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晶鈺
(上海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上海200234)
道德欺詐的法律責任研究
馬晶鈺
(上海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上海200234)
見義勇為的傳統(tǒng)美德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zhàn)。見義不為已成為現(xiàn)有道德機制無法解決的一大難題。這一困境表明,道德機制在一定的社會條件下有著不可避免的局限性?;诂F(xiàn)行司法理念的司法判決使得道德與法律漸行漸遠,加速了道德的離心力。本文認為,通過立法機制的完善,除對見義勇為行為加以肯定之外,對背德者的欺詐行為加以制裁,是法治背景下解決當前道德困境的一條有效途徑。
道德欺詐;見義勇為;法律責任
見義勇為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然而,傳統(tǒng)道德中認為天經(jīng)地義的事,在如今的社會卻給人帶來了選擇的兩難。頻頻映入人們眼簾的,是一起起義勇救助后受助者卻溜之大吉甚至反咬一口的事件,人們在感嘆道德水平下滑的同時,也對遇到此類情況時是否還要挺身而出產(chǎn)生了疑慮。于是人們開始思考,既然見義勇為、助人為樂是道德的要求,那么如果有人利用他人的道德心謀取利益,又該如何應對呢?對于一些受人幫助后反而反咬一口的人,他們利用別人的同情心訛詐,如果成功了,就可以賺得一大筆賠償;如果失敗了,自己也無需付出任何代價。他們欺詐的成本幾乎為零,但是社會卻要為此付出巨大的代價,社會成員對他人的信任日益流失,同情心日漸枯萎。如何消除不良影響,重建信任,除了在道德上對欺詐者進行譴責,還要完善相關立法。目前我國還沒有全國性的見義勇為立法,但各地陸續(xù)出臺了見義勇為條例,保證見義勇為基金的落實,保障見義勇為者的權益。
道德欺詐并非一個法律概念,日常生活中也很少用到,因為利用人的道德心進行欺詐,是人們的情感所難以接受的。見義勇為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孔子認為,“見義不為,無勇也”,孟子也教導人們“舍生而取義”。然而,社會中頻頻出現(xiàn)見義不為的現(xiàn)象,除了害怕救助后自己的人身財產(chǎn)損失得不到補償,更主要的原因還在于屢屢出現(xiàn)的被救助者反咬一口的事件。顯然,在當代社會,僅靠道德已不足以約束人的功利心及自私行為,法律必須成為主要的調(diào)整手段。
1.社會價值維護之必要性
任何法律都要體現(xiàn)并保護一定的利益,法律規(guī)則的最終權威恰好來自于它們所保護的利益[1](P285)。從馬克思主義的人性觀來看,人既有個體性,又有社會性。作為個體而存在的人,必然有著自己的私人利益和追求,從歷史的角度看,市場經(jīng)濟將這種追求推到了空前的高度。因此,一方面看,本性上人有追求個人幸福和權利及道德行為的自由。而另一方面,人又有社會屬性所在,因而,人的價值是自我價值與社會價值的統(tǒng)一,人在追求自我價值的同時,也必須對社會承擔一定的責任。這是必須通過法律保障的整個社會生存和發(fā)展所必不可少的條件。得到他人救助卻反咬一口的人,其行為損害的不僅是救助者的利益(包括道德期待與經(jīng)濟損失),同時也有社會的整體利益。本著社會成員利益共同的原則,任何破壞社會利益一致性的行為都應受到法律的譴責和否定。國家理應制定相關的法律法規(guī),確認此種行為的違法性。
2.欺詐行為道德約束的不足
道德義務屬于內(nèi)心自律的倫理范疇,其維持主要依靠個人的品德、自律以及社會公眾的輿論、監(jiān)督,不具有強制約束力。人類行為的道德價值取向無非有四類:利人利己、損人利己、損己利人和損人損己[2]。過去認為,見義勇為應屬于損己利人,犧牲自己的利益來維護他人的利益。但損己利人向來都是作為美德被社會推崇的,是傳統(tǒng)農(nóng)業(yè)社會的道德指向,這樣的道德不宜被上升為法律義務。
