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應光 曾虹佳
(西華大學人文學院 四川成都 610039)
·學術動態(tài)·
第二屆中國艾青研究學術峰會暨“艾青與二十世紀中國新詩”學術研討會會議綜述
謝應光 曾虹佳
(西華大學人文學院 四川成都 610039)
2014 年11月15日,第二屆中國艾青研究學術峰會暨“艾青與二十世紀中國新詩”學術研討會在成都召開。30 余位專家學者參加了此次論壇。與會學者圍繞艾青詩歌研究、艾青詩歌理論研究、艾青研究展望三個議題進行了研討,分析了艾青研究已取得的成績,探討了艾青研究的發(fā)展方向和重點。
艾青;詩歌;理論;展望
第二屆中國艾青研究學術峰會暨“艾青與二十世紀中國新詩”學術研討會于2014年11月15日在成都西華大學校本部隆重召開,本次會議由西華大學和浙江金華艾青研究會聯(lián)合主辦。來自京、滬、浙、閩、蘇、皖、川等地的16家科研機構(gòu)與高等院校的30余位專家、學者參加了此次會議。會議共收到論文16篇,先后有21位專家、學者在大會及小組討論中發(fā)言交流。
論壇首先舉行了簡短的開幕式。開幕式由西華大學人文學院院長謝應光教授主持,西華大學副校長王政書教授代表主辦方致辭,浙江省金華市艾青研究會副會長、浙江金華市金義都市新區(qū)管委會副主任金輝先生代表到會嘉賓致辭,東西方藝術家協(xié)會主席婁德平向曉雪、葉錦頒發(fā)艾青研究貢獻獎,婁德平先生向主辦單位西華大學人文學院贈送墨寶。大會還通過了增補謝應光教授為中國艾青研究學術峰會副主席的表決。
開幕式后,楊四平首先介紹了艾青研究現(xiàn)狀,他指出目前學界對艾青的研究多集中在六個方面:一是現(xiàn)當代文學史視野下的艾青研究,重點集中在延安整風、抗戰(zhàn)時期以及解放后等背景下的艾青研究;二是對艾青寫作歷程的研究;三是艾青創(chuàng)作思想研究,特別是關于艾青對人生哲理、生與死、自我主體意識、生命意識等的綜合思考;四是艾青詩學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對艾青詩歌的意象、色彩、格律化,敘事詩,城市詩,完整詩觀、《詩論》等研究上;五是對艾青詩歌文本闡釋的研究,特別是《大堰河——我的保姆》、《我愛這土地》等名篇;六是用比較詩學的眼光研究艾青,一方面是艾青同中國詩人郭沫若、聞一多、馮至、何其芳、馮雪峰等的比較,另一方面是與歐美詩人如波德萊爾、哈代、惠特曼等的比較。同時他也指出當前學界對艾青的研究存在概念混淆的狀況,如對艾青詩歌的散文美追求與艾青詩歌本身呈現(xiàn)出的散文美、艾青敘事詩寫作與艾青敘事詩理論、艾青的完整詩觀與艾青詩歌寫作的整體美感、艾青的譯詩與艾青詩的翻譯等兩者間概念混淆,這些都需要學者進一步辨析。最后他提出艾青詩歌在新世紀的研究有很多值得進一步推動的地方,如:艾青研究史料的挖掘,從文化角度對艾青的研究,跨文化研究,跨文體研究,對艾青詩歌本體的研究等方面都有很大的挖掘空間。
會議先后舉行了兩場主題發(fā)言和一場小組討論。圍繞艾青詩歌研究、艾青詩歌理論研究、艾青研究展望等三個議題,會議進行了深入研討。張繼紅在《都市/鄉(xiāng)村的價值分裂與政治化的單一解讀——艾青詩歌的復雜性闡釋的兩種視角》中提出關閉社會學的視角,而重新進入一個新的艾青。他指出在二、三十年代,艾青價值觀已經(jīng)開始尋找他分裂價值的統(tǒng)一,在都市與鄉(xiāng)村的選擇上他形成兩種價值選擇,他既要逃離又要回歸。另一方面他也認為對艾青詩歌不能簡單地解釋為政治化的單一視角,應該看到其詩歌的獨特性和復雜性。彭建華在《艾青詩歌中的悲哀土地》中指出,艾青詩歌受到比利時法語作家維爾哈倫的影響,并以“土地”意象為例談了艾青詩歌對維爾哈倫詩歌的接受和創(chuàng)新。