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代容,江 昊
(1.云南財經(jīng)大學 外語外貿(mào)學院,云南 昆明 650221;2.北京藍美視訊科技有限公司,北京 100080)
日本文化探索
——以恥感文化為中心
劉代容1,江 昊2
(1.云南財經(jīng)大學 外語外貿(mào)學院,云南 昆明 650221;2.北京藍美視訊科技有限公司,北京 100080)
本研究探索日本文化中的恥感文化。首先探究日本恥感文化的起源和發(fā)展。然后分析恥感文化的性質(zhì)和特點,最后分析恥感文化對日本人行為規(guī)范的深刻影響,從而讓他們很多看似不可理喻的言行得到合理的解釋。
恥感文化;起源和發(fā)展;集體規(guī)范;懲罰
日本,一個與中國臨近,自古以來就與中國頗有淵源的國家,從一個資源匱乏的彈丸之地到今天的軍事經(jīng)濟大國,它的巨大轉(zhuǎn)變無疑是引人矚目的:西方國家用了近200年時間才完成了從封建制度到資本主義制度的轉(zhuǎn)變;而明治維新后的日本,僅僅花了20年時間,就完成了這一巨大轉(zhuǎn)變。在此的65年之后,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拉上了帷幕,戰(zhàn)后的日本處于經(jīng)濟崩潰、國土一片瘡痍的危機狀態(tài)。而日本從一片廢墟發(fā)展成為目前我們所知的軍事經(jīng)濟大國也僅僅用了半個世紀左右的時間。日本的發(fā)展模式因此成了我們有必要詳細了解的發(fā)展模式之一,所以我們認為對于日本這個國家有加強了解的必要。同時隨著全球化的不斷加速和深入,對各個國家或者地區(qū)文化的了解也成為必要。因此在此研究中我們對日本的文化進行一次探討。
提到對日本文化探索以及對日本文化的研究,最具代表性的便是美國文化人類學家露絲·本尼迪克特和她的《菊與刀》。當時,美國和日本正在進行全面的戰(zhàn)爭,但是美國部隊發(fā)現(xiàn)日本人的行為方式和思維方式是如此的不同,讓他們根本無法理解。為了能正確地指導美國如何管制戰(zhàn)敗后的日本,1944年6月,美國戰(zhàn)爭情報部委托露絲·本尼迪克特對日本、日本社會及日本民族性進行研究,并要求她利用一切能利用的手段開展調(diào)研,最終要說出日本人究竟是什么樣的人群。在此壓力之下,露絲·本尼迪克特便利用一切資源對日本和日本人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討。在此項任務中,她揭示了日本文化的雙重性:日本人生性極其好斗而又非常溫和;黷武而又愛美;倨傲自尊而又彬彬有禮;頑梗不化而又柔弱善變;馴服而又不愿受人擺布;忠貞而又易于叛變;勇敢而又懦弱;保守而又十分歡迎新的生活方式。同時,露絲·本尼迪克特把日本文化與西方的“罪感文化”進行了對比分析,并將日本文化定義為“恥感文化”。在此后的許多年里,日本文化在一般情況下都被限定為“恥感文化”。但基于對東方文化特別是中國文化的了解,我們認為“日本文化即恥感文化”的觀點有失偏頗。為了探尋日本恥感文化的本質(zhì),就得從日本恥感文化的起源、發(fā)展及其影響進行研究。了解日本恥感文化所帶來的影響以及該文化在現(xiàn)代日本社會中的體現(xiàn),也可以幫助我們以一個正確合理的態(tài)度去看待日本民族。故此,在本研究中,我們將主要探索日本恥感文化的起源及其發(fā)展,并進而探討日本恥感文化的本質(zhì)以及它對日本社會的影響。
首先一個民族所居住的地理區(qū)域是影響該民族文化的重要因素。因此,要探索日本文化的起源也應從日本大和民族所居住區(qū)域的地理特點開始。日本列島位于歐亞大陸東端,四周被太平洋環(huán)繞,正好處于太平洋火山地震帶。由于受海洋影響,氣候為亞熱帶季風氣候和溫帶季風氣候,全年多雨。故此,地震、海嘯、颶風、火山、洪水等自然災害頻頻發(fā)生。在面對頻繁的自然災害時,個體的力量是極其弱小的,集體的力量才是巨大的。因此,以部族為單位的群體便開始同自然做抗爭,并力圖把損失減到最低,而在不斷地抗爭中,以群體利益為最高行動準則的群體意識便慢慢扎根于日本人的民族精神之中。
