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玉榮
文言文的閱讀理解是學生的弱項之一,很多學生高一高二的時候不重視文言文的學習,對語言點沒有深厚的積累,上了高三以后,一接觸到課外文言文,立刻頭昏腦脹,丟分現(xiàn)象就比較普遍。雖然高三復習時會對高考考察范圍內(nèi)的語言點進行細致復習,但是基礎差的學生仍感到比較吃力,因為復習的量確實比較大。所以常有學生來向我訴苦,尋求解題的捷徑。其實,與論述類文本閱讀、文學類文本閱讀一樣,文言文的閱讀理解也是有規(guī)律可循,有方法技巧可以運用的。
文言文閱讀理解的試題一般包括兩大項:三道選擇題和兩至三道翻譯題 (全國卷一般是兩道),分值為19分。以往安徽卷的三道選擇題中前兩道題都是對實詞和虛詞用法、意義的考察,第三道題則往往考察學生對文章內(nèi)容風格和作者觀點態(tài)度的理解與評價的能力,有時考察學生對文章某一方面的內(nèi)容的篩選概括分類的能力?,F(xiàn)在改用全國卷,全國卷的特點是淡化虛詞的考察,不單獨設題,虛詞和文言句式都放在翻譯題中考察。相比安徽卷,全國卷更重視對學生斷句能力的考察,而斷句離不開對虛詞用法和意義的把握。所以雖然全國卷不對虛詞單獨命題,但在平時的訓練中學生仍然要重視虛詞的學習和積累。翻譯題除了考察實詞和虛詞的用法外,還注重考察特殊句式。雖然全國卷更傾向于意譯,但是同樣設有得分點。也就是說,全國卷的文言文的考察內(nèi)容也還是集中在語言點上,因此,做文言文的閱讀理解題首先要有“語言點意識”。下面就談談文言文閱讀理解的一些應試技巧。
如上所言,文言文閱讀的考察重點在語言點上,所以學生一定要有“語言點意識”。所謂“語言點”是指通假字、詞類活用、古今異義、一詞多義、特殊句式等五個方面的知識點。對這些知識點的考察主要通過對實詞、虛詞和翻譯的考察來進行。高考考察范圍內(nèi)的實詞大約有80-120個,虛詞有18個。這些詞的用法都比較靈活多變,需要在具體的語境中確定其含義。因此文言文基礎薄弱的學生做題時普遍感到吃力。這提醒我們在日常的學習中要努力培養(yǎng)自己的語言點意識,及時歸納所學的語言點,才能在解題時不至于哀嘆“巧婦難為無米炊”。建議在做文言文閱讀題時,先在心里把這五個方面的概念過一遍,或者在草稿紙上寫出來,這樣思考就有針對性了。在做翻譯題時,尤其要有語言點意識,因為命題時往往把重要的語言點作為得分點,如果沒有語言點意識,那么就算翻出了大意,也只能得到大意分1分。如果一個句子賦分為3分,則大意占1分,必定還有兩個得分點,各占1分。如果一個句子賦分為5分,則大意占1分,必定還有3-4個得分點,各占1分。所以一定要提醒自己找出得分點,即找出通假字或者詞類活用、古今異義、一詞多義、特殊句式來。尤其是特殊句式,因在前面選擇題中無法考察,所以必定在后面的翻譯題中加以考察。翻譯時注意靈活運用“增刪調(diào)變留換”的六字真言,即:1、增補省略成分。2、刪去一些無實際意義的虛詞。3、按現(xiàn)代漢語規(guī)范調(diào)整語序。4、把單音節(jié)詞變成雙音節(jié)詞。5、保留人名、地名、朝代名、國名、官職名、年號、某些典章制度的名稱等6、把無法直譯或委婉語換成現(xiàn)代漢語的同義詞。另外,要處理好一些特殊用詞和修辭手法,比如借代、比喻、互文等修辭手法及一些委婉語,不能望文生義,比如“駕鶴西去”是人去世的委婉語,不能看著字面翻譯成某人“駕著鶴向西去了”。還要處理好直譯和意譯的關系,直譯為主,意譯為輔,做到“信達雅”,即準確、通順、有文采。翻譯后的句子要符合現(xiàn)代漢語的表達習慣。當然,了解必要的古代文化常識,也是確切理解并翻譯古文不可缺少的條件。
