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論儒家仁愛思想的生態(tài)倫理意蘊及其當代意義

2015-02-25 11:13薛勇民
學習與探索 2015年3期
關鍵詞:仁愛一體天地

薛勇民,馬 蘭

(山西大學 哲學社會學學院,太原 030006)

·當代哲學問題探索·

論儒家仁愛思想的生態(tài)倫理意蘊及其當代意義

薛勇民,馬 蘭

(山西大學 哲學社會學學院,太原 030006)

仁愛思想是儒家倫理文化的核心內容之一。仁愛不僅具有仁民愛物、生生大德、萬物一體的深刻生態(tài)倫理內涵,也具有從人際道德向生態(tài)道德擴展的推理方式、愛有等差的道德遞推原則以及人類價值與自然價值統(tǒng)一的生態(tài)倫理建構邏輯,對當代社會正確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和啟示作用。

仁愛思想;生態(tài)倫理;儒家

仁愛思想是儒家倫理文化的核心內容之一。歷代儒學大師以其對人類社會與大自然的深刻反思,以仁愛思想為基礎表達了儒家成己成物的最高道德理想,賦予仁以普遍意義和價值關懷。本文通過解讀儒家仁愛思想的獨特智慧,深入分析仁愛所具有的仁民愛物、生生大德、萬物一體的生態(tài)倫理內涵,闡釋仁愛從人際道德向生態(tài)道德擴展的推理方式、愛有等差的道德遞推原則,以及人類價值與自然價值統(tǒng)一的生態(tài)倫理建構邏輯,進而挖掘其對當代社會的有益價值資源和理論哲思,以提高人們尊重自然、敬畏生命的道德自覺,促進人的自我生命與天地萬物達成和悅共生。

一、仁愛思想的生態(tài)倫理內涵

儒家哲學以孔子為代表,提出了以“仁”為核心的倫理思想體系。仁愛不僅具有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方面的內容,也具有深層的生態(tài)意蘊。儒家思想主張通過從家族、社會再到自然界的推進方式建立一種普遍和諧的人類理想社會,“這是人與自身、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實現(xiàn)整體和諧的最高境界,也是人的價值的全部實現(xiàn)。”[1]

(一)仁民愛物:仁愛的生態(tài)維度和內在訴求

愛是各種文化倫理體系的普遍原則。儒家推崇仁愛,講究“惻隱之心” ,倡導仁者愛人,這是一種由親情推衍而來的普遍的人類道德情感?!叭收呷艘?,親親為大”(《中庸》),“夫仁者, 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達而達人?!?《論語·雍也》)仁愛的自然基礎就是親親之情,仁愛雖然始于親,卻不終于親,儒家的仁學不僅主張愛人,而且還要愛物??鬃釉?“知者樂水,仁者樂山?!?《論語·雍也》)孟子進一步提出“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孟子·盡心上》)。這一思想把仁的道德關懷范圍從人類擴大到了浩瀚的宇宙萬物,將適用于人類社會的殷殷之愛投向一切生命。由仁民到愛物,是儒家仁學的內在邏輯訴求,這種仁愛的精神始于孔子、成熟于孟子,經過歷代儒學大師的傳承,成為儒家的一個重要思想傳統(tǒng),體現(xiàn)了儒家一貫追求的仁愛生命、善待萬物的崇高博大道德精神。宋明儒家的開山祖師周敦頤以誠說仁,仁是天道之誠的展開方式?!疤煲躁柹f物,以陰成萬物,生,仁也;成,義也。故圣人在上,以陽育萬物,以義正萬民?!盵2]23仁在這里不僅是對人的關愛,更是對自然生命的一種普遍關懷。張載認為,天地之性,就是人性,人與物同出一氣,“乾稱父,坤稱母,予茲藐焉,乃渾然中處。故天地之塞吾其體,天地之帥吾其性。民,吾同胞也;物,吾與也?!盵3]62這一主張將天地看作父母,將人民看作同胞,視萬物為朋友,體現(xiàn)了一種博大宏遠的道德精神。程顥又提出“萬物一體論”的觀點,將道家的“道通為一”和儒家的天理論融合在一起,論證了人與自然的有機統(tǒng)一。認為“醫(yī)書言手足痿痹為不仁,此言最善名狀。仁者天地萬物為一體,莫非己也”[4]65?!胺胚@身來,都在萬物中一例看,大小大快活?!盵4]84王陽明又發(fā)揮了程顥的萬物一體論,將“仁”推及到了瓦石等一切非生命物質,將萬物一體論推致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通過人心,將自然萬物聯(lián)系到了一起,對人的同情從動物至植物進而到了無生命的物質。這里,萬物不再是外在于自己的他物,而是與人休戚與共、血肉相連的一體的一部分。

