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 兵
“線索”易尋,“意境”難解——《荷塘月色》教學目標的選擇與設計
◎方兵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是語文教學的“必修篇目”。人教版高中語文教材將其收錄于必修二第一單元,與郁達夫《故都的秋》、陸蠡《囚綠記》放在一起進行整合教學;蘇教版收錄于必修二“慢慢走,欣賞啊”這一人文專題中的“一花一世界”子專題,與余光中的《聽聽那冷雨》放在一起進行整合教學。作為寫景散文的名篇,教學目標應該如何取舍才能抓住這篇文章的“神”和寫景散文的文體特征呢?
散文寫法靈活,表達方式多樣,教師如果能從散文的文體特征入手,抓住散文的特點,根據“線索”、“文眼”等散文的基本構成要素來設計教學目標,就能讓學生從整體上把握課文的行文思路和情感脈絡,避免散文教學的瑣碎和低效。在《荷塘月色》這篇文章里,線索有兩條,一是游蹤,二是情感。游蹤是情感變化的觸發(fā)點。因此筆者設計的第一個教學目標是“把握作者的行文線索?!睆挠污檨砜?,我們能夠很容易發(fā)現作者是按照從家到小煤屑路到荷塘到荷塘四周再回到家這樣一個圓形結構的游蹤順序來寫的;游蹤的變化附著情感的變化,由頗不寧靜到暫得寧靜再到不寧靜的情感線索也比較明顯。
這篇散文的線索是比較清晰的,不論是游蹤的變化還是作者情感的變化,難就難在如何理解朱自清所營造的“淡淡的喜悅”與“淡淡的哀愁”交織的荷塘月色的意境之美。
相比于人教版“欣賞景物描寫”、“把握文章思想感情”、“品味精美語言”三個教學切入點,蘇教版給出的教學建議是這樣的:“我們對《荷塘月色》和《聽聽那冷雨》的鑒賞主要從‘意境之美’的角度切入,而‘意境’就是不折不扣的傳統(tǒng)文學批評術語?!闭n后的“活動體驗”編者也設計了這樣的問題:“意境是作家主觀思想感情和客觀景物環(huán)境交融互滲而形成的藝術境界,有著描述如畫、意蘊豐富的特點。閱讀《荷塘月色》、《聽聽那冷雨(節(jié)選)》,涵泳品味,求同探異,鑒賞兩篇作品情景交融的意境美,并和同學交流感受?!币虼斯P者設計的第二和第三個教學目標分別是:“領略荷塘月色的意境之美”,“把握意境背后所暗示出的情感變化,體會作者‘淡淡喜悅’和‘淡淡哀愁’的復雜情感”。第三個目標是建立在第二個目標之上的,只有領會了“意境之美”,才能進一步領會后文景物和情感的變化。
針對第一個教學目標,筆者設計了這樣幾個主問題。第一個是:“作者為何要來到荷塘邊欣賞‘荷塘月色’?”這個問題是為了引出“頗不寧靜”這個情感線索,以為后文理清線索做鋪墊。有文章稱這幾個字是本文的“文眼”,筆者不太贊同,后文會分析。第二個問題是:“作者擺脫了內心的‘不寧靜’嗎?請在文中找到根據,說說你的理由?!边@個問題會讓學生產生分歧,這種分歧有助于學生進一步理清文章線索。最后請同學按照第二個問題的思路將線索總結出來。
在針對第二個教學目標進行主問題設計時,教師可以在分析荷塘月色這一部分景與情的關系時,適時點出“意境”這個概念,也可以在文章學完之后結合文本再拓展“意境”的相關知識。筆者設計了這樣幾個主問題:“閱讀四、五兩段,請你分別將描寫荷塘和月色的句子找出來,概括出荷塘和月色的特點”,“作者筆下的荷塘月色營造出了一種怎樣的美,請你概括”,“這樣一種清麗、恬靜、朦朧、柔和的景物表現出作者怎樣的心境”。個體景物特征的概括是為了總體景物特征的概括,第一個問題是揭示“意象”,為了引出第二個問題:由荷花、月色這些“意象”所構成的荷塘月色這一總體“意境”具有怎樣的特征。搞清楚意境的特征才能體會出作者當時寧靜、平和、喜悅的“心境”或“心情”。
