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東升
(呼倫貝爾學院,內蒙古 呼倫貝爾 021008)
《白鯨》生動講述了裴廓德號捕鯨船船長亞哈帶領全體船員瘋狂地捕殺白鯨莫比·迪克,除以實瑪利外,最終全部同歸于盡的故事。本文試以對《白鯨》不同的生態(tài)表現(xiàn)的分析,來解讀作者麥爾維爾的生態(tài)倫理困惑。
人類中心主義將自然當做是人類掠奪、剝削、征服的對象,與自然完全對立起來。
《白鯨》中的亞哈船長由于在捕鯨征程中被白鯨莫比·迪克咬斷了一條腿,從此他懷著復仇之心,不惜犧牲全船人的性命追殺白鯨莫比·迪克,成為一個人類中心主義的偏執(zhí)狂。作為人類的代表,他對自然完全是一種敵視。
大副斯達巴克對待自然的態(tài)度相對理性,深知捕鯨只是一種謀生的手段,一種職業(yè),風險在所難免,這是值得肯定的。但另一方面,斯達巴克的這種理性仍然是以人類為中心的。他不盲目追捕白鯨,并不是出于對于自然的保護,而是看重捕鯨的經濟利益和價值。他將人類駕于自然之上,認為自然就是為人類所用、為人類服務的。
生態(tài)中心平等認為人類與自然存在一種生態(tài)平衡,是平等的關系,相互依存、相互作用,這就是生態(tài)中心意識。
以實瑪利對自然進行了觀察和探索,他將大海作為洗滌心靈的“信念的綠洲”,對于鯨魚的描寫表現(xiàn)出欣賞、喜愛的情感。從多維度的視角審視人與自然的關系,尋求人與自然關系的平衡點,提升了自然生命的價值,認識到人與自然的息息相關,人與自然是平等的。
白鯨莫比·迪克作為大自然的代表,它具有堅強的生命力:鐵叉對它毫無傷害,身上插滿了鐵槍頭卻還能安然無恙地游來游去;對于人類的不斷侵犯,是寬容和理解的,它雖然讓捕鯨船員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傷害,但捕鯨工作本來就存在風險,莫比·迪克的反擊是出于動物的本能。
大海是整個生態(tài)系統(tǒng)的代表,人和鯨共同生活在這里,同樣享受著大海的包容和疼愛,海洋生命生活的環(huán)境和諧、穩(wěn)定、有序,隨時警告和告誡人類和海洋生物要和諧共存。
麥爾維爾生活在美國資本主義高速發(fā)展時期,國家日益強大起來。這個時期的科學技術飛速發(fā)展,使得人們征服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大大加強。自然成為人類的征服對象,人類忘記了對自然的敬畏,反而開始肆意妄為地掠奪自然,破壞了人類與自然的和諧共處。
超驗主義在麥爾維爾所處時代產生并發(fā)展起來,代表人物有愛默生、梭羅等。超驗主義主張人類要接近自然、熱愛自然,在自然中可以尋求到精神的啟迪,所以要正確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減少對自然的破壞。
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麥爾維爾產生了早期的生態(tài)意識,但他的思想卻表現(xiàn)出生態(tài)倫理的困惑。
人道主義提倡關懷人、愛護人、尊重人,做到以人為本、以人為中心?!栋做L》描寫了裴廓德號捕鯨船在其船長亞哈的領導下捕鯨的故事,刻畫了一個個生動的捕鯨者形象,將捕鯨者艱苦而充滿生命危險的工作和海上生活處境暴露無疑。貫穿作品始終的是一種對人類命運的深沉的憂患和對弱者的深刻的同情,處處閃耀著人道主義思想的光芒。
麥爾維爾在小說中給了船長亞哈多次放棄追逐白鯨以回歸正途的機會,但是都被他拒絕了。作者不惜筆墨描述了捕鯨工人的繁重勞動、艱辛的生活和捕鯨工作的巨大危險,表現(xiàn)了他對捕鯨船船員們的無限同情和關懷。對于那些備受壓迫的黑人、印第安人,作者也表現(xiàn)出了同情和贊美。
對捕鯨工人悲慘的工作和生活的描述,對亞哈的屢次勸誡,對異族的同情,表明了麥爾維爾的人道主義思想,進而促使他產生了生態(tài)意識——主張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
麥爾維爾生長在加爾文教家庭環(huán)境里,由于家庭的熏陶和影響,相信上帝無所不能。在白鯨中,以實瑪利自稱是一個忠誠的基督徒,實際上是作者的自白。麥爾維爾相信人的一切活動都只是在執(zhí)行無所不在的上帝的旨意,因而他對于基督教所宣揚的宿命論、博愛等等道德規(guī)范深信不疑。
但是,現(xiàn)實生活的真實情況又動搖著他的信仰,使他對基督教提出了各種懷疑。他被迫放棄學業(yè),從事各種各樣的艱苦工作,還在捕鯨船上做過捕鯨工人。他的這些工作經歷使他能從社會的最底層審視和思考問題,并這個過程中對基督教提出了質疑。他看到他周圍的人們都是在私欲的驅動下生活。因此,他得出這樣一個結論:“人的宗教信仰是一碼事,這個世界卻是另一碼事?!?/p>
基督教認為自己的宗教是最偉大的宗教,對自己以外的宗教蔑視、排斥,視其為異教。麥爾維爾通過對比基督教徒和異教徒,深刻地批評了基督教的這種錯誤觀點。麥爾維爾認為,基督教徒麻木不仁,為了私欲不擇手段。而他眼中的異教徒魁魁格平易近人、見義勇為,具有高尚的人格。麥爾維爾通過這種對比,對基督教的優(yōu)越產生了懷疑,認為宗教并不能決定一個人的真正價值。