不僅如此,因為地處地震帶及其氣候的特點,日本國內(nèi)地貌以多山多水為特點。而在古代,頻繁來往于山水相隔的不同區(qū)域之間是一件非人力能為的事情,所以被地理條件天然劃分居住區(qū)域的各個部族慢慢發(fā)展成為村落。由于村落與村落之間少有往來,使得村落內(nèi)部的集體意識不斷加強。村落之間的隔閡與陌生感隨之不斷增加,再加上相鄰村落間對于資源的爭奪,最終導致了集體意識的進一步強化以及排外主義的產(chǎn)生。
村落之間的不斷摩擦導致了排外意識的增強進而演變成為相互間的敵對意識。隨著時間的推移,這又慢慢演化成了地方勢力之間的抗衡。在被認為日本歷史最混亂也是最精彩紛呈的戰(zhàn)國時代,以武士為主的各方軍閥勢力漸漸不受中央政府管轄,最終演變成了各方勢力割據(jù)的局面。各地的大軍閥——也就是“守護大名”們以自己的轄區(qū)為界,自立為國,形成了以普通居民以及軍隊為包圍層,自己居住行宮為核心層的“城下町”。而要保衛(wèi)好經(jīng)濟文化交通中心等區(qū)域?qū)τ谑刈o大名們來說至關重要。為保持“城下町”的繁盛興榮以及穩(wěn)定,避免居民通敵,限制人口流動便成了當時統(tǒng)治階層采取的主要手段。別國的人進不來,本國的人出不去。這就導致了排外主義與集體意識的再次加強。
另一方面,來自中國的傳統(tǒng)哲學思想以及日本本土的宗教思想也在日本文化的形成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日本文化的文明時代開始于2000年前的“彌生時代”,而在此前的“舊石器時代”和“繩文時代”,移居日本的人類還只會用土、石、陶等作為器械進行簡單的生產(chǎn)。“彌生時代”起,古中國先秦煉丹士徐福東渡日本,為日本帶去了冶煉、農(nóng)耕等技術和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某些習俗甚至文字。從此,日本文化才真正意義上踏出了它的第一步。同時,日本文化也極大地受到了中國文化的影響。而在之后的“飛鳥時代”,當時執(zhí)政的圣德太子大力引進中國文化,并鼓勵“遣唐”,從那時開始中國漢字正式地成為日本的官方文字。在不斷的“遣唐”交流過程中,當時在中國最為盛行的儒家文化也隨之傳入了日本,成了影響日本文化的重要一環(huán)。眾所周知,儒家文化講究“三綱五?!保v究“忠孝”,而且這種規(guī)則所維護的就是社會的分層,也就是所謂的階級:處于下層的人就必須聽命于上層的人。這個規(guī)定對于處于上層階級的人來說無異于雪中送炭,他們必須對此大力發(fā)揚。于是以天皇為首的統(tǒng)治階級便把儒學奉為國學,同時把人按照尊卑不同劃分為三個等級:皇室成員、武士和平民。而平民又被分為學者、農(nóng)民、工人和商人。在平民中“學者”地位最高,而“商人”地位最低。同時一方面因為政府授意,另一方面也因為為了保持他們在平民階層中相對的較高地位,學者們也開始大力宣揚儒家思想,用以加強和鞏固階級意識。
那么,這些學者們進行宣傳的方式又是什么呢?最有影響效果的方式莫過于借助老百姓們早已接受并認為是真理的東西——神道教。在外來的“儒家思想”發(fā)揮功效的同時,日本本土最古老的宗教“神道教”也在為日本恥感文化的形成提供助力,并逐漸地與儒家思想相互融合。日本的神道教最初以自然崇拜為主,屬于泛靈多神信仰。它視自然界各種動植物為神癨,認為全日本有八百萬神明。其他教派比如佛教、基督教、伊斯蘭教等宗教崇拜的神癨都是集大美德大智慧于一身的。與這些宗教不同的是,神道教中的神癨不僅包括這些神明,也包括某些極為恐怖的兇神惡煞。神道教經(jīng)典《古事傳記》中有如下的記述“凡稱神者,從古典中所見的諸神為始,鳥獸草木山海等等,凡不平凡者均稱為神。不僅單稱優(yōu)秀者善良者有功者。凡兇惡者奇怪者極可怕者亦都稱之為神”。所以在別的教派中,對神的感情,大凡都是“敬畏”二字。而在神道教中,“畏”的成分遠遠大過了“敬”,因為不論如何,“神”們都能力通天,平凡百姓在他的面前只能任其宰割。對于“神”的畏懼之情,其實也源于多發(fā)的自然災害。對于反復無常而又無法抗衡的自然災害,人們便認為是某個人觸怒了神靈,而神靈就讓所有人都受難。這種神靈便是日語所稱呼的“KAMI”(神)。因此在他們的意識中便有了“神比我們更為高貴,遠遠比我們高幾個階層”的想法。