(二)生生大德: 仁愛的生生之意和道德價值的最終本源

隨著“仁”的對象范圍的不斷擴大,儒家認為對自然萬物價值的評價應該是依賴于其本身所具有的內在價值,而這種價值就是在自然界生生不息的創(chuàng)生過程中產生的。在儒家看來,生就是仁,仁就是生。天地偉大的德性就是生養(yǎng)萬物,哺育萬物,生生不已,讓生命得以代代綿延下去?!叭欢熳鳛橐粋€生生的過程,盡管其不可預測的力量會偶爾破壞其穩(wěn)定而致失衡,但必不致長久迷失。無論如何,天的運作都不會變成一個破壞生命的過程?!盵5]《易傳》提出“天地之大德曰生” ,“生生之謂易”。將天地看成是一個生生不息創(chuàng)生萬物和人類的運行過程,這個“生”具有生養(yǎng)、養(yǎng)育、生長、變化等多方面的意義。宋明理學繼承并發(fā)展了《易傳》的這一思想,將它與仁聯(lián)系起來。周敦頤在《太極圖》中縝密地論述了宇宙的創(chuàng)生過程方式,“無極而太極,太極動而生陽,動極而靜;靜而生陰,靜極復動……”[2]3太極之氣,為混沌之元氣,它本身不具形質,卻為有形質的萬物之最終根源。張載認為,天地之德就是“生物”之心,“大抵言‘天地之心’者,天地之大德曰生,則以生物為本者,乃天地之心也?!盵3]113天的生生之德存在于每一事物,人心能夠體悟到其中的仁,天地的生意和生理即為天地生物之心。理學集大成者朱熹更是從“只是從生意上說仁”,認為 “仁”的意思就是“生生”,“仁是天地之生氣”[6]107,“仁者,心之德,愛之理”[7],“仁者之心,在天地則坱然生物之心,在人則混然愛人利物之心?!盵8]此外,理學家還喜好“觀天地生物氣象”,體悟萬物勃勃生機。周敦頤“窗前草不除”,認為“與自家意思一般”[9]60,野草的生意就如同自己心中的生意一樣,希望它能夠充滿生機地生長下去。大程觀雞雛,張載聽驢鳴,這些動物的狀態(tài)同樣也表現(xiàn)出了盈盈生機。植物雖無知覺,但同樣會有枝繁葉茂、果實之仁、憔悴不堪等生意。所以,在儒家看來, 宇宙生生不息,這是宇宙間必然和普遍性的規(guī)律,人理應順應遵循這一規(guī)律,決不應阻隔生生之機之運行,人與物類不同而根同、形不同而意近,都體現(xiàn)為天地的生生大德,都生存于萬物一體的共同體中。

