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鳳華
“生津止渴,解暑除煩?!边@是《陸川本草》中對絲瓜精辟的評價。
菜花金黃、楊柳吐翠的時節(jié),故鄉(xiāng)澛汀河畔的村落里,梨花綻雪,杏花如煙,柳笛輕飏,紫燕翩飛,一派生機盎然的景象。
勤勞的母親在某個滴露的清晨,亦或瑰麗的黃昏,蹲在庭院里、屋山頭、草垛旁、籬笆邊、河坡坎,用小鍬挖個小坑,再丟進二三粒黑晶晶、鈕扣般大小的絲瓜種子,覆上酥軟的泥土,用瓢兒澆上幾勺水,再蓋上塑料薄膜,保濕保溫,中間戳個小洞,由絲瓜種子發(fā)芽后往上冒頭。
在我們通莊瘋玩的追逐聲里,在幾場春雨的滋潤和撩逗下,在陽光和露水的親撫下,沉默一冬的絲瓜種子從泥土里探出綠色的小腦袋,揉著惺忪的睡眼,打量著這個陌生而新奇的世界。不幾日,絲瓜苗上便長出棉線粗細的藤蔓,鵝掌形的絲瓜葉也初露端倪。
我和妹妹跟著母親為絲瓜搭架子。母親找來幾根蘆竹或木棍,挨著絲瓜藤戳進泥土里,用腳使勁踩實,橫著插四根,豎著插五根,再用祖父月光下搓就的稻草繩把竹子綁連起來,只要風刮不倒就行。絲瓜們不需人侍弄,像我們這些野孩子一樣,有老天爺照應,見風就長,唰唰唰地直竄個兒。
夏天,整個村莊草木蔥蘢,蛙鼓蟬鳴不絕于耳,雞鳴犬吠此起彼伏。小河里游泳、瓜田里偷瓜、木橋上乘涼、河坎邊拉螺螄、淺灘上摸河蚌……我們的生活豐富多彩,野、趣、奇、樂,這一片天地完全是屬于我們的。那郁郁蔥蔥、藤蔓纏繞、黃花吐蕊的絲瓜架給我們貧瘠而豐實的鄉(xiāng)村生活帶來無窮的樂趣。
瞧,此時的絲瓜如成熟的村姑,風姿綽約,風情搖曳。翡翠雕刻的枝藤和葉蔓玉臂勾引,纏綿悱惻。碩大肥厚的葉子,正面墨綠,背面石綠,線條粗獷,葉脈清晰,形似楓葉,大如南瓜葉。絲瓜花比菜花還要明艷,攝人心魄的明黃,五瓣兒,沾著花粉,花蕊黃得透明,極具秀雅之氣。絲瓜花恣情地展露自己的青春和嫵媚,招蜂引蝶,笑傲晨昏,濃郁的芳香醇酒般彌漫了吉祥的村莊。
絲瓜的藤蔓上長有細長的觸須,線條蒼勁,如國畫大師齊白石爐火純青的水墨小品??梢哉f,我們的村莊,每一處閑散之地,都可見到綠得化不開的絲瓜,都可見到夏天烈日般火辣熱情的絲瓜花,都可見到黃花青藤間羞澀靦腆、身材頎長的絲瓜兒。
我們時常站在絲瓜藤下仰望,看陽光和輕風在綠葉間嬉戲,看天牛和螳螂在瓜架上演繹高超的捕獵技巧,而潛藏在心底的饞蟲倏忽間跳將出來,眼前仿佛搖晃著母親燒出來的絲瓜蛋湯了。
絲瓜們吮吸著晨風雨露,長得很快。觸須一碰到蘆竹和繩子就纏上去,纏得細密而結實。有時觸須碰到粗壯的木棍,無法纏繞,接觸木棍的部位就會長粗長扁,成了一個小小的吸盤,并分泌出膠質(zhì),粘附在木棍上,牽拉著藤蔓繼續(xù)向上攀援。原來,絲瓜也如鄉(xiāng)間清純的少女一樣,聰慧、機靈,惹人憐愛。
