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 瀟
( 中國社會科學院 研究生院,北京 102488 )
【文學研究】
從漢高祖詔令看中國古代政治傳統(tǒng)
秦 瀟
( 中國社會科學院 研究生院,北京 102488 )
以漢高祖劉邦詔令為代表,研究高祖詔令的形式、思想、內(nèi)容,并結(jié)合歷史背景,探究其詔令和中國古代政治傳統(tǒng)的相關(guān)性。高祖詔令首先體現(xiàn)了以選舉制為代表的開放式的政治環(huán)境的形成;其次,為“禮治為主”代替“法治為主”的治國傳統(tǒng)奠定政治基礎;再次,為中央集權(quán)的強化提供政治實踐;最后,為強化封建官僚思想提供制度保障。
詔令; 政治傳統(tǒng); 禮治; 封建
詔,是由皇帝下達的文件,又稱“制”。詔令,是古代皇帝發(fā)布的公文的統(tǒng)稱。“詔”由秦代而來,《史記·秦始皇本紀》有“為命制,令為詔”[1],天子自稱曰“朕”。漢承秦制。兩漢規(guī)定:“漢天子正號曰皇帝,自稱曰朕,臣民稱之曰陛下。其言曰制詔?!涿?,一曰策書,二曰制書,三曰詔書,四曰戒書?!保?]詔書是皇帝或依照皇帝既定指示精神發(fā)布的指令周知性文書,是統(tǒng)治階級貫徹階級意志的橋梁,在中國古代社會生活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詔令是最高統(tǒng)治者的意見表達,是統(tǒng)治者處理政務的重要工具,必然受當時社會因素如政治環(huán)境、經(jīng)濟基礎、文化氛圍等因素影響,并受其制約。所以,詔令蘊含了客觀一定的政治環(huán)境、深厚的文化底蘊、客觀的經(jīng)濟條件,另外,還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文學、哲學等方面的內(nèi)容。西漢時期的一些詔令具有重要的社會價值和歷史價值,在于它為漢王朝的建立和鞏固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這些詔令所蘊含的政治價值取向、國家統(tǒng)治的思維方式和風俗習慣,是中國政治文化發(fā)展脈絡的根源和代表,使中國政治文化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從未間斷。
漢高祖劉邦有一篇《求賢詔》,曰:“蓋聞王者莫高于周文,伯者莫高于齊桓,皆待賢人而成名。今天下賢者,智能豈特古之人乎?患在人主不交故也,士奚由進?今吾以天之靈、賢士大夫定有天下,以為一家,欲其長久,世世奉宗廟亡絕也。賢人已與我共平之矣,面不與吾共安利之,可乎?賢士大夫有肯從我游者,吾能尊顯之。布告天下,使明知朕意。御史大夫昌下相國;相國酂侯下諸侯王;御史中執(zhí)法下郡守。其有意稱明德者,必身勸為之駕,遣詣相國府,署行義年。有而弗言,覺免。年老癃病,勿遣?!保?]
詔令大意是說歷史上最偉大的君王,周文王和齊桓公都是依靠賢能之士成就治國大業(yè)。當今天下人才輩出,卻苦于沒有進階的渠道。現(xiàn)在我要和賢人永享大治久安。今天我布告天下,招納真正有才德的人。各級官員要層層下達這個旨意,登記好他們的履歷及儀容,并躬身下士,親自前往動員。
這篇詔令發(fā)布于高祖十一年(公元前196年),要求各地舉薦賢士大夫。為適應封建專制政體的需要,劉邦選拔或委任官吏的辦法,首先是重在軍功。隨著封建經(jīng)濟的恢復發(fā)展,以及中央集權(quán)制度的不斷完善,單純憑軍功犒賞已難以選拔各方面的人才。詔令的頒布,拉開了實行察舉制的序幕。根據(jù)詔令內(nèi)容,察舉制是由地方官查訪人才并舉薦給朝廷的人才選拔制度,是以推薦為主的選士制度。這種選舉,是由公卿、列侯、郡國首相等經(jīng)過考察后向朝廷推薦,與人才的階級地位無關(guān)。這種察舉制發(fā)展到后來逐漸規(guī)范,東漢時期就有“四科取士”[4]409,就是孝廉、賢良方正、太學博士弟子和特科特舉,就是要求人才德才兼?zhèn)洹?/p>
“一個政權(quán)是開放的,還是封閉的,主要是看擁有權(quán)力的人是局限于某一集團、某一階級,還是來自不同的集團和階級?!保?]170從這個角度來看,春秋戰(zhàn)國之前的三代基本上是封閉式政權(quán)。其體現(xiàn)就是世卿世祿制。由于秦朝短暫而亡,因此開創(chuàng)古代選舉制的是西漢。劉邦的這篇詔令,也成為開創(chuàng)選舉制的最初的正式文件。這種推薦人才的辦法雖然發(fā)展到后來出現(xiàn)了很多弊端,但是它作為選官制度,階級色彩不是很強,表現(xiàn)了一定的先進性。從社會與政治地位獲得的方法上,選舉制為有知識、有能力、有智謀的治國之才提供了入仕、晉升的渠道;從制度的發(fā)展完善上,就發(fā)展成為更規(guī)范、更全面的科舉制。這一點,劉邦功不可沒。
