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 翠,李六億,賈會學,張秀月,侯鐵英,宗志勇,李衛(wèi)光,楊 懷,楊 蕓,劉運喜,文建國0,陸 群,姜亦虹,謝金蘭,吳安華
(1中南大學湘雅醫(yī)院,湖南 長沙 410008;2北京大學第一醫(yī)院,北京 100034;3中國醫(yī)科大學附屬盛京醫(yī)院,遼寧 沈陽110004;4廣東省人民醫(yī)院,廣東 廣州 510008;5四川大學華西醫(yī)院,四川 成都 610041;6山東省立醫(yī)院,山東 濟南
250021;7貴州省人民醫(yī)院,貴州 貴陽 550002;8山西醫(yī)學科學院山西大醫(yī)院,山西 太原 030001;9解放軍總醫(yī)院,北京100853;10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河南 鄭州 450052;11浙江大學醫(yī)學院附屬第二醫(yī)院,浙江 杭州 310009;12南京大學醫(yī)學院附屬鼓樓醫(yī)院,江蘇 南京 210008;13蘇北人民醫(yī)院,江蘇 揚州 225001)
中央導管相關血流感染(central line-associated bloodstream infection,CLABSI)是使用中央靜脈導管(central venous cat heter,CVC)最常見的并發(fā)癥。借助醫(yī)院感染預防與控制能力建設項目,本研究通過前瞻設計、多中心合作進行重癥監(jiān)護病房(ICU)插管干預與維護干預相結合的依從性干預,并進行了CLABSI發(fā)病率的監(jiān)測,觀察干預效果,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1 研究對象 選取全國12個省及直轄市(北京、遼寧、山東、河南、山西、江蘇、浙江、廣東、貴州、四川、重慶、湖南)41所醫(yī)院的54個ICU(綜合ICU 35個,內科ICU、急診ICU各4個,外科ICU、呼吸ICU各3個,神外ICU 2個,心內ICU、兒科ICU、神內ICU各1個),2013年10月1日—2014年9月30日所有入住ICU并留置CVC(僅納入鎖骨下靜脈、頸內靜脈、股靜脈置管)的患者(包括成人及兒童)均為監(jiān)測對象。2013年10月1日—2014年3月30日進行基線調查,調查數據為干預前數據;2014年4月1日—9月30日為持續(xù)干預期,調查數據為干預后數據。
1.2 調查方法 調查內容包括CLABSI發(fā)病率與CLABSI防控措施依從性。ICU護士每日登記監(jiān)測科室住院患者人數和留置中央靜脈導管患者人數,并觀察與登記CLABSI防控措施依從性情況;醫(yī)院感染監(jiān)控專職人員負責檢查護士填寫的患者日志,根據患者臨床癥狀體征、實驗室檢查(微生物學檢測)結果判斷是否為CLABSI,完善相關置管信息與感染信息,并抽查CLABSI防控措施依從性。
1.3 診斷標準 依據2013年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CDC)頒布的CLABSI的診斷最新定義[1]稍作修改:中央導管留置后至拔管2個日歷日內的患者(留置或拔管當天為第1個日歷日),首次滿足以下標準之一時,診斷為CLABSI。標準1:至少1套或1套以上血培養(yǎng)中分離出公認的病原菌,且與其他部位的感染無關。公認的病原菌:如金黃色葡萄球菌、腸球菌屬、大腸埃希菌、假單胞菌屬、克雷伯菌屬、假絲酵母菌屬等。標準2:以下條件必須均滿足。(1)不同時段抽血的2套或多套血培養(yǎng),所分離出的微生物為常見共生菌;常見皮膚共生菌包括:類白喉桿菌(棒狀桿菌屬,白喉桿菌除外)、芽胞桿菌屬(炭疽桿菌除外)、丙酸桿菌屬、凝固酶陰性葡萄球菌(包括表皮葡萄球菌)、草綠色鏈球菌、氣球菌屬、微球菌屬。(2)患者至少有以下1種癥狀或體征:發(fā)熱(>38℃),寒戰(zhàn),低血壓。(3)癥狀和體征及陽性實驗室結果與其他部位的感染無關。標準3:以下條件必須均滿足。(1)≤1歲的嬰兒不同時段抽血的2套或多套血培養(yǎng),所分離出的微生物為常見皮膚共生菌。(2)至少具有下列癥狀或體征之一:發(fā)熱(肛溫>38℃),低體溫(肛溫<36℃),呼吸暫停,或心動過緩。(3)癥狀和體征及陽性實驗室結果與其他部位的感染無關。