學者們便利用這一點向廣大民眾宣傳:人與人之間是有差別的,不同的人應該劃分成不同的階級。“神”所處的就是比我們所有人都高的那個階級,而且它的所有意志都不能違背。所以階級高的人下命令給階級低的人,階級低的人也不能違背,否則就會像“神”降下懲罰一樣,這一階級的所有人都要接受來自更高階層的懲罰。這一學說很符合日本人對神明的理解,于是普通百姓開始接受了分階層的思想,開始接受統(tǒng)治階級為自己所處的階層訂立規(guī)則并相互監(jiān)督同一階層的人是否觸犯的規(guī)則。否則,一旦觸怒了上層人士,那就可能會遭受滅頂之災。而強烈的階級意識以及“不能違背群體規(guī)則”這一原則,逐漸成了日本恥感文化中最關鍵的一個部分。
前面提到過,我們認為露絲·本尼迪克特對日本文化的結(jié)論有一定的道理,但不全面,有失偏頗。為了證明這一點,我們接下來分析恥感文化的本質(zhì)及其特點。
簡言之,廣義上的恥感文化是大眾注重廉恥的一種文化心態(tài)。生活在這種文化中的人們特別在乎別人怎么看、怎么說或者怎么評價自己。因而民眾的行為會被諸多的外在因素和標準規(guī)范所制約??v觀整個亞洲地區(qū),恥感文化不僅存在于日本文化之中,同時也是所有被儒家思想所影響的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儒家文化的起源之地,恥感文化在中國文化中也占有重要的地位,甚至可以說:從某種角度來講,中國文化也是一種恥感文化。因為中國儒家文化在為人處世的方面以“禮義廉恥”四字為基本準則。這四字準則中以“禮”為最高準則,而以“恥”為最低規(guī)范。這就意味著“知恥”是人類必須要遵守的底線。
既然中國文化也是一種恥感文化,那么露絲·本尼迪克特的“日本文化即恥感文化”的觀點正確與否便了然了。不僅如此,日本恥感文化與中國的恥感文化在性質(zhì)上有著巨大的差異。
如前面所分析,恥感文化中都有一系列外在的社會因素和標準規(guī)范作為人們最基本的約束條件。而日本恥感文化與中國恥感文化最本質(zhì)的不同也在于此。由于中國文化從古代開始慢慢積淀,雖說在漫長的歷史中也出現(xiàn)了很多不同的部族,也因此誕生了很多不同類型的文化,但是經(jīng)歷了五千多年的不斷相融于一的過程,整個中國文化已經(jīng)誕生了一套完整的以道德為主導的行為體系。這套體系在人們的平常生活中規(guī)誡著中國人。比如尊老愛幼,這是法律中沒有明文規(guī)定的某個社會性習慣,但卻由道德代替法律去完成了規(guī)范作用。在中國的恥感文化中,道德成了“知恥”的標準以及底線。雖然,日本恥感文化中也有屬于他們“知恥”的標準以及底線,但這個標準并非道德。日本人的道德體系相對于其他文化中的道德體系來說并沒有“發(fā)育”完善。在他們的道德體系中并不存在明確的對于“善惡”的定義,并且他們認為由于人的本性所導致的行為不分絕對意義上的“善惡”,但對于日常生活中的很多細節(jié)卻有著詳細的規(guī)定。也就是說,對于日本人來說,“知恥”的標準以及底線并不是建立在精神上的約束,而是建立在對集體行為準則的完全遵循之上。
通過對日本文化形成過程的探索,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在日本文化形成的過程中,由于大量地吸納外來文化,自身的文化積淀并不多,同時融合外來文化的時間相對較短,這直接導致了日本文化發(fā)展過快,但并沒有得到較全面的發(fā)展,所以其道德體系也沒有得到完全的發(fā)展。而在儒家思想以及神道教思想的相互作用下,日本民眾開始廣泛接受階級制度,同時為了避免遭受災禍,他們開始嚴格遵循社會上層對于下層的規(guī)范,并督促他人也嚴格遵循,甚至同一階層的最高領導人會對這一階級的其他人訂立規(guī)矩。比如村規(guī)以及“村八分”①一種在日本古代,用于懲罰各個村落中破壞了村規(guī)的村民的一種措施。便是對這一現(xiàn)象最有力的證明。通過對日本文化歷史的追蹤,我們認為日本恥感文化是一種建立在以集體行為規(guī)范為基礎的恥感文化。所以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中,日本人的有些行為讓所有的人都沒法理解。戰(zhàn)爭中即使他們對自己所做的滅絕人性的行為或許會感到內(nèi)疚,但是一旦上級發(fā)出命令,他們會毫不猶豫地去執(zhí)行,并且整個集體也跟著做同一件事。類似的現(xiàn)象在當今日本也繼續(xù)存在,比如校園欺凌問題,雖然其他國家也廣泛存在,但是在日本尤為嚴重。一個班就是一個集體,在這個集體里學習優(yōu)異,同時和大家都能保持友好關系的同學就是他們的帶頭人,只要是帶頭人認為班集體里有誰違反了規(guī)矩,那么整個集體都會把這位學生排斥在外。即使有不愿意去欺凌其他人的學生,但是由于害怕自己也被排斥在外,也不得不跟風。受到欺凌的學生實在無法忍受這種孤立,而自己本身又無法改變這種現(xiàn)狀,所以寧愿自殺。這種文化特質(zhì)在社會上也存在,所以在日本文化里有“內(nèi)”和“外”的概念。在集體內(nèi)部,日本人會嚴格遵從上下級關系,懂禮貌講文明,但在集體之外,日本人就相對冷漠,所以日本人在內(nèi)部非常團結(jié),但是給外人則留下了排他性極強的印象。
