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2010—2014年中國憲法學研究綜述

2015-01-29 23:15:41
中國法律評論 2015年3期
關鍵詞:憲法學基本權利法學

陳 征

綜 述 Summary

2010—2014年中國憲法學研究綜述

陳 征*

在2010年至2014年間,我國憲法學研究盡管或多或少受到外部環(huán)境的不良影響,但仍然在前些年研究的基礎之上保持了良好發(fā)展態(tài)勢。除了憲法史、憲法學說史和憲法基本理論、基本權利和義務、國家制度以及方法論這些傳統(tǒng)熱門研究領域的研究日漸精細化,關于部門憲法、憲法性法律以及憲法與部門法關系的研究成果也日漸繁榮。在某些領域,追隨熱點事件展開的研究與21世紀最初的十年相比并無減弱之勢。本文梳理和總結(jié)了過去五年間關于上述領域的代表性成果,并簡要對中國憲法學的未來發(fā)展予以展望。需要聲明的是,限于篇幅和筆者的閱讀范圍,本文的梳理和總結(jié)不可能全面涵蓋所涉及領域的全部研究成果。

基本權利和義務 國家制度 部門憲法 方法論 憲法性法律

一、憲法史、憲法學說史以及憲法基本理論

(一)憲法史、憲法學說史回顧

近十年來,我國憲法學者已經(jīng)以不同視角在不同領域?qū)椃ㄊ?、憲法學說史展開研究。在憲法史方面,代表性成果包括王旭副教授的《“五四憲法”的中國道路及其歷史影響》1王旭:《“五四憲法”的中國道路及其歷史影響》,載《浙江學刊》2014年第6期。,翟國強副教授的《八二憲法頒布以來憲法觀念與理論基礎的變遷》2翟國強:《八二憲法頒布以來憲法觀念與理論基礎的變遷》,載《華東政法大學學報》2012年第6期。等。眾所周知,在新中國的四部憲法中,最具有研究價值的當屬“五四憲法”和“八二憲法”?!拔逅膽椃ā笔侵腥A人民共和國的第一部憲法,王旭副教授在《“五四憲法”的中國道路及其歷史影響》中談道:“‘五四憲法’最重要的歷史功績在于初步開創(chuàng)了一條在中國共產(chǎn)黨政治哲學影響下構建新中國憲法秩序的道路。這條中國道路將國家的正當性建立在一種非契約論的基礎上,賦予了憲法特定的倫理內(nèi)涵;這條道路還回答了新中國從何處而來,向何處而去的問題;并為遠景目標設定了具體階段的歷史任務,進而為完成歷史任務而開創(chuàng)了一條彈性的權威主義治理格局。這些建構中國自身憲法秩序的努力不僅貢獻了不同于西方的立憲主義模式,也深刻影響了今天八二憲法的內(nèi)在邏輯?!庇纱丝梢姡拔逅膽椃ā钡闹匾饬x不僅體現(xiàn)在開創(chuàng)性地構建了我國新的憲法秩序,還發(fā)揮了承上啟下的重要功能,對“八二憲法”的制定具有直接的影響。為了適應我國社會日新月異的發(fā)展和變遷,“八二憲法”又歷經(jīng)若干次修改。對于“八二憲法”的現(xiàn)狀,林來梵教授在《中國憲法學的現(xiàn)狀與展望》3林來梵:《中國憲法學的現(xiàn)狀與展望》,載《法學研究》2011年第6期。曾一針見血地指出:“在這三十年來,中國憲法學也面臨了多重糾結(jié)的矛盾。第一個矛盾是文本與現(xiàn)實的矛盾,其實就是憲法的效力性與實效性之間的矛盾。第二個矛盾可謂是“顯形憲法”與“隱形憲法”之間的矛盾?!钡試鴱姼苯淌谠凇栋硕椃C布以來憲法觀念與理論基礎的變遷》4翟國強:《八二憲法頒布以來憲法觀念與理論基礎的變遷》,載《華東政法大學學報》2012年第6期。中提到:“三十年來,隨著經(jīng)濟體制改革的深化和對外開放程度的提高,中國的主流政治觀念、憲法學方法論和基礎理論體系也發(fā)生了一系列的變化——從根本意志到根本規(guī)范、堅持審慎的修憲理念、從政治象征到法律規(guī)范、從確認改革到規(guī)范改革、憲法敘事的理性化。憲法學理論研究也出現(xiàn)了繁榮發(fā)展的趨勢,表現(xiàn)在方法論的轉(zhuǎn)型、基本范疇與理念的變遷?!?/p>

在憲法學說史方面,代表性成果包括韓大元教授的《中國法學需要關注學說史研究》5韓大元:《中國法學需要關注學說史研究》,載《法學研究》2011年第6期。、《中國憲法學說史研究》6韓大元:《中國憲法學說史研究》,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年版。、《中國憲法學說史的概念與學術傳統(tǒng)》7韓大元:《中國憲法學說史的概念與學術傳統(tǒng)》,載《求是學刊》2011年第1期。等。正如韓大元教授在《中國法學需要關注學說史研究》中指出:“一門學科只有了解自己的過去,才能在繼承與批判的基礎上把握現(xiàn)狀與未來。在法律制度、法學思想與法學學說三者關系中, 法學學說史的研究對于法制發(fā)展有重要影響。研究歷史上不同時期的法學學說, 可以尋求法學研究與社會發(fā)展之間的相關性因素, 獲得對法學的整體性認識, 對當前的法治發(fā)展產(chǎn)生推動作用。” 韓大元教授在《中國憲法學說史研究》中提出:“根據(jù)歷史發(fā)展的階段的不同,以新中國的成立為界,將中國憲法學說史的研究工作分為新中國成立以前中國早期憲法學、新中國成立后新中國憲法學發(fā)展兩個階段,在每個階段又具體分為若干歷史階段?!?/p>

對于我國憲法史和憲法學說史方面的梳理和研究,有利于我們對我國憲法有一個全面清晰的縱

向了解,以此為基礎掌握我國憲法和憲法學發(fā)展的脈絡,可以為當前的研究提供營養(yǎng)并指明方向。

(二)憲法基本理論

在憲法基本理論領域,近五年我國憲法學者的研究集中在制憲權、憲法實施、憲法修改和對基本概念的梳理四個方面。

1.制憲權相關問題研究

制憲權理論最早由西耶斯提出。然而,當時所提的制憲權仍存在不少理論難題。以王鍇教授在《制憲權的理論難題》8王鍇:《制憲權的理論難題》,載《法制與社會發(fā)展》2014年第3期。闡述為例:“西耶斯提出制憲權理論是為了打破‘憲法創(chuàng)制的反而創(chuàng)制憲法’的惡性循環(huán),但是西耶斯的理論解決不了制憲權自身的正當性問題。施密特用決斷論來避免惡性循環(huán)的發(fā)生,但卻陷入了暴力革命的泥潭。阿倫特對施密特的決斷論和革命論都進行了批評,她尖銳地指出,決斷不是與過去的完全斷裂,革命也不是憑空創(chuàng)造。她主張借鑒古羅馬將權力與權威相區(qū)分的做法,實現(xiàn)‘人民享有權力,制憲者具有權威’,從而為打破惡性循環(huán)提供了重要的契機。制憲權是權威,而非權力,只有如此才能避免利用制憲權來打破憲法的穩(wěn)定,從而維護憲法的至上地位。”除此以外,王建學副教授在對制憲權跟人權關系進行研究時也提出了個人獨到的見解,在其著作《制憲權與人權關系探源——以西耶斯的憲法人生為主線》9王建學:《制憲權與人權關系探源——以西耶斯的憲法人生為主線》,載《法學家》2014年第1期。中提出:“西耶斯并非決斷主義制憲權觀的源頭。在他的理論體系中,制憲權僅限于決定政制,而人權作為價值規(guī)范是其前提和目標。制憲權的至上性只是相對于憲制權而言,它服從于國民主權原則之下的代表制,且蘊含以勞動分工為基礎的分配正義。大革命之后,西耶斯意識到制憲權的危險并將其掩藏,構想了憲法審查會以實現(xiàn)違憲審查、憲法改良和人權的終極保障。李忠夏副教授《從制憲權角度透視新中國憲法的發(fā)展》10李忠夏:《從制憲權角度透視新中國憲法的發(fā)展》,載《中外法學》2014年第3期。認為“主權與憲法的關系是憲法學中的固有難題,其背后隱藏的是政治一元論和多元論之間的差異。新中國成立之后的制憲活動深刻反映了一種政治決定論的革命邏輯,并在‘八二憲法’之后凸顯出這種政治邏輯與改革開放所產(chǎn)生的多元主義之間的沖突。在此背景下,保持以憲法為基礎的法律系統(tǒng)的自主性是現(xiàn)代國家的宿命,‘國家的生存’并不能成為‘違憲’的根據(jù),而恰恰應以憲法的生存為前提,因為在現(xiàn)代語境下,‘民主’已成為國家的正當性基礎,而只有憲法才能凸顯出民主的真正意義?!?/p>

2.憲法實施領域

與前些年相比,關于憲法實施問題的研究繼續(xù)保持繁榮的態(tài)勢,這與我國憲法實施的問題沒有得到根本解決存在必然關聯(lián)。在這一領域最具代表性的論文包括韓大元教授的《憲法實施與中國社會治理模式的轉(zhuǎn)型》11韓大元:《憲法實施與中國社會治理模式的轉(zhuǎn)型》,載《中國法學》2012年第4期。和任喜榮教授的《當代中國憲政建設中的“主義”與“問題”》12任喜榮:《當代中國憲政建設中的“主義”與“問題”》,載《法制與社會發(fā)展》2012年第5期。。前者著重強調(diào)“重視憲法運行機制,以憲法意識處理國家和社會事務,通過憲法的發(fā)展推動國家社會的發(fā)展,維護人類和平與人的價值?!焙笳邉t從宏觀層面,特別是哲學視角分析總結(jié)出當代中國政治體制建設中面臨的一系列問題在不同程度上超出了純粹的理論選擇問題,認為不應以理論上的所謂“沖突”取代對政治制度具體問題的關注。

3.憲法修改

與對制憲權的研究相比,對憲法修改的研究似乎更容易體現(xiàn)出某種“本土關懷”。我國現(xiàn)行憲法經(jīng)歷了若干次修改,而每次修改都會對憲法自身穩(wěn)定性和政治的連續(xù)性產(chǎn)生重大影響。近些年來,我國憲法學者嘗試從不同角度對憲法修改

