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涌金
始建于1930年的周浦輔善醫(yī)院
坐落在上海萬航渡路綠蔭環(huán)繞的華東政法大學,前身是聞名遐邇的圣約翰大學,有人譽為“東方的哈佛”。圣約翰大學是美國圣公會1879年在上海創(chuàng)辦的一所教會大學,它直接引進了西方近代大學教育模式,尤其是實行全英語教學和科學醫(yī)學教育,促進了中西方文化交流,培養(yǎng)了一大批精英人才,活躍在我國政界、商界和教育外交界,對中國近代化進程產生了積極影響。
圣約翰大學交誼樓
劉鴻生17歲進圣約翰大學讀書,由于品學兼優(yōu),學校美籍校長卜舫濟準備推薦他到美國深造,回來后當牧師,待遇極為優(yōu)厚。由于家人不同意,劉鴻生沒有服從而離校。
十幾年后,劉鴻生辦實業(yè)成功,成為上海灘赫赫有名的企業(yè)大王。1919年圣約翰大學舉行建校40周年紀念會時,該校同學會和校友們發(fā)起為母校建造一棟宏偉的交誼樓。交誼樓的建筑費共計需白銀6.5萬兩,劉鴻生為捐銀最多者,捐獻了4.5萬兩。
1929年交誼樓落成,綠色琉璃瓦頂和大紅立柱,內部裝飾采用漢白玉和高檔柚木。該樓共有兩層,上層分大、小交誼廳各一間。大交誼廳除了用以交誼、會議、文娛活動以外,還可進行籃球比賽,廳的四周上端筑有看臺,東、西、北面有數(shù)排長木板座位,約能容300人就座,南面還設有放映間。下層有大小會議室11間,供學生文體社團和教職員工等使用。至今,學校的學術交流、重要集會等大型活動仍然在里面舉行,近百年歷史的交誼樓繼續(xù)發(fā)揮重要作用。
1928年圣約翰大學成立校董會,眾望所歸,劉鴻生被推選為第一屆校董會主席。學校還授予他法學博士學位。
90年前,劉鴻生在上海商界聲譽卓著。受新學思潮影響,他深知教育對整個國家和民族的復興至關重要,家鄉(xiāng)定海地處舟山群島,由于交通阻隔地理封閉,較之大陸各地,文化教育的落后,是海島人才匱缺、經濟落后的根源。他以山水無法割斷的濃濃故鄉(xiāng)情義,凝聚成報效家鄉(xiāng)的桑梓意愿,決心為舟山建一所中等學校。
1921年,劉鴻生倡議并慷慨宣布捐助上海閘北的“天來”、“大來”兩家絲廠全部房產計23.25萬銀元,以他捐款為主,在舟山定海城關鎮(zhèn)創(chuàng)辦定海公學(1962年定名舟山中學),學校占地33畝,這是海島有史以來的第一所新式中等學校。
辦學就要辦像樣的學校,劉鴻生覺得在這方面自己是外行,于是,他通過各種關系聘請黃炎培、陶行知、陳鶴琴等著名教育家為辦校顧問,共同商議學校的發(fā)展大計。在三位顧問的推薦下,聘請上海著名的滬江大學副校長董景安先生擔任首任校長。在課程設置上,吸取國外教育長處,緊跟時代注重實學,除國文、數(shù)學、英語、物理、化學、歷史、地理等基礎課外,還有商業(yè)、珠算、勞作、書法等職業(yè)教育課程。黃炎培對定海公學如此重視職業(yè)教育,甚為贊賞。
然而,劉鴻生發(fā)現(xiàn)故鄉(xiāng)的女孩上學比較艱難,于是他又捐款,并邀集熱心教育的人士籌集經費,創(chuàng)辦定海鴻貞女子中學,后并入定海公學,實現(xiàn)男女都能讀書。從此,教師諄諄教導,學生孜孜苦學,舟山諸島教育落后的狀況一去不復返。1922年,當時國民政府以大總統(tǒng)名義,特向劉鴻生頒發(fā)“樂育菁莪”匾額,嘉獎他熱心教育的壯舉。如今,舟山中學桃李芬芳,為國家培養(yǎng)了大批棟梁之材,僅博士學位就有百名之多。人們還在學校建起了“思劉堂”,綠蔭叢中屹立的這座中、西合璧的建筑,向一代又一代學子昭示劉氏先輩熱心助學的功績。
