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煒
(德清縣圖書館,浙江 德清 313200)
張宗祥先生,字閬聲,號冷僧,浙江海寧人,是中國圖書館界的尊者。其一生孜孜以求,鍥而不舍,一心致力于古籍整理、保護,抄校珍稀善本近萬卷,搶救了一批重要的歷史文獻。舉其犖犖大端,如主持抄補文瀾閣《四庫全書》,參與閣書西遷而東回,成為浙江文化史上的千古佳話。
清乾隆朝編纂的《四庫全書》,涵括經、史、子、集四部類,堪稱中國傳統學術文化的總整理,成書后先后分兩次抄存“內廷四閣”(宮內文淵閣、圓明園文源閣、沈陽文溯閣、熱河文津閣)和“江南三閣”(杭州文瀾閣、揚州文匯閣、鎮(zhèn)江文宗閣)。不同于內廷四閣的是,江南三閣有乾隆曉諭準許各省士子借閱,由此嘉惠士林,變?yōu)樘煜轮貢?上膮R、文宗二閣皆毀于兵火,唯文瀾閣獨存,但也毀散甚多。盡管如此,寄居于外西湖廣化寺的青年馬一浮還是靜閱了文瀾閣《四庫全書》,始將治學重點由西學轉向國學。
1910年6月至1911年,德清俞陛云任浙江圖書館監(jiān)督,接收文瀾閣及所藏《四庫全書》等。1912年12月,位于西湖孤山的浙江圖書館落成,文瀾閣《四庫全書》移藏于此。這是一個標志性事件,意味著民國新立后,浙江文化開始了其新的發(fā)展歷程。張宗祥與閣書的最初交集,便是在浙江圖書館首任館長錢恂的提議下,同軍政府有關方面斡旋,請時任教育司司長沈鈞儒出面,力挺浙圖打通孤山館舍西側的紅樓、白樓一墻之隔,將閣書悉數遷往紅樓內以為穩(wěn)妥。殊不知,紅樓原是大清國為迎接德國皇太子威廉來杭而建造的國賓館,結果人家沒來,反被民國新貴們占做聚飲賭博的私人會所,誰能說得動得?張宗祥竟真的說服有司,通過決議,劃紅樓給浙圖,以專藏閣書,彰顯正用,為他與閣書的半個世紀情播下種子。
“世慕昔賢境,書愛眾香薰?!?915年,當錢恂在杭州主持以公款合捐補抄文瀾閣《四庫全書》時,張宗祥正忙于參與編纂遜清史籍(即《清史稿》),與俞陛云是同事。幾年后,張宗祥履新京師圖書館主任,自述在該館的工作是“日拂拭塵土中,以求遺佚,檢查舊目,修整殘編,檢校謬誤”。此期間,德清俞箴墀入館,負責整理敦煌寫經。庶幾可說,以錢恂、張宗祥、俞箴墀等為代表的我國第一代的圖書館人頗多從舊式讀書人家走出來的飽學之士,他們在古籍整理、保護工作中,價值觀念明確,建樹卓著?!敖嫌型曛?,補闕到文瀾?!?923年,張宗祥回杭改任浙江省教育廳廳長,第一件事就想到了文瀾閣《四庫全書》。鑒于閣書在咸豐年間被損毀,后雖經丁氏兄弟等搜集補抄,缺書尚多,終不為美,張宗祥深感不能抱殘守缺,一邊積極奔走于滬、杭之間向浙人募款,找周慶云、張元濟、蔣抑卮等名流共襄此舉,他甚至不惜立軍令狀,除了死亡,補抄閣書的事,他一定管到底;一邊節(jié)省自己工資籌劃經費,委托學生堵申甫組織人力對閣書進行了歷史上的第三次補抄。張宗祥自任發(fā)起人兼總務干事,下設會計干事、評議干事、稽核干事等,在杭者利用浙圖所藏善本,寓京者則借用文津閣本,所用的紙為故宮博物院舊藏抄錄《四庫全書》謄紙,費時兩年,共抄211種,凡4497卷,計2046冊,合稱“四庫癸亥補抄”,書簽都是張宗祥親筆題寫。后,他又將丁氏光緒抄本分部分運北平校對,部分親自??保纠迩彘w書的版本問題。此“役”始告竣,文瀾閣書大體復舊,成了名副其實的百衲本,是“四庫學”研究的重要資源。
其間,周慶云輯有《補鈔文瀾閣四庫缺簡紀錄》一冊。對于周慶云的擔綱補闕之功,張宗祥有詩贊曰:“文瀾殘佚愿重抄,籌款春申力倍勞。一卷補遺書目在,幾回展閱幾魂銷。”張宗祥詩中未提他個人只字,他的老友夏敬觀在《為周夢坡題文瀾補闕圖》詩中卻直陳:“冷僧繼茲得君助,急促蕆功良足貴?!边@蕆功的背后,若無周慶云,是真的一時難為;倘使少了張宗祥,是真的各種難成!需知,主持沒有相當的名望、才干和遠見,是無法擔當此任的。
抗戰(zhàn)軍興,故宮國寶分五批秘密南遷,文瀾閣《四庫全書》統一裝箱西遷。張宗祥時在重慶效命,心猶系閣書安危。某日,當學生鄭曉滄對他言閣書遷貴陽,他即以詩紀之:“七閣文瀾一閣存,中原文獻忍重淪。咸同歷劫馀灰跡,癸亥標年記墨痕。筆札百人載寒暑,魯魚十輩校黃昏。牛車萬卷今西去,夢繞牟珠夜夜魂。”為保障閣書存放地的安全和回家之路的順暢,在重慶的浙人成立了文瀾閣《四庫全書》保管委員會,有委員八人,張宗祥忝列其中,另有時任中央圖書館館長蔣復璁、浙江圖書館館長陳訓慈、浙江大學校長竺可楨、浙江通志館館長余紹宋等。閣書輾轉到貴陽,藏在地母洞里,每年必須曬書一次,而每曬一次書,張宗祥的學生祝文白就寫信跟他匯報一次。