進行深入研究。胡錦光教授在《中國現(xiàn)行憲法修改方式之評析》13胡錦光:《中國現(xiàn)行憲法修改方式之評析》,載《法商研究》2012年第3期。中對我國目前使用較多的以“修正案”形式進行修憲方式予以肯定。他認為:“對現(xiàn)行憲法的修改方式進行分析,可以看出憲法在中國社會的地位和價值,同時,也有益于改進未來的修憲技術。全國人大對八二憲法采用的是美國式的‘修正案’的修改方式。此方式是為了維護憲法的權威性和穩(wěn)定性,受到了各界的普遍認同。”胡錦光教授在此基礎上還提出,在我國已經(jīng)采用的修正案這一憲法修改方式的基礎上需要再做出四個方面的改進:(一)修正案應逐條通過而不應采取捆綁方式一次性通過;(二)修正案應該可以作為獨立的條款予以引用;(三)規(guī)范表述上應采用嚴謹?shù)姆烧Z言;(四)秘書處通過的憲法文本的效力亟待明確。董和平教授在《憲法修改的基本經(jīng)驗與中國憲法的發(fā)展》14董和平:《憲法修改的基本經(jīng)驗與中國憲法的發(fā)展》,載《中國法學》2012年第4期。中從歷史沿革來看待我國三十多年來的憲法修改,不僅總結(jié)了憲法修改的基本經(jīng)驗,還提出了憲法修改中存在缺少政治體制優(yōu)化整體思路、經(jīng)濟機制修補具體化、政治機制完善空泛化、修改進程被動化等不足并提出相應的改進方式。

如何恰當?shù)剡M行憲法修改需要更多理論層面的探討。秦前紅教授、涂云新博士的合著《憲法修改的限制理論與模式選擇——以中國近六十年憲法變遷為語境的檢討》15秦前紅、涂云新:《憲法修改的限制理論與模式選擇——以中國近六十年憲法變遷為語境的檢討》,載《四川大學學報》2012年第6期。中針對理論界存在的不同修憲模式的探討總結(jié)出:漸進式修憲模式的理論基礎是憲法修改的有限制論,而一次修憲模式的理論基礎為憲法修改無限制論。文章提到:“中國近六十年來的憲法變遷實踐顯示,憲法修改的許多原則性或者根本性問題仍然無法在當今中國達成共識,憲法修改仍然必須面對民主轉(zhuǎn)型過程中的價值多元與價值重構。憲法修改的核心功能已經(jīng)從傳統(tǒng)的‘限制政府權力’范式轉(zhuǎn)移為國家價值多元化時代的‘社會共識的整合’范式。為此,采用折中的以憲法修改限制理論為理論基礎的階段式修憲模式將有可能成為未來中國修憲模式的一種最佳選擇?!贝送猓迲椷^程中的某些“雷區(qū)”不得去觸碰,否則不僅會起到反作用,而且會引發(fā)一些不必要的爭端。例如,柳颯副教授與涂云新博士合著的《憲法修改的限制理論與憲法核心之保障》16柳颯、涂云新:《憲法修改的限制理論與憲法核心之保障》,載《政治與法律》2013年第8期。就提到:“憲法修改在于緩解憲法規(guī)范的穩(wěn)定性和社會現(xiàn)實恒動性之間的緊張關系。以修憲限制理論為基礎,憲法修改不得變更和不可傷害憲法核心,同時也必須捍衛(wèi)和保障對憲法存立具有本質(zhì)性重要意義的憲法價值?!?文章特別強調(diào)憲法修改的邊界在于不得侵犯制憲權的領域,以修憲之名而僭越制憲權的憲法修改行為實際上是一種憲法破壞。

4.對基本概念的梳理

對一些基本概念的梳理始終是我國憲法學界一項未完成的任務。當然筆者在此并非指類似于“人的尊嚴”這類或許本不應對其下定義的概念,而是一些理應達成共識的概念。尤值一提的是,2013年關于憲政問題的大討論。2013年,《紅旗文稿》第10期刊登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楊曉青題為《憲政與人民民主制度之比較研究》的文章。作者認為,“憲政的關鍵性制度元素和理念只屬于資本主義和資產(chǎn)階級專政,而不屬于社會主義人民民主制度?!币皇て鹎永?,該文成為2013年學術界展開憲政大討論的導火索。然而不難發(fā)現(xiàn),雖然被稱為“憲政大討論”,但在憲法學界內(nèi)部,“反憲政”的聲音寥寥無幾。

除了當年所舉辦的若干關于憲政問題的研討會,憲法學者更是通過撰文展開對“憲政”概念的研究。莫紀宏教授的《“憲政”詞源溯》17莫紀宏:《“憲政”詞源溯》,載《環(huán)球法律評論》2013年第5期。探尋了憲政概念的起源,并通過追溯“憲政”的辭

源學和考察相關歷史文獻得出“‘憲政’在當下中國是已經(jīng)發(fā)生的社會現(xiàn)象,是一種客觀存在的事實”的結(jié)論。作者認為,“在學術上簡單地拋棄‘憲政’一詞會引發(fā)更嚴重和復雜的理論問題與政策上的被動?!?在2013年第15期《人民論壇·學術前沿》,王振民、張千帆、秦前紅和苗連營等學者共同針對“憲政”、“依憲執(zhí)政”、“依憲治國”、“憲法權威”等概念進行闡釋。其中,王振民教授明確指出:“把實施憲法政治與黨的領導對立起來,是極其錯誤的。不依憲治國,不依憲執(zhí)政,其結(jié)果一定是既破壞了法治,也違反了黨的根本路線方針政策。我們不僅要談憲政,而且還要建設憲政,要建設比資本主義憲政更優(yōu)越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憲法政治。”18王振民:《憲法政治:開萬世太平之路——中國共產(chǎn)黨如何走出歷史周期率》,載《人民論壇·學術前沿》2013年第15期。苗連營教授則在《世界憲政文明體系里的“中國色彩”——憲政中國化語境中之普遍性與特殊性辨析》19苗連營:《世界憲政文明體系里的“中國色彩”——憲政中國化語境中之普遍性與特殊性辨析》,載《人民論壇·學術前沿》2013年第15期。中認為,憲政中國化在當代中國的法治建設中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憲政的價值取向與憲政的制度建構是兩個層面的問題,只有在對憲政的普遍性意義有深刻領悟的基礎上,才能使具體的憲政機制具有更大的生命力和適應性,也才能真正推動憲法文明的不斷發(fā)展、創(chuàng)新和超越。”而《財經(jīng)》雜志則于2013年10月14日推出十五年紀念版之《正名社會主義憲政》系列,包括韓大元教授的《正名社會主義憲政(1):“摸著憲法過河”》、秦前紅教授的《正名社會主義憲政(2):社會主義憲政的概念與問題》、林來梵教授的《正名社會主義憲政(3):轉(zhuǎn)型期的憲法與憲政》和胡錦光教授的《正名社會主義憲政(4):論憲政的基本要素》等若干專門為“憲政”概念辯護的論文,對“反憲政”的政治輿論和學術觀點進行了學術回應。

除了諸多學者關于“憲政”概念的討論,林來梵教授還專門針對“違憲審查”和“國體”這兩個被人熟知卻極難把握的概念進行了闡述。在《中國的“違憲審查”:特色及生成實態(tài)——從三個有關用語的變化策略來看》20林來梵:《中國的“違憲審查”:特色及生成實態(tài)——從三個有關用語的變化策略來看》,載《浙江社會科學》2010年第5期。中,林來梵教授提到:“在中國,用于指稱‘違憲審查’的相關用語以多樣歧異的狀態(tài)存在,且在一定程度上呈現(xiàn)此消彼長的態(tài)勢,其中蘊含著違憲審查制度的中國特色及其生成實態(tài)?!彼谖闹型ㄟ^分析三個主流用語“憲法監(jiān)督”、“違憲審查”和“合憲(性)審查”在歷史進程中重要性的遞嬗來審視違憲審查研究在中國所對應的制度變革,并建議基于在中國所遭遇的理論與實踐難題使用“合憲性審查”這一較為溫和的用語。而在《國體概念史:跨國移植與演變》21林來梵:《國體概念史:跨國移植與演變》,載《中國社會科學》2013年第3期。一文中,林來梵教授對“國體”概念進行追溯,從其本身所蘊含的概念和在歷史中發(fā)揮的作用重新對其進行界定,使其更加符合中國憲政發(fā)展所需要的內(nèi)在精神。文中提到:“‘國體’一詞從語源學上可追溯至諸多中國古籍,但作為法政概念,則經(jīng)歷了從近代德國被移植到明治時期的日本、再從日本被移植到晚清中國,可謂‘跨國交叉往復移植’的過程?!覈F(xiàn)行憲法上的國體條款暗含著國家統(tǒng)合原理的特定內(nèi)容,而其規(guī)范性內(nèi)涵本身又蘊含著一種繼續(xù)形成與自我演進的內(nèi)在機理,這既潛藏著中國憲政發(fā)展的內(nèi)在動力,也預示著其未來發(fā)展的應有方向?!?/p>

對于憲法中的“人民”概念,在多年前就展開了諸多探討。楊陳博士在《論憲法中的人民概念》22楊陳:《論憲法中的人民概念》,載《政法論壇》2013年第3期。中分析了既有研究成果在視野上的局限性,提出有必要超出一般的教義學以及憲法史的范圍,對人民概念進行法哲學上的反思,并對“人民”

的概念進行實體性和非實體性的區(qū)分,認為“盡管前者在思想史中處于主流地位,但其內(nèi)涵卻是抽象的,反倒是非實體性的人民概念可能為“人民—人民代表”這一結(jié)構注入具體的內(nèi)容?!?/p>

馬嶺教授曾多次對一些憲法學基本概念進行梳理,而且著述頗豐。在此僅舉兩例:在其著作《依憲治國的涵義初探》23馬嶺:《依憲治國的涵義初探》,載《環(huán)球法律評論》2013年第5期。中對依憲治國之“憲”(依據(jù))、依憲治國之“治”(行為)、依憲治國之“國”(對象)這三個概念的涵義進行了探討,認為“憲”應是指“憲法文本,不包括憲法性法律和憲法慣例”;“治”作為“一種治理行為,主要是中央政府所為”,依憲治國的行為主要體現(xiàn)在總綱和國家機構的章節(jié);“國”則指“國事,即治理的行為對象是‘國家層面的事務’,不是某一個地方、某一個領域的事務。”她在《究竟什么是“司法民主”?》24馬嶺:《究竟什么是“司法民主”?》,載《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1年第4期。中對司法民主的概念、形式、過程也進行了研究和探討,并結(jié)合我國實際情況進行了分析。在她看來,“民主包括主體(民)、內(nèi)容(主什么)、形式(多數(shù)決)三方面。司法民主是民眾直接審理案件、以多數(shù)決的方式形成判決?!献h庭的多數(shù)決只具備了民主的形式?!覈闹鲗彿ü僦茟c合議庭的多數(shù)決相協(xié)調(diào)。審判委員會由于其成員是法官,實際可能是1/4決,決定過程不公開,因此很難說體現(xiàn)了司法民主。”

