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 曉,佘 君
(安徽師范大學,安徽 蕪湖 241003)
土改運動中的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經驗
——以傳播主體為視角
梁 曉,佘 君
(安徽師范大學,安徽 蕪湖 241003)
新中國成立初期的土改運動成功發(fā)揮了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傳播主體的主要作用,為當代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推進提供了寶貴經驗,主要包括:黨的主要領導人重視和引導土改運動,制定正確的政策和策略;地方政府發(fā)揮具體執(zhí)行機關的作用,遵循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具體貫徹落實黨的理論和政策,做到“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心為民所用”,并身體力行;土改工作隊積極開展群眾動員工作,對農民進行教育和宣傳,主動參與土改運動;農村精英群體作為二次傳播中的傳播者,他們既是受眾,也是傳播主體。
土改運動;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傳播主體
新中國成立初期的土地改革(文中簡稱土改)運動是中國共產黨為完成新民主主義革命歷史遺留任務,實現國民經濟迅速恢復和發(fā)展,鞏固新生的人民政權,在華東、華北、西南等新解放區(qū)開展的一次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社會運動。期間,黨中央發(fā)揮不同主體的作用,自上而下,層層推進,宣傳和踐行以土改為中心任務的全新的理論和政策,使馬克思主義伴隨著解決關系農民切身利益的土地問題而深入人民大眾心中,更為土改這一宏大而復雜的社會運動順利有序地完成提供了理論指導。文章試從傳播主體的角度總結土改運動中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歷史經驗,以期為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推進提供借鑒和啟示。
廣大黨員特別是黨的主要領導人是社會的中堅力量,是民族成員中的先進分子,是示范群體和領導集團,是引導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方向、影響其實現效果的最重要因素:“一方面,他們的決策和工作方法正確與否,直接影響推進農村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全局;另一方面,他們的失范或示范效果顯著,間接影響農民對中國馬克思主義的態(tài)度和認知?!薄?〕因此,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需要發(fā)揮中國共產黨統籌兼顧、協調各方的領導作用,需要發(fā)揮黨的重大決策權的作用,需要黨有計劃、有組織的實施,需要黨的主要領導人的正確領導。在土改運動中,黨的主要領導人的領導和推動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在思想上,非常重視土改運動的開展。毛澤東于1950年6月初在黨的七屆三中全會上的講話中指出:“要獲得財政經濟情況的根本好轉,需要三個條件,即:(一)土地改革的完成;(二)現有工商業(yè)的合理調整;(三)國家機構所需經費的大量節(jié)減?!薄?〕他在講話中鄭重強調土改任務的完成是國民經濟恢復和發(fā)展的一個重要條件,土改運動的開展可以為促進工商業(yè)發(fā)展和國家其他各項工作順利進行奠定基礎。為推進土改運動的順利開展,中央人民政府于同月28號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以下簡稱《土地改革法》),以法律的形式規(guī)定了土改的各項具體內容,使土改運動更具權威性、更有說服力,更使土改運動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充分體現了黨的主要領導人對土改這一社會運動的高度重視。
在理論上,形成了一套比較完整的土改政策。黨的主要領導人在土改實踐中不斷努力,總結了豐富經驗,使政策得到完善,理論得到升華。從“五四指示”的起草,將黨的土改政策由減租減息轉變?yōu)椤案哂衅涮铩保胶髞碇贫ā吨袊恋胤ù缶V》,形成了一系列正確的土改政策和理論。新中國成立后,黨的主要領導人根據以往的土改經驗和土改政策,指導制定、頒布了《土地改革法》,對土改的領導和執(zhí)行機關、亂打亂殺混亂情況、沒收和征收土地、分配土地等方面都作了系統規(guī)定,形成了完備的政策體系,為土改運動的具體開展提供了有效的理論指導。
