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圖書館學研究范式的當代轉換*

2015-02-12 15:53:34劉亞玲西北政法大學圖書館西安710063
圖書館 2015年11期
關鍵詞:科學主義人文主義范式

劉亞玲(西北政法大學圖書館 西安 710063)

·學術論壇·

圖書館學研究范式的當代轉換*

劉亞玲
(西北政法大學圖書館 西安 710063)

〔摘 要〕實踐存在論,引入實踐的概念,以“回到事實本身”、“存在先于本質”的思維方式,超越了本體論范式的形而上學性和價值論范式的主觀主義的缺陷,主張用“超越性、開放性、生成性”動態(tài)的關系性實踐思維去建構圖書館學研究范式的新形態(tài)。

〔關鍵詞〕圖書館本質 圖書館價值 科學主義 人文主義 實踐 范式

自托馬斯·庫恩1962年出版的《科學革命的結構》一書中提出“范式”這個概念以后,社會科學界就一直把尋求和探索適合本學科發(fā)展的范式作為學科發(fā)展和完善的基礎和核心。但對“范式”的外延和內涵,學界卻有些模糊不清。庫恩認為,所謂范式,就是學術共同體認同的思維方式。[1]格林(green)和卡拉切利caracelli,1997)則認為范式是知識、社會、認識世界的能力和理由的一系列相互聯(lián)系的假設或基點,它奠定或引導社會科學研究的方向,決定研究的問題方式。[2]還有些學者認為范式是引導研究者的“世界觀或揭示世界復雜性的一種方式”,或“指導人們日常生活,行為及學科研究的一系列基本信念”[3],等等。雖然,學界對范式的定義五花八門、不一而足,但有一個共識就是:范式是一門學科建制和學科研究的基礎和核心。對“范式”的前理解不同,學者的研究旨趣和方法甚至大相徑庭。受此影響,圖書館學界對圖書館學范式的研究也是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圖書館學傳統(tǒng)思維方式有很大的本體論和實體主義傾向,認為紛紜復雜的圖書館現象背后都存在一個本質,圖書館研究的最終目的就是發(fā)現和揭示這個本質,然而,這種“主客二元對立”的研究范式,忽略了圖書館學現實存在的關系及關系現象,造成了人的價值的失落。后圖書館學者,試圖用后現代主義重新建構圖書館學研究范式,主張摒棄圖書館學本質觀,用差異、多元、開放、不確定性的視角揭示具體、當下、真實的圖書館現象。但由于對實踐觀點的庸俗化理解,即忽略了圖書館實踐活動中的人文精神和價值向度,而把它看作工具理性和實證經驗基礎上的實用活動,對其加以完全客觀化的技術性和科學性分解,把實踐的存在論意義遮蔽了,因而并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傳統(tǒng)本體論“旁觀式”的思維缺陷。人本主義價值論范式立足于人的主體價值,解蔽了傳統(tǒng)本體論范式和后現代主義范式基于知識論和工具理性的偏執(zhí)和囿見,實現了人的價值回歸。但卻過分強調基于“主觀”的價值想象,削弱了圖書館學研究的科學規(guī)范性。事實上,圖書館實踐活動不僅是工具理性和實證經驗層面的實用活動,也是價值理性和超驗精神層面的人文活動。因此,建構超越傳統(tǒng)本體論,后現代解構主義,人本主義價值論范式的新型范式將成為圖書館學研究的歷史必然。

1 圖書館學范式轉向的邏輯前提

21世紀以來,隨著信息社會和知識經濟的到來,人類思維方式發(fā)生了巨大的變革。圖書館學科思維方式也呈現出以下幾個趨勢:

首先,從主客對立的“對象性認知思維”走向“主客統(tǒng)一”的“價值思維”?!瓣P系”范疇代替了“實體”范疇。學科研究不僅關注圖書館本身,更關注圖書館與“人”的關系,即圖書館對“人”的價值。這里的“人”既包括館員,也包括讀者;既指個體,也指全人類。