馬麗在《論艾青詩歌新的母題意象“路”與“橋”》中提出,相比“太陽”與“土地”兩個眾所周知的中心意象,她認為“路”與“橋”更是其詩歌意象和精神的核心?!奥贰迸c“橋”從早期時隱時現(xiàn)地夾雜在詩人以“土地”與“太陽”為意象的詩歌之間,到后期直接作為一種精神力量存在于艾青詩歌中,它將艾青所有詩歌意象統(tǒng)攝一體,實現(xiàn)了更為崇高的生命拯救與永恒。對于建國后艾青的詩歌創(chuàng)作,劉江指出,相較學界一般認為艾青詩歌的突出成就主要在建國前的觀點,他認為建國后艾青詩歌更具有創(chuàng)造精神:建國后艾青詩歌創(chuàng)作符合毛主席《講話》精神,同時又在遵循工農(nóng)兵方向下表達自己的感情,為工農(nóng)兵服務開拓一種新的途徑,增加一條“為人民服務”的新道路。
在艾青詩歌理論研究方面,與會學者提交了諸多相關成果。游友基在《艾青對中國新詩藝術發(fā)展的貢獻》中指出,艾青對中國新詩藝術的發(fā)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他對詩的真善美統(tǒng)一的追求,對詩歌意象美、形象美、意境美的追求,將詩與小說、繪畫、戲劇、哲學元素的融合以及對“詩的散文美”的追求都豐富、充實了他的詩歌美學體系。艾青以他的詩歌創(chuàng)作和詩歌理論建立了新詩的美學體系,同時也注意到了對現(xiàn)代詩學偏弊的修正。潘頌德在《論艾青新詩語言美學觀》中進一步指出,艾青詩歌呈現(xiàn)出新詩的美學風貌,艾青提倡新詩語言純樸、自然、和諧、簡約與明確是吸取了新詩史上新月派、象征派、現(xiàn)代派詩歌的經(jīng)驗教訓后提出來的。就“艾青研究”中社會和學界提出的問題,謝應光在《關于“艾青研究”的幾個問題》中給予了回應。他對關于建立“艾青學”的問題,是否可以研究艾青個人情感生活的問題,“艾青形象”的整體評價問題以及艾青詩歌解放前后質(zhì)量落差的問題談了自己的理解和看法。首先,他認為目前 “艾青研究”的成果并沒有形成完整的能夠自洽的知識體系,艾青作為研究對象給研究者提供的研究空間不夠,所以“艾青學”的建立還需要歷史積淀和歷史檢驗;其次,對“艾青個人情感生活”的研究態(tài)度應該是學術的、科學而嚴謹?shù)?,要明確研究這些材料的目的是為更加深入地了解艾青的文學創(chuàng)作和作者內(nèi)心的真實,對“艾青個人情感生活”的研究不僅僅關乎艾青個人,更是中國詩壇和20世紀世界詩壇關于詩人研究的共同話題;再次,對某些學者用一些“私性材料”就想改變整個“艾青形象”的做法,他認為應該把艾青放在20世紀的中國以及20世紀的中國詩壇來宏觀考察,堅持歷史的態(tài)度,從總體上站在一個認識的高度來評價艾青,應該看到艾青的歷史性貢獻和進步性;最后他談到艾青解放前后的詩歌創(chuàng)作總體質(zhì)量上是存在一定落差的,但這與艾青所處的時代和環(huán)境的變化、艾青年齡增長、情感變化以及對社會認知逐步深入有關,我們應該同情和理解艾青的這種變化,在此基礎上更應該辯證地看待解放前后艾青詩歌的寫作優(yōu)缺點。曹萬生在《艾青與中國現(xiàn)代詩學幾個節(jié)點的關系》中提出,以現(xiàn)代詩學流變史作為觀照,可以見出艾青詩學理論在詩學史上的坐標。他將艾青詩學歸結(jié)為情感(情緒)、意象(形象)、散文美三個關鍵詞,并指出它們在20年代至30年代中同郭沫若的詩歌情緒說、現(xiàn)代意象抒情詩、馮文炳的散文美等的回應以及區(qū)別。王學東在《艾青與<星星>詩刊》中提出,建國后艾青與以《星星》詩刊為中心的四川詩壇有著密切的關系。一方面,新時期以來的《星星》詩刊發(fā)表了艾青一定數(shù)量的詩歌作品以及艾青相關研究論文,塑造出與現(xiàn)代文學中不同的“艾青形象”;另一方面,作為老一輩詩人的艾青,他的精神又滋養(yǎng)了《星星》詩刊的編輯兼詩人,如白航、流沙河、楊牧等,催生了當代詩歌發(fā)展的新力量。李賦先生贊同艾青與《星星》詩壇的關系,但更進一步指出艾青與《綠風》詩刊的關系更為密切,不過目前相關史料缺乏,這也是今后學界可以努力的方向之一。