在當下社會,這種危難時刻社會成員應有的道德義舉卻遭到了嚴峻的挑戰(zhàn)。對危難者的冷漠,雖取決于個體的道德覺悟,但當這種冷漠一旦成為社會普遍現(xiàn)象,無疑是道德的社會支持系統(tǒng)出現(xiàn)了問題。事實上,旁觀者的冷漠不光是由于其道德覺悟低下,在很大程度上,還因為人們害怕背負不應有的后果。被救助之人對施救者反咬一口的訛詐,如因證據(jù)原因未受到法律懲治而得逞,就會給人們做好人好事增加道德、法律風險。如果做好事將產(chǎn)生各種意想不到的風險,特別是被誣陷后難證清白,必然的結果就是會誘逼社會成員對道德行為進行功利算計,最終會使人想道德而不敢道德、想做好事而害怕清白難證。敗德行為的泛濫即由此而來。如何解決這一問題?對獲得救助卻反咬一口的行為理應給予嚴厲制裁,健全法律以追究誣陷者的法律責任,加大對惡行的打擊力度。毫無疑問,懲惡是揚善的基礎,道德的軟規(guī)需要法律硬規(guī)的支撐,善德需要法律的呵護。
當然,法律與道德應有的界限仍然應當堅決劃分,因此要對危急情況區(qū)分對待。若見義勇為發(fā)生在危險、緊急的情況下,見義勇為者可能遭遇物質(zhì)利益甚至人身安全損害,而受助者因為害怕報復或為了逃避醫(yī)藥費賠償,不愿站出來承認、作證,導致見義勇為者得不到應有的嘉獎與補助甚至因此而陷入生存困境,這是對奉獻精神的嚴重挫傷。即便如此,也仍應堅持適用道德的評價機制,不應對受助者施以法律的制裁。若見義勇為發(fā)生在對救助者無生命健康危險的情況下,其可能因為被救助者反咬一口而承擔高額賠償金,人性趨利避害的本性會因此導致見義不為的情況屢屢出現(xiàn)。
如何充分發(fā)揮社會調(diào)節(jié)機制的作用解決這一問題?中國傳統(tǒng)中不乏對義勇行為的褒揚和引導,但如果僅僅運用精神手段、而不運用物質(zhì)和法律手段,引導人們踐行見義勇為,導致見義勇為者受到損害又得不到相應的救濟,或因為義勇行為而受誣陷,則會引發(fā)人們接受和踐行見義不為。因此,必須在加強道德建設的同時,一方面利用法律的激勵機制,充分肯定助人行為、義勇行為;另一方面,還要對欺詐者施以法律制裁,才能免除人們的后顧之憂,激發(fā)人們見義勇為的決心和言行[3]。
不少國家——如美國、俄羅斯、德國、西班牙、巴西、羅馬尼亞、波蘭等——刑法典中都規(guī)定有“見危不救罪”。如美國的《好撒瑪利亞人法》,該法在立法之初主要是免除行為人的民事責任,即規(guī)定只要見義勇為者行為理智,出于好意,遵循常識和使用合理的技能,見義勇為者對受難者的死亡、傷殘、殘疾不承擔法律責任,后來又將“見死不救”行為入罪。再如《德國刑法》第330條C款規(guī)定:“在意外事故或公共危險或災變時,對于有救助必要之人,依當時有可能加以救助,特別是對于自己并無顯著之危險,且不致違反其他重要義務,而不為救助者,處一年以下自由刑,或處罰金?!狈▏?994年修訂的《法國刑法典》新增有“怠于給予救助罪”,具體條文是:“任何人對處于危險中的他人,能夠個人采取行動,或者能喚起救助行動,且對其本人或第三人均無危險,而故意放棄給予救助的,處5年監(jiān)禁并扣50萬法郎罰金?!?/p>
可見,許多國家對見危不救行為都進行了明確、嚴格的法律規(guī)制。然而,對因救助反遭誣陷,欺詐者如何責任卻鮮有規(guī)定。這多半是出于道德法律化的限度考慮。筆者認為,鑒于當下社會見危不救行為普遍存在,我國有必要同時從兩方面對見危不救者和欺詐者的法律責任同時加以明確。
(一)民事欺詐的構成要件
我國在立法上并未明確規(guī)定何謂欺詐,也未規(guī)定欺詐的構成要件,只是在《合同法》第52條第1款規(guī)定,一方以欺詐、脅迫的手段訂立的合同無效。第54條第2款規(guī)定,一方以欺詐、脅迫手段或乘人之危,使對方在違背真實意思的情況下訂立了合同,受損害方有權請求人民法院或仲裁機構變更或撤銷該合同。學者們對欺詐的構成要件做出了學理解釋。所謂欺詐,是指故意告知對方虛假情況,或者故意隱瞞真實情況,誘使對方基于錯誤判斷做出意思表示[4](P135~136)。關于民事欺詐的構成要件,無論合同法還是民法通則,均無明確規(guī)定。然而,根據(jù)相關司法解釋,可以推知我國采取的是四要件說。