其次,從“客體思維”走向“主體思維”。即由對圖書館本質、研究對象的追問走向對圖書館與人二者辯證關系的反思?!笆澜鐩]有人,世界是盲的;人沒有世界,人是空的?!盵4]人的主體性成為圖書館學研究關注的熱點。

第三,從“一元”思維走向“多元”思維。即由單純的主-客關系,走向主-客關系、主主-客關系、主-主客、主主-主客等多樣性、多面性、多維性交互關系。[5]

第四,從靜態(tài)直觀思維走向動態(tài)變革思維。傳統(tǒng)圖書館學思維把圖書館看作一個靜止的“實體存在物”,致力于解釋圖書館現象背后的本質及其屬性。也就是“圖書館是什么”;現代的圖書館學者關注它的“存態(tài)”,也就是圖書館“如何是”的問題,更多的用“存態(tài)”去解釋“存在”,也就是把“是”與“如何是”統(tǒng)一起來。是一種具體化、動態(tài)化、實踐化的思維方式。

因此,現代思維方式顛覆了圖書館傳統(tǒng)思維的兩個誤區(qū):一是圖書館不是被動地、客觀地、靜止地放在那里,等待我們去認識的,而是在人們的實踐和認識過程中生成的”動態(tài)的關系型存在。二是圖書館學研究中的主客體不再是單純的主體認識或改造客體,而是一種相互生成的交互關系,客體是主體化的客體,主體也是不斷客體化的主體。這種生成性思維與交互主體性關系的確立超越了傳統(tǒng)圖書館學形而上學和本質主義思維的局限性,為新的圖書館學范式的建構提供了邏輯前提。

2 馬克思主義實踐觀——建構圖書館學新型范式的理論基石

無論是傳統(tǒng)本體論范式,后現代解構主義范式,抑或是人本主義價值論范式都是從理論形態(tài)“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于改變世界”[6]。馬克思指出:全部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凡是把理論引向神秘主義的神秘東西,都能在人的實踐中以及對這個實踐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決?!盵7]以往的圖書館學研究一方面總是把圖書館的本質、意義引入到神秘的概念系統(tǒng),而忽視了圖書館是人的文化實踐活動所構成的現象性存在。另一方面又把實踐觀庸俗化為萬能的公式和絕對法則,使其固有的開放性和超越性被遮蔽。其突出表現是把圖書館實踐活動看作是知識論視野下認知法則的抽象形式、工具理性的現實操作和價值中立的科學觀點,忽視了實踐的存在論意義。從馬克思實踐觀看,圖書館與人不是對立存在,而是共同呈現自身存在的意義與價值,而這一共同呈現的平臺就是人的現實實踐活動。離開了人的現實實踐活動,圖書館本身的實體性和客觀性就不構成問題,就沒有意義。只有當自然對象成為人類生活的基礎和實踐的對象與內容,它的存在才有意義。離開了實踐,離開了人的感性活動,圖書館一切理論都是空談。因此,馬克思主義實踐觀是構建圖書館研究范式最基本的理論支撐。

3 從“存在”到“存態(tài)”——圖書館學范式發(fā)展的必經過程

具有舶來品性質的“存在”( ontology)一詞,是帶有相對性質的歷史概念,在西方哲學史上經歷了非常復雜的流變過程,而這個過程的每一個階段都有它特定的歷史內涵。當“ontology”這個詞被譯成“本體論”時,它指稱的是具有形而上學性質的“本體”、“本原”、“存在”,學科研究的任務就是在此前提下追問“存在者”背后確定不變的“實體”或者“本體”,這就是傳統(tǒng)本體論的研究范式,即從存在者出發(fā),以一種理論化、系統(tǒng)化的知識論方式去詮釋存在的意義,重在對“存在者”本身的研究。當這個詞被譯成“存在論”時,就指由海德格爾所指明的存在問題的新維度。即“存在”和“存在者”兩層涵義:一是作名詞的“存在”即存在物、存在者;二是作動詞的“存在”即事物存在的方式、存在狀態(tài),也就是如何存在,哲學上稱之為“存態(tài)”。較傳統(tǒng)本體論、價值論,存在論能夠把“存體”與“存態(tài)”結合起來,實現“是”與“如何是”的統(tǒng)一。即不僅能夠真實面向存在本身,而且能夠澄明存在意義及存在價值。[8-9]由此可見,存在論構成了對本體論的超越,突出了關系范疇和價值意蘊。

