚴謹地遵循“紀實”的態(tài)度,又在“文學”層面精心構撰的《通海大地震真相》,既具有縱深的歷史感,又散發(fā)出動人心魄的藝術魅力。
楊楊一直自覺地對人類的苦難與災難,進行不懈的書寫,其整個創(chuàng)作,都隱含著博大的悲憫情懷。②這在《通海大地震真相》中,有了更直觀的呈現。全書籠罩著巨大的歷史悲劇感,這首先體現于:相關部門未能充分利用已勘測到的地震征兆。在地震前夕,西南地質地震大隊經過考察,對曲江斷裂帶的異常情況,有了較為正確的判斷。但是,由于全國地震預報工程還沒有正常啟動,最終導致未能及時預報這場突發(fā)的災難。另一層面的悲劇,則是來自人類自身對于自然征兆的疏忽。天氣的驟然變化,生物的異常反應,可以作為地震來臨的警訊。對于通海地震前的這些明顯征兆,人們卻并未在意。為此,書中有這樣的感嘆與記述:“人類啊,作為地球上的‘萬物之靈’,是不是主動適應環(huán)境的能力太強了?在動物們惶恐不安、紛紛大潰逃的時候,竟然感到莫名其妙、無動于衷。只有少數幾個孩子或極個別被稱為‘瘋子’的人焦急地說:地要動了,墻要倒了?!边@不由引發(fā)了關于人與自然關系問題的思考——長期以來,人類的確太怠慢自然了!今天,人們又以一種極其傲慢的態(tài)度對待自然,這顯著地表現在無節(jié)制地開發(fā)、征用與侵蝕自然的惡行上。疏忽與傲慢,都不是對待自然的應有態(tài)度,人類應該學會敬畏自然,從而與自然和諧共生,為自己、為后代,打造一個適宜生存的環(huán)境。楊楊的生態(tài)環(huán)保意識由來已久,這在《紅河一夜》《雕天下》等小說作品中,都有鮮明呈現。
全書的歷史悲劇感,更明顯地體現在地震發(fā)生后的“人禍”中,也更令人無比痛心!在濃厚的備戰(zhàn)狀態(tài)中,許多人都把地震的來臨,視為是日常所宣傳的“核戰(zhàn)爭的爆發(fā)”,是“原子彈來襲”的后果。所以,就發(fā)生了如此令人心碎的事情:一位民辦教師舉著火把去搜救妻兒,竟遭到了這樣的呵斥:“誰點的火?快熄滅,不怕敵人來空襲嗎?”火把被強行熄滅,讓教師無法完成搜尋工作。等到天亮,他在廢墟中,只找到了妻兒的尸體!當時,還鼓勵先保護和搶救生產隊的牛馬等公用物資,然后再救人的行為;還有把“精神食糧”放在第一,“不要救濟糧,不要救濟款,不要救濟物”的舉動。以宣傳來對抗災難的現象,更是所在多有。比如在抗災指揮部的《抗災戰(zhàn)報》中,有這樣的動員口號:“為有犧牲多壯志,敢叫日月換新天?!薄耙幻鎸W習,一面生產,克服困難,敵人喪膽?!边€有這樣的記述:“在我縣遭到空前未有的嚴重地震災害的情況下,各級革委會、共產黨員和廣大革命群眾……向嚴重困難進行英勇頑強的斗爭?!睍羞€配有地震時忙于開展各種學習活動的宣傳畫,進一步加深了讀者的感性認識??傊ê4蟮卣鸺仁且淮尉薮蟮淖匀粸暮?,也折射出一個特定時代民族的悲劇。今天看起來,對人的生命如此漠視的“人禍”,是那樣的荒誕,那樣的不可理喻,但卻畢竟真實地發(fā)生過!這些客觀而真實的細節(jié)展示,無疑會促動讀者深入歷史場景,并對其予以深切的思考。
此書所呈現的關于地震長期被遮蔽的情況以及關于地震本身的講述史、發(fā)現史,也是足以令人反思的歷史現象。書中披露,當時的抗震救災指揮部傳達了上級的兩項指示:“一是不準宣傳死了多少人,二是不準向外透露震級是多少?!贝送猓€有許多不能觸碰的忌諱,比如:“新聞記者不準進入災區(qū),只允許科技工作者和醫(yī)療隊進行拍攝,而且只能拍物,不能拍人?!本科湓?,“好像這種重大的自然災害,發(fā)生在我們社會主義國家,也是一種‘家丑’,一種羞辱,不應該宣揚。因為在當時的人們印象中,天災人禍全部是西方國家的,是資本主義社會才會發(fā)生的事”。一位接受楊楊采訪的當事人,曾經負責統(tǒng)計當時地震的死亡人數?!八恢睆娬{不允許我在文章中說出他的姓名?!薄爸钡酵ê4蟮卣?0周年前夕,也就是1999年的時候,我讓他講述一下當年統(tǒng)計死亡人數的情況,他說這個東西不能說吧!說了就犯法的?!睘榇?,楊楊在比較的框架中,對關于汶川大地震的報道進行了描述,同時抒發(fā)了自己的感受:“這才是我們真正需要的新聞,這才是我們共同面對災難的姿態(tài),這才是我們對生命負責及尊重的態(tài)度。追昔撫今,我真誠地感謝這個偉大的時代,感謝這個美好的社會,感謝這個日益強盛的國家,一切都在變化,一切都在進步,包括我們每一個人?!睂τ跉v經艱辛寫就本書的作者,這可謂真正的肺腑之言了!今天,經過楊楊的辛勤發(fā)掘,通海大地震早已不是秘密。在通海大地震30周年到來之際,中共通海縣委、縣人民政府及云南省地震局等有關部門,在通海聯合舉辦了關于大地震的新聞發(fā)布會、紀念大會、學術交流座談會等一系列活動,首次在正式場合披露了地震的死亡人數與財產損失等情況。這樣的活動,來的太晚了,可是畢竟來了。確乎如楊楊所說,這是國家日益強盛的表現,也是時代進步的表現。
楊楊在書中記敘了創(chuàng)作此書的初衷:當他十八歲還是一名高中生的時候,來自二十九個國家的地震學專家來到通??疾?,他們此行的目的,就是試圖破解通海大地震的真相,這在當時顯然是無法實現的。為此,楊楊的地理老師對他說:“希望你將來有一天,經過仔細調查,能寫出一本書來,把通海大地震的真相原原本本地公之于世?!憋@然,楊楊本人作為地震的直接親歷者,是以高度的使命感和知識分子特有的良知,來創(chuàng)作此書的?!锻ê4蟮卣鹫嫦唷愤@部令人讀后無比震撼、足以掩卷長思的紀實文學,彰顯了楊楊念茲在茲的創(chuàng)作主題——對人性的深度剖析以及對人間至善的不懈弘揚。
①參見石?。骸对娕c愛織就的邊地“天方夜譚”——楊楊〈紅河一夜〉的歷史意識》,《玉溪師范學院學報》2014年第10期。
②參見石?。骸吨刂孛哉现械摹八囆g人生”——楊楊長篇小說〈雕天下〉解讀》,《玉溪師范學院學報》2015年第3期。
作者:石健,文學博士,玉溪師范學院文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國現當代文學。
編輯:趙紅玉 E-mail:zhaohongyu69@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