針對第三個教學目標,筆者設計了這樣幾個主問題。第一個問題緊跟著上文第三個問題進行追問:“這種喜悅并不是酣暢淋漓的開懷大笑,這是一種怎樣的喜悅呢?”引出“淡淡喜悅”的核心情感內涵。緊接著過渡到第六段:“作者寫荷塘周圍的景物時具有什么特點?營造了怎樣的氛圍?”這是意境內涵的另一種表述,可將這一段的景物特征與前面的荷塘月色進行對比,從而發(fā)現作者心境由寧靜喜悅到不寧靜的轉變。這一段仍是在寫景,通過景物來表現情感。下文則完全是虛寫,是作者想象,體現了這種“不寧靜”情緒的復雜性。筆者設計了這樣兩個問題:“《采蓮賦》描寫了一幅怎樣的圖景,作者描寫《采蓮賦》中江南風俗的目的是什么”,“到底是什么讓作者惦著江南”。這兩個問題所揭示的“不寧靜”的情感內涵是不一樣的,前一個側重于無憂無慮的夢幻場景的宣泄和求之不得的失意,后一個則含有了對舊時江南生活的懷念追憶及對現實生活的無奈。隨著回家的步伐,朱自清離那個帶給他淡淡喜悅和短暫超脫的夢幻荷塘越來越遠,“不寧靜”重回心頭。這種情感又附著在景物上,于是目光所及、耳朵所聞與心中所想都被這種情緒影響,作者又成了現實世界中的一個“不自由”的人。作者的這種不寧靜的哀愁同樣是隱晦的,淡淡的,隨著所見、所聞、所想而逐漸變化、更加復雜。這種“淡淡”的味道貫穿了情感變化的整個過程。
“意境”這個概念應該結合文中景物和情感的關系自然融入,最好不要機械地拓展。上完全文之后,筆者設計了一個拓展思考題:“請根據本文的景物描寫與情感變化的關系,結合下面的材料,談談你對‘意境’一詞的理解。”
袁行霈說:“意象是融入了主觀情意的客觀物象。”“意境是作者的主觀情意與客觀物境相互交融而形成的藝術境界?!蓖鯂S說:“有我之境,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p>
荷塘月色具有一種如夢境般的恬靜、朦朧、柔和之美,隨著情感的變化,荷塘四周的景物呈現出了昏暗喧鬧的氛圍,“不寧靜”重回心頭,這種情感又附著在景物上,于是目光所及(樹色、遠山、路燈),耳朵所聞(蟬聲蛙聲)與心中所想(采蓮的世界)都被這種情緒影響,作者又成了現實世界中的一個“不自由”的人。如果學生在閱讀鑒賞中領會到荷塘月色中景物變化和情感變化之間的關系,“意境”一詞就好理解了。
對《荷塘月色》不同種類的教學設計和教學反思進行分析整理后,筆者比較贊同陳歡在《何以見“獲得了暫時的超脫”——基于批判性思維的舊文新教之<荷塘月色>》[1]一文中對荷塘月色意境的分析,將“暫時解脫”的間接依據即“荷”與“月”兩個意象所營造的意境分析得很透徹。但筆者不贊同將“荷”和“月”兩者完全分開來分析,“月色下的荷塘”和“荷塘中的月色”都應是相互融合的整體意境;也不贊同將第5段中描寫“葉子和花”的句子拉到上面,與“荷”進行合并,這一句主要是形容月光和輕霧籠罩下的荷塘,仍是為了表現月色的朦朧之美。筆者沒有重點關注幾種對“不寧靜”深層次原因的權威解讀與分析,只是與教材的“活動體驗”相結合,作為探究題適當拓展。中學生不必糾結于文章的深層背景,重點應該放在鑒賞“荷塘月色朦朧的美”,以及讀出散文的“神”——隨著景物變化的情感主線。
寫景散文中的“神”其實就是意境中所透露出的情感特征。對于本文的“神”,筆者不認為是文章的頭一句話“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這只是情感線索的出發(fā)點。比較認同易喜平在《〈荷塘月色〉的文眼》[2]中所說的:“最好的一句是‘我且受用這無邊的荷香月色好了’?!薄笆苡谩北砻髯髡呦矏酆商猎律?,包含有一種喜悅之情,而“且”字表明作者知道這“受用無邊的荷塘月色”只是暫時的,這自然流露出一股哀愁。這兩者結合,準確地表達出作者雖無法擺脫內心的愁悶,但仍借月下美景來暫時超然現實的心理。作者這種矛盾的心理便形成了“淡淡的喜悅,淡淡的哀愁”的感情格調。
寫景散文的文體體征和情感內核決定了《荷塘月色》的教學目標應著重關注荷塘月色的意境之美,如果老師能夠帶領學生進入月色下荷塘這種彌漫著“淡淡喜悅”和“淡淡哀愁”的如夢如幻朦朧恬靜的意境之美,那么這篇文章的“神”也就抓住了?!逗商猎律返慕虒W設計是基于《關于寫景散文主問題設計的目標與策略研究》的課題而進行的課堂實踐與教學反思,側重寫景散文文體特征中的“線索”和鑒賞角度中的“意境”這兩個維度的研究,仍需要進行課堂的二次實踐,以及與其他寫景散文名作教學進行比較研究,以期抓住寫景散文教學的共同規(guī)律和特征。
注釋:
[1]陳歡.何以見“獲得了暫時的超脫”——基于批判性思維的舊文新教之《荷塘月色》[J].語文教學通訊,2013,(31).
[2]易喜平.《荷塘月色》的文眼[J].語文教學與研究,1998,(2).
(方兵南京師范大學附屬揚子中學210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