(三) 萬物一體:仁愛的整體主義生態(tài)倫理本質

人與天地萬物在生命價值上的統(tǒng)一,是儒家道德價值體系的基礎,也是其人文價值觀的出發(fā)點。儒家注重從本體論、心性論、境界論、功夫論等維度表達其博大深遠的“天地萬物一體”思想。本體論方面,無論是以張載為代表的“氣本論”,還是以程朱為代表的“理本論”,抑或是以王陽明為代表的“心本論”,都表達出了“天地萬物一體”是儒家一貫崇尚和追求的天人合一的道德理想境界。心性論方面,儒家強調通過仁愛之心的擴展、天地之心的德性、心之仁本的體認等將人與天地萬物合為一個有機的統(tǒng)一整體?!啊?一體之仁’ 不是浪漫空想, 而是對萬物息息相關的高度體認。而“一體之仁” 作為心的無限知覺, 就植根于我們的天性之中。”[10]王陽明認為,人心能夠從天地生育萬物之理,覺察到人與自然的有機整體聯(lián)系,視天下萬物為一體,并把這種萬物一體推致到了生命本源意義,達到了人與自然萬物的整體生命的統(tǒng)一。他認為:“人心與天地一體,故‘上下與天地同流’”[11]185,因此,“大人之能以天地萬物為一體也,非意之也,其心之仁本若是,其與天地萬物而為一也。豈惟大人,雖小人之心亦莫不然,彼顧自小之耳。是故見孺子之入井,而必有怵惕惻隱之心焉,是其仁之心與孺子而為一體也;孺子猶同類者也,見鳥獸之哀鳴觳觫而必有不忍之心焉,是其仁之與鳥獸而為一體也,鳥獸猶有知覺者也;見草木之摧折而必有憫恤之心焉,是其仁之與草木而為一體也,草木猶有生意者也;見瓦石之毀壞而必有顧惜之心焉,是其仁之與瓦石而為一體也?!盵11]70境界論方面,儒家認為,“天地萬物一體”是一種去“小我”的無私的“大我”理想境界,也是一種拯救社會、救贖萬物的生態(tài)目標與責任。在這種境界中,我之身即是天地萬物,我之意識亦是大我意識:“夫圣人之心以天地萬物為一體,其視天下之人無外內遠近,凡有血氣,皆其昆弟赤子之親,莫不欲安全而教養(yǎng)之,以遂其萬物一體之念?!盵11]132功夫論方面,儒家認為,“天地萬物一體”這種高遠的境界及理想人格的達到,必須通過“克己復禮”“格物致知”“大其心”“致良知”等道德實踐途徑去獲得,要打破自身軀殼和外部世界的隔閡,要具有拯救大眾和萬物的道義擔當,并將自己置于萬物之中從而享受這種人心天地貫通的身心愉悅。

二、仁愛思想的生態(tài)倫理建構邏輯

“儒家以回歸自己為其求道的起點, 但最后必然尋求到人的生命與宇宙生命的關聯(lián)與統(tǒng)一, 導引出天人合一的體驗與意識?!盵12]儒家的仁愛思想既有強調血緣差等的一面,也有“泛愛眾”的普泛性的一面;不僅是普遍的人類之愛,更是仁愛萬物的道德情懷。這種仁愛思想具有獨特的生態(tài)倫理建構邏輯,通過愛心將人與萬物連為一體,使其超越人類社會的藩籬,擴展到無限廣袤的天地萬物, 將人類精神融合到宇宙精神中,從而實現(xiàn)由家庭倫理、社會倫理向生態(tài)倫理的拓展和深化。