最后,在對概念進行“咬文嚼字”的過程中,上官丕亮教授還專門對“人民代表大會制度”與“人民代表大會制”的概念內(nèi)涵和使用上的習慣進行區(qū)分對待,豐富了對這方面概念的研究?!芭c‘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概念相比,‘人民代表大會制’更能準確反映政體的本質(zhì),使用‘人民代表大會制’一詞有利于與世界各國的政體類型進行比較?!嗣翊泶髸啤拍钤谖覀冃轮袊膽椃ㄊ飞嫌袕V泛使用的經(jīng)驗,‘人民代表大會制’概念的使用有利于促使人們重視我國各國家機關之間權力關系的理順,完善我國的政體。”25上官丕亮:《人民代表大會制度,還是人民代表大會制》,載《政治與法律》2013年第12期。

二、基本權利和義務

關于基本權利和義務的討論始終是21世紀以來我國憲法學研究的熱點,特別是針對基本權利的研究已經(jīng)成為展示我國憲法教義學研究成果的最佳舞臺。筆者將從基本權利的體系與功能、基本權利主體和基本權利能力、基本權利的社會功能、社會權和福利權、基本權利分論和基本義務五個方面對近五年來我國憲法學界對基本權利與義務的研究進行梳理。

(一)基本權利的體系與功能

在基本權利總論部分,張翔教授在前些年研究的基礎之上進一步分析和總結(jié)了基本權利的體系與功能。對于分析和總結(jié)基本權利體系與功能的意義,他在《基本權利的體系思維》26張翔:《基本權利的體系思維》,載《清華法學》2012年第4期。中寫道:“當前的基本權利研究存在‘破碎’與‘稗販’的弊端。此弊端的克服,有賴于基于我國憲法文本的體系化思考?!w系化乃法學的基本思維,是法學達成其學科使命的基本致力方向。通過解釋我國憲法基本權利章的兩個概括性條款,第33條和第51條,可以建構初步的理解我國憲法下的基本權利的整體方案,并為諸多理論與實踐問題的解決提供思考框架?!?/p>

劉茂林教授、秦小建博士合著《論憲法權利體系及其構成》27劉茂林、秦小建:《論憲法權利體系及其構成》,載《法制與社會發(fā)展》2013年第1期。以憲法文本為基礎提出憲法權利的價值體系、規(guī)范體系、義務體系和運行體系,并希望陳述一種有別于自由主義理論的權利體系。 “從人、共同體、憲法三者的邏輯關聯(lián)和互動出發(fā),憲法權利是人參與共同體各種社會關系的資格和憑此獲得的利益,據(jù)此人獲得了生存

和發(fā)展的可能性。憲法權利體系提供了一種基于人的生存和全面發(fā)展的體系法則。遵循這一法則,憲法權利體系可以視為‘憲法權利價值體系’、‘憲法權利規(guī)范體系’、‘憲法義務體系’與‘憲法權利運行體系’四者的有機構成?!?/p>

(二)基本權利主體和基本權利能力

胡弘弘教授在《尊重公民“個人”》28胡弘弘:《尊重公民“個人”》,載《法學論壇》2013年第1期。中認為,“‘個人’是憲法關系中的重要主體,享有一定的憲法權利并承擔著一定的憲法義務。尊重公民‘個人’的主體地位、獨立人格、自由精神是憲法價值中的應有之義?!比欢?1世紀的前十年,在基本權利總論部分的研究中,對基本權利主體和基本權利能力這一“個人問題”的關注略顯不足。近些年,就該問題的研究有所改觀。

秦奧蕾副教授在《論“公民”作為基本權利主體的內(nèi)涵——兼論“公民”與“個人”的基本權利主體比較》29秦奧蕾:《論“公民”作為基本權利主體的內(nèi)涵──兼論“公民”與“個人”的基本權利主體比較》,載《中國政法大學學報》2010年第5期。中強調(diào)基本權利主體不等同于公民。而楊小敏副教授在《論基本權利主體在新中國憲法文本中的變遷》30楊小敏:《論基本權利主體在新中國憲法文本中的變遷》,載《法學論壇》2011年第2期。中則總結(jié)性地概括了“基本權利主體經(jīng)歷了從政治主體到法律主體的性質(zhì)轉(zhuǎn)變,從附屬主體到核心主體的地位提升,以及從一般主體到特殊主體的類型發(fā)展三個方面的變遷。”

近些年,對于胎兒是否可以成為基本權利主體的討論日漸增多。這或許與我國長期實施計劃生育制度,且在該制度下基于部門利益無數(shù)次引發(fā)強制引產(chǎn)問題密切相關。曲相霏教授在《胎兒的憲法地位——德國模式與美國模式》31曲相霏:《胎兒的憲法地位——德國模式與美國模式》,載《環(huán)球法律評論》2009年第6期。中認為:“胎兒的地位是一個無法回避的憲法問題,它涉及憲法的基本價值、引發(fā)基本權利的沖突,并與國家權力行使的限度和范圍相關。”全文通過對德、美兩國模式的比較研究,指出適合于我國目前需要對胎兒憲法地位完善的地方。王貴松副教授的相關論述有《價值體系中的墮胎規(guī)制——生命權與自我決定權、國家利益的憲法考量》32王貴松:《價值體系中的墮胎規(guī)制——生命權與自我決定權、國家利益的憲法考量》,載《法制與社會發(fā)展》2007年第1期。、《我國優(yōu)生法制的合憲性調(diào)整》33王貴松:《我國優(yōu)生法制的合憲性調(diào)整》,載《法商研究》2011年第2期。等,他認為,雖然我國已形成了從禁止近親和患有不宜結(jié)婚疾病者結(jié)婚、絕育、出生前診斷到墮胎等一套過程化的優(yōu)生措施,但這些措施不僅與婚姻自由、生育權、人性尊嚴等基本權利相抵觸,而且加劇了胎兒生命權與女性自我決定權之間的緊張沖突。他認為,我國應該在人權價值觀的指導下,在保護胎兒的生命、孕婦的自我決定權以及國家利益之間進行更為適當?shù)臋嗪狻?/p>

較之于自然人,涉及法人的基本權利主體資格的研究則更顯匱乏。尤其基于“公法人”觀念的缺乏,塑造地方團體法人及其獨立的權利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王建學副教授在《論地方團體法人的基本權利能力》34王建學:《論地方團體法人的基本權利能力》,載《政法論壇》2011年第5期。中指出:“我國憲法規(guī)范雖然也設定了較為廣泛的基本權利主體范圍,但由于“公法人”觀念的缺乏,以及國家與地方事權劃分的不明確,地方遠談不上基本權利能力的問題。我國有必要充分借鑒比較法的經(jīng)驗,塑造地方團體法人及其獨立的權利能力,逐漸在憲法層面發(fā)展地方團體法人的權利保障機制,從而在根本意義上實現(xiàn)央地關系的法治化?!?/p>

(三)社會權

21世紀的前十年,我國憲法學界關于基本權利的國家給付義務功能和受益權功能的研究已經(jīng)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近五年,相關研究呈現(xiàn)繼續(xù)繁榮的態(tài)勢。這與我國憲法文本中列舉了多項社會權條款不無關聯(lián)。正如朱?;萁淌诤屯踅▽W副

教授合著《論弱勢群體的社會權》35朱?;荨⑼踅▽W:《論弱勢群體的社會權》,載《云南大學學報》2012年第6期。中所說:“我國憲法關于弱勢群體社會權的規(guī)范結(jié)構與內(nèi)容極為完整,弱勢群體社會權根源于我國作為社會主義國家的原則,憲法一方面對弱勢群體的社會權進行了權利宣示,另一方面又使國家承擔實現(xiàn)的義務?!?/p>

除此之外,李忠夏副教授在《基本權利的社會功能》36李忠夏:《基本權利的社會功能》,載《法學家》2014年第5期。中談道:“……隨著自由經(jīng)濟問題的凸顯,市民社會的理想結(jié)構也呈現(xiàn)出了內(nèi)在困境,基本權利的功能也不能僅以保障個體自由加以涵蓋?!緳嗬麑崿F(xiàn)了由對抗國家向社會整合的轉(zhuǎn)變,甚至在某種程度上反而擴充了國家權力,如果仍以傳統(tǒng)目光審視今日基本權利之功能,則不免使基本權利的保護難以適應社會的變遷。……今天的基本權利的教義學體系恰是對這種社會變遷的回應?!?/p>

如果說李忠夏副教授的研究是將此前的研究繼續(xù)推進,那么杜強強副教授則以住宅自由為例對自由權的受益權功能進行了反思。他認為,自由權的受益權功能理論產(chǎn)生于德國基本法的特定背景之下,并不符合我國憲法的基本權利理論,因為它混淆了權利與權利的條件,也沒有我國憲法文本上的依據(jù)。37杜強強:《自由權的受益權功能之省思——以住宅自由的功能為例》,載《北方法學》2013年第4期。

與一些學者強調(diào)社會權實現(xiàn)的限度不同,龔向和教授在《論社會權的經(jīng)濟發(fā)展價值》38龔向和:《論社會權的經(jīng)濟發(fā)展價值》,載《中國法學》2013年第5期。中更多強調(diào)了社會權的積極因素:“社會權作為一種特殊的生產(chǎn)性制度資源或資本必然具有經(jīng)濟發(fā)展價值,包括內(nèi)在價值和外在價值。內(nèi)在價值是指社會權作為經(jīng)濟發(fā)展的構成要素、內(nèi)生變量可以提高經(jīng)濟效率;外在價值是指社會權為經(jīng)濟發(fā)展提供公平有序的制度環(huán)境和穩(wěn)定和諧的精神環(huán)境等社會環(huán)境?!?/p>

(四)基本權利分論

如果說21世紀前十年我國的憲法學關于基本權利的研究更多集中于總論部分,那么最近五年關于基本權利分論的研究則取得長足發(fā)展。研究成果較為豐富的領域集中在人格尊嚴(人的尊嚴)、生命權、健康權、財產(chǎn)權、言論自由和出版自由、隱私權、勞動權、婚姻、平等權等。

