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成云
論述類文章閱讀題、古詩文閱讀題和現代文閱讀題是高考閱讀題的三駕馬車,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論述類文章以說明、議論為主要表達方式,內容涉及政治、經濟、文學、歷史、教育、建筑等諸多方面,有的文章還是最新科研成果。因此,文章中會出現一些專業(yè)術語,文章內容有的也比較陌生,難免會使考生產生畏難情緒。其實,高考總是從語文角度去命題的,考生只要冷靜、細心,不為設題干擾所迷惑,答題準確率自然會大大提高。
高考論述類文章閱讀題設題干擾往往有以下八種:
這類干擾常常設置在閱讀題的第1小題中,表述內容時,故意混淆文意,用一些相關或相近的概念置換正確的概念,擾亂考生的思維。考生在解答這類題時,一定要結合具體的語言環(huán)境,找準相關的信息點,準確把握原文。
例:2013年四川卷第5題
B.“吳門四家”花鳥畫在吸收前代大師成果基礎上發(fā)展出鮮明個性特征,取得重大突破。
原文為“他們的花鳥畫在吸收前代大師成果的基礎上發(fā)展出鮮明的個性特征,在美術史上頗有影響”,而選項將“在美術史上頗有影響”改為“取得重大突破”,偷換了概念。
這類題在轉述內容時,把與甲有關的說成是與乙有關的,誤導考生。解答此類題時,考生要弄清甲和乙各自的相關內容,要分清彼此,不能混淆。
例:2013年四川卷第7題
C.陳淳學習文徵明用水墨的干濕濃淡和滲透表現花葉的技法,畫風簡練放逸又不失法度。
原文只說“沈周與文徵明主要延續(xù)宋、元文人畫傳統(tǒng),疏簡而不放逸”,作為弟子一代的陳淳“將書法和山水畫筆法融入花鳥畫,運用水墨的干濕濃淡和滲透,巧妙地表現花葉的形態(tài)與陰陽向背,簡練放逸又不失法度,開寫意花鳥一代新風”,選項將陳淳的技法說成是文徵明的技法,表述不分彼此,張冠李戴。
這類題是在轉述文章內容時,刪掉了某些限制性詞語,片面理解文意,擴大內容外延,造成以偏概全。解答此類題時,要把選項內容與文中相關信息仔細比較,看清有無異同。
例:2013年江西卷第7題
A.病毒實際上是很小的、無生命的、懶惰的顆粒。它沒有進食、產生能量、生長、對環(huán)境的改變作出反應的生命活動。
原文說“當它呆在細胞外時”它才是“很小的、無生命的、懶惰的顆粒”,選項將限定語刪掉了,因而導致以偏概全。
這類題在高考設題中,出現的頻率極高,選項中的信息看似正確,但在原文中找不到,也不能由原文推斷出來。
例:2013年天津卷第6題
B.“微博粉絲”希望通過使用微博為自己獲取名聲和影響力,同時為大眾建構生活的幻象。
原文說,“粉絲”關注微博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滿足情感的自我需求,并在名人偶像的形象中找到自我認同,選項中“希望通過使用微博為自己獲取名聲和影響力”純屬無中生有,“為大眾建構生活的幻象”的是偶像,而非“微博粉絲”。
命題者隨意夸大某一事物的功能,隨意擴大表達范圍??忌龅竭@類題時,要理解相關句子的含義,要弄清相關句子的結構,對照選項,看選項表述是否到位。
例:2013年山東卷第6題
B.它體現著自然而平淡的美,表明了永恒的寧靜是中國藝術追求的全部內容。
選項撇開原文,添油加醋,擴大范圍。原文說的是“中國藝術追求這種絕對的寧靜”,而選項中“永恒的寧靜是中國藝術追求的全部內容”太過絕對。
該誤區(qū)有意攪亂原文結構,將結果說成原因,將原因當作結果。解答此類題時,考生要特別注意相關句子在原文中的位置以及句子之間的關系。
例:2012年湖北卷第7題
C.照中國的傳統(tǒng),好詩言有盡而意無窮,因為其意可由讀者讀出。同理,中國哲學家的言論、文章正因為語言簡短,才能讀出更多新意。
原文第5段說“照中國的傳統(tǒng),好詩‘言有盡而意無窮’。所以聰明的讀者能讀出詩的言外之意”,選項將結果變成了原因,犯了因果倒置的錯誤。
這類誤區(qū)不以原文為基礎,想當然地推斷出結論。有的結論可能還是正確的,但與原文沒有任何關系,有的結論沒有注重文中句子之間的邏輯關系,主觀臆測,錯誤明顯。
例:2013年新課標全國卷I第3題
C.申不害、慎到、韓非都學過黃老之術,他們著作的語句與《黃帝書》也多有相同相似,可見這三人的引用闡發(fā),與《黃帝書》后來享有崇高地位極有關系。
C項“可見這三人的引用闡發(fā),與《黃帝書》后來享有崇高地位極有關系”在原文中找不出依據,屬主觀臆測,原文說的是“在漢初被抄寫在《老子》前面的《黃帝書》顯然在當時公眾心目中已據有崇高位置”,“而申不害、慎到、韓非三人均曾學黃老之術,這些共通之處可認作對《黃帝書》的引用闡發(fā)”。
選項內容對詞語尤其是代詞的理解與原文發(fā)生偏離,曲解原文所表達的意思。
例:2013年新課標全國卷I第1題
B.錢穆說過:如果老子其人其書的時代不明,那么先秦諸子學術思想的聯(lián)系和發(fā)展就無法弄清,《老子》和道家的源流、派別也無從談起。
文中“其源流派別終無可言”的“其”應指“先秦諸子學術思想”,并不是“《老子》和道家”,B項顯然對指代內容加以篡改,曲解文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