(一)人際道德向生態(tài)道德擴展的推理方式

仁作為儒家文化的核心觀念,不僅主張愛人,而且還要愛物,主張把對人類的仁推及至對所有生命甚至所有事物的愛,把對人類社會特有的情感和道德關懷擴展到廣袤的宇宙萬物, 把對人與人的道德關系擴展到非人類動物、植物、無機物。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由人及物,推己及物,類比外推,形成了儒家仁愛的獨特道德關懷方式和推理邏輯,具有深刻的生態(tài)意蘊。與道家、佛家的生態(tài)理念完全不同,這是一種從自我內心的修為出發(fā),通過求善去仁愛萬物的道德情懷。孔子把人的道德態(tài)度當成人的內心感情的自然流露,甚至認為動物也具有與人相似的道德情感,進而可以引出人的良知?!扒鹇勚?刳胎殺夭則麒麟不至郊,竭澤涸漁則蛟龍不合陰陽,覆巢毀卵則鳳凰不翔。何則?君子諱傷其類也。夫鳥獸之于不義尚知辟,而況乎丘哉!”(《史記·孔子世家》)在孔子看來,有靈性的動物如麒麟、蛟龍、鳳凰等尚且對同類的不幸感到悲傷,人類就更應該自覺禁止傷害動物的行為,主動地保護它們。孟子也認為,人人皆有惻隱之心,動物臨死前的顫抖哀鳴,觸動人心,能激發(fā)人類的同情之心。“君子之于禽獸也,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遠庖廚也?!?《孟子·梁惠王上》) 任何一個人看見動物被殺害時的恐懼模樣,都會產生“不忍”之心,這種不忍就是人與動物在情感關系中的一體感通性,這種不忍就是對所有生命的一種體悟和尊重,會使人產生強烈的保護生物的道德意識。儒家這種類比外推、推人及物認為動物與人具有相似情感的心理,對生態(tài)保護產生了深遠影響,昭示人類更應發(fā)自內心地去珍愛萬物、保護生命。

(二)愛有等差的道德遞推原則

儒家仁愛思想將道德的對象和范圍從人類自身擴展到宇宙萬物,在肯定人具有最高價值的同時,也強調要把仁愛關懷推及至物,肯定了無機物、植物、動物在自然的進化鏈上具有高低不同的自身價值?!叭寮覍θf物的愛心是從人類這個中心一層層向外推展并逐次衰減的,在實踐中遇到‘不能兩全’的情況下,儒家主張按照一定的次序做出選擇?!盵13]因此,這種仁愛也是一種以血緣親疏和社會等級關系為中心,由親到疏、由近及遠逐步地由內向外擴展、按價值高低而采取不同程度關心的道德階梯觀念,是一種愛有等差、仁分親疏的價值論和遞推原則?!墩撜Z·鄉(xiāng)黨》記載:“廄焚,子退,曰:‘傷人乎?’不問馬?!笨鬃訂柸瞬粏栺R,表明了孔子視人的生命為最珍貴者, 在人與物之間,人優(yōu)先,這種愛人,就是“泛愛眾,而親仁”(《論語·學而》)。這里,提出了“愛”“親”“仁”三個相互關聯(lián)的概念,這三個概念在儒家學說中具有重要的意義和區(qū)別,并且也代表了仁愛觀念的三個層次。孟子說道:“君子之于物也, 愛之而弗仁;于民也, 仁之而弗親。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孟子·盡心上》)對于“親”“民”“物”這三個不同的對象采取了“親”“仁”“愛”的三種道德關懷方式,在這種層次分明的仁愛觀念中,親親是仁的基礎,仁民是仁的重心,愛物則是仁的最終結果。在宋明理學家看來, 人與自然界中萬物的價值并不等同,人類的價值要高于所有自然物的價值, 并且自然物的價值也具有等級高低的不同;人類社會的秩序也高于自然界的秩序,表現(xiàn)在人具有理性能力,能清晰地認識并運用“仁”之感通性,而物則做不到。程頤認為, 人的價值之所以高于動物的價值, 就在于人具有仁義之性?!熬铀援愑谇莴F者, 以有仁義之性也?!盵9]323朱熹也說:“至于禽獸,亦是此性,只被他形體所拘,生得蔽隔之甚,無可通處?!盵6]58可見,仁愛從對人的義務與對物的義務也具有親疏遠近的區(qū)別,王陽明對此有明確的說明:“禽獸與草木同是愛的,把草木去養(yǎng)禽獸,又忍得。人與禽獸同是愛的,宰禽獸以養(yǎng)親,與供祭祀,燕賓客,心又忍得。至親與路人同是愛的,如簞食豆羹,得則生,不得則死,不能兩全,寧救至親,不救路人,心又忍得。這是道理合該如此。乃至吾身與至親,更不得分別彼此厚薄。蓋以仁民愛物,皆從此出?!盵11]187因此,儒家的仁愛是一種仁分親疏、愛有等差的道德遞推方式,這與道家物無貴賤、佛家萬物平等的生態(tài)倫理是不同的,當然也不同于墨家的兼愛。

