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志軒
(扶風縣國土資源局,陜西 扶風 722200)
?
淺析做人的四種境界
劉志軒
(扶風縣國土資源局,陜西 扶風 722200)
摘要:社會是人的社會,如何與群中的人相處,就成為一種做人的境界。筆者認為在建設(shè)和諧社會、法治社會、實現(xiàn)中國夢的今天,不僅要認真貫徹落實道德綱要,認真樹立榮辱觀,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而且更重要的還要唱好良心、理性、道德、法律四步曲,實現(xiàn)做人的四種境界。
關(guān)鍵詞:良心; 理性; 道德; 法治; 境界
常言道:物以類聚,人以群分。人是社會的人,人的存在是以群的狀態(tài)來實現(xiàn)。因此,如何與群中的人相處,就成為一種做人的境界。筆者認為在建設(shè)法治社會、實現(xiàn)中國夢的今天,不僅要認真貫徹落實道德綱要,牢固樹立榮辱觀,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而且更重要的還要唱好良心、理性、道德、法律四步曲,實現(xiàn)做人的四種境界。
1理清良心概念,明確是非標準,做有良心之人
1.1“良心”概念的解讀
“良心”二字是人們最熟悉的兩個字眼,經(jīng)常聽到這樣的說法“某人沒有良心”、“某人昧了良心”、“某人壞了良心”等等,那么,良心到底是什么?其實,良心并不是人們所理解的以恩報恩,以德報德,因為報恩報德意識只是良心的一個范疇,不是良心的概念。良心,即人的“利他心,是人的引發(fā)利他行為或考慮他人利益的行為的需要、欲望、沖動、情感”①,是一種人的感性思維機制。他也是人“出自內(nèi)心深處對是非的正確認識。”良心是靈魂的忠誠的捍衛(wèi)者,它捍衛(wèi)靈魂的純潔,良心稍微打個盹,靈魂就會變質(zhì)。人的良心的天平一旦傾斜,就只能借用法律的天平去校正。良心也是人類最忠實、最可靠的朋友,又是人生旅程中必不可少的向?qū)?,人如果不按良心采取行動,或不讓良心承擔人生向?qū)?,他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是誤入岐途,就是抱憾終生。
1.2“良心”的人生意義
良心常會遇到四大殺手的致命威脅,稱之為酒、色、財、氣。因為酒可催人興奮,亢進忘形,比如酒后狂言,借酒滋事等。據(jù)有關(guān)材料證實,犯罪分子有25%與飲酒有關(guān),交通肇事有40%與飲酒有關(guān)。色可使人神魂顛倒,意志消沉,根據(jù)有關(guān)媒體報道,腐敗大案要案有90%與色情有關(guān)。財可令人利欲熏心,鬼迷心竅,比如偷盜、詐騙、搶劫等。氣可使人怒火燒心,理智失控。比如人身侮辱、打架斗毆、報復(fù)殺人等……縱觀所有的犯罪分子,都是因為法律昧了良心,壞了良心,使良心的天平嚴重失去平衡,進而才觸犯了刑律。
在日常生活中,有人問:怎樣才能使良心處于平衡狀態(tài)呢?筆者認為有四點:一是無論何時何地,境況如何惡劣,生活如何艱難,千萬不能產(chǎn)生錯誤的思想和認識。生活的經(jīng)驗告訴人們:想問題的方法不對,人會越活越累,路會越走越窄。因為正確的思想和認識可以令人向上,催人奮發(fā),而錯誤的思想和認識常常使人情緒緊張,甚至精神崩潰。而一切錯誤的思想和認識都是以違背良心而形成的。二是牢記做人準則,莫讓良心不安。只要自己的良心每時每刻不受譴責,行為即可每時每刻不至于偏離正軌。良心一旦不安起來,那就預(yù)示著自己的行為已經(jīng)越軌了。如果越軌后良心再不做出任何反映,那么觸犯刑律的可能性將會成倍的增加。三要學會換位思考。凡事打個顛倒考慮,良心天平才容易平衡,這樣才不至于做出損人利已的事來。判斷一個人是否成熟,不在于他的年齡的大小,而在于他凡事能否站在對方的立場上,把自己的角度同對方的角度統(tǒng)一起來考慮問題,這就叫換位思考。四要明確良心價碼。良心猶如佛指舍利,價值連城,珍貴得難以標出它的精確價碼。但它常以負數(shù)的形式在社會上流通,而且表現(xiàn)出的負值越大,人品越壞。比如往干糧之中摻水,以求量多價高,那么良心的精確值就等于:糧價×水重。