麥爾維爾的宗教觀在《白鯨》中的體現(xiàn)是既忠誠于宗教,又反叛宗教,這正體現(xiàn)出他對自然(神)的敬畏,強調人的力量的渺小,同時他的反叛又體現(xiàn)出人可以對抗自然,甚至征服自然。通過他的宗教矛盾觀,不難看出麥爾維爾對于人與自然關系的深刻思考,超前預示了人與自然應和諧共存。
《白鯨》中的主要人物麥爾維爾直接用圣經中的名字來命名,他要說明上帝的無所不能,人類不能違背上帝的旨意。小說一開始就交代了裴廓德號及其船員的悲慘下場。正如以實瑪利所說的,“為了搜索那條一定會毀滅他們的東西,他們可還那么想拼命穿過那無垠的大海!”船員們的命運不是掌握在自己手里,無法改變自己的命運。
《白鯨》中的主要人物的結局與圣經中的原型如出一轍。在麥爾維爾看來,人根本不可能改變自己的命運,人類唯一可以做的就是去聽從命運的安排。裴闊德號的命運是沉沒,亞哈雖驍勇善戰(zhàn),但他的死亡,以實瑪利的幸存,除以實瑪利外的全體船員葬身大海都是命運的安排,作者將他們送到了各自的歸宿。所有這些都體現(xiàn)出作者的宿命論思想。
透過作者的宿命論思想,作者告訴人們人與自然的對抗及人對自然的過度開采掠奪,勢必將人類置于自我滅亡的道路上。如果人類不去重新審視和思考自己的行為,裴廓德號的結局就是人類的宿命。
隨著世界各國自然環(huán)境保護運動的不斷發(fā)展,生態(tài)倫理學應運而生,其研究的重點是自然界的價值和權利,從而探尋出人與自然正確相處的途徑。
麥爾維爾看到,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中,不僅有和諧,也有對抗?!栋做L》中亞哈在同白鯨莫比·迪克的斗爭中,體現(xiàn)了敵視一切自然的人類中心主義;斯達巴克以大鯨的經濟價值作為追求的目標,體現(xiàn)了人類高于自然,自然為人類所用的人類中心主義;以實瑪利對動物界的寬容、喜愛,莫比·迪克對人類的寬容、理解,大海生物的和諧共處,體現(xiàn)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tài)中心平等意識?!栋做L》中以亞哈為代表的自然征服者和以以實瑪利為代表的自然探索者以各自的方式傳達了作者互相矛盾的生態(tài)倫理觀。
麥爾維爾通過裴廓德號的沉沒說明了,資本主義社會的擴張式的生產方式導致了對自然的無限掠奪;通過亞哈的死亡,深刻揭露了人的欲望的膨脹;通過以實瑪利的海上經歷表明了人類只有放棄對自然的瘋狂掠奪,與自然和平共處,才能擺脫自然的愈演愈烈的報復。麥爾維爾從心靈深處抵抗人類中心主義生態(tài)觀,認為人與自然之間應該建立和諧統(tǒng)一的關系。
亞哈船長與白鯨莫比·迪克的矛盾象征著人與自然的沖突。亞哈是一個人類中心主義的偏執(zhí)狂,為維護自己的主宰地位不被莫比·迪克侵犯,為報一己私仇,殘忍地、瘋狂地捕殺莫比·迪克。大副斯達巴克相對于亞哈來說存在一定的理性,但他以侵略、掠奪自然,捕殺鯨魚,獲取鯨油,賺取經濟利益為目的。
對于人類殘忍、無度的追擊和捕殺,莫比·迪克展開了報復。它咬掉了亞哈的一條腿,使其他捕鯨船上的人遭受到不同程度的傷害,撞翻了裴廓德號,除以實瑪利外,其余人全部葬身海底。
人類對于莫比·迪克的行為,體現(xiàn)了人類對自然殘酷、無情的一面,莫比·迪克回報給人類的也必然是殊死的反抗和報復。
《白鯨》中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體現(xiàn)在以實瑪利對于自然的態(tài)度和行為中。以實瑪利出海是為了擺脫陸地上世俗的困擾,是想“消愁解悶”;從他對于鯨類的研究可看出其對于大鯨的喜愛之情,特別是對于白鯨莫比·迪克的長時間的研究和了解,他開始積極審視亞哈對于莫比·迪克的仇恨,他將白鯨人格化了,對大鯨充滿了同情和敬畏,甚至對自己捕殺白鯨的行為感到厭惡和愧疚,這為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關系增添了一抹亮色;莫比·迪克撞翻裴廓德號,全船船員唯有以實瑪利生還,戲劇性的生還還為故事染上了神秘色彩,使人們更加深思人與自然的關系。
人與自然是相互依存的關系,都是生態(tài)系統(tǒng)的重要組成部分。自然的存在具有客觀必然性,它有自身的規(guī)律,是人類生存與發(fā)展的前提。人類只是生態(tài)系統(tǒng)中的一個組成部分,既不在自然之上,也不在自然之下,人類要重新認識人在生態(tài)系統(tǒng)中的位置及人與自然的關系。人與自然應該是互相尊重、互為補充的關系,人類應該摒棄人類中心主義價值觀,從生態(tài)整體主義出發(fā),尊重自然、善待自然。以實瑪利最后神秘地生還,直接地反映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雙贏。
[1]汪義群.論《白鯨》中的人道主義思想——紀念麥爾維爾逝世 100周年[J].外國文學研究,1999(4).
[2]曹琳.《白鯨》中的倫理思想沖突[J].遼寧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3).
[3]赫爾曼·麥爾維爾.白鯨——莫比·迪克[M].曹庸,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