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期封面有點搞怪,我們穿越了一把,帶你回到100年前的中國,是謂溫故1914。
復古和稍顯夸張的包裝,也許會讓你有雜志是不是改版了的錯覺。
錯覺,正是我們溫故1914時的關鍵詞。在這年,年初剛解散國會、年末又通過了規(guī)定總統(tǒng)“世襲制”的《中華民國約法》的袁世凱,有大權盡在手中、天下事無不可為的錯覺;在這年,已東渡日本改組中國國民黨并要求黨員宣誓效忠蓋指印的孫中山,有用革命的獨裁就能反對反革命的獨裁的錯覺;在這年,在江蘇南通創(chuàng)辦大生集團有聲有色的張謇,有和袁世凱結盟后找到實業(yè)救國政界靠山的錯覺;在這年,在一戰(zhàn)前夕的中華民國,官僚、士紳以及知識階層有趁西洋諸國內(nèi)訌無暇他顧,中國或能保持中立,國家民族命運為之翻轉的錯覺。
這是百年前中國的現(xiàn)實與認知,也是中華民國的命運與中華民國一部分國民對自我命運認知的錯覺在相互交織。
在翻尋解讀這些發(fā)黃的篇章時,我也常常會有一種錯覺,恍惚時光可以倒流,而世事還能重來。如果讓袁世凱、孫中山、張謇、梁啟超重新回到100年前的中國,再推而言之,如果讓章伯鈞、羅隆基重回65年前的中國,他們的選擇又會如何?
他們能擺脫歷史所寄寓他們的,他們身處時代之中的這種錯覺嗎?
同樣,在云南哀牢山深處,86歲的褚時健坐在橙子樹下擦汗時,回想起16年前玉溪卷煙廠叱咤風云的日子,會不會有關于財富與權力,白云蒼狗人生如夢的錯覺?
在阿拉伯之春之后的開羅,在穩(wěn)定預期中降生的埃及強人總統(tǒng)塞西,會不會有關于歷史與現(xiàn)實,關于動蕩與和平輪回上演的錯覺?
《讓子彈飛》里,參加過辛亥革命的兩位前革命黨人黃四郎和張牧之,酒到酣處,忍不住長吟對視:“此時此刻,恰似彼時彼刻”。這個彼時彼刻,恰是1914年前后的中華民國。
做這期封面,我們絕非影射現(xiàn)實,也無意做牽強附會的解讀。但正所謂:歷史是昨天的新聞,新聞是明天的歷史。作為一本新聞刊,我們只是盡記錄的本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