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祖鴻
(1. 羅定職業(yè)技術學院;2.云浮市南江文化研究中心,廣東 羅定 527200)
南江流域古建筑既有與廣東其他地區(qū)建筑的共同之處,也有與其他地區(qū)建筑顯著不同的特點,集中體現著當地人民的生態(tài)自然觀、價值觀念和倫理道德觀念。由于獨特的地理及人文環(huán)境,南江古建筑在結構布局、建筑材料、建筑工藝、裝飾藝術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從現有的文獻資料來看,現階段相關的資料基本上是對南江流域古建筑進行梳理與介紹,學術意義的研究尚處于探索階段。這種現象與南江流域古建筑極高的藝術價值、學術價值明顯處于不對等狀態(tài),因此有必要在梳理現有研究成果的基礎上開展進一步開展與之相關的文化價值、保護與開發(fā)利用研究。
嚴格的來說,現有的成果多數還談不上對南江流域古建筑的學術研究,僅停留于對古建筑基本情況的介紹或感性的情感體悟,只有少部分成果能在一定程度上分析這些古建筑在布局、與環(huán)境的關系、建筑材料以及裝飾藝術上的一些特征。但這些成果對于開展對南江流域古建筑的進一步研究起著礎性的作用,有重大的參考價值,對他們進行梳理的必要性毋庸置疑。從各自的切入點來看,現有研究成果主要有以下一些類別:
此類文獻最為豐富,早期的有清康熙《羅定州志·卷十·古跡》中對舊儒學(學宮)、古道場(龍龕巖)、飛來廟、高力士宅等古建筑從地理位置、始建年代及與之相關的傳說都進行了較為詳細的介紹[1](引者注——除學宮、龍龕巖尚在,余皆不存)。清道光《東安縣志·卷一·輿圖》中載有學宮的布局簡圖,詳細地標注學宮內各建筑的名稱和各自所在的位置,另有守府圖、武廟簡圖各一幅[2](538-539),《卷一·學?!吩敿毜赜浭隽藢W宮、供奉的先賢名錄及學宮的附屬產業(yè)及相關大事[2](548-554),《卷二·壇廟》介紹了社稷壇、風云雷雨山川壇、墻牌坊、長春寺、城隍廟、文昌宮、關帝廟等壇廟地位置和歷史[2](555),此外其《卷四·外紀·寺觀》介紹北樓、文武二帝樓、東岳樓、歸一庵、天后宮、六祖庵等建筑的所在、建筑年代等[2](614-615)。民國《羅定志·卷一·輿圖》中載有圣廟(學宮)、考棚、青莪書院、德晟祠平面圖各一幅,不但標注各建筑的朝向和圖與實物的比例,而且詳細地標注了這些建筑的內部構成名稱和位置[3](245-246),《卷二·學宮》記錄了非常詳細的學宮變遷史,介紹了學宮的建筑構成、供奉的先賢的詳細名單、相關的歷史背景和重大事件,附記了文昌書院、羅陽書院、瀧水書院、羅西書院、青莪書院等義學的地理位置、始建年份等;《卷二·壇廟》介紹了先農壇、歷壇、忠義孝弟祠、大中祠、太保廟、華佗廟、龍母廟、仙姑廟等壇廟的地理位置及歷史變遷[3](298-301),《卷二·古跡》中記載了龍龕道場、梁陳法念宅、唐陳龍樹宅、明潭壽海宅、雙龍勝慨亭、望云亭、劉仙姑祠的位置及始建年代[3](304-306),《卷二·寺觀》收錄了開元寺、普陀山寺、圓通庵、蓮池庵、飛來古廟、銅佛廟等寺廟[3](306-307)。民國《西寧縣志·卷六·營建二》介紹了社稷壇、先農壇、關帝廟、文武二帝廟、文昌宮、藥王廟、龍母廟、羅旁水月宮、張公廟、盤古廟、中華基督教約老會等壇廟的位置及歷史[4],另有其他建筑基本如前述東安志、羅定志所載,只是位置、規(guī)模不盡相同。后世所修地方志幾沿前制,大體相似,此處不贅引。
