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灌南縣實驗小學(223500) 劉 俠
當前,閱讀教學仍舊滯留在大一統的教學模式中,即無視文本的體裁特征,采用一貫固有的教學模式對不同文體的課文進行教學,嚴重制約了閱讀教學效益的提升。文本體裁不同,其教學的目標和策略也就應該不同。對說明文,《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說明文教學要“能抓住要點,了解文章基本的說明方法”。而在實踐中,說明文的教學卻遭遇了極大的尷尬。如何以語用為核心,實現說明文教學的有效突圍呢?
說明文教學的核心任務應該是對文章表達方式的體悟,旨在培養(yǎng)學生的鑒別和賞析能力,讓學生積極運用說明方法進行語用訓練,而不能拘泥于課文的內容信息,感知說明事物的特點。如,教學《海洋——21世紀的希望》這篇課文,教師補充很多關于海洋的知識。課堂上,學生疲于資料的閱讀,閱讀課演變成為科學課,語文本質屬性消失殆盡。
教學內容的選擇是閱讀教學的首要起點,但很多教師對此卻毫無意識。我們的閱讀教學總是習慣在課文的字詞分析和內容主旨的揭示上,缺失對說明文文體特征的把握。這樣,閱讀教學就難以行走在正確的道路上。例如,在教學《莫高窟》時,不少教師將其當作一篇散文來教學。課堂上,學生始終被“彩塑具有什么特點?壁畫如何之美?……”等問題糾纏,而對說明文的文體特征卻看不到蛛絲馬跡,教學目標的錯位使得教學漸行漸遠。
很多教師仍舊停留于“教課文”的傳統思維模式中。在我校“師徒同題異構”活動中,師徒兩人同時教學《埃及的金字塔》。師傅重在引領學生感知說明方法,并結合文本的具體內容為學生創(chuàng)建語用實踐平臺,有效提升學生的語用能力;而徒弟執(zhí)教時,卻讓學生概括金字塔的特點,并思考從哪些語句形成這樣的認知。兩相比較,師徒二人“教語文”與“教課文”的區(qū)別高下立判。課程意識的淡薄,常常使得閱讀教學鉆進死胡同,甚至導致南轅北轍,后果不堪設想。
1.要見樹木先見森林。
文章的外顯結構是作者創(chuàng)作過程中思路的表現形式,其表達的順序和內容的安排都是由作者的創(chuàng)作思路決定的。讀者可以通過對文章結構的把握,揣摩作者的表達思路。說明文沒有生動的故事情節(jié),也沒有跌宕起伏的情感波瀾,文章表現出來的美更趨向于嚴謹的邏輯。因此,只有厘清文本的基本結構,才能更好地走進文本。如,《神奇的克隆》一文,作者依照生命個體認識事物的基本規(guī)律,將內容設置為克隆的定義、克隆的對象、克隆的作用、有趣的克隆四個方面。顯然,這樣的設置是作者精心安排的:沒有精確的定義闡釋,其他一切都如同空中樓閣,無從談起;只有了解了克隆的典型案例,人們才能接受克隆的作用。在這一切基礎上,課文再補充富有趣味的克隆現象,讀者就會欣然接受。
這樣的思路安排和結構設置,對培養(yǎng)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促進有序表達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是說明文教學的重要范疇。
2.強化說明文的語言特質。
與其他文體要求語言形象生動、富有靈性不同,說明文的價值在于全面細致準確地介紹事物,呈現說明事物的特點,因而其語言的特點表現為精確、規(guī)范和嚴謹。這對培養(yǎng)學生的言語表達能力是一種有效的途徑。有些說明文在精確表達、嚴謹描述的基礎上,為了增強說明的趣味性,還大量使用了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讓讀者讀來趣味盎然。如,《火星——地球的“孿生兄弟”》一文中就以“孿生兄弟”“兄弟倆”來形容火星和地球的相似性,形成親切自然的表達風格。
針對這樣的言語表達特點,教師可以讓學生仔細體悟說明文嚴謹精確的表達特性,充分感受說明文的語言特點,并在兩種風格的比照下豐富自我言語體系。
1.誦讀品味,感受語言表達的生動形象。
語文教學,讀是基礎,更是關鍵。說明文的教學自然也不例外——沒有讀,學生就難以準確把握文本的主要內容;沒有讀,學生更無法體驗說明方法所形成的表達效果;沒有讀,學生閱讀能力和思維能力也就更難以形成。例如,在教學《秦兵馬俑》一課時,學生朗讀第二自然段描寫坑俑宏大時,重讀了文中的數字。教師順勢引導大家體會這樣朗讀的好處。這是對文本表達的心領神會,是與作者、編者進行的有效對話,起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2.比照辨析,感受語言表達的精確嚴謹。
體悟品析文本的語言是閱讀教學的重要內容。說明文的語言表達精煉簡潔,常常一字之差就會影響表達的效果,是錘煉學生語言表達的有效范本。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誦讀品味中進行比照辨析,提升學生對語言的敏感性。例如,《埃及的金字塔》一文在描述金字塔建造時運用了“據說”一詞,這個簡單的詞語看似無關緊要,其實卻蘊藏著作者言語表達的規(guī)范和嚴謹。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體會剔除“據說”一詞之后的感覺,兩相比較,作者語言表達的匠心就能深入學生的內心。這樣的教學不僅僅在于閱讀方法的指導,更是對學生言語表達策略的滲透,體現積極有效的語用正能量。
3.多維練說,促進說明方法的有效遷移。
聽說讀寫是學生語文能力的重要基礎。說明文旨在通過嚴謹生動的語言介紹說明對象,故而應該“說”字當頭。這就要求說明文的教學要時刻關注課文的言語形式,為學生深入有效的言語實踐奠定基礎。在語用視角下,我們應該結合文本的內容特點,為學生創(chuàng)設形式多樣的歷練渠道,提升“說”的效益。例如,在教學《麋鹿》的最后環(huán)節(jié),教師圍繞課文的重點內容,引導學生以“介紹麋鹿”為中心,進行幾種不同的訓練:(1)如果你自己就是麋鹿,你會怎樣介紹自己的外形;(2)如果姜子牙騎著麋鹿,遇到神仙朋友,會怎樣介紹它的生活習性;(3)如果你是導游,你會怎樣介紹麋鹿生存的坎坷經歷?不同的視角讓學生從不同的方面進行說話練習。介紹的過程其實就是對課文說明方法遷移運用的過程,這樣為學生的習作提供了言語表達的儲備和思維支撐。
4.及時練筆,實現說明方法的綜合運用。
語文教學的核心不僅僅在于提升學生理解語言的能力,更在于運用語言的能力。說明文對客觀事物的描述說明自成一體,有著鮮明的表達特質,對學生習作素養(yǎng)的提升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因此,閱讀教學中,教師應該安排時間,讓學生在習得方法的基礎上進行積極的語用訓練,提升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例如,在教學《埃及的金字塔》后,教師要求學生模仿課文的寫法對校園中的某一建筑或者自己家鄉(xiāng)的某一建筑物進行介紹。這樣,學生對作比較、列數字等說明方法有了綜合性的運用機會,實現基于文本而又超越文本的訓練要求。
說明文作為教材中的一種重要文體,是學生言語表達體系不斷豐富和完善的重要范本。教師應該從文本解讀和策略運用兩大維度入手,提升說明文教學的語用效度,從而成功實現說明文教學的有效突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