1.4 干預方法 2014年4月1日—9月30日,各醫(yī)院根據自身情況采取培訓、督導等方式持續(xù)推廣,監(jiān)督下列干預措施的實施:(1)減少股靜脈及兩部位或兩部位以上同時置管的比例。(2)置管者和配合者按照《醫(yī)務人員手衛(wèi)生規(guī)范》執(zhí)行手衛(wèi)生。(3)置管者戴口罩、圓帽、無菌手套,穿無菌手術衣。(4)置管時鋪大無菌單(巾),覆蓋除穿刺部位以外的全身。(5)中央導管置管時,推薦選擇≥0.5%氯己定乙醇消毒劑消毒皮膚,未使用氯己定乙醇消毒劑時,可用≥0.5%有效碘液、碘酊、70%乙醇;皮膚消毒范圍的直徑應在15 c m以上(成人);消毒方法應以穿刺點為中心,螺旋狀旋轉用力擦拭,消毒至少2~3遍,待消毒劑自然干后方可穿刺。(6)保持中央導管連接端口的清潔,注射藥物前,應用合適的消毒劑(氯己定乙醇、聚維酮碘、70%乙醇)用力擦拭消毒至少15 s,如有血跡等污染時,應立即更換。(7)每日評估置管的重要性及是否需要拔管,并記錄。其中(1)、(2)、(3)、(4)、(5)為置管干預措施,(6)、(7)為維護干預措施。
1.5 統計學分析 應用SPSS 16.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Stata 9.0軟件進行發(fā)病密度比較,計算RR(Rate Ratio),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監(jiān)測患者一般情況 干預前與干預后分別監(jiān)測3 745、5 773例CVC置管患者。干預前與干預后患者年齡、性別、APACHEⅡ評分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見表1。
表1 干預前后患者一般資料比較Table 1 General information of patients before and after intervention
2.2 中央靜脈導管使用率與CLABSI發(fā)病率 干預前后中央靜脈導管使用率(44.18%VS 44.63%)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5.526,P=0.019)。干預前后CLABSI發(fā)病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RR及95%CI為0.82(0.59-1.13),P=0.10]。見表2。
表2 干預前后中央靜脈導管使用與CLABSI感染情況Table 2 Utilization of CVCs and occurrence of CLABSI before and after intervention
2.3 中央靜脈導管置管及維護情況 干預前后置管部位構成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76.264,P<0.001),干預后股靜脈置管(17.25%VS 13.72%)、兩個及以上部位置管(2.27%VS 1.44%)的置管比率有所降低,見表3。干預后,手衛(wèi)生的執(zhí)行率和正確率均高于干預前(均P<0.001);干預前后皮膚消毒劑構成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3.861,P<0.001),其中氯己定乙醇所占比率升高(29.62%VS 50.56%)。見表4~5。除每日評估并記錄外,其他防控措施的依從性干預前后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01);使用無菌大鋪巾、置管者著裝合格、端口消毒合格率均有不同程度提高。見表6。
表3 干預前后置管部位比較(例,%)Table 3 Cat heter insertion sites before and after intervention(No.of cases,%)
表4 干預前后手衛(wèi)生情況Table 4 Hand hygiene before and after intervention
表5 干預前后消毒劑選擇情況(例,%)Table 5 Choice of disinfectants before and after intervention(No.of cases,%)
表6 干預前后各防控措施執(zhí)行情況比較Table 6 Implementation of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before and after intervention
3.1 CVC使用率與CLABSI發(fā)病率 我國內地關于CLABSI發(fā)病率方面少見大規(guī)模調查報道,主要與監(jiān)測依從性不高,數據收集和研究開展方面存在困難有關。尚存在的問題包括對CLABSI的診斷標準不統一、診斷水平不一、送檢率不高、漏報率較高等問題,導致各文獻結果之間無法相互借鑒。本研究未采用以往回顧性的調查方法,通過多中心合作、前瞻性調查對各類ICU中央靜脈導管使用與CLABSI情況進行了過程監(jiān)測與目標性監(jiān)測。本次調查的41所醫(yī)院中僅1所為專科醫(yī)院,其余均為綜合性醫(yī)院;醫(yī)院等級:34所三甲醫(yī)院、2所三乙醫(yī)院,4所三級未定等醫(yī)院,1所二甲醫(yī)院,2所二乙醫(yī)院,基本可代表中國內地大型綜合醫(yī)院的中央靜脈導管使用與CLABSI情況。由于是多中心參與的調查研究,把握調查的標準尤為重要。在調查開始前對各醫(yī)院參與監(jiān)測人員進行了培訓,確定了監(jiān)測方法,診斷標準與報告內容,以確保調查結果的完整與可信。