1.人格尊嚴

針對林來梵教授數(shù)年前撰寫的《人的尊嚴與人格尊嚴——兼論中國憲法第38條的解釋方案》39林來梵:《人的尊嚴與人格尊嚴——兼論中國憲法第38條的解釋方案》,載《浙江社會科學》2008年第3期一文,謝立斌副教授通過與德國憲法的比較表達了不同的看法:“與人的尊嚴構成德國憲法上基本原則和最高價值的情況不同,人格尊嚴目前只是我國憲法上的一項重要的基本權利,尚不構成一項憲法原則?!?0謝立斌:《中德比較憲法視野下的人格尊嚴——兼與林來梵教授商榷》,載《政法論壇》2010年第4期。鄭賢君教授近些年對于人格尊嚴問題同樣有著深入的研究,其在《憲法“人格尊嚴”條款的規(guī)范地位之辨》41鄭賢君:《憲法“人格尊嚴”條款的規(guī)范地位之辨》,載《中國法學》2012年第2期。中表達了與謝立斌副教授類似的觀點:“尊嚴條款因其法理基礎、憲法文本表述及憲法解釋實踐的差異在各國憲法上享有不同的地位,歸納起來可分為憲法原則、基礎價值、規(guī)定功能的憲法概念。我國《憲法》第38條人格尊嚴的哲學基礎不同于其他國家的人是目的、人格發(fā)展、交往理論,而是著重于個人的名譽與榮譽保護;憲法文本表述并非人的尊嚴、人性尊嚴,而是人格尊嚴,且該條既未規(guī)定在總綱中,亦未置于‘公民的基本權利和義務’一章之首,即使與‘國家尊重與保護人權’一款結(jié)合起來閱讀,亦無法取得與其他國家憲法上的規(guī)范地位。”

2.生命權

雖然我國憲法并未明文列舉生命權,但毫無

疑問,生命權屬于我國憲法的一項未列舉基本權利,基于生命權的重要性,近些年我國憲法學界開始重視相關的研究。與其他基本權利不同,對于生命權的研究更多結(jié)合死刑、自殺、安樂死等較為前沿的法律和社會問題。

在生命權方面的代表性著作有韓大元教授的《生命權的憲法邏輯》42韓大元:《生命權的憲法邏輯》,譯林出版社2012年版。。在該文中其從憲法角度深入探討了死刑、自殺、人體器官移植、克隆人、安樂死等涉及生命權的社會熱點問題。韓大元教授在另一篇文章《論安樂死的立法界限》43韓大元:《論安樂死立法的憲法界限》,載《清華法學》2011年第5期。中認為安樂死的出現(xiàn)是新的憲法問題,需要從憲法視角進行分析,并確定其嚴格的憲法界限。

近些年在法學界已經(jīng)達成共識,死刑不僅是刑法問題,我們更應從憲法角度對其進行規(guī)范和控制。而關于死刑的憲法控制,生命權毫無疑問同樣是研究的核心問題。韓大元教授在《死刑立法的憲法界限》44韓大元:《死刑立法的憲法界限》,載《國家檢察官學院學報》2014年第5期。中提到:“以憲法為‘最高法’的法律秩序中,包括死刑立法在內(nèi)的刑事立法必須接受憲法規(guī)范的限制與約束。我國死刑立法在主體、內(nèi)容方面存在合憲性問題,需要做必要的調(diào)整。在死刑立法具有合法性的背景下,應當積極發(fā)揮刑法解釋的功能,通過解釋從嚴把關死刑的適用,并在死刑的刑法解釋中體現(xiàn)憲法精神,從有利于實現(xiàn)人權保障的視角減少死刑,防止死刑上的“冤案”和“錯案”,以實現(xiàn)死刑立法的憲法化。”上官丕亮教授則在《憲法視野下死刑罪名的立法控制》45上官丕亮:《憲法視野下死刑罪名的立法控制》,載《法學論壇》2014年第5期。中更是明確指出:“死刑罪名的立法控制離不開憲法控制,建議通過憲法解釋將生命權入憲并在憲法中明確規(guī)定對死刑的限制,建議全國人大常委會遵循憲法所規(guī)定的立法權限修改刑法逐步減少死刑罪名,建議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在對死刑罪名逐一開展合憲性審查的基礎上通盤考慮死刑罪名的減少。”

3.健康權

與生命權不同,健康權雖然同樣是一項重要的未列舉基本權利,但在我國卻經(jīng)常被忽視。在近五年,關于健康權研究的代表性論文主要是焦洪昌教授的《論作為基本權利的健康權》。46焦洪昌:《論作為基本權利的健康權》,載《中國政法大學學報》2010年第1期。他在該文中提出:“……不能認為只有憲法上予以確認的權利才是基本權利,憲法對于基本權利的明確確認與否只能產(chǎn)生憲法解釋學上的區(qū)別。除了憲法文本以外,憲法實踐特別是司法實踐也是判斷一項權利是不是基本權利的重要參考標準。健康權是一項基本權利,在司法實踐當中也正逐步得到各國的確認。”而具體到健康權在我國憲法文本中的依據(jù),他指出:“我國憲法上有多個條款可以作為健康權的依據(jù),其規(guī)范內(nèi)涵是:公民健康不受侵犯(第33條第3款、第36條第3款);公民在患病時有權從國家和社會獲得醫(yī)療照護、物質(zhì)給付和其他服務(第33條第3款、第45條第1款);國家應發(fā)展醫(yī)療衛(wèi)生事業(yè)、體育事業(yè),保護生活和生態(tài)環(huán)境,從而保護和促進公民健康(第21條、第26條第1款)?!?/p>

4.財產(chǎn)權

雖然財產(chǎn)權是在2004年才“入憲”,但近些年憲法學界給予財產(chǎn)權研究高度的關注。這與財產(chǎn)權在整個基本權利體系中的重要地位相匹配,畢竟財產(chǎn)權是公民行使其他基本權利的物質(zhì)基礎,是公民在國家面前保持獨立人格的前提條件。謝立斌副教授在《論憲法財產(chǎn)權的保護范圍》47謝立斌:《論憲法財產(chǎn)權的保護范圍》,載《中國法學》2014年第4期。中詳細梳理了財產(chǎn)權在我國憲法中的保護范圍。張翔教授在《財產(chǎn)權的社會義務》48張翔:《財產(chǎn)權的社會義務》,載《中國社會科學》2012年第9期。中則重點建構

了既不屬于財產(chǎn)權保護范圍又不屬于財產(chǎn)權限制的“社會義務”,強調(diào)了“在保護財產(chǎn)“私使用性”的前提下,協(xié)調(diào)其與社會正義之間的沖突?!?/p>

劉連泰教授對財產(chǎn)權特別是財產(chǎn)權的征收問題的研究成果頗豐。他在《憲法上征收規(guī)范效力的前移——美國法的情形及其啟示》49劉連泰:《憲法上征收規(guī)范效力的前移——美國法的情形及其啟示》,載《法學家》2012年第5期。中講述了美國通過判例的方法發(fā)展出來一系列的征收規(guī)則以及對中國法的借鑒意義。他的專著《憲法文本中的征收規(guī)范解釋——以中國憲法第十三條第三款為中心》50劉連泰:《憲法文本中的征收規(guī)范解釋——以中國憲法第十三條第三款為中心》,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14年版。則圍繞征收問題對“公共利益”、“補償”等一系列相關問題展開探討,并為目前補償問題所帶來的矛盾提出了建設性的解決方案。此外,《集體土地征收制度變革的憲法空間》51劉連泰:《集體土地征收制度變革的憲法空間》,載《法商研究》2014年第3期。從限縮征收范圍、提高補償標準、征收程序的正當性補足、國家生存照顧義務的加強這四方面探討了集體土地征收制度變革的憲法空間。同樣研究土地征收的劉松山教授在《征收農(nóng)民房屋和土地的憲法法律問題》52劉松山:《征收農(nóng)民房屋和土地的憲法法律問題》,載《政治與法律》2012年第1期。中則提出保障農(nóng)民基本權利的問題:“強征農(nóng)民房屋和土地,將農(nóng)民由農(nóng)村趕到政府人為打造的城鎮(zhèn),大規(guī)模搞所謂工業(yè)化、城鎮(zhèn)化,非但不是實現(xiàn)憲法序言提出的農(nóng)業(yè)現(xiàn)代化的手段,而且損害和動搖了憲法確立的農(nóng)村土地集體所有制地位以及農(nóng)村統(tǒng)分結(jié)合的雙層經(jīng)營體制,侵犯了農(nóng)民的土地承包經(jīng)營權和宅基地用益物權等法定權利。準確、完整地理解憲法有關征收條款的規(guī)定,對于嚴格依憲、依法征收農(nóng)民房屋和土地,保障農(nóng)民合法權益,具有重要意義?!痹诠P者《私有財產(chǎn)征收中的第三人受益》53陳征:《私有財產(chǎn)征收中的第三人受益》,載《浙江社會科學》2013年第9期。中,筆者原則上肯定了征收中的第三人受益情形?!暗谌耸芤嬷魇帐侵竾覍嵭姓魇蘸笫沟谌顺蔀樾仑敭a(chǎn)所有者并將實現(xiàn)公共利益的任務轉(zhuǎn)交給這一受益私人。我國《憲法》第13條第3款規(guī)定征收的目的是滿足公共利益的需要,并未禁止征收后由第三人實現(xiàn)公共利益,也未禁止第三人在實現(xiàn)公共利益的同時實現(xiàn)個人利益。與其他征收形式相同,第三人受益之征收同樣需要通過比例原則的審查,其中適合性原則要求國家必須采取充分且合理的措施確保第三人在成為新財產(chǎn)所有者之后實現(xiàn)公共利益。第三人受益之征收的補償主體原則上可以由國家與第三人之間的協(xié)議來確定?!?/p>

雖然稅收法定原則已經(jīng)被學術界普遍認可,并且在最新修訂的《立法法》中明確體現(xiàn),但這僅構成國家征稅的形式界限。憲法首先約束的是立法者,即使稅收法定,征稅之法也必須符合憲法,不得侵害公民的私有財產(chǎn)權。近些年,一些學者開始將征稅與私有財產(chǎn)權掛鉤并展開相關研究。這些研究涉及國家征稅的實質(zhì)界限,對于在實現(xiàn)稅收法定之后限制國家征稅權具有重要意義。筆者在《國家征稅的憲法界限——以公民私有財產(chǎn)權為視角》54陳征:《國家征稅的憲法界限——以公民私有財產(chǎn)權為視角》,載《清華法學》2014年第8期。中提出:“憲法賦予國家征稅權并不等于允許國家以任何名義和強度征稅。征稅構成對私有財產(chǎn)權的限制,審查其憲法正當性需要將引導稅、再分配稅和財政性稅收區(qū)別對待。在對財政性稅收的合憲性進行個案審查時,需要解決無法查明納稅人的具體稅負最終用于完成哪一項國家任務的問題。私有財產(chǎn)權的作用與基本權利的國家給付義務功能類似,都是滿足尊嚴和實現(xiàn)自由的物質(zhì)基礎。但相對于前者,后者只應起輔助作用?!背藢δ切┓秦斦远愂盏姆治?,筆者在該文最后還分別分析了財產(chǎn)稅、所得稅和流轉(zhuǎn)稅這類財政性稅收對私有財產(chǎn)權限制的不同強度,進而探索出不同種類稅收的不同憲

