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巖
滿清王朝統(tǒng)一中國期間,為了表示對明朝遺民從生理到心理的絕對征服,推行了野蠻的“剃發(fā)令”,即所謂的“留頭不留發(fā),留發(fā)不留頭”。清代官方史料《東華錄》記載:“不隨本朝制度剃發(fā)易衣冠者,殺無赦?!边@個血淋淋的“殺”字,造成數(shù)以萬計的人頭落地。
早在后金時期,努爾哈赤集團就對統(tǒng)治區(qū)內(nèi)的漢民族及投降的明軍進行了強制剃發(fā)。1622年春,清軍攻破遼陽城后,恐城內(nèi)的貧民作亂,采取“見窮人就捕,捕后即屠”的野蠻政策。后二年,又擔心富人聚眾圖謀不軌,自此開始不論貴賤,盡皆殺之。比較人性化一點的是:有四種人可以免死,一是皮匠,可以留下來制作軍鞋;二是木匠,滿族先民游獵,夏天住“撮羅子”(漢語窩棚之意),冬天住半穴式的“地窨子”,會造房子的人才缺乏;三是裁縫,能夠縫制裘帽者;四是優(yōu)人,就是以樂舞、戲謔為業(yè)的藝人。
清人孫靜庵在《棲霞閣野乘》中記載了與此相關(guān)的一件事:順治年間,祖籍遼陽的楊某總督松江(今屬上海),偶然一次與無錫進士劉果遠相聚喝酒聽戲。酒至半酣,楊某忽然拍案大喊:“停停停停停,這段音節(jié)不對,唱跑調(diào)了!”臺上唱戲的伴奏的驟然停下,個個一臉茫然。劉果遠很驚奇:“老哥你竟然精通音律?”楊總督不無得意地說:“俺這條命就是靠這一點得以保全的。”于是同劉果遠回憶了當年在老家遼陽的遭遇。
清兵攻破遼陽,大肆屠殺,其中讀書人最慘。清初的統(tǒng)治者認為秀才什么活兒都不干,而且還聚在一起瞎議論。當時的楊某也屬于讀書人,當他遭到逮捕后,清兵問他:“你小子是不是秀才?”楊某很機靈:“俺不是秀才,俺是個賣藝的優(yōu)人?!鼻灞恍牛骸凹热皇莾?yōu)人,那得會唱兩口兒啊,你唱一段兒給老子聽聽!”楊某不慌不忙唱了一段當時的流行音樂——《四平腔》,清兵聽后將其釋放。楊某回憶至此,不禁感慨大發(fā),親自操起伴奏的板子,狂吼了一段《四平腔》乃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