2007年山東省12所三級綜合性醫(yī)院9—12月入住ICU的患者動靜脈導管使用率為50.95%,導管相關血流感染(catheter-related bloodstream infection,CRBSI)發(fā)病率為1.98%[2];而美國醫(yī)療安全網絡(National Healthcare Safety Network,NHSN)公布的2012年63所長期急性病醫(yī)院成人ICU監(jiān)測結果中,中央靜脈導管使用率為61.51%,CLABSI發(fā)病率為1.62‰[3]。本調查結果所得的中央靜脈導管平均使用率較國內外數據均低,這可能與本調查僅納入了從頸內靜脈、鎖骨下靜脈、股靜脈置入的中央靜脈導管的患者作為監(jiān)測對象,排除了從外周靜脈置入的中心靜脈導管(PICC)及上、下腔靜脈等置入點置入的中央靜脈導管,縮小了監(jiān)測的范圍有關。CLABSI發(fā)病率較國內外數據也均低,這可能與患者病情、導管選擇、置管部位選擇、管道維護等多方面因素有關[4],或與診斷標準的掌握存在偏差,臨床對感染病例的描述及送檢是否及時有關,故需加強病例的審核。
3.2 CLABSI防控措施 CLABSI往往與患者自身身體狀況、置管及維護情況相關[5]。其中醫(yī)源性因素即置管時的措施與維護措施更為重要。根據美國健康研究所(Instit ute for Healt hcare Improvement,I HI)基于“循證實踐指南”提出的集束化干預策略[6],本研究選擇了7條有循證依據的置管及維護干預措施進行集束化干預。監(jiān)測結果顯示,干預前中央靜脈導管使用率與CLABSI發(fā)病率分別為44.18%與1.47‰,干預后則為44.63%與1.21‰,干預后中央靜脈導管使用率有上升,發(fā)病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說明干預有一定成效,也說明實施集束化干預策略有利于CLABSI的預防。除每日評估是否需要拔管并記錄外,各干預措施的執(zhí)行情況也較干預前有了明顯的提升。
穿刺部位細菌是導管相關感染的主要感染源,人體不同解剖部位的細菌生長密度和種類各不相同。針對中央靜脈導管的穿刺部位而言,腹股溝部的細菌菌落數明顯高于鎖骨下及頸部,股靜脈插管后發(fā)生感染的比例最高。另外,臨床在治療危重患者時,常常會出現多部位同時置管的情況,大大增加了CLABSI的可能性。通過干預,股靜脈與多部位同時置管的比例減少,基本達到預期目標。
手衛(wèi)生作為醫(yī)院感染控制中既簡單又十分重要的環(huán)節(jié),已在全世界范圍內引起廣泛重視。正確的手衛(wèi)生能有效減少感染的發(fā)生,確保穿刺前、穿刺后、使用導管前、使用導管后都執(zhí)行手衛(wèi)生。本研究干預后手衛(wèi)生的執(zhí)行率及正確率均有了提升,說明項目干預有一定成效。干預后手衛(wèi)生執(zhí)行率為79.73%,未達到衛(wèi)生部要求的95%,尚有較大改善空間。
選擇合適的皮膚消毒劑是預防CLABSI發(fā)生的重要措施之一。含碘消毒劑為廣譜高效消毒劑,目前,含碘消毒劑已成為我國臨床上首選的置管皮膚消毒劑[7]。氯己定又稱洗必泰,局部應用時,以細菌細胞膜上的磷脂分子作為靶標,破壞其完整性,使細菌死亡。由于氯己定與皮膚有良好親和性,從而持續(xù)抗菌作用較強,因此,美國選用2%氯己定作為皮膚消毒的首選。大量研究[8-9]證明,用2%洗必泰做皮膚消毒準備較0.5%的碘伏或75%乙醇更能有效防止中央靜脈導管細菌的定植。本次調查中氯己定使用率在干預后有了明顯的提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但其與CLABSI發(fā)病率關系尚有待進一步研究證實。
最大化無菌屏障指進行導管穿刺時,要求操作者必須洗手、戴口罩(遮住口鼻)、戴帽子(頭發(fā)不能露出)、戴無菌手套、穿無菌隔離衣,患者除了穿刺部位外露外,從頭到腳覆蓋無菌單。
中央靜脈導管末端的接頭部位均為螺旋設計,其表面凹凸不平,凹槽內常常留有血漬、藥漬,病原菌易定植在其中,不規(guī)范的清潔消毒難以達到殺滅導管端口致病菌的目的。輸液時致病菌可通過輸液裝置隨輸入液體進入導管內,很容易引發(fā)感染。在本次調查中,端口消毒合格率干預后達到98.23%,高于預期,說明端口消毒是可以通過積極推進落實的防控措施。