法界限。張翔教授在《個人所得稅作為財產(chǎn)權限制——基于基本權利教義學的初步考察》55張翔:《個人所得稅作為財產(chǎn)權限制——基于基本權利教義學的初步考察》,載《浙江社會科學》2013年第9期。中從所得稅的角度探討了對財產(chǎn)權的限制。

雖然近些年針對財產(chǎn)權的研究無論從深度和廣度上均有較大發(fā)展,但考慮到財產(chǎn)權教義學理論的復雜性,未來對于財產(chǎn)權的研究仍然有廣闊的發(fā)展空間。

5.言論自由和出版自由

與僅“入憲”十余年的私有財產(chǎn)權不同,關于言論自由和出版自由的研究早在十余年前就已形成積累。但近些年我國憲法學界關于言論自由的研究逐漸開始結(jié)合網(wǎng)絡言論等具有時代特殊意義的問題展開分析。代表性成果包括陳道英教授的《我國網(wǎng)絡空間中的言論自由》56陳道英:《我國網(wǎng)絡空間中的言論自由》,載《河北法學》2012年第10期。、陳鵬博士的《針對網(wǎng)絡謠言的政府義務》57陳鵬:《針對網(wǎng)絡謠言的政府義務》,載《浙江社會科學》2012年第2期。等?!段覈W(wǎng)絡空間中的言論自由》認為目前我國對網(wǎng)絡言論的限制過于嚴苛,某些方面并不符合憲法言論自由的精神,并提出“要改變這種現(xiàn)狀,就必須在改變立法理念、完善立法技術的基礎上,以法律的形式對網(wǎng)絡言論進行規(guī)范?!?而《針對網(wǎng)絡謠言的政府義務》則從政府角度出發(fā)明確提出:“政府主要通過法律的強制性手段來規(guī)制謠言的制造與傳播,或者通過辟謠來澄清已經(jīng)傳播開來的謠言。但是上述兩種措施的實效性并不明顯;且以法律手段對謠言加以規(guī)制,其合憲性亦可能受到質(zhì)疑。政府應該強化公共事件的信息公開,擴大公共事件調(diào)查中的公眾參與,將謠言爆發(fā)后的被動控制機制與爆發(fā)前的主動疏導機制相結(jié)合?!?/p>

在出版自由領域,范進學教授在《出版自由與憲法權利的保障——從“劉福堂案”到“楊玉圣案”之憲法思考》58范進學:《出版自由與憲法權利的保障——從“劉福堂案”到“楊玉圣案”之憲法思考》,載《現(xiàn)代法學》2013年第2期。中對出版自由進行了深入的研究。筆者在《論憲法出版自由的保護范圍》59陳征:《論憲法出版自由的保護范圍》,載《當代法學》2014年第4期。則認為全面界定出版自由的保護范圍需要從出版物、出版組織、出版過程、出版內(nèi)容和權利主體五個方面分別展開分析。

6.隱私權

在基本權利分論方面,針對隱私權的研究在我國始終處于相對薄弱的狀態(tài)。近些年,屠振宇副教授的專著《憲法隱私權研究:一項未列舉基本權利的理論論證》60屠振宇:《憲法隱私權研究:一項未列舉基本權利的理論論證》,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和論文《財產(chǎn)申報制度中的隱私權保護》61屠振宇:《財產(chǎn)申報制度中的隱私權保護》,載《法商研究》2011年第1期。則屬于該領域的代表性成果。后者不僅強調(diào)了建立和完善財產(chǎn)申報制度,而且提出對申報主體中的公職人員的隱私權也應予以保護的觀點,并提出相應解決方案:“在申報主體范圍上,應以職位與公眾有密切關聯(lián)的‘公共官員’為限;在財產(chǎn)申報內(nèi)容上,應以個人與外界公共場合發(fā)生廣泛的‘社會領域’為限;在財產(chǎn)申報公示上,應對財產(chǎn)申報資料的查閱或使用加以限制,防止財產(chǎn)申報資料的不當利用與傳播,減輕申報人因個人財產(chǎn)信息被過度曝光導致的隱私憂慮。只有實現(xiàn)財產(chǎn)申報制度與隱私權保護的平衡,才能打消公職人員財產(chǎn)申報公示的隱私權顧慮,讓財產(chǎn)公示變成現(xiàn)實?!?/p>

與隱私權相矛盾的還有搜查權,這在向燕副教授《搜查與隱私權保護——加拿大憲法與美國憲法第4修正案之比較》62向燕:《搜查與隱私權保護——加拿大憲法與美國憲法第4修正案之比較》,載《環(huán)球法律評論》2011年第1期。中有所論及。

人肉搜索是網(wǎng)絡時代的一個熱門的現(xiàn)象。劉晗博士在《隱私權、言論自由與中國網(wǎng)民文化——人肉搜索的規(guī)制困境》63劉晗:《隱私權、言論自由與中國網(wǎng)民文化——人肉搜索的規(guī)制困境》,載《中外法學》2011年第4期。中認為“存在依據(jù)隱私權來支持管制人肉搜索和依據(jù)言論自由權利支持

人肉搜索行為的兩種傾向之間的沖突”,而“兩種實質(zhì)價值之間的沖突構成了人肉搜索規(guī)制的根本困境。”在網(wǎng)絡時代大為普及的情況下,此類沖突困境必將愈演愈烈,如何妥善利用法律來解決這些困境尚需要學者們加深對這方面的研究。

除了美國,在隱私權的域外借鑒方面,日本憲法對隱私權的規(guī)定尤其值得我們學習。這在魏曉陽副教授的《日本隱私權的憲法保護及其對中國的啟示》64魏曉陽:《日本隱私權的憲法保護及其對中國的啟示》,載《浙江學刊》2012年第1期。和葛虹博士的《日本憲法隱私權的理論與實踐》65葛虹:《日本憲法隱私權的理論與實踐》,載《政治與法律》2010年第8期。、《政府巨型數(shù)據(jù)庫與隱私權保護——日本“住基網(wǎng)絡訴訟”的啟示》66葛虹:《政府巨型數(shù)據(jù)庫與隱私權保護——日本“住基網(wǎng)絡訴訟”的啟示》,載《法學》2010年第10期。等論文中均有所論述。

7.宗教自由、勞動權和婚姻自由

在宗教自由問題上,陳鵬博士的《論憲法上的“宗教”概念——從美國最高法院判例法的發(fā)展切入》67陳鵬:《論憲法上的“宗教”概念——從美國最高法院判例法的發(fā)展切入》,載《環(huán)球法律評論》2012年第1期。界定了宗教自由的保護范圍,具有代表性意義。王旭副教授在《勞動、政治承認與國家倫理——對我國〈憲法〉勞動權規(guī)范的一種闡釋》68王旭:《勞動、政治承認與國家倫理——對我國〈憲法〉勞動權規(guī)范的一種闡釋》,載《中國法學》2010年第3期。中對勞動權展開研究。王鍇教授在《婚姻、家庭的憲法保障——以我國憲法第49條為中心》69王鍇:《婚姻、家庭的憲法保障——以我國憲法第49條為中心》,載《法學評論》2013年第2期。中提出,制度性保障與基本權利保障相并列, 立法者不可廢止該制度的核心,但可就制度的非核心內(nèi)容進行規(guī)制。另外,隨著同性傾向逐漸被社會大眾所接受,同性婚姻問題成為法學的前沿問題。褚宸舸副教授主編的《自由與枷鎖:性傾向和同性婚姻的法律問題研究》70褚宸舸:《自由與枷鎖:性傾向和同性婚姻的法律問題研究》,清華大學出版社2014年版。即圍繞同性婚姻,特別是滑坡理論、中國同性婚姻合法化的現(xiàn)實困境等問題展開探討。

8.平等權

表面看來,我國憲法學關于平等權的研究已經(jīng)非常豐富。然而在事實上,過去的研究更多集中在實踐層面,特別是針對社會上存在的歧視問題進行的熱點討論,某些個案研究甚至將公權力和私人的差別對待行為混為一談。而平等權的教義學理論性研究始終較為薄弱。近五年,丁曉東博士《探尋反歧視與平等保護的法律標準 ——從“差別性影響標準”切入》71丁曉東:《探尋反歧視與平等保護的法律標準——從“差別性影響標準”切入》,載《中外法學》2014年第4期。借鑒并改造了美國的差別性影響理論,為我國未來的反歧視與平等保護的理論研究提供了理論支持。趙真博士在《比例原則在反歧視訴訟中的適用——以香港平等機會委員會訴教育署案為例》72趙真:《比例原則在反歧視訴訟中的適用——以香港平等機會委員會訴教育署案為例》,載《行政法學研究》2012年第1期。中分析了比例原則是否可以適用于平等權的問題。筆者在《我國憲法中的平等權》73陳征:《我國憲法中的平等權》,載《中共中央黨校學報》2010年第5期。中分析出衡量對平等權損害強度的六條標準,認為在個案中衡量平等權受到損害的強度需要綜合運用六種方法,并在此基礎上探討其正當化理由,而根據(jù)損害強度的大小,審查不平等對待行為的憲法正當性可依據(jù)明顯性審查和比例原則審查兩種標準。

(五)基本義務

除了基本權利研究,近些年關于基本義務的研究也受到了應有的重視。與前些年簡單的批判憲法文本不同,學術界更多理性反思我國憲法文本中關于基本義務的規(guī)定。

姜峰副教授的《憲法公民義務條款的理論基礎問題——一個反思的視角》74姜峰:《憲法公民義務條款的理論基礎問題——一個反思的視角》,載《中外法學》2013年第2期。從政治哲學視角

對憲法中公民義務條款進行了反思。鄭賢君教授在《基本義務的憲法界限:法律保留之適用》75鄭賢君:《基本義務的憲法界限:法律保留之適用》,載《長白學刊》2014年第3期中運用憲法教義學的方法對基本義務的界限進行了分析:“目前,基本義務須受法律保留原則及憲法約束已成為通說,具體表現(xiàn)為義務法定,適用比例原則予以審查。惟基本義務具有憲法位階,其自由主義內(nèi)核又使其與基本權利干預(侵害)適用的法律形式保留具有差異,而是適用強化法律保留?!x務設定須以法律形式做出,禁止授權行政機關為之。”該文對于我國憲法學界關于基本義務的理論研究具有很大推動作用。