4 實踐存在論——圖書館學范式轉向的必然選擇

當代圖書館的發(fā)展,具有縱橫交替的特點。圖書館作為一個巨系統(tǒng),有其靜態(tài)的系統(tǒng)架構,制度、規(guī)則組織結構,也有其動態(tài)的運行機制、工作方式、發(fā)展態(tài)勢等。體制與機制的好壞,直接關系著圖書館的服務層次和社會地位。這就要求圖書館學研究者在“實然”和“應然”交互關系中去尋找適合圖書館未來發(fā)展方向的研究范式和方法論路徑。

4.1 實踐是連接“實然”與“應然”的橋梁

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對實然、應然和實踐的關系做了明確闡述“動物不把自己同自己的生命活動區(qū)別開來”[10],所以,動物沒有“應然”;而人能意識到自己的“內在尺度”,“并且懂得怎樣處處能把內在的尺度運用到對象上去”[11],這里,“內在尺度”就是指人的主體需要。圖書館價值的前提和基礎是“人”,離開了人的主體需要,圖書館的價值和意義就不存在了。圖書館價值就是它與社會之間的一種特殊關系,社會對圖書館需要越多,圖書館價值越大;反之亦然;圖書館價值不是一成不變的,它是隨著人類認識和改造圖書館的實踐活動發(fā)展變化的,隨著科技水平的提高,人類對圖書館價值的認識水平和主體需求也越來越高,圖書館服務層次、服務內容、服務方式、服務重心也在不斷深化和改變。從內容上講,圖書館經歷了文獻服務——信息服務——知識服務——智慧服務的嬗變;從服務方式上講,圖書館經歷了以藏為主——藏閱結合——以閱為主(電子時代),從服務場所上講,圖書館經歷了物理空間——物理、虛擬空間相結合——多元化文化空間等等,總之,伴隨人類對圖書館需要的多元化,圖書館服務模式、方式、層次也呈現多元化趨勢,而這兩者的統(tǒng)一,都要在圖書館實踐活動中落實。書館共同構成的“境遇性”存在,人既是主體,也是客體;從“共在性”看來,人與他人不是相互隔絕的抽象對立的個體,而是具有“類”主體特征的統(tǒng)一整體。因此,在實踐存在論看來,圖書館學研究既要立足于歷史性基礎上對圖書館經驗現象的外在反思,還要立足于“境遇性”、“共在性”基礎上對人與圖書館存在關系,以及人與他人“類存在”關系的深層反思和內在超越。因此,實踐存在論超越了圖書館本體論范式本質主義的窠臼,讓圖書館研究從形而上學回到實踐、現實中來,也超越了價值論范式主觀主義、精神人文萬能論的誤區(qū),賦予圖書館價值論以客觀性基礎。圖書館價值是在圖書館實踐活動中建立起來的,客體滿足主體需要的一種主客體關系。圖書館的價值既有現實價值,也有理想價值,既有個體價值,也有整體價值,既有實用價值,也有人文價值等等,總之,圖書館價值不是主體憑空臆斷出來的,而是建立一定現實基礎上的以主體尺度為尺度的一種主客體關系,隨著社會發(fā)展,人類主體需求的多樣化,圖書館價值也呈現多元化趨勢。