(三)人類價值與自然價值的統(tǒng)一

儒家仁愛思想是一種真正地推己及人、由人及物的道德。這種仁愛學說雖然有遠近親疏之別,但又有其普遍性和統(tǒng)一性的內涵。盡管儒家認為人因其道德理性而優(yōu)越于動物,但并不表明人的價值就絕對比其他生命價值高,并不意味著人們可以為了自己的利益而置其他生命的利益于不顧,人與天地萬物在生命價值上是統(tǒng)一的,人類社會與自然界是相互依存的, 天、地、人、物是一體的,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是共生共存、內在統(tǒng)一的。因此,必須將處理人類社會關系的仁愛原則推廣到自然界,對天地萬物施以仁愛精神, 在人與自然中建立起協(xié)同發(fā)展、相互制約的關系。儒家仁愛思想深刻鮮明地體現(xiàn)了儒家人際道德與生態(tài)道德的和諧,人類價值與自然價值的統(tǒng)一,體現(xiàn)了儒家一貫追求的萬物一體、仁愛萬物的至高道德理念和天人和諧的生存境界。《乾卦·文言》說:“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兇。先天而天弗違,后天而奉天時。”理學家們更是汲取了《易經》中的天人合一思想,并吸納道家“道法自然”與佛家“眾生平等”的思想,將仁愛的理念擴展至宇宙萬物,并從哲學宇宙論、價值論和道德論等方面論證了人與自然的有機統(tǒng)一,在倫理上實現(xiàn)了人道和天道的徹底貫通, 把人際道德和自然道德完整地統(tǒng)一起來。張載提出“民吾同胞,物吾與也”的著名思想,以人與社會、自然的和諧為出發(fā)點,將仁愛推及至自然,展開仁義禮智的文化體系內涵,是對人類價值和自然價值的充分肯定。程顥提出的“仁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的命題,繼續(xù)從道德價值論的角度論證人與自然的統(tǒng)一,逐漸把儒家的仁由親親、仁民擴大到愛物,并最終把仁的對象范圍擴大到了天地萬物和整個自然界。王陽明所提出的諸如“‘仁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使有一物失所,便是吾仁有未盡處”[11]101,“人的良知就是草木瓦石的良知,萬物與人原是一體,其發(fā)竅之最精處是人心一點靈明”[11]187,“夫人者,天地之心”[11]156, 等等,通過人心這個“發(fā)竅之最精處”,把自然萬物聯(lián)系在了一起,將萬物一體論推致到了生命本源的天人合一,將愛物落在了實處。

三、儒家仁愛思想中生態(tài)倫理意蘊的當代啟示

儒家的仁愛思想蘊含豐富深邃的生態(tài)智慧,具有獨特的生態(tài)倫理建構邏輯,不僅具有齊家治國平天下等社會維度的內容,也具有仁愛萬物、萬物一體、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等自然維度的觀照。仁學思想的意義絕不只是局限于人際倫理層面,因為“孔子除了對人的重視之外,對自然界也有一種發(fā)自內心的普遍關懷。這正是他的‘仁學’所蘊含的?!蕦W’本身就是天人問題”[14]。誠然,儒家仁愛思想所蘊含的生態(tài)倫理,是傳統(tǒng)農業(yè)文明條件下人們生存實踐的經驗體驗,是農業(yè)文明時代人們解決人與自然矛盾關系的思想觀念和道德方式,這種樸素的生態(tài)倫理思想無疑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不可否認的是,面對當今社會日益劇烈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問題,傳統(tǒng)儒家思想蘊含的“天人合一”“仁民愛物”,以仁愛之心對待天地萬物的生態(tài)倫理,為新時代的人們正確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確實提供了一種有益而獨特的思想資源,昭示眾多深刻的啟示。

