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慧慧
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入,有時我們看到學生在課堂上的發(fā)言很積極,教師在一邊“傾聽”著學生的發(fā)言,并不時地肯定或贊揚學生的回答,這樣的“傾聽”是真正在傾聽嗎?下文中,筆者結(jié)合近幾年聽課學習的實例,試從語文課堂中存在的教師傾聽缺失的現(xiàn)象中,探究如何提高自身傾聽技能,從而引導學生有效傾聽、精彩表達。
一、課堂上,老師真的傾聽了嗎?
在《創(chuàng)造活動、合作、反思的綜合學習課程》中有一個十分生動的比喻,“傾聽學生的發(fā)言好比是在和學生玩棒球投球練習,把學生投過去的球準確接住,投球的學生即便不對你說什么,他的心情也是很愉快的。學生投得很差的球或投偏了的球也能接住的話,學生后來就會投出更好的球來”。這句話準確地道出了傾聽與表達的關(guān)系,只有教師認真傾聽學生的發(fā)言,才能靈活地引導學生,讓學生更好地進行表達。
一位老師教學《鄭人買履》這篇文言文時,疏通文意之后提出了這樣的問題:鄭人是什么樣的人?請從文中找出依據(jù)。
生1:他是一個十分愚蠢的人,從他買鞋子這件事上就可以看得出來,他到了集市上拿到鞋子后,本來可以用腳去試試鞋子的大小,但他卻說忘記帶量好的尺碼了。
師:很好,其他同學也來說說看。(說完板書:愚蠢)
生2:我認為他還是一個很固執(zhí)的人,最后一句話是鄭人說的,“寧信度,無自信也”。
師:對。
生3:從這句話中還看出他對自己不夠自信。
師:剛才幾位同學說的都不錯。(板書:固執(zhí))
從上面這個小的教學片段,我們可以看出,教師并沒有認真傾聽學生的發(fā)言,至少這樣的傾聽不是有效的。第三個學生對鄭人性格的理解是“不自信”,但原文“無自信也”是一個倒裝句,應理解為“不相信自己的腳”,而不是“不自信”的性格特點,這種理解可能在不少同學身上都會出現(xiàn)。課堂教學具有生成性,這就要求教師不僅要做一個條理清晰的講授者,還要做一個反應敏捷的傾聽者。
二、教師如何做到有效傾聽
《新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學習和發(fā)展的主體”。教師要認識到學生應該是課堂的主人,而學生是一個個鮮活的生命體,他們的表達肯定會不完美、不具體、不正確,教師要轉(zhuǎn)變自身的角色,不應總以教育者的姿態(tài)面對學生,應該始終懷有一種尊重、理解他們的態(tài)度,即使學生的表達“牛頭不對馬嘴”,甚至違反正確的價值取向時,教師也不應予以排斥厭棄,而應尊重學生內(nèi)心的真實體驗,加以引導。
教師應該通過評價與引導能力的提高,來追求課堂的有效傾聽。首先,回應的語言不能太普遍、太抽象,要簡潔具體,比如,不用“好”、“很好”、“不錯”等一些語言回應,就不能幫助學生去清楚分辨不同的感受和經(jīng)驗。其次,回應的用辭應該多元化,不能千篇一律、一成不變,因為每一個學生都是特殊的、獨一無二的,他們的發(fā)言也是千變?nèi)f化的,所以教師必須采用多樣化的語言方式來回應,給學生一個了解自我和內(nèi)省的啟發(fā)。
三、如何讓學生更好地傾聽
教師的有效傾聽應該關(guān)注全體學生。教師
在課堂教學中,應關(guān)注全體學生的全面發(fā)展,這就要求教師認真傾聽各種想法,尤其是與自己不一樣的想法,甚至是錯誤的想法。教師的有效傾聽需要凝神專注,并采取適當?shù)姆绞絽⑴c學生的表達過程。教師的有效傾聽還需要用恰當?shù)姆绞交貞獙W生的表達。教師回應學生的表達形式絕大部分是語言評價。
下面是一位老師教學《多收了三五斗》的片段:
(讀題,“豐收”,讀文,“豐收發(fā)沒有給舊氈帽朋友們帶來幸運,而是帶給他們?yōu)碾y”。初步理解了文章的主題。)
師:細讀文章,故事發(fā)生在哪些地方?在這些地方各自發(fā)生了什么故事?
生1:米行、街上、還有在船上。
師:這些地方各自發(fā)生了什么故事?
生2:舊氈帽朋友米行糶米、街上購物、船上議論。
師:比先前的概括具體了,明確了人物和事情,這樣的概括夠準確嗎?
生3:我覺得這樣概括沒有很好地表現(xiàn)主人公的心情和主題,第一個概括為“米行無奈低價糶米”。
學生良好的傾聽習慣都是從老師身上習得的,因而教師首先應該尊重每位學生的個體差異,靈活地應對課堂上出現(xiàn)的“特殊答案”,將它轉(zhuǎn)化為有利于課堂教學的有效生成,并充分利用生生互評,提高傾聽能力,提升表達能力。學生在互評過程中發(fā)現(xiàn)了自身和別人的不足,完善了思維,獲得了成功。
《新課程標準》要求學生“具有日??谡Z交際的基本能力,學會傾聽、表達和交流”。這里所說的課堂傾聽應該是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互相傾聽,而不是單單對學生的要求。課堂上的表達基本都是口頭式的,而教師就必須在課堂上對學生的回答進行引導,使他們由淺入深、有邏輯地表達自己的觀點。
作者單位:江蘇省如東縣實驗中學(22640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