4.3 實踐存在論實現了圖書館本體論范式與價值論范式方法論上的互補與融合

4.2 實踐存在論是對本體論與價值論的超越

本體論是研究圖書館本質的,即圖書館“實然”問題;價值論是研究圖書館價值的,即圖書館“應然問題”。但如何實現“理想層面”和“事實層面”的統(tǒng)一,還要在現實層面去解決問題。本體論把圖書館抽象為一個普遍性和必然性的“本質”,圖書館研究的主要任務就是闡釋這個“本質”并揭示它的規(guī)律。這種思維方式消解了圖書館發(fā)展的歷史性、多樣性和豐富性,造成了圖書館研究的一元化和同質化傾向。肇始于20世紀80年代的圖書館價值論,致力于探討關乎圖書館生態(tài)與命運的一系列頂層理念設計,從圖書館精神、圖書館權利等多角度闡釋圖書館價值,但由于過分強調主觀想象,忽視了圖書館現實存在,造成了圖書館價值論研究缺乏科學客觀性,觀點雜陳,莫衷一是,尤其對圖書館核心價值和社會價值的探討充滿了矛盾和爭議。這種理論上的迷茫很難對圖書館實踐具有指導意義。圖書館價值論研究仍然停留在意見、建議的層面,并沒有形成具有客觀說服力的理論體系。實踐存在論,引入實踐的概念,以“回到事實本身”、“存在先于本質”的思維方式,超越了本質主義思維方式的形而上學性和主觀主義價值論的誤區(qū),主張以“超越性、開放性、生成性”動態(tài)的關系性實踐思維去建構圖書館本體論研究范式,成為圖書館本體論范式發(fā)展的必然選擇。

實踐存在論有兩個維度,第一個維度,作為名詞的存在”,研究圖書館本質及其屬性;第二個維度,作為動詞的“存在”, 也就是“存態(tài)”,在圖書館與人類社會的關系中去探尋圖書館的存在方式。二者的關聯(lián),就是實現圖書館與人類社會主客體的統(tǒng)一。這種統(tǒng)一是在人類實踐活動中循環(huán)往復不斷深化的。也就是說這里的主客體是一種相互生成的交互關系,客體是被主體化了的客體,而主體是不斷客體化的主體。用個形象的比喻就是“你站在橋上看風景 ,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你 ?!睂嵺`存在論消解了傳統(tǒng)本體論和價值論“旁觀式”的思維方式的缺陷,凸顯人與圖書館的“境遇性”、共在性”、“歷史性”[12]。在實踐存在論看來,圖書館不是脫離于人類實踐活動之外的對象性存在,而是以人的實踐活動為中介建構起來的屬人的世界。在這個世界里,人自身存在的“歷史性”、人與圖書館關系的境遇性”和人與他人關系的“共在性”三重統(tǒng)一。從歷史性”的角度看來,圖書館是現實的、具體的、動態(tài)發(fā)展的歷史性存在,不存在超現實的、抽象的、靜止的圖書館;從“境遇性”看來,人與圖書館不是二元對立的關系性存在,而是人參與到圖書館實踐活動中去,與圖