今人介紹南江流域古建筑的文字也甚為豐富,張富文在其《南江文化縱橫》第三章第二節(jié)中介紹了郁南張公廟、天后宮、盤古廟等古廟的基本情況以及與這些廟宇相關的民俗風情,還介紹了蘭寨林氏宗祠、大灣古建筑群、光二(儀)大屋等極具南江流域特色的古民居建筑的基本概貌,甚至還對這些建筑內部的構成作了比較詳細的介紹[5]?!稙{水尋源》中介紹了羅定學宮、青莪書院、彭家祠、譚御史祠等書院祠堂,還介紹了梁家莊園、大垌八角樓、馬蘭大屋、倒流榜民居群、藍村九座屋等民居建筑和建筑群,主要介紹它們的規(guī)模、地理位置、年代等基本信息并配有精美彩圖[6]。陸琦著《廣府民居》中專門對郁南光二大屋的布局、結構和特點作為較為詳細的介紹[7]。陳周起,賴淑華任執(zhí)行主編的《走進古村落·粵西卷》對南江流域的郁南大灣五星村和云城腰古水東村的的基本情況進行介紹,并著重介紹了這些村落中重點的建筑如峻峰李公祠、祺波大屋、程氏宗祠等[8]。政協云浮市委員會于2011年編撰的《云浮古跡》(內部資料)分門別類地對區(qū)域內的古屋古村、寺廟祠堂、古橋老井等進行介紹,全書以500多幅珍貴的照片為基礎,充分?!对聘∪請蟆酚?010年5月至2011年3月的《云浮古跡尋蹤系列報》(含古民居,古寺、古祠、古廟,古學宮、古書院,古城遺址等系列)較為全方位地對南江流域現存的古建筑進行了梳理,并形成近20篇共計數萬字的圖文并茂的報道(可參見南江文化網站文化旅游欄集中收錄的相關文章:http://www.nrwh.org)。另有些人較為零散地通過報紙雜志等媒體推介南江流域的古建筑,《南方日報》《羊城晚報》、《云浮日報》、《今日羅定》等媒體刊載了多篇介紹南江流域古建筑的文章,如《穿越天際的河流》《羅定的古民居》《特色古民居現身蘋塘》等,或從整體或從個體對南江流域古建筑進行介紹和宣傳,同時在當地政府網站上亦有古跡建筑等方面的介紹。
此類多以散文化的筆法表達觀者的態(tài)度和感情,數量不算太多,但一方面能展現南江流域古建筑的風貌,另一方面能看到本地區(qū)的藝術家對這些建筑的深厚感情,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南江古風》一書以攝影、文學的藝術角度對南江流域古民居的杰出代表——大灣古民居進行展示,對其建筑和裝飾藝術進行賞鑒和分析。[9]云浮三大文化叢書的《南江情》一書中收錄多篇感悟南江流域建筑的文章,有羅榮南《觸摸南江流域古建筑藝術之美》、黃美蓮《遺世獨立的梁氏莊園》、李燕媚《光儀大屋》等文章,以梁氏莊園、光儀大屋等代表南江流特色的古建筑為觀照對象,從文學的角度表達了對南江流域古建筑的熱愛,以及面對這些古建筑時的人生感悟[10]。另外《云浮日報》也刊載了一些感悟南江流域古建筑類的文章,如2012年4月21日羅榮南《依山傍水 天人合一——南江流域獨具一格的古建筑及裝飾藝術》極力推崇南江流域古建筑的建筑風格、裝飾藝術及天人合一的思想,2013年5月9日的蘭寨系列文章(《美麗蘭寨》、《神韻蘭寨》等)對古村落蘭寨及蘭寨的建筑贊賞有加。其他亦有本地區(qū)藝術家通過不同的方式展示南江古建筑的魅力,抒發(fā)他們對這家鄉(xiāng)文化的熱愛。
此類文獻僅發(fā)現有陳大遠、李可祥《嶺南流派,南江特色——南江古建筑考察報告》[11]和蘇顯亮、陳志敏、陳大遠《云浮市古建筑考察報告》[12]兩篇,前者以郁南縣宋桂、連灘兩地的古建筑為重點,先后考察了宋桂鎮(zhèn)茆嶺謝氏宗祠、車崗七宅、馬鞍村江氏大宗祠、西壩光儀大屋、竹圍朱屋等民居建筑,認為連灘等地的明清民居大屋有建筑規(guī)模大、平面布局以方塊為主、前后墻與側墻建造高大風火山墻等六大特點,與南江流域其他古建筑一起是最具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藝術寶庫。