在土改方法上,注意劃分農村階級成分。黨的主要領導人吸取新中國成立前土改中“左”的錯誤和教訓,于1950年7月制定了《關于劃分農村階級成分的決定》,在土地標準、勞動標準、剝削量等方面作出了新規(guī)定,并對1933年的《怎樣分析階級》和《關于土地斗爭中一些問題的決定》作了修改和補充,為土改工作隊在農村進行正確劃分階級成分的工作提供了重要依據,避免了打擊面過大而造成的失誤。這樣做使貧雇農獲得了更多的土地,使黨獲得了更多農民的支持和愛戴。
在土改實踐中,注重整頓黨的組織和發(fā)動群眾。為了使土改政策得到正確實施,必須在實踐中整頓黨的組織。劉少奇強調:“整黨主要在于思想打通,組織整頓,紀律制裁,目的是去掉障礙,去掉障礙才能徹底實現土地改革。”〔3〕388他還指出,要克服官僚主義的領導方式,列舉了官僚主義的種種表現,分析了官僚主義產生的原因,并且提出了克服官僚主義的辦法:“發(fā)揚民主,訂立一套民主制度,便利群眾去監(jiān)督,保證群眾有很多機會、用各種形式來反對官僚主義?!薄?〕391只有純潔黨的組織,端正黨員作風,才能充分發(fā)動群眾,說服群眾,從而為土改運動的順利開展提供良好的組織環(huán)境。
在土改運動中,毛澤東、劉少奇等黨的主要領導人在思想、理論和實踐中發(fā)揮了重要的領導和推動作用。他們在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的指導下,運用適合我國具體國情的策略領導農民進行土改運動,廢除了封建土地制度,建立了農民土地所有制,并自上而下地推動了馬克思主義的不斷傳播,使之在土改運動中逐步實現大眾化。
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發(fā)展需要有黨的領導和推動,但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向基層群眾傳播不能缺少地方政府的具體貫徹和落實。同樣,在土改運動中,地方政府對黨的政策的落實也是必不可少的。全國有多個新解放區(qū)需要進行土改,而中國共產黨的領袖人物畢竟為數不多,不可能每個地區(qū)都親力親為,領導土改,這就需要發(fā)揮地方政府的作用,把土改政策落到實處,開展土改運動。但由于各個地區(qū)的具體情況不同,不能全盤照搬《土地改革法》的內容,應該根據本地實際情況來實施政策。各地各級政府要根據領導干部思想水平高低、群眾基礎薄弱情況、民族分布特點等,因地制宜,在中央土改政策的指導下,具體、詳細地制定本地土改路線和方針、政策。各地政府是否實事求是地貫徹落實土改政策,關系到能否實現本地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關系到本地土改運動是否能順利開展。因此,在土改過程中,各地政府要切實推行并實事求是地貫徹落實土改政策,身體力行,努力做到為人民服務。
基于土改時間的適合程度和群眾基礎薄弱程度不一的實際,各地開始進行土改運動的時間不一樣。由于華北部分地區(qū)接近老解放區(qū),群眾基礎比較好,領導干部思想比較純潔,所以,在剛解放不久就進行了土改運動,經過一段時間的整頓和宣傳,最終獲得了土改的勝利,并取得了寶貴的土改經驗。有鑒于此,華東、中南、西北等新區(qū)陸續(xù)展開了土改運動。但由于西南地區(qū)解放較晚,土改的時機不成熟,而且屬于少數民族雜居的地區(qū),到1950年11月,西南地區(qū)的第一期土改才開始,到1953年春,土改才全部勝利結束。
根據各個地區(qū)縣鄉(xiāng)特點的實際,每個地區(qū)在不同階段進行土改的具體方法也各不相同。如蘇南地區(qū)政府從土地所有制不合理的情況出發(fā),將土改進程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主要是典型試驗,指導方針為“小心謹慎,創(chuàng)造典型”,經過在個別地區(qū)進行試點工作,掌握了工作方法,教育了廣大人民群眾,取得了直接經驗,這一階段共完成了61個鄉(xiāng)的土改任務;第二階段,主要是局部展開階段,以“典型突破,逐步推進”為指導,完成了大約700多個鄉(xiāng)的土改任務;第三階段全面展開,以“點面結合,全面展開”為指導,共完成了2 707個鄉(xiāng)的土改任務。經過三個階段的土改運動,蘇南地區(qū)基本完成了土改任務。
少數民族地區(qū)土改問題復雜。西南地區(qū)考慮到本地民族分布的特點,將本地區(qū)的土改劃分為四個時期,前兩期在漢族分布區(qū)進行,后兩期在少數民族雜居區(qū)進行。關于少數民族地區(qū)的土改,我國政府強調:“一切應從少數民族實際出發(fā),嚴禁搬用漢族地區(qū)的工作經驗和強迫推行漢族地區(qū)的政策,應充分發(fā)動少數民族群眾,尊重少數民族的宗教信仰、風俗習慣,依靠少數民族自覺自愿進行土改。”〔4〕貴州省委在漢族地區(qū)的土改以“清匪反霸”為主,在少數民族地區(qū)“以清匪反匪為主,結合進行減租退押,但不開展反霸運動,運動過程堅持緩進方針,耐心等待少數民族群眾覺悟,嚴防干部制造階級斗爭”〔5〕。此種做法充分說明了貴州省委省政府實事求是地貫徹執(zhí)行土改政策,體現了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實踐性和基本原則。
上述地區(qū)的土改都立足于本地具體實際情況,實事求是地貫徹落實中央的土改政策,得到了本地人民群眾的熱烈擁護,在本地區(qū)都獲得了土改運動的勝利。
