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揚中市油坊中心小學(212218) 王 燕
梳理品德與社會的教材,我們發(fā)現(xiàn)歷史題材的教學對品德教師來說存在著一定的難度,教師往往把品德與社會課上成支離破碎的歷史課或空洞的思想品德說教課,導致教學實效性不高。針對以上存在的問題,我和我的研究團隊決定突破難點,力求構建一定的教學模式讓教師手中有法,期望教師在規(guī)范的教學模式的示范引導下,提高教學實效。
通過理論學習和實踐探索,我們將“歷史內容”分解為這樣三類:歷史事件類;歷史人物類;歷史知識類。對《品德與社會》中的歷史專題模塊進行恰當?shù)亩ㄎ?,以更好地服務于教學。我們選定了研究內容”讓我們來尋根”一課,進行了課堂教學研究,期待能找到合適的教學方法。
嘗試按“學情調查,需要分析——搜集資料,指引吸納——巧設情境,入境激趣——創(chuàng)設活動,角色扮演——精選資料,理性上升”的步驟,在“史”“實”對接中積淀道德的方式組織學生學習,并在實踐中不斷反思、跟進。
1.學情調查,需要分析。在充分解讀了教材內容后,我們展開了學生的學情調查和需要分析,試圖通過分析來判斷學生的目前水平與我們期望學生達到的水平之間的差距。
通過對一個班級35名學生的初步調查,發(fā)現(xiàn)學生對長江、黃河這兩條河流的認識僅停留在名稱上,對長江、黃河的地理概貌、流經(jīng)城市以及對中華民族漫長歷史中產(chǎn)生的作用并不了解,學生自身的積淀較少,起點較低。我們擔心課堂上教師拼命地教授太多東西,學生無法及時地消化大量的新知識,使得課堂顯得沉悶、冗長。
2.搜集資料,指引吸納。為了更好地達成教學目標,我們布置學生課前搜集資料,讓學生在自主選擇、教師指導下主動吸納、學習。教師在上課前首先站在學生的立場上和學生進行前置性對話,抓住學生最熟悉的內容,尋找話題,讓學生處于“憤”“悱”之際,帶著探究的興趣了解史實,主動走進歷史的畫卷,追尋歷史蹤跡的過程。這一過程是學生自主學習的過程,是學生主動搜集、獲取并處理信息的過程,提升了學生的原始起點。
3.巧設情境,入境激趣。在教學中,我們力求選取典型事件、典型人物或事物進行評述,發(fā)展學生的思維。這樣,歷史才能駐扎在學生的心靈之中。于是,我們想到了用“探索與發(fā)現(xiàn)”的講述方式,確定了從“黃河印象——黃河探秘——古都之行”的教學感性流程。當播放”探索與發(fā)現(xiàn)”的片頭時,學生的“學習之門”瞬間被打開了,課堂縮短了教學內容和學生現(xiàn)實之間的距離,使黃河孕育中華文明這樣理性而學生難以觸摸的知識變得感性。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交流與合作,心靈互動。
4.創(chuàng)設活動,角色扮演。在“古都之行”的教學環(huán)節(jié)中,在學生感知了黃河的地理位置和河流走向后,教師立即帶領學生走進情境“探索與發(fā)現(xiàn)——黃河探秘之小小考古學家”?!斑@是一些考古學家陸續(xù)在黃河流域發(fā)現(xiàn)的出土文物,這些是什么呢?讓我們仔細看,大膽地猜一猜,看看哪一位同學最有考古學家的潛質?”在極富渲染性的語言下,學生饒有興趣地就大屏幕出示的幾件文物圖片展開了討論。這些感性的內容引發(fā)了學生的理性思考。在猜測與釋疑中,學生加深了對知識的印象。
5.精選資料,理性上升。在整節(jié)課中,教學中四次出現(xiàn)了”黃河母親”的雕塑,隨著教學的一步步深入,讓學生在雕塑前思考這樣的問題:“為什么在黃河的源頭設立這樣的一座雕像,站在這一雕像前,你想說什么?”同樣的問題,不同的情境,不同的感受。學生在經(jīng)過了一系列的學習過程后,較為全面地整理自己對黃河的認識,分析、歸納出黃河被稱為母親河的原因。
通過實踐,我們尋找到了一條歷史專題課堂教學的基本模式,而我們所探究的模塊教學,還需經(jīng)歷一個從粗坯形——修改形——穩(wěn)定形”的過程。這樣的模式不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萬能教學范式,旨在給教師一些“基本套路”,教師可以根據(jù)具體的教學條件或情境靈活調整,形成適合教學實際的“變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