《云浮市古建筑考察報告》認為南江流域的古建筑以郁南連灘、大灣,羅定雙東大同和沖表等村落為代表,呈散點分布狀態(tài),各建筑講究風水且基本朝向鄉(xiāng)村的中心,以羅定船步藍村“九座屋”最為突出,是古村落的典范。指出這些古建筑具有很高的歷史、藝術和科學研究價值,同時還指出這些古建筑存在無人管理、隨意拆除或改建、產權不清只用不管等問題,并對云浮市古建筑保護利用提出普查、分級管理等多項建議。
除上述考察報告之外,學術意義上的理論研究為數更是不多,且基本上都是應用研究,著眼于現有古建筑的保護與開發(fā)。已知開公發(fā)表的論文僅王波、伍百軍的《南江古民居旅游開發(fā)淺議》[13]一篇,該文指出南江古民居受地理環(huán)境影響形成了在布局上多以祠堂為中心、南北方向為主軸、圍垅合屋的嶺南梳式布局的特點,建筑設計的封閉與開放的結合統一,裝飾上的繪畫和雕刻圖案精細、生動、持久不變色的特點,并對南江古民居的旅游開發(fā)提出了轉變思想擴大宣傳、整合資源、搭建平臺等建議。
另有劉浪《試論南江歷史建筑文化的風格和特點》、徐子明《保護古民居建筑,承傳南江文化》兩篇刊于《羅定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內部資料)2012年第4期,前者分析了南江建筑的布局特步和建構特征,并分析了南江建筑的風格和景觀文化特征,希望獲得更多人士的關注和重視,后者先分析了羅定古民居的多元文化與南江特色的六個主要表現:開敞的平面布局、因勢而定的建筑朝向、通透的空間布局、穩(wěn)固封閉的結構、講究與大自然的結合、考究的室內外裝飾,并對古民居的保護現狀進行分析,最后對古民居的保護和開發(fā)利用提出了七條建議。
上述文獻類型表明,南江流域的文人學者在南江流域古建筑的研究方面做了大量基礎性的工作,這些工作的開展為今后進一步的研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現有的研究成果有很高的參考價值,相信后續(xù)的研究會將這些成果視為重要的參考來源。不過同時也可以看到,即使如情況介紹的文獻,雖然數量甚為可觀,但似乎系統、集中而詳盡地介紹南江流域古建筑情況的文獻仍是空白,另外學術意義上的南江流域古建筑研究仍處于起步階段,理論研究、保護研究、應用研究等都具有非常廣闊的空間,需要后續(xù)的研究進行不斷的拓展。
南江流域古建筑種類繁多,數量龐大,分布廣且無規(guī)律,因些要對此進行較為系統的田野調查便需要周密的籌劃、細致的安排以及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支持,難度可想而知,但鑒于這些古建筑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藝術價值和科學價值,是本區(qū)域珍貴的文化遺產,就需要對它們進行較為細致、全面而系統的調查。筆者建議可以政府的文化宣傳部門牽頭,實行政府與高校及科研機構合作的方式,充分發(fā)揮政府主導,本地區(qū)高校及科研機構社會服務作用,政府主要起溝通協調作用,解決諸如調查人員如何進入調查地開展調查等問題,高校及科研機構人員負責采集這些古建筑的相關數據、圖片及影像資料,完成調查報告的撰寫并提交給政府,在此過程中實行信息互通、資源共享,共同為保護古建筑文化、保存相關的數據作出自己的貢獻。
南江流域古建筑具有很高的建筑學、美學、民俗學及文化學的價值,上述研究成果雖有少數涉及到一些,但遠未窮盡,且深度和廣度都有待進一步挖掘,因而在理論研究層面進行拓展的空間還很大。南江古建筑在建筑學、美學、民俗學及文化學等方面的與他域建筑之間的異同、與他域建筑之間的傳承關系及自身獨特的價值尚待發(fā)現;本區(qū)域內不同的個體建筑又呈現出怎樣的個性,這些建筑與南江流域的民俗有什么樣的聯系,體現南江流域人民怎樣的文化心理,體現南江文化精神的哪些層面等等諸多問題懸而未決。這些問題的解決和解答需要本區(qū)域的學者從不同的視角切入,運用不同的理論工具對之進行理論研究。