正因為日本恥感文化是一種建立在以集體行為規(guī)范為主導基礎上的恥感文化。因此,每一個生活在日本社會中的人都有條不紊地遵守著伴隨自己社會角色而來的各種規(guī)矩。這一點在日本人的語言中有著充分的體現(xiàn)。在開飯之前,用餐者必須在食物前雙手合十并說“いただきます”(羅馬音為:“i ta da kima su”),以表示對所食之物的感謝,而烹飪食物的主婦在飯后必須說“お粗末でした”(羅馬音:“o so ma tsu sama de shi ta”),這句話的大意便是“粗茶淡飯不成敬意”。用餐者吃完飯后需說“ごちそうさまでした”(go chi so sama de shi ta),來表示對烹調(diào)食物者或提供者的謝意。雖說都是套話,但不能因為省事而不說。在公司的上下級之間,每天的工作結(jié)束后,作為下級的員工則要說“お疲れです”(羅馬音:“o tsu ka re sa ma de su”),表示對上級或同級工作的稱贊,而上層領導則要說“ご苦です”(羅馬音:go ku ro sa ma de su),來表示對下層員工工作的稱贊與肯定。其實這兩句直譯的意思都是“工作辛苦了”,但是身處于兩個不同階層的人卻不能混用。除了每天必用的套話外,日語里的尊敬語與謙遜語或者謙讓語,也是日本人必須嚴格遵守并每天使用著的。對話中,如果話題提及社會階級較高的人,例如長輩、師長、上司、客戶等,須使用尊敬語。同時為了顯示對對方的尊重,說話人通過謙虛地講述,甚至是貶低話題中說話者自己的動作,從而對聽話人表示尊敬。同時,日本人從小受到的教育便是:守好各種規(guī)矩,不給別人添麻煩,所以這也是日本社會秩序良好度居世界之首的主要原因。
同時,日本恥感文化強調(diào)以集體行為規(guī)范為主導,這就直接導致了道德約束對于他們來說影響甚小。雖然來自上層的諸多行為規(guī)范大多出于服務上層利益的目的而定,但是一旦接到了命令,處于下層的人群會在即使違反道德的情況下也會毫不猶豫地根據(jù)上級命令而采取行動。這也就不難理解,為什么二戰(zhàn)期間日本軍人會屢屢做出違反最基本的戰(zhàn)爭道德的行為——上級軍官有命令,下層士兵不得不立即行動。否則,輕者會被當作軍人之恥而被大家疏遠排斥,重者則當場被軍事處刑。
從理論上講,日本人認為對于已有的規(guī)矩必須遵守。但是所有人都要做到完全遵守規(guī)矩,這是一件幾乎不能完成的事情。換言之,一定會有人打破規(guī)定。而打破規(guī)定的人會受到怎么樣的處分呢?由于打破規(guī)定的人會給整個階層的人帶來厄運,所以這個給集體帶來厄運的人必須接受懲罰。因此,伴隨著日本恥感文化而來的懲罰機制應運而生,同時這個懲罰機制適用于日本社會各個階層中破壞了規(guī)矩的人。接下來我們以“村八分”為例,對這種懲罰體制下所采取的懲罰措施進行了解。
何謂“村八分”?古代日本人認為一個人在整個生活中所經(jīng)歷的事情概括起來大體上有十件,它們分別是:成人禮、結(jié)婚、生產(chǎn)、照顧病人、房屋改建、水災、火災、埋葬、祭拜法事和旅行?!按灏朔帧币?guī)定:對于破壞規(guī)矩的村民,其他村民除了“埋葬”以及“火災”之外,對其他的八件事情上絕對不能對其進行幫助。而至于剩下的“兩分”,村民們會去幫助,其原因也只因為不幫忙及時埋葬的話,尸體會發(fā)臭甚至會導致傳染病,進而影響其他人的生活;火災的時候,如果不協(xié)助進行滅火,火勢大了也會殃及其他村民??梢哉f,“村八分”是建立在不影響他人生活之上而對破壞村規(guī)的人采取的完全隔離措施。雖然現(xiàn)今日本的各個地區(qū)早已廢除了這種陋規(guī),但是“村八分”所帶來的影響以及這種懲罰措施的基本核心依然存留于日本社會之中。比如刑滿釋放的犯人回到社會,會被普通民眾自然隔離;在某個班集體中,被認為能力或性格與其他人不一樣的學生會被自然隔離在日常交流之外。這種以完全隔離為懲罰措施的行為,對于其他文化中的人來說也許并不可怕,但是對于以集體為基本單位而生存的日本人來說無疑是最嚴厲的懲罰。而承受不了這種懲罰的日本人將會選擇自殺這種方式來尋求解脫,這也是日本自殺率高居全球榜首的原因之一。并且日本恥感文化的種種遺留問題和影響也絕不會輕易在日本社會消失。