漢高祖最初進入咸陽時,首先就是以“禮”收服人心的。禮在中國古代是社會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規(guī)范?!夺屆吩唬骸岸Y,體也。言得事之體也。”[6]《禮器》曰:“忠信,禮之本也;義理,禮之文也。無本不立,無文不行?!保?]208禮是一個人為人處事的根本。故《論語》曰:“不學禮,無以立。”[8]162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說:“古帝王治天下之大經(jīng)大法,統(tǒng)謂之禮?!保?]在中國傳統(tǒng)治國方略中,德、禮、政、刑四者被認為是必需的,并有先后順序。首先,以德、禮為先,政、刑為后。其次,要先富后教?!墩撜Z·顏淵》中“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笨酥谱约海棺约旱难孕蟹稀岸Y”的要求,這就是仁道。以禮治國,以德安邦,是儒家思想的政治理想,也是他們管理社會的理想模式。孔子繼承西周以來以“禮”作為治國之經(jīng)緯的思想,認為“禮”是治國之本,形成了以禮樂教化治國的整體思路。“禮”治不僅為古代國家的治理提供了思想資源,也提供了重要的制度資源。
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劉邦的軍隊進至灞上(今陜西西安東),秦王子嬰投降。秦朝滅亡后,劉邦遇到的第一個問題,就是怎樣得到關(guān)中一帶秦百姓的支持。為此,劉邦召開了由各縣豪杰和代表人物參加的會議,和他們“約法三章”,即《入關(guān)告諭》:“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誹謗者族,偶語者棄市。吾與諸侯約:先入關(guān)者王之。吾當王關(guān)中,與父老約法三章耳: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余悉去秦法。諸吏人皆案堵如故。凡吾所以來,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無恐!且吾所以還軍灞上,待諸侯至而定約束耳?!?/p>
[3]這篇告諭措辭懇切,語言簡練,且立意高遠。以親切簡明之語告訴百姓,入關(guān)的目的是革除暴政,百姓可放心。該文三處提到“父老”,尊重百姓,令人感動。劉邦以此一舉而得民心,“秦民大喜,爭持牛羊酒食獻享軍士。沛公讓不受,曰:‘倉粟多,不欲費民?!裼忠嫦?,唯恐沛公不為秦王?!?/p>
首先,詔令體現(xiàn)劉邦自己守“禮”,客觀上強化了以“禮”為主的治國傳統(tǒng)。這篇詔令首先從“禮”上規(guī)范百姓行為,以德行教化百姓道德?!凹s法三章”作為臨時性措施,內(nèi)容簡單,只規(guī)定了殺人、傷人和偷盜的懲處,其他犯罪行為未涉及。相對于秦朝的嚴酷刑法,對爭取百姓的支持,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岸Y”在此是本,“法”是用,“禮”規(guī)范的是一切行為,從思想到行為,而“法”只約束了殺人、傷人、偷盜行為,對之外的違法行為都不予追究,即使不符合法律標準,符合“禮儀”,符合大家共同遵守的“禮儀”習慣時,也不予追究,盡管只是臨時性措施,在客觀上起到了“禮”高于“法”的作用。其次,這篇詔令從“禮”上提高了自己的政治地位。起義軍在入關(guān)前已經(jīng)有約在先,“先入關(guān)中者王之”。劉邦首先進入關(guān)中,推翻秦朝的統(tǒng)治,因此做關(guān)中王就順理成章。這表明劉邦自己不是亂臣賊子,沒有僭權(quán)越位,自己“王關(guān)中”符合禮法信義,為自己奠定政治基礎。再次,又再次重申自己“克己復禮”。入關(guān)后封府庫、籍吏民,財物無所取,婦女無所幸,軍紀嚴明,還軍灞上,等待各路起義軍到達后,再共同商定國家大事。這篇詔令對劉邦贏得民心起了巨大作用。在以后劉邦與項羽的斗爭中,關(guān)中一直是他穩(wěn)定的后方:經(jīng)濟上,關(guān)中百姓不斷支援他;軍事上,百姓不斷把自己的子弟送往前方,成為劉邦軍隊的主要兵源;政治上,更是站在禮義道德的制高點,為統(tǒng)一天下爭取了主動。而在反秦斗爭中,陳勝起義后并未留下立法性的文件和規(guī)定,只有劉邦留下了“約法三章”,這一臨時性的措施為劉邦在關(guān)中站穩(wěn),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中央集權(quán)制,是中國封建社會長期實行的政治體制,它開始實行于秦始皇,但真正得以穩(wěn)定并持續(xù)下去,卻在于劉邦建立的漢朝?!八^中央集權(quán),指的是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一種權(quán)力結(jié)構(gòu)模式,中央政府將全國領土劃分為不同層級的行政管理區(qū)域。