長期以來,圖書館學界一直存在著科學主義方法與人文主義方法兩大陣營。[13]根植于傳統(tǒng)本體論范式的圖書館學,一直高舉科學主義的旗幟,非常重視對圖書館學本質和規(guī)律的探求并形成了一系列豐碩的學術成果。如:要素說、矛盾說、規(guī)律說、文獻說、信息說、知識說等。這些學說雖各執(zhí)一端,爭持不下,但在方法論上,都有一種理性化傾向,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研究對象的理性化;二是研究過程的理性化,三是研究建制的理性化,也就是學科研究的層次化??傮w看來,這種理性化就像一張強大的網,讓圖書館研究越來越專、越來越深。但這種理性由于過分強調經驗與技術,忽視圖書館現象的社會性,導致圖書館學研究技術理性、工具理性大行其道。肇始于上世紀80年代的人本主義價值論清醒地認識到科學主義方法論研究的缺陷,企圖用人本主義價值論視域建構圖書館研究新的方法論,但正如科學主義過分強調科技精神的重要地位一樣,人文主義由于過分強調人文精神的主體地位,導致圖書館學研究泛文化學現象,進一步拉大了圖書館學科學主義與人文主義的對立。[14]真理與價值、知識與信仰、理性與非理性、定量與定性、科技因素與人文因素等成為圖書館學爭論不休、又相持不下的話題。實踐存在論顛覆了圖書館學本體論研究對普遍、一般方法的不懈追求,用超越性和開放性的實踐觀來看待科學主義與人文主義兩種方法論之間的對峙。圖書館作為一種客觀存在的社會現象,它的客觀性特征決定了它研究方法上科學實證性,圖書館又是人類實踐活動的產物,它的“歷史性、境遇性、共在性”特征決定了它不可能是純粹性科學活動,必然涉及價值、倫理等人文因素,需要人文主義方法來進行研究。[15]科學關照事實,人文關照價值;科學研究存體”,人文研究“存態(tài)”,二者相互補充,融合統(tǒng)一于人類改造圖書館的社會實踐活動中去。

在圖書館學發(fā)展史上,不存在一成不變的、唯一的范式,它總是隨著人類認識和改造圖書館的實踐不斷發(fā)展變化,也與人類總體思維方式的變革緊密相聯(lián)。自馬恒通[16]、王子舟[17]、白卉、蔣永福[18]在學界引入范式的概念之后,有關范式的理論研究就不斷深入、成熟。儲流杰[19]從客體的維度,熊偉[20]從客體、中介、主體的維度,初景利[21]從技術的維度,段小虎[22-23]、周蕓熠[24]等從第三空間的維度,展開對圖書館學范式的不懈探索,為圖書館學范式研究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尤其是傅榮賢[25-26],不僅反思了傳統(tǒng)實在論與價值論兩大范式的缺陷,而且創(chuàng)造性地提出了反本質主義范式的新思維,為圖書館范式的研究指明了前進的方向??傊?圖書館學范式研究雖然五花八門,但仍然與人類的思維方式有著一定的邏輯周延性,人類思維方式經歷著客體思維——主體性思維——關系思維的變革,圖書館研究范式也經歷著本體論范式——價值論范式——實踐存在論范式的轉變。

(來稿時間:2015年5月)

參考文獻:

1.(美)庫恩.科學革命的結構.金吾倫, 胡新和,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3:9

2. GREENE J C. Three views on the nature and role of knowledge in social science. In Guba E C(Ed),The paradigm dialog. Newbury Park, Calif.: Sage Publications, 1990:235

3. PATToN M Q. Qualitative evaluation and research methods. 2nd edition. Newbury Park, Calif: Sage Publications,1990:7

4.陸挺, 徐宏.人文通識講演錄.哲學卷.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 2011:29

5. 劉亞玲.人文化成——圖書館社會教育功能的理性回歸.圖書館建設, 2014(9):7-10

6, 7. 馬克思, 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56

8.楊學功, 李德順:馬克思主義與存在論問題.江海學刊,2003(1)

9.賀來.馬克思哲學與“存在論”范式的轉變.中國社會科學, 2002(5)