三、國家制度

在德國剛剛步入基本法的時期,憲法學界首先重視的是對基本權利的研究,而關于國家制度的研究則相對滯后。進入21世紀,我國憲法學的發(fā)展大體體現(xiàn)出類似的情形。如果說21世紀前十年我國憲法學研究的重點主要集中于基本權利領域,那么近些年關于國家制度方面的研究則大有迎頭趕上之勢,無論在深度還是廣度上均取得了較大的飛躍。但是,運用憲法教義學方法來研究國家制度仍然稍顯滯后。換言之,國家制度的教義學研究仍有很大發(fā)展空間。筆者將從人民代表大會制度、違憲審查、合憲性解釋、中央與地方的關系等問題展開梳理。

(一)人民代表大會制度

在人大制度方面,莫紀宏教授和鄭磊副教授均結(jié)合衡陽賄選這一近些年的熱點事件從不同視角展開分析和論述。莫紀宏教授在其文章《程序制度建設視角下的我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體系的完善——基于湖南“衡陽賄選事件”的制度風險分析》76參見莫紀宏:《程序制度建設視角下的我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體系的完善——基于湖南“衡陽賄選事件”的制度風險分析》,載《法學論壇》2014年第3期中認為我國當前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存在著重實體而輕程序的制度缺陷,并建議通過修改憲法、選舉法和組織法等方式加強程序建設,進而化解制度風險和制度危機。鄭磊副教授在《危機中的自新契機——從衡陽賄選事件的三層處理方案談起》77鄭磊:《危機中的自新契機——從衡陽賄選事件的三層處理方案談起》,載《法學》2014年第7期。中進行了較為深刻的反思:“衡陽賄選事件不僅追問著選舉制度的細節(jié)設置和可操作性,而且為反逼選舉制度的系統(tǒng)性完善提供自新契機?!?‘當選無效’并不必然自始溯及當選后所有代表行為,基于議會信賴利益等原因通常具有相對溯及力。”

當前,我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不完善之處還體現(xiàn)在代表行使提案權的效果不佳。胡弘弘教授在《論人大代表提案權的有效行使》78參見胡弘弘:《論人大代表提案權的有效行使》,載《法學》2012年第5期。中提出:“人大代表提案權的有效實現(xiàn)有賴于對代表提案權職權屬性的正確認識、議案產(chǎn)生機制的優(yōu)化以及人大代表提案能力的提升等。”針對這些問題,她建議明確議案的構成要件,細化議案的內(nèi)容范圍,增設議案產(chǎn)生的前置程序,增強起草主體的專業(yè)性,寬限議案的提交期限,規(guī)定辯論程序等,并輔之以建立完善的代表選拔競爭機制、改造兼職制度、鞏固代表權利的保障等配套制度。

此外在人大監(jiān)督問題上,韓大元教授在《地方人大監(jiān)督檢察機關的合理界限》79韓大元:《地方人大監(jiān)督檢察機關的合理界限》,載《國家檢察官學院學報》2011年第1期。中認為,地方人大機關對檢察院的監(jiān)督“既要遵循人大監(jiān)督集體性、謙抑性和原則性的一般界限,又要遵循地方人大監(jiān)督檢察機關的特別界限……地方人大對檢察機關的監(jiān)督只能是合法性監(jiān)督,不能是合目的性監(jiān)督;地方人大對檢察機關的監(jiān)督需具備嚴格的規(guī)范性與程序性?!?/p>

在全國人大常委會的基本職能中,褚宸舸副教授的《論答復法律詢問的效力——兼論全國人

大常委會法工委的機構屬性》80褚宸舸:《論答復法律詢問的效力——兼論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的機構屬性》,載《政治與法律》2014年第4期。介紹并論述了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答復法律詢問的效力。林彥副教授則在此前一些學者研究的基礎上再次論述了全國人大常委會的基本法律修改權。81參見林彥:《再論全國人大常委會的基本法律修改權》,載《法學家》2011年第1期。兩篇論文在一定程度上豐富了我國憲法學界關于人大制度的研究。

(二)憲法監(jiān)督和違憲審查

在國家制度領域,我國憲法學界研究最多的當屬憲法監(jiān)督和違憲審查問題,且基于制度和環(huán)境原因,該問題的爭論和研究熱度已持續(xù)多年。許崇德教授的《論我國的憲法監(jiān)督》82許崇德:《論我國的憲法監(jiān)督》,載《法學》2009年第10期。和李琦教授的《司法審查正當性論爭之辨析》83李琦:《司法審查正當性論爭之辨析》,載《法律科學》2012年第6期。是近些年關于這一問題研究的代表性作品。林來梵教授則建議國家立法機關可專門制定一部法律,對“合憲性審查優(yōu)先移送機制”的原則、內(nèi)容以及技術進行具體規(guī)定,并最終使其成為“推動憲法有效實施方面上的一項最低限度的改革舉措”。84林來梵:《轉(zhuǎn)型期憲法的實施形態(tài)》,載《比較法研究》2014年第4期。朱福惠教授、劉木林博士則在《論我國人民法院的憲法解釋和違憲審查提請權——以立法法第九十條的規(guī)定為視角》85朱福惠、劉木林:《論我國人民法院的憲法解釋和違憲審查提請權——以立法法第九十條的規(guī)定為視角》,載《法學評論》2013年第3期。中圍繞當時的《立法法》第90條賦予的違憲審查提請權,通過規(guī)范分析建構出法院在特定意義下的憲法解釋功能及具體技術。

此外,我國學者在此前研究的基礎上從不同視角進一步總結(jié)和分析了國外的相關制度。典型作品包括李蕊佚博士的《議會主權下的英國弱型違憲審查》86李蕊佚:《議會主權下的英國弱型違憲審查》,載《法學家》2013年第2期。。李曉兵副教授的《法國憲法委員會1971年“結(jié)社自由案”評析——法國的“馬伯里訴麥迪遜案”乎?》87李曉兵:《法國憲法委員會1971年“結(jié)社自由案”評析——法國的“馬伯里訴麥迪遜案”乎?》,載《廈門大學法律評論》(2010年卷)總第十八輯。則結(jié)合個案分析了法國的實際情況,肯定了憲法委員會建立后的積極作用。他指出:“憲法委員會合憲性審查的成功實踐促進了法國第五共和憲政制度不斷地走向成熟,也為世界憲法制度的發(fā)展做出了獨特的貢獻。”

(三)合憲性解釋

若干年前,關于合憲性解釋的研究將憲法實施問題拓展到了一個全新的領域。在我國,通過合憲性解釋激活憲法文本不失為一種策略性考量,這在張翔教授《兩種憲法案件:從合憲性解釋看憲法對司法的可能影響》88張翔:《兩種憲法案件:從合憲性解釋看憲法對司法的可能影響》,載《中國法學》2008年第3期。、王旭副教授《行政法律裁判中的合憲性解釋與價值衡量方法——對一個行政案件法律推理過程的具體考察》89參見王旭:《行政法律裁判中的合憲性解釋與價值衡量方法——對一個行政案件法律推理過程的具體考察》,載《行政法學研究》2007年第1期。、周剛志教授《論合憲性解釋》90周剛志:《論合憲性解釋》,載《浙江社會科學》2010年第1期。、鄭磊副教授《制度層面的合憲性限定解釋》91鄭磊:《制度層面的合憲性限定解釋》,載《浙江社會科學》2010年第1期。、劉練軍副教授《何謂合憲性解釋:性質(zhì)、正當性、限制及運用》92劉練軍:《何謂合憲性解釋:性質(zhì)、正當性、限制及運用》,載《西南政法大學學報》2010年第4期。、黃明濤博士《兩種“憲法解釋”的概念分野與合憲性解釋的可能性》93黃明濤:《兩種“憲法解釋”的概念分野與合憲性解釋的可能性》,載《中國法學》2014年第6期。、王書成博士《論合憲性解釋方法》94王書成:《論合憲性解釋方法》,載《法學研究》2012年第5期。等代表性成果中有所體現(xiàn)。此外,在合憲性解釋

的原則和規(guī)則方面,柳建龍副教授《合憲性解釋原則的本相與爭論》95柳建龍:《合憲性解釋原則的本相與爭論》,載《清華法學》2011年第1期。、黃卉副教授《合憲性解釋及其理論檢討》96黃卉:《合憲性解釋及其理論檢討》,載《中國法學》2014年第1期。、張翔教授《兩種憲法案件:從合憲性解釋看憲法對司法的可能影響》97張翔:《兩種憲法案件:從合憲性解釋看憲法對司法的可能影響》,載《中國法學》2008年第3期。以及蔡琳副教授回應張翔教授所撰寫《合憲性解釋及其解釋規(guī)則——兼與張翔博士商榷》98蔡琳:《合憲性解釋及其解釋規(guī)則——兼與張翔博士商榷》,載《浙江社會科學》2009年第10期。等論文中均有所論及。謝立斌副教授《論法院對基本權利的保護》99謝立斌:《論法院對基本權利的保護》,載《法學家》2012年第2期。和《德國法律的憲法化及其對我國的啟示》100謝立斌:《德國法律的憲法化及其對我國的啟示》,載《浙江社會科學》2010年第1期。兩篇論文也涉及合憲性解釋問題。

(四)中央與地方關系

在中央與地方關系問題上,我國憲法學界只能有限借鑒西方的研究成果。盡管如此,我國仍然有一部分憲法學者充分挖掘本土資源,近些年成為此領域研究力量的中流砥柱,也使該領域成為經(jīng)久不息的研究熱點。本文主要從中央與地方關系的概論、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和香港問題這三個研究較為集中的領域進行梳理。

1.中央與地方關系概論

鄭毅博士在此領域著述頗豐,他在《憲法文本中的中央與地方關系》101鄭毅:《憲法文本中的中央與地方關系》,載《東方法學》2011年第6期。中認為憲法關于央地關系的規(guī)定存在一定的缺陷,而彌補這一不足的最優(yōu)方式就是憲法解釋;他在《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央與地方關系的憲法文本演變》102鄭毅:《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央與地方關系的憲法文本演變》,載許崇德、韓大元主編:《中國憲法年刊》(2013·第九卷),法律出版社2014年版。中從歷史沿革角度客觀地分析了憲法文本的演變及其規(guī)律;在《試論我國處理中央與地方關系的八大原則》103鄭毅:《試論我國處理中央與地方關系的八大原則》,載《嶺南學刊》2010年第5期。、《中央與地方事權劃分基礎三題——內(nèi)涵、理論與原則》104鄭毅:《中央與地方事權劃分基礎三題——內(nèi)涵、理論與原則》,載《云南大學學報》2011年第4期。等論文中,還提煉出了中央與地方事權的內(nèi)涵、理論及原則。

張千帆教授的《主權與分權——中央與地方關系的基本理論》105張千帆:《主權與分權——中央與地方關系的基本理論》,載《國家檢察官學院學報》2011年第2期。對分權理論進行了探討,認為在理論不清的情況下,“不如將研究重點轉(zhuǎn)移到國家權力在實際運行過程中的復雜分配。”在分析聯(lián)邦制與單一制優(yōu)劣的過程中他得出:“究竟聯(lián)邦制還是單一制更能促進地方自治,目前并無定論。只有告別傳統(tǒng)主權的概念范式之后,中央與地方關系問題的研究才能開啟一個實證主義和實用主義的新時代。”