(一)遵循人與自然協(xié)調發(fā)展的原則,維護生態(tài)系統(tǒng)的平衡

人類源于自然,人類的生存和發(fā)展離不開自然,人類與自然處于相互聯(lián)系的整體格局中。人與天地萬物的關系是互濟互利、相互依存的協(xié)調關系。人類進入工業(yè)社會以來出現(xiàn)的森林銳減、沙漠擴大、水土流失、動物瀕臨滅絕等生態(tài)失衡現(xiàn)象,對人類的生存造成了極為嚴重的威脅。當前,重新反思人與自然的關系,重建人類的和諧家園尤為必要。

因此,“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梢再澨斓刂瑒t可以與天地參矣?!?(《中庸》)“天地合而萬物生,陰陽接而變化起,性偽合而天下治?!?《荀子·禮論》)儒家所倡導的“天人合一”的生存境界,實質上是一種真、善、美相統(tǒng)一、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理想境界。

當前,人類不能再自視為自然的主人而主宰一切,必須恪守人與自然協(xié)調發(fā)展,樹立人與自然萬物共存共立的原則,遵循生態(tài)運動的規(guī)律,以平等的心態(tài)對待自然萬物,以開放寬容的胸懷接納自然,應將人與自然看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必須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上堅持一種整體主義的立場,把人和自然看作是相互依存和支持的生態(tài)共同體?!盵15]只有這樣,人與自然才能共生共存, 人們才能擁有一個和諧的美麗家園, 人們才能詩意地棲居在地球母親的懷抱中。否則就會共毀共滅,人類看見的最后一滴水也就只有自己的眼淚了。

(二)恪守仁愛萬物的生態(tài)理念,樹立對自然的友好態(tài)度

工業(yè)文明以來,在經濟利益和人類貪欲的驅使下,人們專注于物質利益的增長,人類一直在唯我至上、唯我獨尊、以自我為中心的道路上肆意行走,無所顧忌,主宰萬物。日益嚴重的全球化的生態(tài)危機表明:“人不是游離于自然之外的,更不是凌駕于自然之上的,人就生活在自然之中?!盵16]儒家強調“親親”“仁民”“愛物”等,雖然具有愛有等差的推理邏輯,但其精髓卻是天人和諧、仁愛萬物,“在人類社會中施行的仁義等倫理原則,在自然秩序中也是連續(xù)的和一致的?!盵17]如果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上視他人、后代、環(huán)境的利益于不顧,割斷人與他人及萬物的生命聯(lián)系,就會麻痹,就會不通,就會生病,這就是不仁的表現(xiàn),“醫(yī)家以不認痛癢謂之不仁,人以不知覺不認義理為不仁,譬最近。”[9]33因此,人類要生存和發(fā)展,就要克服人類中心主義與個體利己主義世界觀,避免唯我獨尊、唯我獨優(yōu)的行為,發(fā)揚“毋我”精神,要“以覺訓仁”,“故仁,所以能恕,所以能愛。恕則仁之施,愛則仁之用。”[9]153不僅要愛人,還要愛自然,愛宇宙萬物,珍視一切生命,敬畏天命,要做自然永遠的伙伴和朋友,積極承擔起保護自然的義務和責任,發(fā)揚儒家“仁愛萬物”的精神,恩及禽獸,感通萬物,善待自然,達到與自然互愛無私的和樂之美,從而實現(xiàn)“仁者,與天地萬物一體”的理想境界。

(三)樹立人對自然合理利用的價值觀,實現(xiàn)人類社會的可持續(xù)發(fā)展

儒家具有仁者與天地萬物為一體的胸襟和氣度,崇尚“民胞物與”的道德理念和價值觀,以仁愛寬厚之心去對待一切生命,以惻隱之心對人,以不忍之心對鳥獸,以憫恤之心對草木,以顧惜之心對瓦石。并且按照這些自然物與自己的親疏關系進行有差別的道德關懷。實際上,人類利益和生物利益之間的兩難選擇是當代生態(tài)文明發(fā)展進程中不可規(guī)避的問題,這就要求人類應當謀求在生態(tài)利益方面的友好、公平與正義,要公正公平地對待所有的生命,處理好公正與差別的矛盾。