上海浦東周浦早先是上海郊縣一個古鎮(zhèn),當時周浦屬于農村地區(qū),醫(yī)療條件差,村民生病缺醫(yī)少藥。1930年,由上海著名慈善家、畫家王一亭先生發(fā)起,由地方慈善團體募捐和各界贊助,在周浦悅和橋西南,籌建周浦輔善醫(yī)院。當時醫(yī)院引進西醫(yī)治療,初建時有醫(yī)師四人,助產士兩人,藥劑師一人。醫(yī)院設內科和外科,備有手術臺和手術器械,共有病床33張。醫(yī)院建成后,當?shù)卮迕衤動嵓娂娗巴笤\治療,大量病人得到醫(yī)治。隨著醫(yī)院名聲擴大,求醫(yī)者增多,由于醫(yī)院院舍狹小,病床一下子捉襟見肘,收治病人住院遇到困難。于是地方慈善團體又發(fā)起募捐造住院部,但是募集善款有限。
劉鴻生的大中華火柴公司下屬有個周浦火柴廠,廠長胡簋銘也是一位愛國實業(yè)家,他創(chuàng)辦的周浦中華火柴廠原是上海一家著名火柴廠,由于敬仰劉鴻生的經營才華,于1929年合并成為劉鴻生的大中華公司分廠。胡簋銘親眼目睹地方人士慈善義舉,在1931年11月20日提筆給劉鴻生寫信求援。
劉鴻生深為地方人士關愛民生的行為所感染,于1931年11月23日,用鉛筆在來信上親筆批示:“捐洋三百元,由月薪內支付?!倍潭淌畞韨€字,細細分析,字字透露出火柴大王公私分明、慈善為懷的寬闊胸襟。因為大中華火柴公司是股份制公司,劉鴻生身為總經理,批個三百元的慈善款項是完全可以的,但他考慮到公司利益和股東意愿,不強人所難,決定不從公司財務出賬,而用自己的薪金支付捐款。
新中國成立后,輔善醫(yī)院改名為周浦人民醫(yī)院,2006年為上海交通大學附屬第九人民醫(yī)院周浦分院,成為周浦地區(qū)的主要醫(yī)療中心。這封劉鴻生親筆批語的信函,歷經80年的風雨保存至今,字字清晰,實屬珍貴。如今它陳列在上海長風生態(tài)商務區(qū)的商標火花收藏館內。
七七事變后,日本軍國主義侵華戰(zhàn)爭全面爆發(fā)。為達到經濟侵略和掠奪的目的,日軍對我國民族企業(yè)實行高壓政策,以利日資企業(yè)乘虛而入。
定海公學創(chuàng)?;I資銅
1938年,日軍蠻橫地將劉鴻生大中華火柴公司的各火柴分廠定為“敵產”嫌疑,經常派軍大肆騷擾,最后又施威宣布“軍管理”,以此進行打擊。日方狂妄放言,要解除“敵產”嫌疑和取消“軍管理”,中方必須和日方合作是先決條件,以此達到他們經濟侵略的目標。
在日軍大肆騷擾和威脅下,劉鴻生只能忍痛決定將大中華公司下屬的上海熒昌、周浦中華、九江裕生等火柴廠暫時停工。但作為公司老總,他又十分關心遠在干旱的九江員工的民生,1938年6月21日提筆專門給九江裕生火柴廠寫了一封信,信中寫道:“九江裕生廠于本月十七日停工,該廠職員薪水應支至七月底止,惟念各職員在戰(zhàn)事期間維持廠方生產,不無勞績,八、九、十三個月仍予照支原薪以示獎勵。十一月份起改支津貼?!?/p>
在國難當頭、企業(yè)停工的非常時刻,劉鴻生首先考慮的不是自身利益受損,而是想到自己的員工,惦記在抗戰(zhàn)時期艱難維持廠方生產,做出勞績的普普通通員工的家庭生計。于是,在工廠停工之時毅然作出決定,慷慨宣布對每個員工獎勵三個月工資。
劉鴻生在慈善捐助上一擲千金,義無反顧,但對自己來說,生活上非常儉樸。同樣,對自己子女,對自己的親友,都要求他們自力更生自食其力,生活上做到勤儉持家。
劉鴻生晚年時曾對人說起,自己一生中有兩個最得意的投資,一是辦工礦企業(yè),二是子女教育。在子女教育上,他將四個孩子送到美國,四個孩子送到英國,兩個孩子送到日本分別留學。留學回國后,安排他們下礦井上碼頭,從基層開始工作鍛煉。他要求子女放下留學生架子,和工人交朋友,千萬不可以擺少爺架子,要勤儉節(jié)約。
1956年10月劉鴻生臨終前,對他的四兒子劉念智說:“告訴你的兄弟妹子,定息可以分取,但不要多取,拿多了對你們沒有好處。其余的全部捐獻給國家,這是我對中國共產黨一點微小的表示。”這最后的囑咐,是他一生經歷所摸索總結的自食其力、勤勞致富的真理。
編輯:沈海晨 ?mapwowo@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