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莉娟
【關(guān)鍵詞】 語文教學; 語文味;生活
【中圖分類號】 G63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5)
?02—0088—01
新課程要求“自主、合作、探究”,于是很多老師把語文課上得華而不實,只追求課堂的熱鬧,而忽略了語文課的實質(zhì)內(nèi)容,甚至把語文課上成了“四不像”,比如,把《宇宙的邊疆》上成了地理課,把《動物游戲之謎》上成了生物課,把《別了,“不列顛尼亞”》上成了政治課??偠灾?,語文老師“種了人家的地,荒了自家的田” 。
一、 返璞歸真
返璞歸真最基本的要求是把語文課上成真正有“語文味”的語文課。有些知識是其他學科老師給學生的,語文老師沒有必要和其他學科搶風頭,做自己該做的就可以了。例如,郁達夫《故都的秋》,很多教師在講授時都把重點放在了五幅秋景圖中所涉及的景物,但本篇散文的重點內(nèi)容應(yīng)該放在郁達夫以個性化的語言言說“秋情”的獨特表達方式和表達風格上。我們都知道散文是抒發(fā)作者情感的,教師應(yīng)該通過誦讀,增加學生對文字的感受能力,繼而通過語言感悟作者的情感。
所以,返璞歸真的語文課才有“語文味”。如果老師在返璞歸真的基礎(chǔ)上,再進行課堂創(chuàng)新,相信這樣的課堂才是符合新課改要求的,也是學生真正想要的。
二、 根植文本
文本是語文課的基礎(chǔ)。語文課通過分析文本,讓學生體會作者精煉的語言和細膩的情感,進而讓學生走進作者,感受作者的心路歷程。文本是讀者和作者進行溝通和情感共鳴的媒介,所以根植文本對于一節(jié)語文課來講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在新課改的浪潮中,很多語文課對文本是蜻蜓點水,并不能深入。例如《小狗包弟》的教學,很多教師理清情節(jié)后提出這篇文章是巴金先生76歲時對自己靈魂的懺悔,于是便圍繞“懺悔”讓學生展開討論,再聯(lián)系學生自己的成長過程,看有沒有懺悔的事情。這樣的課堂給人的感覺是對文本的分析不透徹,似乎課堂的重點放在了學生自己的懺悔,但對于一個高一的學生而言,“懺悔”對他們來說是很深奧的,如對文本分析不深刻,學生很難理解文中巴金先生對靈魂的生命的懺悔。
語文課文的主題情感是靠閱讀文本、品味語言體會到的,并不是貼標簽貼上去的,但現(xiàn)在很多語文教師對文本只是泛泛一講,便直接跨越到了主題與情感。記得有一次聽了初中的語文課《盲孩子和他的影子》,教師通過講述故事情節(jié),很快讓學生說出了“人要有愛心”,“幫助他人也是幫助自己”等主題,于是便以“愛心”為話題進行仿句,聽完之后總覺得課堂太空太淺,分析原因是教師在教學中沒有根植文本,對文本的閱讀品味太少,語文課真正的意義沒有體現(xiàn)出來。
所以,筆者認為有“語文味”的語文課必須要注重對文本的解讀,語文課堂不在于熱鬧,而在于是否有效,進而達到高效課堂。在這個浮躁的社會里,語文老師肩負著一個很大的任務(wù)就是讓學生把心靜下來,放在文本的閱讀上,通過對文本的反復閱讀和不斷感悟來豐富自己的情感,凈化自己的心靈。
三、 回歸生活
1.閱讀教學要回歸生活。閱讀是語文的一大板塊,閱讀教學就是要學生通過閱讀文本,將其內(nèi)化為自身的東西,來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但是我們在進行閱讀教學時,不能只就文本分析文本,要適時地與生活聯(lián)系在一起,將所學的課本知識運用到生活實踐中去,并在生活實踐中去感悟領(lǐng)會課本所學知識。比如在閱讀史鐵生先生的《我與地壇》時,探究“母親給了我怎么樣的生命啟示”時,要引導學生體會生活中的母親也是一樣的,“我的痛苦在母親那里加了倍”。再如琦君的《淚珠與珍珠》,從“小我的淚”上升到“大我的淚”,由此讓學生領(lǐng)會感恩的內(nèi)涵,可在課堂拓展延伸中找到一些生活中相關(guān)的感恩話題,讓學生從生活中真切領(lǐng)會感恩,并教會學生將感恩運用到生活實踐中去。
2.作文教學要回歸生活。作文教學是語文的另一大板塊,但目前的作文教學的處境相當尷尬,很多教師為了應(yīng)付高考,讓作文教學模式化,學生的作文出現(xiàn)了“假大空”的現(xiàn)象。筆者認為教師應(yīng)把言語權(quán)歸還給學生,激發(fā)學生寫作的欲望,要呼喚課堂作文教學的回歸,讓學生寫出自己的真情實感。真情實感是來源于生活的,學生的作文恰恰沒有生活,憑空想象出來的生活是不符合生活實際的,學生們只有在平時生活中仔細觀察,將生活中的細節(jié)寫到作文中去,這樣寫出的作文才會有血有肉。
編輯:劉於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