在各個區(qū)劃內(nèi)設置地方政府,并分配或授予地方政府以一定的行政、軍事、財政、司法等權(quán)力?!保?]9從秦始皇開始,中國從民族形態(tài)、政治結(jié)構(gòu)和經(jīng)濟基礎、文化意識等方面,進入了“大一統(tǒng)”的中央集權(quán)的專制主義時期?;实壑饾u掌握國家的最高權(quán)力,皇權(quán)專制與中央集權(quán)緊密聯(lián)系?;实塾幸徽讓iT稱呼,“漢天子,正號曰‘皇帝’,自稱曰‘朕’,臣民稱之曰‘陛下’。其言曰‘制詔’,史官記事曰‘上’,車馬衣服器械百物曰‘乘輿’,所在曰‘行在所’,所居曰‘禁中’,后曰‘省中’,印曰‘璽’,所至曰‘幸’,所進曰‘御’。其命令:一曰‘策書’、二曰‘制書’、三曰‘詔書’、四曰‘戒書’?!保?]皇帝的親屬也有一套專稱,皇帝的母親稱“皇太后”,祖母稱“太皇太后”,妻曰“皇后”,庶妻曰“妃”,子曰“皇太子”、“皇子”。漢高祖劉邦就于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謹擇良日二月甲午,上尊號。漢王即皇帝位于汜水之陽。尊王后曰皇后,太子曰皇太子,追尊先媼曰昭靈夫人。”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下詔封父親為“太上皇”。中央集權(quán)的加強是西漢政治制度的一個重要變化。楚漢戰(zhàn)爭中,劉邦為取得韓信、彭越、英布等的效忠和支持,自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始,分封不少異姓諸侯王,漢初計有8人:齊王韓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韓王信,趙王張耳,燕王臧荼,衡山王吳芮,閩粵王亡諸。詔令曰:“楚地已定,義帝亡后,欲存恤楚眾,以定其主。齊王信習楚風俗,更立為楚王,王淮北,都下邳。魏相國建,城侯彭越勤勞魏民,卑下士卒,常以少擊眾,數(shù)破楚軍,其以魏故地王之,號曰梁王,都定陶?!眲顖?zhí)政12年來所下的近20條詔令中,分封諸侯的詔令多達11條。自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至高祖十一年(公元前196年),大致經(jīng)歷了封異姓諸侯——滅異姓諸侯——封劉姓諸侯的過程。劉邦是布衣出身,依靠中下層百姓的的力量,坐上皇帝寶座后,為穩(wěn)定社會秩序,按照功勞大小分封功臣,可是這批功臣分封出去,就不聽指揮。韓信、彭越、英布等異姓諸侯王都身經(jīng)百戰(zhàn),手下兵馬強壯,封疆廣大,具有膏腴形勝之地,劉邦深感不安。又不得不一個一個消滅。這樣的現(xiàn)實教育了劉邦,也為后來的統(tǒng)治者提供了典范,分封制并不能穩(wěn)定社會秩序,也不能維護皇權(quán)。劉邦在實踐和認識的過程中,又逐步推行和強化中央集權(quán),糾正了秦朝中央集權(quán)的極端化做法,使之鞏固完善,從而形成了中國兩千多年封建社會延續(xù)下來的典型政治制度。
封建制,就是封邦建國?!蹲髠鳌せ腹氛f:“天子建國,諸侯立家,卿置側(cè)室,大夫有貳宗,士有隸子弟……”[10]這就是封建的形態(tài)。這是一種源自中國古代天子依爵位高低將領土分封與宗室或功臣作為食邑的制度。在此制度下,諸侯、領主或大地主可以強行索取土地收入,且能夠在其領地上行使政府職權(quán)。封建國家的政治制度使皇帝擁有至高無上的權(quán)力,同時,設官分職,既是階級社會的標志,也是維護統(tǒng)治的需要。于是,統(tǒng)治者開始建立以皇權(quán)為中心,以層級分明的各級官僚為統(tǒng)治結(jié)構(gòu),維護地主階級利益的封建官僚制度。中國的封建官僚思想是被兩千多年封建官僚制度逐漸強化的。
中國古代政治制度最大的特征就是皇權(quán)專制下的封建官僚制,這種體制層級嚴明,結(jié)構(gòu)完備,經(jīng)過漫長的歲月長河逐漸形成。從秦始皇采用“皇帝稱號”,到在制度上完全實現(xiàn)皇權(quán)專制,需要假以時日。劉邦就是在“皇帝”的基礎上,進一步在皇帝體系中、中央和地方體系中加以強化。中國古代政治主要包含兩方面,一是奪政權(quán),二是治國家。遍觀高祖詔令,都是圍繞這兩方面展開的。其中,除大半詔令是封土為侯外,其他詔令則是圍繞打擊對手奪權(quán)、赦天下及為嫡親確立封號而下的。這樣做的目的即是確?;蕶?quán)通過血緣關(guān)系在空間上展開,使血緣關(guān)系在地理方位中強化,確?;蕶?quán)的集中。這些受封的諸侯在性質(zhì)上和皇帝一樣,都是疆域的地主,他們在自己的封地內(nèi)有特權(quán),可以自己任命官吏,自己收納租稅。
