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勛
(邯鄲廣播電視臺,河北 邯鄲 056002)
要想做一個會講故事的電視新聞記者,必須狠抓基本功,當然最主要的基本功就是吃透“兩頭”?!耙活^”是中央精神,黨的重大決策部署,正確的輿論導向;“另一頭”是基層的實踐,群眾的愿望。吃透兩頭,用一個故事把兩頭很好地融合在一起,有的時候還可以帶著觀點講故事,把主題埋在故事當中。這樣,往往會事半功倍,達到很好的宣傳效果。
前不久,在河北省邯鄲市廣平縣南陽堡鄉(xiāng),有著“最美村醫(yī)”之稱的劉貴芳,收到了國務院總理李克強的回信,一時間,整個邯鄲新聞界都在談論著這件事情。我和同事也接到了采訪這件事的任務,當然,作為一名電視新聞記者,不能簡單地泛泛地報道這一件事,這里面一定大有故事,要把故事挖掘出來,做實、做透這個報道。在做這個報道之前,我們先了解了總理回信的來龍去脈,把故事的兩頭吃透。
劉貴芳是邯鄲市廣平縣的一位普普通通的鄉(xiāng)村醫(yī)生,從醫(yī)20多年,始終對病人如親人,把村里72位孤寡老人當?shù)鶍屢粯诱疹?,為他們送去兒女般的貼心和溫情,被周圍村民親切地稱為“閨女”。2013年初,劉貴芳在中央電視臺“尋找最美鄉(xiāng)村醫(yī)生”大型公益活動中被評為“最美鄉(xiāng)村醫(yī)生”。她走進了中南海,受到時任國務院副總理李克強的接見。之后,她籌資295萬元建設了有150張床位的醫(yī)養(yǎng)結合新模式養(yǎng)老院。今年重陽節(jié)時,劉貴芳給李克強總理寫信匯報了養(yǎng)老院建設和運營情況,并提出面臨的一些問題。李克強總理在寫給劉貴芳的回信里,肯定了劉貴芳籌錢建起公益性養(yǎng)老院的義舉,并勉勵劉貴芳創(chuàng)辦的養(yǎng)老院在醫(yī)養(yǎng)結合以及公益、商業(yè)、政府扶持相融合方面走出新路,發(fā)揮示范和帶動作用。
了解到這一步,故事的兩頭都已經(jīng)非常清晰了,總理的回信就是中央的精神,國家想在社會上推廣醫(yī)養(yǎng)結合的養(yǎng)老院模式,另一頭,劉貴芳自籌資金創(chuàng)辦養(yǎng)老院,是基層的實踐,群眾的愿望。吃透了兩頭,剩下的工作就是想方設法講好這個故事,把故事的兩頭很好地結合起來。經(jīng)過我們記者一行4人三天三夜的實地采訪,新聞故事里把劉貴芳建養(yǎng)老院的艱辛、執(zhí)著,和所有的酸甜苦辣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系列報道《劉貴芳:為了總理的囑托》很快在邯鄲電視臺《邯鄲新聞》欄目播出了。播出后反響非常強烈,觀眾不只是敬佩劉貴芳的善良和執(zhí)著,更多的是對醫(yī)養(yǎng)結合養(yǎng)老模式推廣的一種期待。
當電視新聞記者,不僅需要文筆好,更要會講故事。在電視新聞報道中,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同一個題材,甚至同一件事,讓不同的記者去采訪,卻有著截然不同的效果,有的記者采回來的素材就非常的平凡,沒有亮點,只是常規(guī)的宣傳報道,看完就忘,而有的記者拍回來的片子,一看就會眼前一亮,越有興趣往下看,而且看完很多年以后還記憶猶新。究其原因,就是看記者在采訪時,是不是用心在找故事,有心的記者往往能從平凡的事件中發(fā)現(xiàn)不平凡的故事,再把故事提煉出來,放大,做出一個有影響力的新聞報道。
記得幾年前,我在曲周縣采訪時,聽說了一件事,在曲周師范學校有一個女學生非常的自強自立,家庭非常困難,父親癱瘓,母親癡呆,但小姑娘不離不棄,帶著父母上大學,而且還非常的要強,在校的成績也非常好。當時一聽,就覺得這是一個很好的題材,里面一定有故事,所以立即聯(lián)系學校的老師,找到了這個小姑娘。農(nóng)村的苦孩子很多,像她這樣條件的也有很多,家里一定是破爛不堪,但到了他們的住處,完全是另一番景象。家里非常簡單,兩張床,一張大床,一張小床,一個柜子,一張桌子,地下還有做飯的用具,雖然家具簡單,但屋里收拾得非常干凈,家里雖然有癱瘓在床的病人,卻沒有任何的異味。當時我就判斷,這是一個善良、自強而又不失理想的孩子。她的故事一定很吸引人,當然,要想寫出有故事的新聞,就得讓采訪對象說出故事。我試著和她拉起了家常,很快小姑娘不再拘束,開始談起了她自己的故事。
小姑娘叫楊會芳,當時也就17歲,在師范學校幼教專業(yè)學習,當時邊上學邊照顧父母。她的故事讓人聽起來有些沉重,從小被父親抱養(yǎng),在6歲的時候,父親半身不遂,癱瘓在床,從6歲起,就挑起了照顧家里的重擔,既要照顧生病在床的父親,又要照顧不會說話的癡呆母親。她說起她的童年,非常的平靜,就像在說別人的故事,我卻忍不住一次次掉下眼淚。在我看來,命運對楊會芳真是太不公平了,而楊會芳自己卻非常坦然,而且非常感恩,對養(yǎng)父的那份感情也不是常人所能感受到的。我打心眼里佩服楊會芳,她在如此的逆境里堅強成長,卻又不失那份驕傲的自尊,她是一個平凡的人,做出了不平凡的事。我一定要把她的故事報道出去,把她的故事講給更多的人聽,讓她的故事激勵更多的人,也讓更多的人來幫助她。我開始用攝像機記錄了她日常的生活,從早晨五點起床,給父母穿衣、洗臉、做飯、喂飯,然后去學校上課,放學后,依然是沒完沒了的伺候。我采訪了她生活中幾乎所有的人,包括她的姨媽,老師,同學,還有實習的同事,從他們的口中,我知道了楊會芳更多感人的故事。很快,我采寫的電視新聞報道《自強女孩楊會芳:帶著爸媽去上學》在河北電視臺《河北新聞聯(lián)播》中播出,緊接著,央視也播出了。如今的楊會芳已經(jīng)是幼兒園的老師了,她依然不離不棄、精心地照顧著她的養(yǎng)父母,而且她在當?shù)匾呀?jīng)算是個名人了,她獲得了太多的榮譽,她的事跡也激勵著越來越多的人。
在電視新聞的實際采訪中,像劉貴芳、楊會芳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很多,像這樣的故事也是層出不窮。作為地市級電視臺的新聞記者,想要發(fā)現(xiàn)身邊的故事,想要把這些故事采訪到位并講好,就要勤下基層,多做功課,吃透方針政策,不斷學習,不斷積累,練好講故事的本領,把講故事養(yǎng)成一個報道的習慣,終有一天,會成長為一個合格的電視新聞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