第一,欺詐者應有欺詐的故意。即欺詐人明知自己做出的意思表示是虛假的,可能會使對方陷入錯誤認識,并且希望或放任這種結果發(fā)生的一種心理狀態(tài)。第二,客觀上應實施了欺詐行為,即欺詐人通過語言、文字或活動有意隱瞞事實或告知虛假情況的行為。第三,被欺詐人因欺詐行為而陷于錯誤認識。如果被欺詐人未陷于錯誤,即使有故意欺詐行為,也不發(fā)生欺詐的法律后果。第四,被欺詐人基于錯誤判斷而為意思表示。被欺詐人在為意思表示時認為是自己真實的意思表示,會引起期望的法律后果。而事實上因受欺詐,其意思表示不會發(fā)生期望的法律后果。也即被欺詐人的意思表示與陷于錯誤之間存在因果關系。如果被欺詐人雖然因受欺詐而陷于錯誤認識,但并未因錯誤認識而為意思表示,則不構成欺詐[5]。
根據(jù)四要件說,欺詐妨礙了合同自由,破壞了誠信原則,由此可能導致合同的無效或被撤銷,但欺詐若是可能損害了對方利益甚至破壞社會信任,法律對此卻無能為力。
(二)道德欺詐與傳統(tǒng)欺詐的區(qū)別
道德欺詐也是欺詐行為,只不過因為在一定社會條件下,需要對某類特定社會行為加以特別的矯正,所以在合同欺詐以外,必須將原本屬于道德調(diào)控的欺詐行為,納入法律調(diào)整的范疇。與一般的民事欺詐相比,道德欺詐有以下特點:
第一,主觀上有欺詐的故意。判斷是否道德欺詐,當事人主觀心理狀態(tài)是一個重要的判斷標準。在某些情況下,當事人因意外事故遭受損失,事后無法準確判斷事發(fā)時的真實情況,只能根據(jù)事后的一些證據(jù)主觀認定責任人,如在事發(fā)清醒后見到的第一個人,或基于周圍群眾的描述認定一定的責任人。此時,當事人也處于信息不全或急需采取自助行為的地位,基于這一目的錯誤指認責任人,如果事后證明被指認者并非真正的責任人,則不能認為有欺詐的故意。
第二,客觀上實施了欺詐行為。這種欺詐行為是積極的行為,是出于獲取不當利益的目的,捏造虛假事實,故意陳述虛假情況,使救助者在不該賠償?shù)那闆r下,不得已做出了賠償,從而減少欺詐者自身的損失甚至因事故而獲利的行為。如被撞傷后指認救助者為侵害人,病發(fā)昏倒后誣陷救助者為導致自己發(fā)病的責任人等。至于消極行為是否成立為欺詐,則應具體情況具體分析。若屬于遭搶劫或其他不法傷害,得到見義勇為者的救助卻不站出來承認或作證,若因此使見義勇為者得不到承認甚至因此陷入生活困境,而要受益人承擔不乏責任,則超出了法律的界限。對見義勇為者的名譽應通過見義勇為立法由國家加以肯定與表彰,至于給見義勇為者造成的經(jīng)濟負擔,也應通過立法,由加害人承擔或由國家建立見義勇為基金統(tǒng)一支付為宜。
第三,公眾因欺詐而陷入錯誤認識。是否實施了加害行為,救助人自己最為確定。因此,道德欺詐并不能使救助人陷入錯誤認識,不僅如此,救助人還會因為欺詐者的指正百口莫辯,甚至因為缺乏證據(jù)證明自己而不得不承擔高額的賠償。可見,道德欺詐的對象是公眾的信任,損害的是社會誠信,救助者只是在缺乏證據(jù)自證清白的情況下違心地承擔責任。這與普通的欺詐導致受損者陷入錯誤認識是不同的。
第四,救助者因被救助者的欺詐行為而受到或可能受到名譽及財產(chǎn)的損失。救助者的損失可能是實現(xiàn)的,也可能是是潛在性的。一種情況,救助者因當時缺乏證據(jù)證明自己無辜而承擔了賠償責任,而事后找到證據(jù)可以自證清白,那么也可以證明受助者即為欺詐者。另一種情況,受助者反咬一口,但在訴訟外或訴訟中可以通過一定的方法證明受助者進行了欺詐,雖然其欺詐的目的沒有實現(xiàn),但該行為給救助者造成了時間、精神等損失,若欺詐成功甚至可能給救助者造成更大的財產(chǎn)損失。雖然這種損失是潛在的,但同樣也損害社會信任,其行為也應認定為欺詐。
