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匡政
導語:公文屬于科學文章中的應用文體,說起來十分拗口卻有許許多多的人每天都在撰寫、傳播、使用。在信息傳播迅速的時代,在語言美逐漸趨于粉飾太平的當下,公文將何去何從?
公文抄襲與公文空洞,已成為一個普遍的社會現(xiàn)象。民間也有很多諷刺段子,來諷刺公文中的官場話語,比如漲價說“調(diào)價”,下滑說“負增長”,停滯說“零增長”,貧困說“不富裕”等等。這類公文修辭術的目的,就是為了使事實變得模糊不清,分散民眾和媒體的注意力,使人們盡量少地通過這些詞語去關心言辭背后的事實真相。熱愛這類堂而皇之的公文修辭術的,并不只是官員,也傳染到了媒體和學術界,使得我們的公文、新聞和學術話語都越來越遠離民眾的常識世界。
悠久的公文
中國是一個非常重視公文的國度。我們留存下來的第一部歷史文獻《尚書》,就是一部公文匯編,名列四書五經(jīng)的五經(jīng)之首。《尚書》最早叫《書》,“書”原是記錄之意,也就是檔案一類的文獻,而《尚書》就是“上古之書”的意思。傳說《書》最早由孔子編定,并刪為百篇,但沒有史料表明,孔子教學生所用的《書》就是今天的《尚書》。秦始皇焚書坑儒,使得儒家所傳五經(jīng)中《尚書》殘缺得最厲害。一般認為,《尚書》是在漢代成書的。一般把濟南伏生傳下的《尚書》29篇稱為《今文尚書》,因是用當時的隸書抄錄并流傳開的。到西漢中期,傳說從孔子舊居墻壁中,發(fā)現(xiàn)了用先秦文體寫的《書》??鬃拥暮笕丝装矅砗?,發(fā)現(xiàn)比通行的《尚書》多出《逸書》等16篇,這就是《古文尚書》。
雖有今古文之爭,《尚書》依舊是歷代讀書人的必修課,卻是一個事實。用今天的眼光看,《尚書》中大多是當時官府處理國事的公務文書,文體主要有六類:典、謨、訓、誥、誓、命。書中大部分是號令,即向民眾宣布的話,小部分是君臣相告的話。號令一般稱為“誓”“誥”或“命”,平日的號令為“誥”,與軍事相關的叫“誓”,而君對臣的話多叫“命”。而“典”則是對五帝之書的記載,“訓”是臣開導君王的話,“謨”則是記錄君臣之謀略的。
古之文字
《尚書》雖然“佶屈聱牙”,用的多是古文字,但它的簡練和大氣,卻對后代的公文影響很大。所以歷朝歷代都有對公文文風的改革,如唐高祖李淵,立國之初就發(fā)布了改革文風的《誡表疏不實詔》,指責當時“不肯直陳”的拙劣文風,到中唐韓愈等發(fā)起的“古文運動”,更把文風改革推向了高潮??梢哉f唐代強盛,與這種詞強理直、質(zhì)樸務實的文風是分不開的。明代朱元璋,因官員的建言空泛,還刑責過官員。他在談到諸葛亮《出師表》時,對公文說了四字要求,叫“誠意溢出”,認為公文如果沒有誠意,只是“繁文浮詞”,會“徒亂聽耳”。
可以說,中國自古就明白,公文的一個重要功能,就是要形成與民眾常識的溝通。很多官員可能沒意識到,他們的公文或講話,不僅是一種政治行為,也是當?shù)刈顬橹匾墓苍捳Z。小至鄉(xiāng)鎮(zhèn),大到國家,所有政治權力的建構與執(zhí)政行為的實施,首先依賴的是執(zhí)政者公開的陳述。一旦權力話語變得空洞、貧乏、模糊不清,甚至不動腦子地抄襲,既表明官員對一方的施政理念缺乏見解和設想,說明他們政治想象力和政治使命感的缺失,更會導致基層公務員和民眾的認知偏差或理解混亂。權力話語的空泛,折射的不僅是權力的傲慢,也給那些偽善者提供了腐敗的精神土壤。在一種裝腔作勢、辭不達意的話語體系中,人們是無法真實辨認那些權力擁有者的知識和人格的,于是偽善者在這種話語體系中往往如魚得水,更易形成自己的權威,講實話講真話的人,反而會慘遭淘汰。
以史為鏡
要把歷史,當作我們的先生。從一個地方公文的文風,就能看出一個地方的政治風氣和對政治的遠見。公文或報告可以說,是一個地方最重要的公共話語,如果它們不能肩負起對政府行為和社會活動肩負的指導,又怎能期望換來民眾和社會對相關執(zhí)政理念的認同?如果一個地方的公文,總是無法滿足民眾的心理預期,總是帶來認知的模糊與混亂,不僅會讓民眾產(chǎn)生對未來的不安全感,整個社會也會失去方向感。時間久了,自然會招致各種社會陣痛。
公文說到底,是各級政府用來尋求社會認同的一種藝術。這種藝術只要我們讀讀《尚書》,就能明顯得感覺到。這種藝術不僅要有對當下的理解和對未來的洞察,還需要有對公正、常識和良知的尊重,更需要有對民眾清晰流暢的表達。這個常識,我想每一個讀過《尚書》的人,都會有強烈的感受。我們的現(xiàn)代公文在開啟民智和謀求共識方面,總不能比不過一部上古時代的文獻吧?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