2明辨理性內(nèi)涵,增強自控能力,做有理性之人
2.1理性的基本內(nèi)涵
關(guān)于理性的基本內(nèi)涵是什么,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表示:“只能意會,不能言傳?!逼鋵?,理性一詞作為一個哲學概念,有著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內(nèi)涵,西方的法學就是建立在對理性的認知基礎(chǔ)之上的。西方哲學的理性概念有極其豐富的內(nèi)涵,“首先是指人們憑借邏輯推理認識事物本質(zhì)、獲得客觀真理的能力和活動”②,其基本內(nèi)涵“包括三個基本規(guī)定:(1)理性是人特有的一種能力和行為方式;(2)理性不同于感知,而是對事物本質(zhì)的規(guī)律的把握;(3)理性是合乎人類本質(zhì)和內(nèi)在目的的合理行為選擇。因此,所謂理性,就是人所特有的一種性質(zhì)和能力,是建立在人的理智和思維基礎(chǔ)上的主體合規(guī)律性與合目的性的認知方式和行為方式;③如果說良心是出自內(nèi)心深處對是非的正確認識,那么,理性則是辨別是非利害關(guān)系以及控制自身行為的一種能力。這種能力充當了良心的最忠實的朋友,一個人的良心昏迷時,他的理性會立即振作起來,“增強自控能力,且莫輕易妄為?!本褪抢硇韵蛄夹陌l(fā)出的警告,人若習慣性的不聽理性的警告,人性將會面臨兩種抉擇:不是被邪惡扭曲,就是被獸性同化。判斷一個人是否有力量的標準不僅僅在于他的體質(zhì),更重要的在于他有無比堅強的自控力,也就是他的理性力。因為一切愚蠢的行為,都是理性窒息之后的產(chǎn)物,人的理性來源于閱歷、學識、修養(yǎng)。閱歷越深,學識越廣,修養(yǎng)越高的人理性越強,反之,則會越差。
2.2理性的四大殺手
理性是人的一種辨別是非的能力,但是這種能力也是會受到制約和影響的,一般而言有四種情形:一曰生氣。生氣是理性失控的前兆,人一旦生氣時,理性力便開始萎縮,所以說生氣是吹滅理性之火的風,有人最愛生氣,導致的結(jié)果是脾氣爆躁,而爆躁一次,對自己的傷害往往等于發(fā)十次高燒。二曰憤怒。憤怒之下,理性全失。人在憤怒之時,理性的火苗便會被失控的感情湮滅。因此,很多不可換回的后果皆源于憤怒,所以憤怒常以愚蠢開始,最后都以后悔告終,因為憤怒的最終結(jié)果只有兩點——不是傷害別人就是傷害自己。它有時像用巴掌狠搧爬在耳邊挑釁的蚊子,自己摑自己的耳光。有時又像人們反用彈弓,雖描準別人,卻中傷了自己。當然,這是指血氣之怒而言。血氣之怒不可有,義理之怒不可無 。為正義而發(fā)怒,卻恰恰能體現(xiàn)人的品質(zhì)。三曰管不住舌頭。舌頭總和思維在賽跑。很多問題在頭腦還沒有得到足夠的佐證時,舌頭就把它播出去了,于是便有了造謠誹謗、挑撥離間、捕風捉影等等不實之詞,所以便有了舌簧如刀的稱謂,因此控制舌頭功能,便成了增強理性的重要措施之一。為此,希望人們永遠記?。汗茏∩囝^,算一種高尚。四曰無力抵制誘惑。當金錢、權(quán)力、美色以及各種不健康的嗜好向自己發(fā)起進攻時,理性力極易衰退。所以,抵制各種誘惑則成為戰(zhàn)勝自己的重要標志,也是增強理性的有效辦法。
理性給予人們智慧,也給予人們能力,在明辨理性內(nèi)涵之基礎(chǔ)上,增強自制力,做有思想、有智慧之人。
3理解道德實質(zhì),嚴格自約自律,做有道德之人
3.1理解道德的實質(zhì)
