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麗敏
(河北大學,河北 保定 071002)
接受美學視閾下的新媒體傳播研究
連麗敏
(河北大學,河北 保定 071002)
接受美學作為20世紀西方文學的重要理論之一,肯定了讀者的能動性和在文學作品中的地位。隨著現(xiàn)代新聞業(yè)的快速發(fā)展,新聞學界更加重視新聞傳播中受眾的研究。在業(yè)界,也更加注重對受眾的迎合,受眾的作用在新聞傳播活動中變得更加重要。接受美學理論與新聞學理論在很多方面契合,接受美學理論對于研究新聞傳播中的受眾具有借鑒價值。
接受美學;傳媒學;受眾
接受美學這一概念是1967年由德國康茨坦斯大學文藝學教授姚斯在題為《文學史作為文學理論的挑戰(zhàn)》的演講中所提出的。該理論核心是走向讀者,代表人物是姚斯和伊瑟爾。發(fā)展至今成為一個較成熟的文學理論,反對孤立、片面、機械地研究文學藝術(shù)。接受美學以讀者為中心,在作者—作品(本文)—讀者中,讀者不僅僅是接受者還是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
20世紀40年代末,大眾傳播學中的受眾學說成形。從西方受眾觀來看,新聞媒介的發(fā)展其實就是不斷爭取受眾,發(fā)掘新受眾的歷史。近些年,隨著媒介競爭的日益激烈,尤其是全媒體時代的到來,新聞業(yè)更加注重對于受眾的傳播效果研究。
從接受美學的觀點來看,新聞傳播中的“信息文本”,若沒有受眾的“閱讀”(接受)就沒有意義。也就是說,在新聞傳播過程中,信息文本本身不能產(chǎn)生獨立的意義,需要通過受眾的參與來完成傳播的過程。要想信息文本有意義、有效果,最重要的是要讓受眾“閱讀”、“觀看”、“收聽”、“瀏覽”。
受眾日益成為媒介發(fā)展的決定性因素,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下,各個媒體都把受眾的需求擺在了首位。無論是報社、電視臺、廣播局還是網(wǎng)絡媒體在電視節(jié)目的制作、編排,新聞報道的策劃,提供平臺來讓受眾發(fā)出自己的聲音,最終提高媒體的收視率、收聽率和發(fā)行量等等。接受美學給了我們一定的啟發(fā),那就是在傳播新聞信息時有意留下想象的空間,給人們留下思考的余地。伊瑟爾認為,文學作品中存在著某種不確定的隱含意義,這些不確定性使閱讀過程遇到很多空白點,正是讀者豐富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性的主體意識,使這些不確定性得以確定,空白處得以補充,從而使文學的審美價值得以實現(xiàn)。
換句話說,受眾不只是新聞的接受者,同時也是新聞的發(fā)布者,受眾對于自己所接受到的信息進行選擇,并加以自己的理解進行解讀。信息被重新整合,被受眾解讀過的新聞文本再次參與到傳播過程中。重復性的傳播加強了新聞傳播的效果。所以,對于新聞媒體而言,受眾不僅僅是其要爭奪的市場,同樣也是其壯大的隱形員工。只有受眾對于新聞文本的接受,才能實現(xiàn)良好的傳播效果。所以,研究和滿足并最終利用受眾是媒介未來發(fā)展的必然途徑。
不同的文學作品對于不同的讀者來說,都有不同的理解與認識,進而導致讀者的分層。對于傳媒學的受眾來說,由于年齡、性別、受教育程度等都不甚相同,所以要想滿足不同的受眾,就必須細分市場。
通過接受美學的啟發(fā),要想讓自己的傳播取得理想的宣傳效果,媒體都要努力去適應受眾的需求,因為受眾是積極主動的信息追尋者,他們憑著自己的興趣愛好來尋找各種各樣能滿足自己的信息。一般來說,要想滿足受眾的需要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面:一個是滿足不同受眾群對傳播的不同的需要;另一個是滿足單個受眾對傳播的多樣的需要。作為主體化的群體,受眾是由不同年齡、性別、教育程度、文化素質(zhì)、地位以及道德修養(yǎng)、興趣愛好等各式各樣的社會人構(gòu)成,每個人的社會角色不同,從而使得這個群體具有多層次性、多樣性。
就新聞報道的內(nèi)容來說,不同層次的人對新聞需求有共性,同一層次的人也對新聞需求有差異性。這種共性和個性形成了受眾對新聞需求的多樣性。過去的雅俗共賞的節(jié)目類型已經(jīng)不再適應受眾市場的發(fā)展,受眾的可選擇性不斷增多的態(tài)勢時,就需要對自己的受眾群進行重新定位,根據(jù)自身節(jié)目的特點,抓住核心受眾,挖掘潛在受眾。
新聞如果想有好的傳播效果,就必須研究讀者的期待視野。期待視野決定了受眾對于新聞傳播信息的選擇,也決定讀者對新聞的理解和評價。所以說,新聞內(nèi)容的選擇,新聞語言和圖片的運用,都要考慮到受眾的期待視野。從傳播學的個體差異論中可以看出,受眾是千差萬別的,受眾對于新聞信息的理解受到讀者的教育程度、地位、人生經(jīng)歷、性格、態(tài)度等方面的制約,這些因素構(gòu)架的期待視野在讀者的新聞接受活動中起著至關(guān)重要的作用。只有那些符合讀者的興趣、既有價值觀的新聞作品才能吸引讀者去閱讀;只有那些和讀者地位利益息息相關(guān)的新聞才能被讀者所關(guān)注。讀者總是以自己的期待視野是否被滿足去評價新聞作品。讀者的個體之間存在差異,但同時也具有一定的共性,如對新聞真實和快速的追求,媒體只有了解和把握這些共性,才能滿足受眾的需求,取得良好的傳播效果。只有符合讀者期待視野的文本才能取得良好的傳播效果。
媒體從業(yè)人員在新聞事實的選擇時就要從受眾的“期待視野”出發(fā),找到提高接受效果的根本原因,在媒體人與受眾互動過程中,實現(xiàn)新聞稿件價值判斷的“視野契合”,從而使新聞信息的傳播訴求達到預期的效果。
在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新媒體的快速發(fā)展和變革背景下,將接受美學的接受觀點運用到新聞傳播中,對于提高媒體傳播質(zhì)量,強化新聞內(nèi)容的針對性和實際效果將具有一定的意義。所以說,加強對受眾的接受研究是新形勢下拓寬各類媒體受眾的一個重要面。
[1] 傅力.在接受理論視角下對新聞價值判斷的思考[J].中國傳媒科技,2014(2).
[2] 姚斯.試論接受美學[M].明尼蘇達大學出版社,1982.
[3] 李志勇,林曉.接受美學對新聞傳播學的啟示[J].科學論壇.
[4] 祁林.試論接受美學與傳播學的互動關(guān)系[J].江蘇社會科學,1997(3).
[5] 王偉.走向身心一體的交往理論——大眾傳媒語境中的接受美學[J].甘肅聯(lián)合大學學報,2011(27).
G206
A
1674-8883(2015)14-0303-01
連麗敏(1989—),女,河北邢臺人,新聞學碩士,河北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新聞學專業(yè),研究方向:網(wǎng)絡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