與論述類文本閱讀和文學類文本閱讀一樣,文言文閱讀也應當從試題入手,帶著問題去閱讀文章,切不可先讀文章再做題,否則不但會浪費時間和精力,而且會加重疲勞和煩躁的感覺,導致發(fā)揮失常。我建議從對文章內(nèi)容和作者觀點態(tài)度的理解概括分析題入手,把該題的四個選項都看一看,大致了解文章內(nèi)容。不必急著去做這道題,從此題入手只是為了了解文章大意而已。文言文的試題基本上都是局部設題,一般來說,結合上下文意去理解即可解題。很多學生不知道這個命題的規(guī)律,遇到不懂的語句就煩躁,亂做一氣。其實,文言文中若有生僻難懂的字詞而又關系到試題答案的,命題者一定會加注解,不加注解的生字詞肯定與答案無關,學生大可忽略不看,跳過不讀。所以注解是一定要看的,而一篇文言文只要能看懂80%就可以較準確地完成試題了。當然做翻譯題時一定要回到原文中去結合上下文意理解,才能翻譯準確。
文言文閱讀的選擇題中關于實詞和虛詞的考察題型長期以來比較固定,變化不大。如果我們善于使用代入法和比較法的話,是可以又快又好地找到答案的。所謂代入法,即把命題人給出的加點實詞的釋義代入到原句中去,看是否通順,是否合乎情理邏輯,如果不合,即是錯誤的。這個方法對考察虛詞的選擇題也適用。雖然全國卷不對虛詞單獨命題,但學生卻不能忽略平時的虛詞訓練。一般來說,命題人會給出兩個含有同一個虛詞的句子,讓你判斷該虛詞的用法和意義是否一致,這兩個句子通常情況下會一句出自課內(nèi),一句出自課外。我們可以先判斷課內(nèi)的那一句中虛詞的用法和意義 (畢竟課內(nèi)的語言點我們要熟悉一些),然后代入到課外的那一句中去考察,看是否通順,是否合乎情理邏輯,如果不通不合,那就不一致。反之,如果課外的那一句比較容易把握,也可先對其做出判斷,然后把詞義代入到課內(nèi)的那一句去考察。所謂比較法,是針對考察虛詞的選擇題而言的。兩句中如果虛詞前后所搭配的詞語性質(zhì)不同,并且虛詞在句中所處的位置不同,那么它們的結構功能肯定不同,即用法肯定不同。虛詞的用法不同,意義肯定不同。這兩個方法對于那些文言文基礎薄弱的學生來說非常有用。如果學生對若干個選項都拿不準,模棱兩可的話,千萬不要胡亂選擇,最好的辦法是回到原文去看這個句子的上下文,再猜測加點詞語的含義。切記,一定要回原文去,聯(lián)系上下文考察該句句意,然后再做出正確的判斷。
邏輯推理法是比較高級的思維方法,在選擇題中常常會出現(xiàn)不合邏輯的設錯的情況。如果能夠學會運用邏輯推理法,那么解題將事半功倍。特別是在解翻譯題時,很多同學翻譯完了就算了,不去對照原文查驗正誤,如果能夠運用邏輯推理法檢查一下自己的譯文,很多錯誤都可以被發(fā)現(xiàn),進而得到改正。比如“操領軍兼行趣白馬”一句,竟有很多學生翻譯成“曹操和白馬逗趣”。顯然學生不知道“趣”的通假情況,翻譯完了也沒有動腦筋想一想:大戰(zhàn)在即,曹操有閑工夫和白馬逗趣嗎?而運用邏輯推理法就可以有效避免這種低級錯誤。
斷句是全國卷的必考題。解題時,要先通讀全段,由易到難,根據(jù)意義單位斷句。抓關鍵實詞和常用虛詞,特別注意句首語氣詞、句末語氣詞、關聯(lián)詞和常在句首的時間詞等,注意特殊句式和固定結構,不可拆散。還要注意排比、對偶、頂真與反復的修辭手法。相同詞語若緊相連而非疊詞,一般中間要點斷。最后,斷句完畢要自己翻譯一遍,運用邏輯推理法檢驗句意是否通順,是否合乎情理。如果自己都不懂句子的意思,那么就一定斷錯了。
文言文中雖然語言點較多,但是難度適中、值得考而又可考的其實并不多。所以各題之間未必沒有聯(lián)系,因而不能孤立地做題。我們要善于利用并且充分利用試題本身提供的信息,來幫助我們順利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