所謂道德,是規(guī)范自身行為的一桿標尺,是做人的準則。道德的實質(zhì)主要是涉及人們?nèi)粘I钪械娜穗H關(guān)系、人與社會之間的關(guān)系以及行為準則,這種關(guān)系準則依賴于個人良心和理性,其主要作用是調(diào)節(jié)一般人際關(guān)系的是非善惡問題。一個道德修養(yǎng)較高的人,他必然會知榮知恥并時時處處自覺地規(guī)范自身的行為,所以也就知道那些話應(yīng)當說,那些事應(yīng)當做,更明白什么時候應(yīng)當歡呼,什么時候應(yīng)當詛咒的道理。
3.2制約道德的四大元兇
一是不正當?shù)墨@利。比如貪贓枉法,權(quán)錢交易,坑蒙拐騙,盜竊、搶劫等。指出這一點的原因在于,讓人們樹立這樣的是非觀:判斷一個人是否有能耐,不在于它擁有多少財富而在于他擁有財富的方式是否正確。如果他把獲得財富的方式界定在法律和政策規(guī)定的范疇之外,獲得的財富越多,這個人的道德品質(zhì)就越壞。二是恥辱感淡化。人的恥辱感一旦淡化,無恥行為之量必然會形成遞增態(tài)勢,而且很可能披起合法外衣,戴上美學面紗,去堂而皇之的侵害社會。比如行無恥——行為不規(guī),違法亂紀:言無恥——語言粗俗,不堪入耳;業(yè)無恥——從業(yè)無德,不講道義;權(quán)無恥——以權(quán)謀私,從中漁利等等。三是超越公眾認可的道德標準。隨著社會生活的多元化和觀念的多元化,有些人喜歡標新立異,作出一些超常的行為,比如在公眾場合拍攝裸體照,在公眾場合作出不雅的舉動等等。四是無視自尊。對別人不尊重自己大動肝火,對自己不尊重自己卻無動于衷。
社會的基礎(chǔ)是道德,而道德的基礎(chǔ)則是愛,因為真正的道德是逾越于人們自己的本性,又融于別人思想,行為或人格中的美,只有具備了這種美,才會具有真正的道德心,才會對人,對社會產(chǎn)生一種忠誠的愛。愛還是一種責任,它包含著犧牲,也象征著奉獻。人如果不主動承擔愛的責任,不愿施予,只想榨取愛的回報,這種道德絕對不是高尚的。
總之,愛是人與生懼來即便擁有且源自內(nèi)心的無盡的能量,要使其發(fā)揮最大力量,卻要經(jīng)過艱苦的練習過程,這就要求人們必須首先學會“看好的一面”的能力,找到值得去愛的重點,這個練習的過程就是淘冶道德情操的過程。當一個人能經(jīng)常以愛的心態(tài)去對待任何事物,那就能看到美好,善良、有益的方面,就能將所感受到的熱情積極轉(zhuǎn)換成真誠的愛,再通過語言、文字、行為和表情傳遞出來時,他就會變成一個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變成一個知榮知恥,道德品位較高的人。
4增強法治觀念,且莫輕易越軌,做有法治思想之人
4.1法治的基本觀念
法律是國家以強力規(guī)范人的行為準則的鐵的條律,是國家意志的體現(xiàn)。任何人如果不按法律的準則做事做人,不僅會嚴重的違反道德規(guī)范,危及社會和他人利益,而且也必然會受到法律的懲罰。法治觀念就是要求人們遵法守紀,按法辦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牢固樹立法律是社會生活中最大、最高的行為規(guī)范和準則。
法國文學家雨果曾說:“普遍的道德是社會的基礎(chǔ),普遍的良心是法律的基礎(chǔ)”。法治是良心、理性和道德規(guī)范的最高體現(xiàn),是社會秩序最強有力的保障。因此,人們只要按照法治的是非標準處事,也就是時時處處不違背良心,他就不會超越社會道德準則,因而就不會觸犯國法,就是一個合格的公民。
4.2法治的基本要求
法律雖然是威嚴的,嚴謹?shù)?,但它也是順?yīng)人情的,它是維護社會秩序的一個重要方面,除此之外,另一個方面更多的還是要提高人的道德水準,靠自覺自律和人們之間的相互監(jiān)督、相互提示來規(guī)范和協(xié)調(diào)人們之間的相互關(guān)系,否則,再完備的法律,在那些道德低下、又精通法律之人的面前仍然是有空子可鉆的。比如個別法官和律師的犯罪,又比如所有冤假錯案的形成,無一不予法官和律師脫離干系。
