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愛霞
《說“木葉”》教學反思
◎趙愛霞
《說“木葉”》這篇課文理論性較強,課文內(nèi)容引用古詩文較多,相對而言比較枯燥,所以學生閱讀學習起來有一定的難度?!墩f“木葉”》這一課是通過“木葉”和“樹葉”的比較來探討中國古典詩歌中意象的暗示性,學習這篇課文并真正讓學生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從而把握詩歌意象的暗示性特征是十分必要。本課的教學重點為“中國古典詩歌語言暗示性的特點”,教學難點為全文表面上是分析古詩中“木葉”的藝術特征而實質是談詩歌語言的特點。詩歌語言的暗示性屬于詩歌理論問題,而學生對詩歌只有淺近的知識,易為文題的表面所迷惑,不能把握本文的真正用意。因此本節(jié)課的主要任務是使學生突破認識的難點,幫助他們理解、學會詩歌語言暗示性這一表達技巧,汲取寶貴的藝術營養(yǎng)。
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教科書編者、文本之間的多重對話,是思想碰撞和心靈交流的動態(tài)過程。教師既是與學生平等的對話者,又是課堂閱讀活動的組織者、學生閱讀的促進者。作為“課堂閱讀活動的組織者、學生閱讀的促進者”,教師在這一教學動態(tài)過程中,達成目標的方法有多種,但稍有教學實踐經(jīng)歷的教師都會有這種體會,提問是課堂教學的最主要教學手段。提問作為一種主要的教學手段雖被廣泛地運用于普通高中語文閱讀教學當中,精心設計有效的提問進而提高語文閱讀課堂教學效率成為眾多語文教師醉心的追求。筆者所授課的班級學生基礎一般,分析問題、概括總結的能力較為薄弱,所以要比較好地閱讀理解文本、達成本課的學習目標有一定的困難。為了能使學生充分閱讀文本,通過大量引文理解作者本意,筆者選擇了“以設置問題、解決問題為主線組織教學”的教學方法。由導入開始順著作者的思路設計一系列問題,讓學生一直帶著問題閱讀,帶著問題思考討論,帶著問題總結概括。并且問題的設計注意了由易到難、由淺入深、由形象到抽象的思維規(guī)律,在很大程度上消解了學生看到引文多就產(chǎn)生畏難情緒的心理壓力,進而循著問題進行積極、主動甚至生動有效的學習,當一個個問題都依次順利解決的時候,學生充分體驗到了學習文藝性議論文的快樂,教學目標自然達成。無疑,這節(jié)課的提問設計是比較優(yōu)化、有效的。
然而學生給出的反饋是,一是覺得沒意思,二是覺得思路不清晰。關于第一個問題,筆者覺得沒有必要進行過多的反思,筆者不能也不應該把每一節(jié)課都上的趣味橫生,首先筆者不具備這樣的能力;其次,語文課應該有它本身那種語文味,而不是每一個學生都能有語文味的敏感性,換句話說筆者不能為了迎合學生把課設計的沒有語文味。第二個問題,筆者想主要還是出在整體感知的環(huán)節(jié)上,近年來因為教師對教材鉆研地更深了,所以對整體感知這個環(huán)節(jié)就特別在意,覺得非常重要。首先如果沒有這個環(huán)節(jié),那么學生對于文本的理解將會是非常浮泛的,不管你加進去多少非文本的讓學生感興趣的東西都是失敗的;其次,如果教師不深入研讀文本,那么就談不上上好這節(jié)課,尤其是整體感知這個環(huán)節(jié)。就這節(jié)課來說,筆者給了學生大約10分鐘的時間讓他們看書,接下來通過探尋“木”的兩個藝術特征再次回歸到文本,但是這個環(huán)節(jié)總有些粗糙,粗糙在哪呢?一是給的時間少,二是問題問得不夠吸引學生,等于說筆者只給學生兩次閱讀文本的機會。還有一個文本本身存在的問題,因為這篇課文引用的詩歌特別多,而且很多詩意不容易讀懂,所以學生容易陷進弄懂這些詩歌意思的迷霧里,把重點放在讀這些詩而不是弄懂作者所要分析的內(nèi)容上;另外,有些詞,比如“空闊”、“疏朗”、“感情飽滿”、“綿密”這些中國藝術評論獨有的詞語,給學生理解文本加大了難度。
在筆者看來,一是應當給全文做個總結;二是應該仔細分析文中的一些詩句在用了“木葉”后到底好在哪。這樣的話可能會不那么枯燥,學生接受起來會更容易些。
附《說“木葉”》簡易教學設計
知識與能力
理解課文內(nèi)容,弄清文章由“木葉”所闡釋的詩歌語言暗示性的理論。
過程與方法
結合詩歌“意象”“意境”品味詩歌語言暗示性。通過“意象”“意境”練習培養(yǎng)學生的聯(lián)想能力提高學生獨立分析鑒賞的能力。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體會祖國詩歌的博大精深,從而激發(fā)學生對祖國傳統(tǒng)文化的熱愛。
重點:中國古典詩歌語言暗示性的特點。
難點:全文表面是分析古詩中“木葉”的藝術特征而實質是談詩歌語言的特點。
(一)導入:
(ppt展示)大家一起讀屏幕上的內(nèi)容:魏晉風骨,盛唐氣象,少年精神,布衣精神。
這四個詞是寫給一位老先生的挽聯(lián),是對他一生成就和做人的肯定,他就是這位面帶笑容,和藹可親的學者林庚先生。林先生學問極高,人品極好,受到很多人的愛戴和支持。今天我們就一起學習林先生的文藝隨筆《說“木葉”》。
(二)課內(nèi)字詞正音:
裊裊()招徠()皎皎()灼灼()柳惲()寒砧()
征戍()庾信()涔陽()言筌()窸窣() 冉冉()
翩翩()亭皋()萬應錠()
(三)課文脈絡梳理:
瀏覽課文,圈畫重點,找出每段大意:
1.自從屈原開始,“木葉”成為詩人們筆下鐘愛的形象。
2 .“木葉”就是“樹葉”,古代詩歌中有的用“樹”,有的用“葉”,但用“樹葉”十分少見。大量使用“木葉”,又由此創(chuàng)造出了“落木”。
3.“木葉”“落木”與“樹葉”“落葉”的不同,關鍵在于“木”字:
①說明“木”的第一個藝術特征;
②說明“木”為什么有這個特征;
③說明“木”的第二個藝術特征;
④說明“木葉”與“樹葉”在概念上相差無幾,但在藝術形象上有很大差別。自從屈原開始,“木葉”成為詩人們筆下鐘愛的形象。
(四)發(fā)現(xiàn)問題,研究討論,解決問題:(師生互動)
1.文中“樹”和“木”各有什么特點?能引發(fā)人怎樣的聯(lián)想?含有怎樣的感情?
2.我國古代詩歌為什么很少用“樹葉”而多用“木葉”?
3.“木葉”“落葉”和“黃葉”帶給我們的感覺是否一樣?
4.這篇文章實際上談論的是詩歌語言的暗示性問題,為什么卻以“說‘木葉’”作標題呢?
(五)完成表格,吃透文章:
(六)拓展活動:
1.展示校園風景圖片,感受“木”“葉”“樹”的區(qū)別,以及引發(fā)的不同感受。
2.引用宗白華的詩句:詩從何處尋?在細雨中,點歲落花聲。
發(fā)現(xiàn)詩歌意境之美,細微之美,并做仿句練習。
(趙愛霞曲阜師范大學附屬中學273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