南江流域的古建筑在歷經風吹雨打和人世的變遷之后,磚木結構為主體的建筑在風雨日曬的侵蝕下易腐爛和破損,包括建筑主體結構在內的建筑部件、裝飾材料的損毀非常嚴重,再加上文化大革命時期的破四舊、追求經濟利益而肆意破壞、人口遷出和不加以修葺和保護等,許多古建筑已蕩然無存了,還有的破損嚴重,真正保存完好的古建筑數量不算太多,那些完好、破損的建筑都需要及時的保護和修繕,雖然一些建筑被收入到各級政府的文物保護名錄中而獲得一些專門的保護資金(如大灣古建筑群被列入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光儀大屋、羅定學宮、青莪書院、羅定彭氏宗祠等被列入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另有部分建筑分別被納入各縣市級保護單位),但大多數古建筑沒有專門的維修資金和保護人員,如何對它們進行保護便是擺在面前的重大課題,需要研究者提供可供參考的建議。與保護相對應的是如何發(fā)揮南江流域古建筑的文化旅游價值和社會經濟價值(甚至可以在開發(fā)利用中更好地去保護這些建筑),讓古建筑重新煥發(fā)出生機,也需要研究者提出切實可行的方案和建議。
古建筑是南江文化的瑰寶,集中體現南江流域人民的生態(tài)自然觀、價值觀念和倫理道德等諸方面的文化心理和精神內涵,對古建筑的研究不僅豐富和深化南江文化的研究與開發(fā),對于了解南江流域乃至廣東地區(qū)人民的精神特質有著重要的作用,學者有必要在現有的成果基礎上開展進一步的研究,希望在不遠的將來南江流域古建筑的研究能有更多更好的成果,也希望這些古建筑充分發(fā)揮其文化旅游價值和經濟價值,為南江流域乃到廣東地區(qū)的經濟文化發(fā)展作出應有的貢獻。
[1][康熙]羅定州志[Z].中國地方志集成廣東府縣志輯50.上海:上海書店,2003:206-209
[2][道光]東安縣志[Z].中國地方志集成廣東府縣志輯48.上海:上海書店,2003.
[3][民國]羅定志[Z].中國地方志集成廣東府縣志輯50.上海:上海書店,2003.
[4][民國]西寧縣志 [Z].中國地方志集成廣東府縣志輯50.上海:上海書店,2003:51-56.
[5]張富文:南江文化縱橫[M].香港: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2008:162-212.
[6]陳宗欣:瀧水尋源[M].廣州:羊城晚報出版社,2011.
[7]陸琦:廣府民居[M].廣州: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2013.
[8]陳周起、賴淑華:走進古村落·粵西卷[M].廣州: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2011.
[9]邱松年、何汪權:南江古風——廣東省郁南縣大灣古民居賞析[M].廣州:南方日報出版社,2006.
[10]吳偉鵬、李堯坤:南江情[M].廣州:南方日報出版社,2012.
[11]陳大遠、李可祥:嶺南流派,南江特色——南江古建筑考察報告[J].廣東文物,1998(2).
[12]蘇顯亮、陳志敏、陳大遠:云浮市古建筑考察報告[J].廣東文物,2004(2).
[13]王波、伍百軍:南江古民居旅游開發(fā)淺議[J].內江科技,2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