2.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

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是我國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熊文釗教授與鄭毅博士合著的《論<民族區(qū)域自治法>的地位、作用及其完善》106熊文釗、鄭毅:《論〈民族區(qū)域自治法〉的地位、作用及其完善》,載《中央民族大學學報》2014年第3期。在肯定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歷史地位的同時,提出了進一步完善的建議。二人合著的另一篇論文《試析民族區(qū)域自治法中的軟法規(guī)范》107熊文釗、鄭毅:《試析民族區(qū)域自治法中的軟法規(guī)范》,載《中央民族大學學報》2011年第4期。則指出:“深入剖析軟法的基本理論以及《民族區(qū)域自治法》中軟法現(xiàn)象的表現(xiàn)、成因、實施現(xiàn)狀和障礙,將為有關軟法性條款效力的充分發(fā)揮乃至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的進一步完善產(chǎn)生巨大的推動作用?!?/p>

3.香港問題

無論在1997年以前還是以后,如何對香港的制度進行設計一直是熱點問題,從秦前紅教授與黃

明濤博士的《普通法判決意見規(guī)則視閾下的人大釋法制度——從香港“莊豐源案”談起》108秦前紅、黃明濤:《普通法判決意見規(guī)則視閾下的人大釋法制度——從香港“莊豐源案”談起》,載《法商研究》2012年第1期。、《對香港終審法院就“剛果金案”提請人大釋法的看法》109秦前紅、黃明濤:《對香港終審法院就“剛果金案”提請人大釋法的看法》,載《法學》2011年第8期。和黃明濤博士的《論全國人大常委會在與香港普通法傳統(tǒng)互動中的釋法模式——以香港特區(qū)“莊豐源案規(guī)則”為對象》110黃明濤:《論全國人大常委會在與香港普通法傳統(tǒng)互動中的釋法模式——以香港特區(qū)“莊豐源案規(guī)則”為對象》,載《政治與法律》2014年第12期。幾篇論文中可以看出,香港在一定程度上與全國人大保持著一定的“默契”,而全國人大常委會需要謹慎、積極、高度專業(yè)地進行釋法。二人合寫的《表達自由的理念與限度——香港特別行政區(qū)終審法院國旗案與美國最高法院焚燒國旗案比較研究》111秦前紅、黃明濤:《表達自由的理念與限度——香港特別行政區(qū)終審法院國旗案與美國最高法院焚燒國旗案比較研究》,載《北方法學》2012年第5期。指出:“香港特別行政區(qū)終審法院在基本法的框架下已經(jīng)初步形成了比較鮮明和穩(wěn)固的表達自由權的法理。”姚國建教授《論普通法對香港基本法實施的影響——以陸港兩地法律解釋方法的差異性為視角》112姚國建:《論普通法對香港基本法實施的影響——以陸港兩地法律解釋方法的差異性為視角》,載《政法論壇》2011年第4期。認為在法律解釋方法方面,實施基本法必然會受到普通法的影響,這與全國人大常委會所堅持的立法原意解釋方法會產(chǎn)生沖突,而這一沖突并非無法調(diào)和。

當然,中央對香港的控制還體現(xiàn)在對其行政長官的任命上,這在韓大元教授、黃明濤博士合著的《論中央人民政府對香港特區(qū)行政長官的任命權》113韓大元、黃明濤:《論中央人民政府對香港特區(qū)行政長官的任命權》,載《港澳研究》2014年第1期。中已有所論及。此文認為:“根據(jù)憲法與基本法,任命權的行使包含有三項標準:第一,特首應當尊重憲法和基本法,承認香港特區(qū)與國家不可分離的地位;第二,特首應當尊重中央依法享有的權力;第三,特首應當忠實于‘一國兩制’方針。在‘政改’與普選行政長官的背景下,上述標準將有助于中央政府依法、慎重、正當?shù)匦惺剐姓L官任命權,進而有助于尊重法治原則,維護中央權威,促進香港特區(qū)政制的健康、穩(wěn)定發(fā)展。”

四、關于部門憲法、憲法性法律和憲法與部門法關系的研究

部門憲法主要包括財政憲法、經(jīng)濟憲法、文化憲法、教育憲法、社會憲法、環(huán)境憲法、科技憲法、軍事憲法等。在我國,部門憲法的研究剛興起不久。在財政憲法、經(jīng)濟憲法、文化憲法和社會憲法領域,已經(jīng)有學者展開了初步的研究,而其他部門憲法領域的研究則更為薄弱,甚至仍為空白。

和部門憲法密切相關的是憲法與普通法律的關系,在此普通法律又可分為憲法性法律和部門法。下文首先嘗試著對我國近五年關于部門憲法的研究進行總結(jié),之后再梳理關于憲法性法律和憲法與部門法關系的研究。

(一)部門憲法

1. 財政憲法

如果說周剛志教授的《部門憲法釋義學芻議》114周剛志:《部門憲法釋義學芻議》,載《法學評論》2010年第3期。屬于部門憲法學研究的總論,那么其另外兩篇論文——《論“財政國家”的憲法類型及其中國模式》115周剛志:《論“財政國家”的憲法類型及其中國模式》,載《法學評論》2012年第1期、《論財政預算的法律效力——基于財政立憲主義的理論視角》116周剛志:《論財政預算的法律效力——基于財政立憲主義的理論視角》,載《時代法學》2011年第6期。則屬于典型的財政憲法學領域的研究。王世濤教授所著的《財政憲法學研究》117王世濤:《財政憲法學研究》,法律出版社2012年版。從比較全面的角度介紹了財政憲法學研究的

意義,并對稅收問題進行了較為深入的探討。在財政憲法領域,溫澤彬副教授的《論公共財政監(jiān)督與控制——以憲法為視角》118溫澤彬:《論公共財政監(jiān)督與控制——以憲法為視角》,載《現(xiàn)代法學》2009年第6期。、姚國建教授的《社會權保障視野下的我國公共財政制度轉(zhuǎn)型》119姚國建:《社會權保障視野下的我國公共財政制度轉(zhuǎn)型》,載《政法論壇》2013年第4期。、苗連營教授和吳樂樂博士合著的《為貨幣發(fā)行“立憲”:探尋規(guī)制貨幣發(fā)行權的憲法路徑》120苗連營、吳樂樂:《為貨幣發(fā)行“立憲”:探尋規(guī)制貨幣發(fā)行權的憲法路徑》,載《政法論壇》2014年第3期。和筆者的《國家征稅的憲法界限——以公民私有財產(chǎn)權為視角》121陳征:《國家征稅的憲法界限——以公民私有財產(chǎn)權為視角》,載《清華法學》2014年第3期。均是近五年我國財政憲法學研究的成果。然而不同學者的研究視角不同,有些集中在基本權利領域,有些則從國家制度的基本原理展開論述。

2.經(jīng)濟憲法

與財政憲法關系最為緊密的部門憲法當屬經(jīng)濟憲法。童之偉教授的《深化改革要求合理解說基本經(jīng)濟制度——胡德平先生<改革放言錄>評說》122童之偉:《深化改革要求合理解說基本經(jīng)濟制度——胡德平先生〈改革放言錄〉評說》,載《法學》2013年第12期。對《改革放言錄》一書的言論進行剖析,一針見血地指出:“若無行之有效的違憲審查制度仍不足以保障私有財產(chǎn)不會被無償剝奪;民營企業(yè)飛速發(fā)展的秘密應在政治法律領域?qū)ふ?,應更進一步講清只有落實民主、法治,經(jīng)濟體制改革才可能成功”。筆者在《國家從事經(jīng)濟活動的憲法界限——以私營企業(yè)家的基本權利為視角》123陳征:《國家從事經(jīng)濟活動的憲法界限——以私營企業(yè)家的基本權利為視角》,載《中國法學》2011年第1期。從私營企業(yè)家的基本權利出發(fā)探尋國家從事經(jīng)濟活動的界限。汪玉濤博士的《德國經(jīng)濟憲法及其啟示》124汪玉濤:《德國經(jīng)濟憲法及其啟示》,載《中國行政管理》2012年第11期。同樣認為對于經(jīng)濟憲法的研究實質(zhì)上是通過國家經(jīng)濟權力與公民經(jīng)濟權利界域的厘清來確立國家干預經(jīng)濟的權限;應通過司法實踐來實現(xiàn)自由競爭和國家調(diào)節(jié)二者之間的互動。此外,黃卉副教授《憲法經(jīng)濟制度條款的法律適用——從德國經(jīng)濟憲法之爭談起》125黃卉:《憲法經(jīng)濟制度條款的法律適用——從德國經(jīng)濟憲法之爭談起》,載《中外法學》2009年第4期。從德國經(jīng)濟憲法的發(fā)展過程中對憲法經(jīng)濟制度條款的法律適用進行了反思。

3.文化憲法

近五年,除了經(jīng)濟憲法,針對文化憲法的研究也呈現(xiàn)出若干篇佳作126這在某種程度上或許與官方在此期間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口號有關。,文化憲法領域的代表性作品包括王鍇教授的《論文化憲法》127王鍇:《論文化憲法》,載《首都師范大學學報》2013年第2期。、沈壽文副教授的《關于中國“文化憲法”的思考》128沈壽文:《關于中國“文化憲法”的思考》,載《法學》2013年第11期。、莫紀宏教授的《論文化權利的憲法保護》129莫紀宏:《論文化權利的憲法保護》,載《法學論壇》2012年第1期。等。

4.社會憲法

在社會憲法領域,最具代表性的作品當屬任喜榮教授《“社會憲法”及其制度性保障功能》130任喜榮:《“社會憲法”及其制度性保障功能》,載《法學評論》2013年第1期。。該文結(jié)合制度性保障功能對于社會憲法進行了全面探討,指出“應以社會憲法規(guī)范社會保障制度實踐,明確社會保障制度建構的國家責任,解決‘同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水平相適應’與公民物質(zhì)幫助權的平等保護的沖突,取消社會保障資源分配中的歧視性制度安排?!?/p>

(二)關于憲法性法律的研究

憲法學研究當然包括對于憲法性法律的研究。然而有些遺憾的是,我國憲法學界在這方面的研究始終較為薄弱。近五年,胡錦光教授《論我國城鄉(xiāng)平等選舉的進步與問題》131胡錦光:《論我國城鄉(xiāng)平等選舉的進步與問題》,載《法學雜志》2010年第7期。對選舉法的相關問題展開了研究。然而筆者認為,除了《選舉法》、《代表法》和《立法法》等被我們熟知的憲法性法律,

