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允東
走進維藩橋與德潤亭
連允東
秋雨綿綿中我們走向?qū)幓h石壁村東面村口,遠望有一座單孔石拱橋高高聳立河上。走近一看,檐口上書有“維藩橋”三個蒼勁有力的大字。
急匆匆走進維藩橋內(nèi),我抹去滿臉的雨水一看,這是一座路亭與廊橋結(jié)合式的建筑。置身廊橋內(nèi),踩著鵝卵石鋪就的橋面,有一種圓潤的感覺。橋面呈長方形,東南至西北走向,寬約15米,深約7米,面積約200平方米。亭內(nèi)磚木結(jié)構(gòu),單檐硬山頂,兩面坡,于西南與東北兩面各開券頂拱門,西南與橋相連,兩側(cè)還建有長條靠椅,以供跋涉之苦的行人一解勞困。
據(jù)村民老張介紹,此橋原名福德橋,橋址在現(xiàn)維藩橋上游40米處的小河上,由清代張子倡等籌建。雍正十三年(1735年)仲夏,因山洪暴發(fā),橋兩岸被沖崩塌,行人只得涉水渡河,十分不便。不久,村賢忠宴、忠孟等倡首捐助,于同年七月將橋修復。后又于乾隆九年(1744年)在現(xiàn)址興工重建單拱石橋,并建長亭,更名維藩橋,既含為系行者上橋進亭休息之意,又有屏蔽村莊,維系地方安寧之義。
佇立橋上,突然,我眼眸中仿佛看到第二次國內(nèi)革命戰(zhàn)爭時期禾口、淮土蘇區(qū)人民轟轟烈烈的“擴紅運動”??吹侥切埕耵瘛獍喊旱膮④娗嗄暌慌排趴邕^維藩橋面奔赴前線;看到那熱情高漲的群眾扛草鞋、挑公糧、抬擔架……穿梭橋上,奔向遠方。耳際仿佛傳來“保護蘇區(qū)有責任,禾口淮土比參軍,禾口擴紅一千個,淮土一千多兩人”激情滿懷的革命山歌聲。
“你們看,前面就是德潤亭。”同行友人的聲音打斷了我的思緒,抬頭看見大門上鑲嵌的石板上書有“玉屏德潤”四個醒目大字。我們又興沖沖走進了德潤亭。徜徉亭內(nèi)仔細觀察,發(fā)現(xiàn)此亭建筑很特殊,別具一格。磚木結(jié)構(gòu),四面高墻,青磚到頂,不設(shè)一窗,東北偏東與西南偏西各設(shè)一門進出,使寒風冷氣不能暢通對流。亭中寬敞,面積約40平方米。老張主動介紹說:此亭由張良俊為首聚眾捐資建造,與維藩橋及涼亭是同時建造的。德潤亭是座“暖亭”,與維藩橋上“涼亭”成曲尺形布局。真有意思,一涼一暖,相輔相成,這是頗費匠心的設(shè)計,很有創(chuàng)意。
漫步亭內(nèi),撫摸著斑駁的青磚,凝視著古樸的高墻,我思緒萬千。這歷經(jīng)200多年風雨的維藩橋曾承載過多少達官貴人、平民游子的腳印;這飽經(jīng)風霜的德潤亭曾溫暖過多少賢杰名人、饑民寒士的身心。維藩橋與德潤亭,它們緊密相連,同心協(xié)力,始終如一,共同為行者納涼解困、御寒抗冷,默默奉獻自己的身軀;它們又似慈祥的保護神屏蔽石壁,保護安寧。透過它們,讓我們深深感受到石壁客家祖地人的無私和善良的品格;讓我們從中吸取前行的精神力量。
(作者單位:寧化縣文聯(liá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