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是指通過宣傳教育,使馬克思主義理論由抽象到具體、由深奧到通俗、由被少數人理解掌握到被廣大群眾理解掌握的過程〔6〕。其在傳播過程中,需要有不同層次的群體為之加工和宣傳。土改運動是由中國共產黨領導的自上而下進行的社會運動,要使思想水平較低的農民參與到土改運動中來,只靠黨的主要領導人的領導和推動、地方政府的具體執(zhí)行,是遠遠不夠的,還必須有宣傳和落實的基礎力量,成績卓著的土改工作隊就是這樣的基礎力量之一。
長期以來,中國共產黨把組建工作隊下鄉(xiāng)作為一項重要的工作方式。但由于土改進度和地理條件不同,各個地區(qū)土改工作隊的組成人員也有差別。據研究,華北地區(qū)土改工作隊的組成大體有三種情況:一是各級黨、政、軍、群機構的脫產干部,二是已完成土改村莊的基層干部和積極分子,三是來自民主團體、事業(yè)單位的知識分子、民主人士以及青年學生等,他們處于黨政官僚體系之外,一般不掌握實權,行為低調,被看作下級干部和群眾的助手。這三種不同成分混合編成規(guī)模不同的工作隊,然后下鄉(xiāng)去指導土改運動〔7〕。
土改工作隊進入鄉(xiāng)村后,開展群眾動員工作。他們站在農民群眾的立場上,和農民閑拉家常,幫農民干農活,和他們同吃、同住,與農民密切相處,拉近黨與群眾的距離,消除貧雇農心中的隔閡,貼近群眾,貼近實際,排解農民的顧慮,真正解農民之所需,贏得群眾的信任,樹立工作隊的威信。通過這種相處方式,使工作隊與農民建立了良好的感情,密切了黨和群眾間的關系,為土改政策的宣傳和土改運動的開展奠定了基礎。
為了更好地對農民進行教育和宣傳,土改工作隊深入貧雇農家中,對他們進行耐心細致的思想教育工作。他們通過召開座談會,向農民群眾講解《土地改革法》、《關于土地改革問題的報告》等文件,用人民大眾能夠接受的、通俗化的語言向農民宣傳土改政策。為了破除人們的封建宗族觀念,提高他們的階級覺悟,土改工作隊按照黨中央的指示,在農村大力宣傳《關于劃分農村階級成分的決定》等重要文件,通過“講階級”、“評階級”、“通過階級”、“批準階級”等程序,使人們的階級意識覺醒,增強了農民的參與感。通過訴苦大會,土改工作隊以“吐苦水”、“挖窮根”等方式,幫助農民認清貧苦的根源;通過對農民進行“誰養(yǎng)活誰”、“算總賬”的教育,把矛頭直指地主階級,激發(fā)農民的階級仇恨,從而開展自下而上的土改運動。
經過土改工作隊的直接領導和參與土改運動,廢除了農村封建土地所有制。通過重新分配土地,使農民在經濟上獲得了翻身,摧毀了舊的農村社會秩序,同時,建立起新的權力機構和鄉(xiāng)村秩序;具有現代性的社會組織開始引入農村,如農會、婦女協會、民兵組織、代表大會,推動了農村社會的大變革。
農村精英群體或農村的意見領袖是農村進步和發(fā)展的主體,在農村社會生活和經濟發(fā)展中有著重要作用,既是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受眾,也是傳播主體之一。從傳播學的角度來講,農村精英群體屬于二次傳播中的傳播主體。所謂二次傳播,就是傳播客體或客體的一部分自動成為傳播主體向其他受眾傳播信息的一種行為,也就相當于同一個信息進行了兩次傳播。他們是信息活動傳播的中樞,起到中轉和二次加工原信息的作用。他們中轉的態(tài)度和情感傾向直接影響身邊其他人對此信息的態(tài)度和感情;他們在二次加工中的真實與否,決定著其他受眾是否能接受到信息的原意。因此,農村精英群體的中樞作用對推進農村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影響是很關鍵的。
在土改運動中,土改工作隊為了工作的順利開展,注重利用農村精英群體這一中樞的影響作用。土改運動中的農村精英群體主要包括積極分子,積極分子的組成主要是土改運動中表現積極并被土改工作隊有意培養(yǎng)的貧雇農,以及具有領導能力的鄉(xiāng)村基層干部等。土改積極分子雖然人數較少,但他們表現活躍、敢于斗爭、工作積極。他們與土改工作隊之間的通力合作成為干部和農民群眾之間的紐帶和橋梁,但又以群眾的身份成為廣大農民群眾的領頭人,他們對土改運動的推進作用以及在人民群眾中的示范效應是土改運動成功的重要因素,他們是農村政權鞏固的重要力量。
土改工作隊進村后,扎根農村,訪貧問苦。剛開始時,這些扎下的“根子”就被認為是積極分子,再由扎下的“根子”去發(fā)動周圍的貧苦群眾。在發(fā)動過程中,一些能力較強、表現突出、行為積極的積極分子被工作隊著力培養(yǎng)。土改工作隊開辦鄉(xiāng)村土改培訓班,集中對積極分子進行培訓和教育。經過專門培訓的積極分子再去動員其他人員參加土改。以河南商水縣為例,土改積極分子經培訓后,組織農民協會、民兵隊、婦女會、兒童團等群眾組織,通過這些組織向農民宣傳土改政策,對貧雇農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8〕;從不同群眾的思想覺悟程度出發(fā),用通俗的、大眾的、喜聞樂見的方式向貧雇農耐心講解土改理論,使農民從內心深處體會到黨是為人民服務的;土改運動的開展以最廣大人民的利益為立足點,向人民群眾宣傳“封建土地制度不合理”,使群眾明白“土地還家”的道理,啟發(fā)群眾的思想覺悟,激發(fā)人民群眾對當家作主的渴望之情。