《預算法》也應屬于憲法性法律。過去,預算法的意義更多體現(xiàn)在國民經(jīng)濟發(fā)展方面,因此可以被歸入經(jīng)濟法的研究范疇并由財稅法領域的學者進行研究。但隨著社會的發(fā)展,特別是法治國家建設的逐步推進,預算法更多承載著代議機關在財政方面控制行政權的民主化功能,并發(fā)揮著保護納稅人權利的作用。既然立法和預算是代議機關最為核心的權限,那么《預算法》與《立法法》類似,應該受到憲法學者更多的重視。

近些年關于預算法研究的代表性作品有胡錦光教授和張獻勇教授《預算公開的價值與進路》132林彥:《通過立法發(fā)展憲法——兼論憲法發(fā)展程序間的制度競爭》,載《清華法學》2013年第2期。。該文通過與各國對比肯定了預算公開原則對于保障公民知情權、建立責任政府、遏制財政腐敗等方面所具有的重要意義。筆者《論我國預算原則的完善——以行政活動的民主合法性為視角》133陳征:《論我國預算原則的完善——以行政活動的民主合法性為視角》,載《中共中央黨校學報》2013年第4期。從代議機關對行政活動的控制強度的角度,探索出了我國憲法要求《預算法》應明確規(guī)定的預算原則。此外,戴激濤博士在《預算法:憲法之下的財政基本法——從預算法的修訂說起》134戴激濤:《預算法:憲法之下的財政基本法——從預算法的修訂說起》,載《廈門大學法律評論》(2011年卷)總第十九輯。中提出“預算法要堅持預算民主、預算法定、人權保障三原則?!彪m然2015年1月1日開始施行的新《預算法》在很大程度上吸收了上述研究的成果,但仍然有進一步上升的空間。

(三)關于憲法與部門法關系的研究

除了憲法性法律,憲法學研究越來越體現(xiàn)出部門法問題意識,開始積極探尋部門法中的憲法問題。林彥副教授的《通過立法發(fā)展憲法——兼論憲法發(fā)展程序間的制度競爭》135林彥:《通過立法發(fā)展憲法——兼論憲法發(fā)展程序間的制度競爭》,載《清華法學》2013年第2期。、謝立斌副教授的《憲法上人的形象變遷及其在部門法中的實現(xiàn)》136謝立斌:《憲法上人的形象變遷及其在部門法中的實現(xiàn)》,載《華東政法大學學報》2012年第6期。、周剛志教授的《論部門法規(guī)范沖突的憲法調(diào)適》137周剛志:《論部門法規(guī)范沖突的憲法調(diào)適》,載《法商研究》2011年第3期。、陳道英教授的《從德國法上的一般人格權看憲法權利與民事權利的協(xié)調(diào)》138陳道英:《從德國法上的一般人格權看憲法權利與民事權利的協(xié)調(diào)》,載《法學評論》2011年第5期。、姚國建教授的《憲法是如何介入家庭的?——判例法視角下的美國憲法對家庭法的影響及其爭拗》139姚國建:《憲法是如何介入家庭的?——判例法視角下的美國憲法對家庭法的影響及其爭拗》,載《比較法研究》2011年第6期。、杜強強副教授的《論民法任意性規(guī)范的合憲性解釋——以余麗訴新浪網(wǎng)公司案為切入點》140杜強強:《論民法任意性規(guī)范的合憲性解釋——以余麗訴新浪網(wǎng)公司案為切入點》,載《華東政法大學學報》2014年第6期。、陳鵬博士的《刑法“有利溯及之例外”條款的合憲性限定解釋——基于牛玉強案的思考》141陳鵬:《刑法“有利溯及之例外”條款的合憲性限定解釋——基于牛玉強案的思考》,載《法學家》2012年第4期。、白斌副教授的《憲法價值視域中的涉戶犯罪——基于法教義學的體系化重構》142白斌:《憲法價值視域中的涉戶犯罪——基于法教義學的體系化重構》,載《法學研究》2013年第6期。、王建學副教授和朱福惠教授合著的《論大學自治的憲法保障》143王建學、朱福惠:《論大學自治的憲法保障》,載《高等教育研究》2012年第11期。、筆者的《論行政法律行為對基本權利的事實損害——基于德國法的考察》144陳征:《論行政法律行為對基本權利的事實損害——基于德國法的考察》,載《環(huán)球法律評論》2014年第3期。均在不同層面、不同層次體現(xiàn)了部門法意識。除此以外,在生命權部分談及的關于死刑問題的研究成果同樣屬于憲法學者從憲法視角對部門法的關注。這些研究不僅在憲法研究上具有極大的理論意義,而且可以促使部門法學者更多關注憲法,讓司法機關更加重視憲法。

五、方法論研究

近些年,關于法學方法論的研究在法學研究領域所占比例逐漸增加,特別是社科法學和教義法學之爭可謂進入了白熱化階段?;谖覈斍暗膽?/p>

法實施程度以及與此相應的憲法學研究水平,憲法學界似乎尤其無法回避這一問題。憲法教義學的代表作品是張翔教授的《憲法教義學初階》145張翔:《憲法教義學初階》,載《中外法學》2013年第5期。。此外,葉海波教授的《我國憲法學方法論爭的理論脈絡與基本共識》146葉海波:《我國憲法學方法論爭的理論脈絡與基本共識》,載《清華法學》2013 年第3期。和鄭磊副教授的《我們處于什么時代——簡析規(guī)范憲法學與政治憲法學之根本分歧》147鄭磊:《我們處于什么時代——簡析規(guī)范憲法學與政治憲法學之根本分歧》,載《蘇州大學學報》2011年第3期。則較為系統(tǒng)地梳理了憲法學方法論上存在的爭議。翟國強副教授的《新中國憲法權利理論發(fā)展評述——以方法論為視角》148翟國強:《新中國憲法權利理論發(fā)展評述——以方法論為視角》,載《北方法學》2010年第3期。與李忠夏副教授的《作為社會整合的憲法解釋——以憲法變遷為切入點》149李忠夏:《作為社會整合的憲法解釋——以憲法變遷為切入點》,載《法制與社會發(fā)展》2013年第2期。擴展了對于該問題的研究視野。正如李忠夏副教授的《作為社會整合的憲法解釋——以憲法變遷為切入點》說到的“應對憲法變遷問題,最重要的手段莫過于憲法解釋,而當代價值多元主義的背景亦要求憲法解釋任務的轉(zhuǎn)變,即不再以客觀和‘唯一正確’為目標,而是致力于追求社會價值的整合,即在統(tǒng)一的憲法價值前提下保證憲法中可能沖突的各種價值能夠共存于憲法的統(tǒng)一性當中?!?/p>

筆者認為,社科法學是教義法學的有益補充,可以為教義法學的研究提供營養(yǎng),在憲法學領域亦不例外。眾所周知,憲法學中的比例原則蘊含了哲學思想,輔助性原則甚至蘊含了神學和宗教思想,通過程序保障公民基本權利則受到盧曼社會學理論的影響。然而,這些來源于其他學科的理論在教義化之后即成為規(guī)范層面的法學問題。因此,二者本應是合作關系,而非競爭關系甚至對立關系。之所以二者之間的爭論在我國進入白熱化階段,且大有愈演愈烈之勢,最根本的原因乃是我國憲法實踐(未必是司法實踐)的不足。當年的齊玉苓案雖然不能算是我國憲法實施過程中的標志性事件,但確實是憲法學研究的里程碑。自從齊玉苓案之后,憲法學界涌現(xiàn)出大量相關研究成果,極大地推動了憲法學研究的發(fā)展。雖然很多討論在當前看來稍顯稚嫩,比如法院是否可以直接適用憲法,憲法是否直接約束個人等最基本的憲法問題,但正是這些“稚嫩”的討論讓我們開始接觸德國的第三人效力理論、美國的政府行為理論等西方理論,正是這些圍繞司法判決的討論讓憲法學逐漸擺脫政治性話語的影響。

六、結(jié)語

值得肯定的是,近五年我國憲法學的研究無論從深度上還是廣度上都比此前有了大幅度的提升。雖然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nèi)我國憲法學的發(fā)展仍然需要借鑒西方的研究成果,但單純介紹國外理論的成果在近些年已不多見,即使存在這類介紹性成果,介紹的內(nèi)容較之于前些年也明顯體現(xiàn)出深化和細化的特征。正如林來梵教授在《中國憲法學的現(xiàn)狀與展望》150林來梵:《中國憲法學的現(xiàn)狀與展望》,載《法學研究》2011年第6期。中對我國近些年的憲法學研究做出的精準總結(jié):“當今中國憲法學的研究, 基本上已初步實現(xiàn)了“四化”——研究進路的多元化、話語表述的去政治化、問題意識的中國化、研究主題的細小化。”但另一方面我們也能明顯感覺到,我國憲法學研究在很多領域仍然亟待提高和完善,需要解釋的憲法規(guī)范很多,甚至一些憲法學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研究方法尚未達成共識,憲法教義學目前僅處于初級階段,中國憲法學的發(fā)展任重道遠??紤]到我國憲法實施的客觀環(huán)境,憲法學者只有付出更多的艱辛和努力,才可能推動中國憲法學繼續(xù)向前發(fā)展。

* 北京師范大學法學院副教授。感謝2013級碩士研究生張洲、2014級碩士研究生饒桉菱同學協(xié)助筆者搜集和整理資料;感謝第十屆“中國憲法學基本范疇與方法”學術研討會上數(shù)位與會學者為本文寫作提出的寶貴意見和建議。

猜你喜歡
憲法學基本權利法學
《南大法學》征稿啟事
南大法學(2021年3期)2021-08-13 09:22:44
《南大法學》征稿啟事
南大法學(2021年4期)2021-03-23 07:55:52
《歐盟基本權利憲章》直接效力問題研究
憲法學學術活動
民法典編纂的憲法學透析
論基本權利對立法者的控制
法學
新校長(2016年5期)2016-02-26 09:28:49
論基本權利的沖突及其解決標準
2012年其他重要憲法學學術活動
2009年其他重要憲法學學術活動
玉屏| 方城县| 高平市| 顺昌县| 东辽县| 革吉县| 古田县| 宜良县| 休宁县| 吴堡县| 乌兰察布市| 通辽市| 叙永县| 丹东市| 桦甸市| 靖江市| 兴国县| 宁都县| 江口县| 阳西县| 竹溪县| 高邮市| 高邑县| 额济纳旗| 灵丘县| 娱乐| 开封市| 壶关县| 佛坪县| 龙海市| 韩城市| 广饶县| 峨眉山市| 宜黄县| 德格县| 义马市| 普安县| 肃宁县| 遵化市| 新乐市| 顺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