就艾青研究的展望問題,高永年、劉江、馮晏、魏文文、張建鋒、李點、晏紅、王濤、李賦、魏正山、葉錦、瀟元等在主題發(fā)言和小組討論上都作了精彩發(fā)言。高永年提出對當前學術生態(tài)的擔憂,認為非學術問題對學術起著決定性作用;非學術因素對學術是起著作用的,艾青研究這片肥沃土地不應被污染,并提出研究艾青不應僅從艾青本身出發(fā),更應貼近作者所處的時代、個人成長、心靈等方面研究。李賦等人提出今后的艾青研究可以在艾青史料上進行挖掘,要擴大研究視野。張建鋒等人提出應該站在世界詩歌史上研究艾青的國際地位和影響以及艾青對全人類的貢獻,研究他詩歌中體現(xiàn)的普世性價值和文學的終極關懷。馮晏女士等人更進一步提出艾青研究不能僅從艾青這個點來研究,艾青研究的意義是在全球語境和視野上回顧、觀照我們的歷史,讓我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寫詩,并負擔起文人的責任意識。晏紅認為在現(xiàn)代語言學視野下,艾青研究可能存在另一種風景。
最后,峰會主席葉錦先生對本次論壇進行了總結(jié)。他指出: 這次會議辦得非常成功,出現(xiàn)了許多新觀點和獨特的見解。從1957年艾青研究的第一部專著出版至今,這58年來有關艾青研究的專著和論文有了重大的成就和突破,今天的會議更是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對艾青詩歌創(chuàng)作和詩歌理論研究的深入、對整個艾青研究的發(fā)展必將產(chǎn)生重大的影響并起到積極的作用。
[責任編輯 李秀燕]
The Second Academic Summit Meeting of Ai Qing Research & the Seminar Review of “Ai Qing & China’s 20th Century New Poems”
XIE Ying-guang ZENG Hong-jia
(SchoolofHumanities,XihuaUniversity,Chengdu,Sichuan, 610039,China)
The Second Academic Summit Meeting of Ai Qing Research & the Seminar “Ai Qing & China’s 20th Century New Poems”was held in Chengdu on November 15, 2014. Over thirty experts and scholars participated in the summit. They mainly discussed about the research on Ai Qing’s poems and poetic theories and the research prospect for Ai Qing, analyzed the achievement Ai Qing had made and probed into the direction and focus of Ai Qing research.
Ai Qing; poems; theory; prospect
2014-12-03
謝應光(1964—),男,教授,博士,碩士生導師,西華大學人文學院院長,主要研究方向:中國現(xiàn)代文學與文化。
G127.71
A
1672-8505(2015)02-01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