現(xiàn)代社會出現(xiàn)的道德滑坡現(xiàn)象說明,道德也需要法律的守護。法律所維護、保障、追求的社會效率,也恰恰是正義的道德價值所追求的。因此,基于道德與法律的調(diào)控機制與社會現(xiàn)實,突破道德教育的瓶頸,通過完善立法,發(fā)揮好法律懲惡揚善的功能,以使法律更好地守衛(wèi)道德,是現(xiàn)代社會的必然選擇。
首先,在民法中完善欺詐的概念?,F(xiàn)行民法中對欺詐并無明確定義,民法通則及合同法中只是規(guī)定了欺詐的法律后果。可見,在我國現(xiàn)行民法中,欺詐主要是用于合同領域,對得到義勇救助后反誣救助者的行為并無規(guī)定。這一行為目前只是作為道德調(diào)整的對象,通過弘揚正義的道德觀念,教育社會成員于危難時刻應有的道德義舉。若要通過法律懲戒誣陷者,使其承擔法律責任,則首先要在法律上明確道德欺詐的概念。本文認為,道德欺詐,指行為人遭遇危急情況得到他人之救助后,捏造虛假情況或隱瞞真實情況,使救助者被誤認或可能被誤認為加害人而面臨賠償或承擔賠償?shù)男袨?。通過明確道德欺詐的含義,擴展欺詐的范圍,將原屬于道德調(diào)整范圍的部分欺詐行為納入法律調(diào)整的范疇。
其次,確認欺詐者的行為為違法行為。并非行為人實施的欺詐行為均需承擔法律責任。承擔法律責任的行為應滿足道德欺詐的幾個要件。即:首先,行為人主觀上要有欺詐的故意,即行為人明知救助者非責任人而故意指認起為責任人。其次,客觀上實施了欺詐行為。欺詐者必須實施了使救助者可能承擔賠償責任的行為,如以明確的語言向他人、公安機關等表示對方為責任人并要求賠償、向法院提起訴訟要求對方承擔賠償責任等。如僅僅指稱對方為責任人,卻并未要求賠償,則不能要求被救助者承擔欺詐的責任。第三,因欺詐使第三人陷入錯誤認識。道德欺詐導致的是他人無法得知真實情況而認為救助者即加害人,因而使救助者百口莫辯而不得不承擔賠償責任。第四,救助者受到或可能受到名譽及財產(chǎn)的損失。無損失即無賠償,欺詐者承擔法律責任的行為是可能或已經(jīng)造成救助者損失的行為。救助者因誣陷可能承擔賠償責任,如在訴訟過程中或訴訟外有證據(jù)證明受助者的欺詐行為,則不僅可以免于承擔責任,同時還可以通過訴訟追究受助者的欺詐責任。即使受助者因缺少證據(jù),已經(jīng)承擔了賠償責任,如事后能證明誣陷,同樣可以追究欺詐者的責任。
第三,明確欺詐者的法律責任。因侵犯他人人身權引起的賠償責任屬于民事責任,因道德欺詐引起的糾紛應該屬于民事糾紛,欺詐者應承擔民事責任。如因欺詐行為給救助者造成財產(chǎn)損失,法理上相當于不當?shù)美?,應將這一獲利返還給救助者。欺詐行為必然給救助者造成精力損失和精神困擾甚至名譽損失,若有證據(jù)證明欺詐行為存在,則可適用有關精神損害賠償?shù)囊?guī)定,要求欺詐者承擔賠禮道歉、恢復名譽及精神損害賠償?shù)呢熑巍?/p>
[1]沈宗靈.現(xiàn)代西方法理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2.
[2]范進學.法治需要的道德支柱[N].法制日報,2001-03-04.
[3]饒世權.對見義勇為道德評價的不足及其法律完善[J].重慶郵電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2).
[4]王利明.民法[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5]竺琳.民事詐欺制度研究[A].民商法論叢(第9卷)[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
[責任編輯:張昌林]
DF4
A
1004-7077(2015)04-0085-04
2015-04-18
馬晶鈺(1978-),女,山西太原人,上海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主要從事經(jīng)濟法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