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曾說:人在最完美的時候,是動物中的佼佼者,當他與正義和法律隔絕之后,他就會變成動物中最壞的東西。由此可知,要想維護道德準則,走向成功的人生,必須認真學習法律知識,不僅要牢記法律條文,更重要的還必須弄通法理,既不侵害別人,又可用法律保護自己。
根據(jù)以上的闡述可以得知:良心,是做人的前提,它決定著人的本質(zhì),讓人有一個明確的辨別是非的判斷標準。理性,是做人的條件,它控制著人的行為,讓人能自覺自律而不妄為;道德,是做人的基礎(chǔ),讓人知道羞辱而不能越軌:法律,是做人的保障,它約束人的行為,使人害怕懲罰而不敢犯罪。
如果說普遍的道德是社會的基礎(chǔ),那么,道德的基礎(chǔ)則是真誠的愛;如果說普遍的良心是法律的基礎(chǔ),那么,良心的基礎(chǔ)就是正確的是非觀;如果說理性的作用是為控制自身行為,那么,平時的修身養(yǎng)性,就是增強理性的有效措施;如果說法律是國家以強硬措施規(guī)范行為的鐵的條律,那么,只要人們按照良心、理性、道德的法則處事永遠就不會受到法律的懲罰。如果把良心、理性、道德、法律比做生命之車的四個輪子,當你馳向人生之道,并為一路順風而得意,為勃勃雄心而自傲的時候要特別當心,如果一個輪子爆胎,這輛全速行駛的生命之車必然會留下傾覆的痕跡。為了讓生命之車安全平穩(wěn)的行駛,樹立做四種人的境界就成了唯一有效的選擇。
參考文獻:
[1]張恒山.法理要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2-3.
[2][法]盧梭著,李常山.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chǔ)[M].北京:商務(wù)印書館,1982:99-100.
[3]李建華.法治社會中的倫理秩序[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38.
[4]范進學.法律與道德——社會秩序的規(guī)制[M].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11.
Discussion on People's Four Realms
LIU Zhi-xuan
(State Land Resources Bureau of Fufeng County, Fufeng, Shaanxi 722200, China)
Abstract:Society is a society of people, how to get together with people has become one's realm. In nowadays, to fulfill the construction of a harmonious society, we should not only implement moral regulation, persist in socialist core value, but achieve people's four realms, i.e. conscience, reason, morality and rule of law.
Key words:conscience; reason; morality; rule of law; realm
中圖分類號:C91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9131(2015)01-0072-03
作者簡介:劉志軒(1945-),男,陜西扶風縣人,楊凌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思想政治客座教授,長期從事“三觀”教育的研究工作。
收稿日期:2014-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