10, 11.中共中央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9:97

12.高廣旭.境遇性、共在性與歷史性——重釋馬克思辨證存在論的實踐哲學基礎.江西社會, 2013(1):28-31

13.劉亞玲.圖書館基礎理論的解構與重建. 圖書館論壇,2012(5):6-9

14.劉亞玲.“價值立場”在圖書館學研究方法中的沖突及其科學建構.圖書館學研究, 2013(11):2-4

15.劉亞玲.走向主體間性的圖書館價值評價.圖書館,2014(6):20-25

16.馬恒通.再論圖書館學是一門前科學.四川圖書館學報, 1998(6):2

17.王子舟.“圖書館學是一門前科學”質疑——與馬恒通先生商榷.四川圖書館學報, 2000(4):11-12

18.白卉,蔣永福.圖書館學范式初論.圖書情報工作,2009(1): 34-37

19.儲流杰.論圖書館學范式的當代轉換.圖書情報工作,2004(3):43-47

20.熊偉.建國后中國圖書館學的學科進展及存在的問題.圖書情報工作, 2003(1):37-41

21.初景利.圖書館的未來與范式轉變.圖書館論壇,2011 (12):68-72

22.段小虎.重構圖書館空間的認知體系.圖書與情報, 2013(5):35-38

23.段小虎,王穩(wěn)琴. 基于體驗的認知:圖書館文學中的學術思考.圖書館論壇, 2015(4):40-46

24.周蕓熠.基于第三空間的圖書館范式轉換.情報資料工作,2013(3):40-43

25.傅榮賢.對圖書館學研究中兩個基本范式的反思.中國圖書館學報, 2009(1):42-46

26.傅榮賢.論當代圖書館學范式的轉變.大學圖書館學報, 2009(1):23-29

〔Key words 〕Library essence Library value Scientism Humanism Practice Paradigm劉亞玲(1974-),女,研究生學歷,西北政法大學圖書館副研究館員、信息部主任,發(fā)表論文12篇,研究方向:圖書館基礎理論。

〔分類號〕G250

〔作者簡介〕

* 本文系陜西省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文化基礎研究” ( 項目編號:13A023 )、陜西省圖書館學會課題“基于建設多元化、多問題跟進的圖書館哲學基礎新生態(tài)”(項目編號:131055)、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西部文化生態(tài)系統(tǒng)中的基層圖書館服務體系建設研究”(項目編號:14YJA870002)階段性研究成果。

The Contemporary Transformation of Library Science Research Paradigm

Liu Yaling
( Library of Northwest University of Politics and Law )

Practical ontology, concept into practice, the way of thinking to “back to the fact itself”, “existence precedes essence”, beyond the subjective of the metaphysical paradigm and value theory ontology paradigm. This paper supposes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form of library science research paradigm by Practical thinking of dynamic relationship of “transcendence, openness, generative” .

〔Abstract 〕

猜你喜歡
科學主義人文主義范式
中國旅游發(fā)展筆談
旅游學刊(2023年3期)2023-06-13 20:34:33
反科學主義與“世紀末”文學的“時空”意識重構
“科學主義”影響下的五四文學
民間資源、自然神性與人文主義立場——阿來小說論
阿來研究(2021年2期)2022-01-18 05:35:24
以寫促讀:構建群文閱讀教學范式
甘肅教育(2021年10期)2021-11-02 06:14:08
范式空白:《莫失莫忘》的否定之維
寧夏人文主義戲曲現代化探索之路
戲曲研究(2020年2期)2020-11-16 01:21:06
孫惠芬鄉(xiāng)土寫作批評的六個范式
法治評估中的科學主義:反思與揚棄
法律方法(2019年1期)2019-05-21 01:03:46
管窺西方“詩辯”發(fā)展史的四次范式轉換
盐山县| 福海县| 凤台县| 乐安县| 锦州市| 陇西县| 蒙山县| 苗栗市| 婺源县| 兰州市| 徐汇区| 新邵县| 黄龙县| 读书| 三河市| 丰城市| 遵义县| 攀枝花市| 沙雅县| 阿鲁科尔沁旗| 旺苍县| 广汉市| 马山县| 鄢陵县| 青田县| 禹州市| 依安县| 武定县| 鄂尔多斯市| 陇西县| 呼玛县| 茌平县| 吴堡县| 九江市| 惠水县| 延边| 呼玛县| 郸城县| 海盐县| 姜堰市| 灵寿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