總而言之,日本恥感文化與普通意義上的恥感文化以及中國恥感文化間存在著很大的差異。日本恥感文化是以行為規(guī)范為準則的恥感文化,整個日本社會的民眾們都在條條框框的行為規(guī)范中度日,同時督促著身邊的人一起執(zhí)行這些規(guī)范,即使某些規(guī)范明顯與道德相悖。而在破壞了規(guī)范的情況下,破壞者會被其他人排斥隔離。
日本恥感文化是日本人行為、思考以及價值觀的主要影響因素。通過了解日本恥感文化,我們也許就能理解日本人的某些匪夷所思的行為的潛在誘因。而全球化日益加速的今天,對于其他國家地區(qū)的文化的理解與包容也是我們必須面對的重要課題。而與中國一衣帶水,作為世界經(jīng)濟軍事大國的日本也是我們需要去了解的國家。這對我國學習和借鑒世界先進文化,促進我國的改革開放,推動實施“一帶一路”的國家戰(zhàn)略,有積極的意義和作用。
[1]Ruth Benedict.The Chrysanthemum and The Sword:Patterns of Japanese.Culture First Mariner Books,2005.
[2]富永健一.日本的現(xiàn)代化與社會變遷[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
[3]孔祥旭.櫻花與武士[M].北京:同心出版社,2007.
[4]李兆忠.曖昧的日本人[M].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98.
[5]孫秀玲.一口氣讀完日本史[M].北京:京華出版社,2006.
[6]土居健郎.日本人的心理結(jié)構[M].閻小妹,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
An Exp loration into Japanese Culture:A Shame-based Culture
LIU Dai-rong1,JIANG Hao2
(1.School of Foreign Studies and Trade,Yunnan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Kunming,650221,Yunnan,China;2.Beijing Lan Mei Video Technology Co.Ltd,Beijing,100080,China)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real nature of the shame-based culture of Japan.It firstanalyzes the origin and development of this culture,and then explores its realnature and characteristics.Finally,its impacton Japanese people and Japanese society are discussed.By learning the nature of the shame-centered culture in Japan,we will have a better understanding about the seemingly absurd behavior of Japanese people.
shame-based culture;origin and development;collective norms;punishment
G03
:1006-723X(2015)02-0115-05
〔責任編輯:左安嵩〕
劉代容,女,云南財經(jīng)大學外語外貿(mào)學院副教授,語言學博士,主要從事日中英對比和第二語言習得研究;
江 昊,男,北京藍美視訊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