在斗爭地主的大會上,組織積極分子參與斗爭也很關鍵。莒南縣土改的斗爭大會根據不同內容和不同時期,共組織了四次積極分子會議:“第一次積極分子作為斗爭的發(fā)起人,第二次是做會議準備,第三次是會議前進行臨時鼓動,第四次是總結群眾意見和反映。這種會議準備,積極分子確實發(fā)揮了重大作用,自始至終,積極分子的表現最活躍,他們帶領人們發(fā)言,帶領人們喊口號,反映群眾意見,帶動斗爭氛圍等?!薄?〕
農村精英群體的這一中樞作用,進一步拉近了土改干部與群眾的距離。他們對土改理論進行加工和宣傳,具體開展土改工作,使人民群眾自覺地、主動地參與到土改運動中,增強了農民的社會參與感和政治責任感,樹立了農會組織的權威,使政治權力逐漸轉移到積極分子手中,增加了農民對當家作主的信心和勇氣。
經過新中國成立初期的土改運動,通過由黨的主要領導人到各級地方政府,再到土改工作隊和農村精英群體的不同層次、不同主體的層層推進和傳播,使土改政策落到了實處,對農民進行了政治動員,提高了農民的政治覺悟,使農民積極參與土改運動,并且解決了農民對于土地財富的渴望問題,人民群眾得到了切實利益。在此基礎上,中國共產黨在農民心中樹立起了光輝的形象,引導和調動他們跟黨走,人們開始崇敬共產黨、信仰馬克思主義,民心所向,為實現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創(chuàng)造了前提條件。人們開始有了階級觀念,增強了政治參與感和社會認同感,逐步推動了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深層廣泛發(fā)展,激發(fā)了人民參與社會主義革命的積極性,“為黨進一步在農村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實施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奠定了良好的群眾基礎”〔10〕。
總之,土改運動之所以能順利開展并取得成功,與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傳播主體在土改運動中的作用是密不可分的,所獲得的寶貴經驗對推動當代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具有極其重大的時代價值。
〔1〕肖芳.推進農村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研究〔D〕.曲阜:曲阜師范大學,2011.
〔2〕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建國以來重要文獻選編:第1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2:253.
〔3〕劉少奇選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4〕莫宏偉,張成潔.新區(qū)農村的土地改革〔M〕.鎮(zhèn)江:江蘇大學出版社,2009:133.
〔5〕張剛.新中國成立初期貴州土地改革研究〔D〕.貴陽:貴州財經大學,2013.
〔6〕江蘇省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中心.大力推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N〕.人民日報,2008-08-04.
〔7〕河北省檔案館.河北土地改革檔案史料選編〔M〕.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90:137-154.
〔8〕賈滕.階段性變動:鄉(xiāng)村土改運動中積極分子生成與淘汰機制研究——以河南商水縣為例(1947-1953)〔J〕.黨史研究與教學,2012(3).
〔9〕王友明.莒南縣土地改革研究:1941-1951〔D〕.上海:復旦大學,2004.
〔10〕楊素穩(wěn),李德芳.中國共產黨農村思想政治教育史〔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149.
責任編輯 周 榮
D616
A
1009-1203(2015)03-0014-04
2015-03-27
安徽師范大學研究生科研創(chuàng)新項目(2014YKS120),2013年度安徽師范大學政治學院馬克思主義理論重點學科建設項目(MXK03003)。
梁曉(1988-),女,山東日照人,安徽師范大學政治學院2013級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專業(yè)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
佘君(1977-),女,安徽無為人,安徽師范大學政治學院副教授,主要從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中共黨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