縱觀高祖的分封詔令,首先強調(diào)血緣世襲的觀念。皇帝把天下當成自己一家一姓的私有物,高祖時,“家天下”的世襲制開始成為重要政治制度。其次,積極防范異姓諸侯。異姓諸侯的存在不利于皇權(quán)專制,劉邦不能滿足半壁江山為數(shù)個異姓王所占,所以分封第二年,就動手剪除。擒韓信后,接納田肯“非親子弟,莫可使王齊者”的建議,臨死前還交代“安劉氏者必勃也”,“家天下”的思想已十分明確。
高祖詔令,在皇權(quán)意志凌駕一切的專制時代,無疑成為“金科玉律”,不僅是命令,一定程度上,還上升為法律。其中的許多文件,不僅對中國歷史產(chǎn)生重要影響,還能夠幫助我們深刻了解中國歷史,更能透過歷史現(xiàn)象解讀現(xiàn)實。
[1] (西漢)司馬遷.史記[M].北京:中華書局,1982.
[2] (東漢)蔡邕.獨斷[M]//四庫全書(第850冊).影印文淵閣本.
[3] (東漢)班固,撰.顏師古,注.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1962.
[4] 陳致平.中華通史(第2卷)[M].廣州:花城出版社,1996.
[5] 劉建軍.古代中國政治制度十六講[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6] (東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M].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6.
[7] 王云五.禮記今注今譯[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1.
[8] 楊伯峻,楊逢彬,注譯.論語譯注[M].長沙:岳麓書社,2000.
[9] (清)王夫之.讀四書大全說(卷四)[M].北京:中華書局,1975.
[10] 楊伯峻.春秋左傳注[M].北京:中華書局,1981.
On the Political Tradition of Ancient Chin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mperor Gaozu's Imperial Edicts in Han Dynasty
QIN Xiao
( Graduate School,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Beijing 102488, China )
This paper aims to study the form, thought and content of the imperial edicts represented by Emperor Gaozu, Liu Bang in Han Dynasty. Combined with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it also studies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Emperor Gaozu's imperial edicts and the political tradition of ancient China. First, Emperor Gaozu's imperial edicts reflect the formation of open political environment represented by election system. Second, they lay political foundation for the replacement from traditional “l(fā)aw-rule oriented” ruling to “rite-rule oriented” ruling. Third, they provide political practice for the strengthening of centralization. Finally, they provide system premise for reinforcing feudal bureaucratic thoughts.
Imperial edict, Political tradition, Rite-rule, Feudalism
I206.2/K206.5
A
1673-9639 (2015) 02-0062-04
(責任編輯 郭玲珍)(責任校對 白俊騫)(英文編輯 韋琴紅)
2014-09-17
秦 瀟(1977-),女,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中國古典文獻專業(yè)2012級在讀博士研究生,河南省三門峽市湖濱區(qū)人民政府辦公室工作人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