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紹展
當今中國父母有兩大心結(jié):一是自己為人父母之后,才明白父母的深愛和偉大,晚矣;二是自己為人父母之后,才對孩子的教育問題深感苦無對策,悔矣!幸而,當兒子周歲之際,我發(fā)現(xiàn)了這本由上海猶太母親薩拉所著的《特別狠心特別愛》,信手翻來,字字珠璣,細細琢磨,如獲至寶。
薩拉是一位帶著三個孩子的單身母親,她從中國離婚回到以色列后毅然改變了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憑借智慧和堅韌培養(yǎng)出了兩位富翁兒子和一位外交官女兒。她的卷首語振聾發(fā)聵:別因為我們不會愛孩子,而衍生了孩子的平庸和殘疾。
是的,君不見大街小巷是這樣的場景:大人追著蹣跚學步甚至上躥下跳的孩子喂飯,只求孩子多吃一小口;孩子哭鬧著要買東西,大人總不忍看孩子落淚而最終滿足孩子的無理要求;接孩子放學,大人跟在孩子屁股后面幫他們背書包;甚至讀中學了,孩子仍然沒有接觸過一點兒家務(wù),米如何下鍋都不知道;孩子讀大學了還把衣服寄回家讓父母洗……這就是國人的教育,這就是將來支撐起中國脊梁的炎黃子孫!難道我們還不應(yīng)該反思嗎?
薩拉為中國父母提供了一種愛與嚴結(jié)合得相得益彰的方法。薩拉也曾是一位典型的中國式母親,她也曾一手包辦孩子的一切?;氐揭陨泻?,她從思想到行動上改變了自己。她決心身體力行,把學會獨立生存作為最貴重的禮物送給孩子。這才是真正懂得愛。
首先,愛應(yīng)該沒有私心?,F(xiàn)在很多父母在以愛的名義,行自私之實。父母總在懊悔自己沒有成為理想中的模樣,于是就恨不得把孩子塑造成那個樣子,而根本沒有關(guān)心這是不是孩子想要的。這不是愛,而是移情。一旦將孩子看做是你的唯一、你的財產(chǎn),那就會害了孩子一生。
第二要拒絕包辦。包辦一切,從孩子的思想、生活、學習等方面全面包辦,這也是中國父母的通病。一只羽翼豐滿的雛鷹最終還是要翱翔藍天,如果我們把孩子當成鵪鶉般培育,孩子最終也只能成為鵪鶉,而不會成為雄鷹。我們應(yīng)該慢慢學會放手,而不是抓緊。
第三要言行一致。中國父母習慣嘴上一套行動上另一套,沒有明白“生活現(xiàn)實是教育孩子的最好教材”。老是訓斥孩子要好好學習,可一轉(zhuǎn)身自己就去搓麻將,這樣做怎么可能培育出熱愛學習的孩子?憑什么要孩子信服你的教育?
每當孩子在身旁酣然睡去,我總會拿出這本書翻翻。薩拉那睿智而堅韌的眼神會激勵我:只有學會狠心,才能給予孩子健康的愛。猶太民族為什么能在各個領(lǐng)域都屹立于世界金字塔頂端,這確實值得我們深思。
【原載2015年1月6日《清遠日報·北江》】
河南省林州 郭旺啟薦
插圖 / 去學習,看這個能得諾貝爾獎嗎! / 張書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