張宗祥亦自語:“他們知道,只要是《四庫全書》的事情,我是無論如何都要第一時間知道的。”1944年1月14日,張宗祥不顧在重慶的家毀于炮火,先往青木關閱視閣書,未發(fā)現散失佚落,乃歸?;貞浧疬@段往事,六十四歲的張宗祥寫道:“文瀾閣書因黔境獨山都勻為日寇游騎所擾,搬運至渝。押運者毛君春翔來見予,備述經過,且言書已到,現藏青木關教育部中。有保管委員會之設立,欲請先生任委員……正月十四日赴青木關視閱書籍,幸各無恙,會中設一秘書,即以毛君充之。余甚望此書能早返湖上,且能筑屋以貯之也?!逼呤藲q那年,他專門作了一篇《補鈔文瀾閣<四庫全書>史實》,收錄在《浙江文史資料選輯》第1輯,“余話”中有一句特別感人的句子:“在數千里之外,兵荒馬亂的時候,忽然見到此書,真似他鄉(xiāng)遇故知一般,說不出的高興和感慨?!?/p>
抗戰(zhàn)勝利后,國民黨當局欲將文瀾閣《四庫全書》運往南京,張宗祥以該書補抄時全用浙籍人士募捐之資,未用政府一筆一紙的理由相抗議。他義正辭嚴地以外交辭令對答:“這一部書多多少少有一部分是屬于浙人公有的……你何妨向政府建議征求浙江父老的意見看是如何?”后浙省參議會代表民意,電告南京政府力爭,此議才作罷。幾經周折,文瀾閣《四庫全書》在顛簸流離八年后,終于西遷而東還,回到西湖孤山,結束了書與閣的分離。多年之后,據說口口相傳,人們對張宗祥的評價是兩個字:有種。1948年1月,美國國會圖書館副館長克萊普訪問杭州,指明就要觀看文瀾閣《四庫全書》。
1950年3月6日,張宗祥任浙江圖書館館長,之后十年中又收到原抄本庫書三、四十冊,談何容易。是年,他為俞樾的高足章太炎安排了葬禮,稱章太炎是必傳之人,只留數弓以建墓,墓上附一碑,大書姓名。他認為:“人為群眾服務而來,不是為個人權利享受而來。學問、政治須時時去其陳腐,發(fā)其精義,方能有益于世、有益于己。此七十年來處世持躬之旨也。”1954年,文瀾閣《四庫全書》整體搬遷至孤山之巔的原國民黨將領楊虎別墅青白山居庋置,得到妥善保護。對此,張宗祥甚為喜悅,他說:“解放后由于黨和政府的支持,又將青白山居房屋撥歸圖書館,房屋在山上,光線足,空氣流通,材料是鋼骨水泥,真是一所最合格的書樓,現在就請它住在里面……我個人的意思將來專建一屋貯藏,自然是好,否則就讓它住在此莊;文瀾閣的原額可以移過來裝上。”1957年秋,暫領閣書的吳藕汀建議“閣書歸閣”,得館長張宗祥,同事夏定域、毛春翔等十余人簽名贊同。張宗祥執(zhí)掌浙圖期間以德治館,頗受館內外同仁敬重。晚年的他愈加謙卑,寧可在家揮汗抄校如常,也堅持婉辭省政府邀他上黃山或莫干山避暑。他自云:“分明歲月同奔馬,收拾心情作蠹魚?!闭驗橛羞@樣熠熠閃光的品格,所以有如此蒸蒸日上的事業(yè)。溫故而知新,從張宗祥身上,吾輩感到了一種偉大的責任,簡言之,即專精業(yè)務功底,完善道德規(guī)范,加深文化素養(yǎng),發(fā)揚務實精神。
2015年適逢張宗祥先生逝世五十周年,又趕上文瀾閣《四庫全書》修訂影印本面世,其意義不止在紀念和傳承。誠如浙江圖書館研究館員袁逸所總結的:“今天的文瀾閣《四庫全書》與國內現存的其他幾部《四庫全書》相比,雖缺少了乾隆原裝的名分和貴族氣,卻也因其歷代補配的‘組裝’特色而別有所長,以內容論,許多詳全之本及未經刪改之本勝于它書;以數量論,多達36917冊,足以稱冠。作為浙江圖書館的鎮(zhèn)館之寶,一百年來她也是最親近平民讀者的一部。”據不完全統計,《四庫全書》中德清籍作者所著的書籍有四十二種之多,蔚然可觀,約占全書的千分之十二。近年來,德清縣圖書館一直在做《四庫德清文叢》項目,與浙江古籍出版社合作,參校文瀾閣本與諸本,已出《女紅馀志 簪云樓雜說》、《龜溪集》、《綠杉野屋集》四種三輯,旨在使《四庫全書》的部分精華遍播千家萬戶,以期全社會都來重視鄉(xiāng)邦文獻,賡續(xù)地方文脈。這必是宗祥先生希望看到的。
〔1〕鄭紹昌,徐潔.國學巨匠—張宗祥傳〔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
〔2〕顧志興.文瀾閣與四庫全書〔M〕.杭州:杭州出版社,2004
〔3〕袁逸.文瀾閣《四庫全書》的悲險傳奇〔A〕//高學棟.邂逅太陽:中國珍貴文物蒙難紀實〔M〕.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12
〔4〕趙一生.四庫德清文叢序〔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