“一般認為,人類和動物都具有基本的生存利益和非生存利益,人類基本的生存利益高于動物的生存利益,但人類的非生存利益并不高于動物的基本生存利益?!盵18]人類在某些時候可以為了自身的生存犧牲部分動植物的生存權益,為了避免饑餓進行捕撈漁獵,采摘植物,為了拯救癌癥等患者可以解剖動物進行科學實驗,但是人類不能為了過度享樂、享受美食等非基本的生存權益去傷害動植物。儒家認為,天地之偉大仁性的表現(xiàn)就是天地自然化生和養(yǎng)育萬物與人,人類應體天地之化,識天地生物之心,尊重萬物生長發(fā)育之理,合理節(jié)約利用資源,取用有度?!疤煨杏谐?不為堯存,不為桀亡。應之以治則吉,應之以亂則兇”(《荀子·天論》) ?!按笕苏?,有容物,無去物,有愛物,無徇物,天之道然?!盵3]35自然資源是有限的,并非取之不盡、用之不竭,人類只有遵循規(guī)律,合理取用,才有余食、余用、余材,才能維護與自然的長久和諧關系。當前,要走出單純追求物質現(xiàn)代化的陷阱,拋棄那種“以鄰為壑”式的追求自我經濟利益或只保護自己的生態(tài)的惡劣行為,理順經濟發(fā)展與環(huán)境保護的關系,“取物在順時”,“取物不盡物”,提高資源利用率,開發(fā)可再生資源,發(fā)展循環(huán)經濟,實現(xiàn)人類社會的可持續(xù)發(fā)展。

(四)完善個人的人格修養(yǎng),保護環(huán)境從自身做起

儒家把現(xiàn)實的物質世界看成是一個血脈相連的有機整體,認為生態(tài)倫理的目標就是讓人們達到仁者與天地萬物一體的境界,其關鍵是人成為仁者,然后將仁愛之心施行于社會與自然。而人要成為仁者,則須從修身開始,正所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而修身的根本則在于修“仁”,也即所謂的“修身以道,修道以仁”(《中庸》)。通過“修仁”,從而實現(xiàn)“個體”“家”“國 ”“天下”的整體和諧??梢?,仁作為儒家思想的核心觀念,不僅包括建立在血緣基礎上的“父慈子孝”“兄友弟恭”,也包括“泛愛眾”的“仁民”,更包括“體萬物而與天下共親”的“愛物”。儒家的這種“個人→家→國→天下”的邏輯推理模式,是伴隨著愛的范圍不斷向外擴大的血緣關系的逐漸擴展。省思當今社會越演越烈的全球生態(tài)危機,科學技術的進步促進了人類經濟利益的增長,也激發(fā)了人類向自然掠奪的強烈欲望,種種環(huán)境問題促使處于危機的人們不斷思索解決生態(tài)危機的方式方法,然而任何政治的、法律的、經濟的、科技的、甚至宗教的單方面的手段與途徑,都不能解決人類業(yè)已膨脹的私欲貪婪。人類不僅面臨著生態(tài)危機,也面臨著精神危機,為物所礙,為利所困,不能自拔。因此,生態(tài)問題的解決還依賴于人類的覺醒與悔悟,在于人們通過提高自身的修養(yǎng),努力營建內心的精神世界,去除私欲,達到性天相通的仁者境界。在這一方面,理學家強調存天理、去人欲。何謂天理?在王陽明看來,“吾心之良知,即所謂天理也”[11]123,“良知只在聲色貨利上用功。能致得良知精精明明,毫發(fā)無蔽,則聲色貨利之交,無非天則流行矣?!盵11]203因此,儒家反對一切不正當的人類欲望,要求人們通過完善自己的人格修養(yǎng),恢復天理,克服物欲橫流、享樂主義的生活方式,通過內心尋求真正的幸福感,保護環(huán)境從自身做起。