中央靜脈導管無明確留置期限,導管留置愈久,發(fā)生CLABSI的風險愈大[10]。因此,醫(yī)護人員應準確記錄中央靜脈置管時間,密切觀察穿刺點局部情況和患者的全身癥狀,根據疾病治療的需要盡早拔除感染風險高的導管。每日評估是否可以拔管是本項目推行的所有干預措施中執(zhí)行率最低的,在干預前后也無明顯的變化,說明此項措施的可執(zhí)行度不強,也可能與評估主要由醫(yī)生主觀評定,大部分醫(yī)院并無評估拔管指征的表格或記錄,而干預措施執(zhí)行度的記錄人員為臨床護士,因此數據可能低于真實情況。
3.3 小結 在推進集束化干預措施的過程中,明確規(guī)定ICU醫(yī)務人員、微生物室工作人員,以及醫(yī)院感染監(jiān)控專職人員的職責與任務;同時,對監(jiān)測科室所有醫(yī)護人員進行中央導管置管適應證、置管操作流程、導管維護、中央導管相關感染預防與控制,以及導管相關感染的診斷標準的教育,發(fā)放CLABSI標準操作流程海報、預防與控制手冊等進行廣泛宣傳教育;配備速干手消毒劑,以提高醫(yī)護人員醫(yī)院感染控制意識。通過開展這些推進工作,提高了醫(yī)療質量,促進科室的建設和規(guī)范化管理。
致謝:對項目組專家、各省項目負責人、數據審核人員、項目醫(yī)院的醫(yī)務人員在項目設計和數據收集中的貢獻表示衷心的感謝!
[1]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National Healthcare Safety Network,Guidelines for t he prevention of intravascular cat heterrelated infections[S].CDC,2013,1.
[2] 李衛(wèi)光,秦成勇,王一兵,等.山東省12所綜合性醫(yī)院ICU目標性監(jiān)測分析[J].中華醫(yī)院感染學雜志,2009,19(4):384-386.
[3] Dudeck MA,Weiner L M,Allen-Bridson K,et al.National Healt hcare Safety Network(NHSN)report,data summary for 2012,Device-associated module[J].Am J Infect Control,2013,41(12):1148-1166.
[4] 葛學順,陳維開,蔣福云,等.集束化干預策略在預防ICU中心靜脈導管相關血流感染中的應用[J].中國感染控制雜志,2012,11(6):422-424.
[5] Tan CC,Zanariah Y,Lim KI,et al.Central venous cat heterrelated blood strea m infections:incidence and an analysis of risk factors[J].Med J Malaysia,2007,62(5):370-374.
[6] Cinel I,Dellinger RP.Guidelines for severe infections:are they useful?[J].Curr Opin Crit Care,2006,12(5):483-488.
[7] 汪素萍,鄧兵,潘年妙,等.碘伏在中心靜脈置管術后創(chuàng)口護理中的效果觀察[J].現代護理,2005,11(1):38.
[8] Mimoz O,Villeminey S,Ragot S,et al.Chlor hexidine-based antiseptic solution vs alcohol-based povidoneiodine for centrol venous cat heter care[J].Arch Inter n Med,2007,167(19):2066-2072.
[9] Shar pe EL.Tiny patiens,tiny dressings:a guide to t he neonatal PICC dressing change[J].Adv Neonatal Care,2008,8(3):150-162.
[10]Hagau N,Studnicska D,Gavrus RL,et al.Central venous catheter colonization and catheter-related bloodstream infections in critically ill patients:a comparison bet ween standard and silver-integrated cat heters[J].Eur J Anaest hesiol,2009,26(9):752-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