摘絲瓜可有趣啦!低處的絲瓜,搬張長條凳就能摘到。有時絲瓜藤爬到墻頭上或樹枝上,就只能另想辦法了。我們會找來一根長長的蘆竹,取來母親下田薅草用的彎鐮刀,在蘆竹的細端綁上鐮刀,扎緊后即成。我握著蘆竹,小心翼翼地將鐮刀探進密葉間,靠近高處絲瓜的根部,勾住莖,往下用力一拉,哧啦一聲,一條直挺挺的絲瓜像電影里飛機上的炸彈一樣,“啪嗒”,掉在泥地上。
母親見了就笑開來,她笑得很燦爛,像頭頂上綠葉間一朵朵明媚盛開的絲瓜花。
有時勾下來的絲瓜摔成兩段,我們便懊惱不已。妹妹總是眼疾手快,在下面舉著個籃子接。絲瓜架下,蕩漾著我們銀鈴般的脆笑聲。
絲瓜皮較薄而且平滑,上面綴著條紋。去絲瓜皮可有講究了。祖母一般用刨子從頭至尾刨絲瓜皮,母親直接用菜刀削絲瓜皮,而我和父親的方法最絕。我先將嫩嫩的絲瓜去頭去尾,然后切成二三厘米長的小段兒,再用細筷子或鉛勺子柄戳進去,貼著皮剜一圈,嘖嘖,圓圓的絲瓜肉和絲瓜皮便分家了,皮圈似的絲瓜皮留在手心上。妹妹把絲瓜皮套在手腕上,叫嚷著:
“哥,快看喲!我戴綠鐲子了!我戴手表啰!”
“看把你美的,等哥長大了,賺了錢,一定會給你買最好的鐲子和手表!”
我們都笑了。一院子的快樂像清亮亮的陽光,肆意流淌。
在我們蘇中農(nóng)村,絲瓜的吃法很多。我最愛吃母親的絲瓜蛋湯和絲瓜蠶豆瓣湯了。那時家貧,難得吃上魚肉的。母親先將剜去皮的絲瓜倒進香油翻泡的鐵鍋里,上下翻炒,炒煸片刻,待絲瓜肉滲出汁水,倒進幾勺水,猛燒,湯沸,磕幾只自家產(chǎn)的草雞蛋鍋里,再添幾把柴禾。盛在藍花碗里的絲瓜湯,色美味純香濃,我們的涎水早在嘴里打滾了。
絲瓜蠶豆湯美味爽口,湯汁濃稠如奶。祖母篤信此湯特補人。鄉(xiāng)下的女人坐月子,多半是喝這蠶豆絲瓜湯的。
絲瓜炒青毛豆米,綠得晶瑩透亮,是喝粥和呷酒的好小菜哩!祖父一大杯大麥燒,不一會兒就下肚了,抿抿嘴,捻捻須,雙眼放光,皺紋舒展,隨口哼一段揚劇《梳妝臺》或淮劇《趙五娘》,搖頭晃腦的,一臉的愜意和滿足。
母親燒的絲瓜豆腐湯,青白相間,色調(diào)清新,入口,軟滑爽利。我們有時還央求母親稱上幾斤馓子,摻進絲瓜湯里。絲瓜吸足了馓子上的油,搛一筷嚼嚼,呵,香糥可口,油而不膩。
祖母燒的絲瓜肉片湯,葷素搭配,妙手天成,口味甘美醇厚,鮮嫩細膩。我們常常一兩碗胡蘿卜粳米飯,三扒兩扒就下肚了,打著飽嗝,揉著肚皮,蹭地溜出家門,到忠華家的空庭院里玩捉特務、打六磚、長扁豆、結冰化凍的古樸游戲了。