綜上所述,儒家仁愛思想不僅體現(xiàn)了一種人與人之間的道德關懷,更是一曲“萬物一體”的生命贊歌。四時代謝, 云行雨施, 品物流行,天命流行之初,造化發(fā)育之始,萬物莫不由此資始。儒家以仁心感通生命、體認萬物,以天理參贊萬化,識天地生物之心,明了天地生生之理,萬物并育而不相害。山水風物,木石花鳥,在靜觀自然之美的過程中實現(xiàn)了人與自然之美的“物我合一”。應當相信,積極而與時俱進地展現(xiàn)儒家仁愛思想中的生態(tài)倫理智慧,必定會實現(xiàn)人與自然相和諧的“生態(tài)夢”,真正贏得可持續(xù)發(fā)展的“綠色未來”!

[1] 蒙培元.人與自然—— 中國哲學生態(tài)觀[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4:11.

[2] 周敦頤.周敦頤集[M].陳克明,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90.

[3] 張載.張載集[M].章錫琛,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78.

[4] 程顥,程頤.二程遺書[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5] 杜維明.儒家視閾之創(chuàng)造力[J].楊浩,譯.求是學刊,2008,(6):18.

[6] 黎靖德.朱子語類[M].王星賢,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86:107.

[7] 朱熹.四書章句集注[M].北京:中華書局,2011:187.

[8] 朱熹.朱子全書[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3280.

[9] 程顥,程頤.二程集[M].王孝魚,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81.

[10] 杜維明.新儒家人文主義的生態(tài)轉向:對中國和世界的啟發(fā)[J].中國哲學史,2002,(2):14.

[11] 王陽明.王陽明全集[M].北京:線裝書局,2012.

[12] 成中英.儒學之本與儒學的當代意義[J].杭州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2):40.

[13] 劉海龍.儒家仁愛思想的生態(tài)倫理價值——兼與西方生態(tài)倫理思想比較[J].孔子研究,2010,(6):35.

[14] 蒙培元.中國哲學的詮釋問題——以仁為中心[J].人文雜志,2005, (4) :15.

[15] 薛勇民.走向生態(tài)價值的深處[M].太原:山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06:210.

[16] 盧風.論生態(tài)文化與生態(tài)價值觀[J].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1):91.

[17] 任俊華.建設生態(tài)文明的重要思想資源——論中國古代生態(tài)倫理文明[J]. 倫理學研究,2008,(2):74.

[18] 佘正榮.中國生態(tài)倫理傳統(tǒng)的詮釋與重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302.

[責任編輯:高云涌]

2014-12-22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唯物史觀視野下整體主義環(huán)境倫理思想研究”( 12BZX073)

薛勇民(1964—),男,教授,博士生導師,從事應用倫理學研究;馬蘭(1982—),女,博士研究生,從事應用倫理學研究。

B5;B8

A

1002-462X(2015)03-0010-06

猜你喜歡
仁愛一體天地
A Magic Train Trip
A Talking Pug
農旅一體 激情米蘿
拾天地之荒
仁愛篇(上)為人撐傘
仁愛來到我身邊
傳祺GS4200T手自一體豪華版
偵鑒一體的弊端與改造
Unit 2 Topic 3 of Book 3 (仁愛版)教案設計
智勇仁愛無所私的梁將韋睿
新晃| 巴马| 银川市| 浮山县| 巴里| 从化市| 建德市| 綦江县| 杂多县| 沂水县| 盐边县| 碌曲县| 昌黎县| 辽源市| 临潭县| 化州市| 东明县| 临安市| 澄城县| 林州市| 九台市| 扎赉特旗| 辽中县| 瑞丽市| 通州市| 泊头市| 天门市| 讷河市| 攀枝花市| 潮州市| 苗栗市| 封丘县| 佛冈县| 南澳县| 曲靖市| 车致| 永清县| 曲阳县| 舟曲县| 株洲县| 绥滨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