母親的青大椒炒絲瓜皮可香啦!鄰居跛腳老太常常夸贊母親的這道農(nóng)家小菜,也常常得到母親溫馨的慰藉。母親總是把絲瓜皮洗凈,切成絲兒,把青大椒洗凈,去蒂去子,切成絲。鍋內(nèi)稠嘟嘟的菜油燒熟,一并倒入翻炒,佐以細鹽、醬油、味精,出鍋后,一盤綠滴滴的炒菜,彌漫著獨特的鄉(xiāng)野氣息,瞬間把我們淹沒……
閑暇漫步于詩詞叢林,鐘情于宋代杜北山的《詠絲瓜》:“寂寥籬戶入泉聲,不見山容亦自清。數(shù)日雨晴秋草長,絲瓜沿上瓦墻生?!比松菽鹃g,與清風明月為伴,尋常絲瓜頗具詩意風情。
時常想起白石老人八十三歲時畫作《絲瓜》中,焦墨揮就的竹籃中橫陳著數(shù)條絲瓜,筆墨清淡蕭疏,絲瓜的紋絡線條濃淡相宜,一股勃勃生機躍然紙上。細細品味,絲瓜的青氣撲人鼻息。一種生活的氣息。
季羨林筆下的絲瓜是有思想的:“它能讓無法承擔重量的瓜停止生長;它能給處在有利地形的大瓜找到承擔重量的地方,給這樣的瓜特殊待遇,讓它們瘋狂地長;它能讓懸垂的瓜平躺下……絲瓜似乎心中有數(shù),無言靜觀,它怡然泰然悠然坦然,仿佛含笑面對秋陽?!?/p>
在諸多藤架菜蔬中,絲瓜營養(yǎng)價值頗高。藥書記載,絲瓜性涼味甘,具有清熱化痰、涼血解毒、美容養(yǎng)顏的功效。絲瓜富含皂甙、瓜氨酸、維生素。絲瓜籽可清熱化痰,絲瓜藤可通經(jīng)活絡,絲瓜汁和絲瓜花,則是保健化妝品的上選原料。
秋風颯颯,草木凋零,幾經(jīng)霜霰,絲瓜藤變得枯黃,昔日葳蕤的絲瓜變成老態(tài)龍鐘的老者,如我的祖父和祖母,佝僂著背,瞇縫著眼,在夕暉中凝視著我們、撫摸著我們。這般的蒼涼,常常令我們年少的心隱隱生疼。
枯干的絲瓜藤中垂掛著老絲瓜,被淳樸的村婦剮下來,曬得繃干繃干的。絲瓜筋用來洗滌碗筷,或帶到澡堂里擦背。我們洗澡時,用絲瓜筋沾著肥皂沫,擦在身上的麻酥酥、熱辣辣的,令人舒坦無比,快活似神仙。
下面條時,絲瓜子是最好的炸油菜。絲瓜炒菱米子,是地道的鄉(xiāng)土菜肴。絲瓜的青嫩、菱米的粉鮮,佐以透鮮的蝦皮、絳紅的辣椒,入口鮮甜滑潤,令人不忍卒筷,臉燦桃花,整個人兒,水草一樣鮮活、清泠、秀逸。
鄉(xiāng)間的絲瓜,只需一抔土、幾瓢水、幾排架,便恣情攀爬、火爆開花、慷慨掛果,溫潤著我們清貧而恬淡的鄉(xiāng)村生活。絲瓜的絢爛和靜美如同鄉(xiāng)間所有的母親一樣,閃耀著母性的光輝,沒有怨尤,沒有悲戚,謙恭勤勉,用沉默的稟性和頑強的精神,喂養(yǎng)著我們和村莊一起長大起來,一起豐滿起來。
佇立在瑟瑟的晚風中,凝望著夕陽濡染下枯瘦的絲瓜,凝望著絲瓜架下崴著腳搓玉米的祖母,我的眼角漸漸濕潤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