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連祥 ,王春華 ,周婷婷 ,扈學波,張樹龍
(1. 山東大學 土建與水利學院,山東 濟南 250061;2. 山東大學 基坑與深基礎(chǔ)工程技術(shù)研究中心, 山東 濟南 250061)
復合土釘墻廣泛應用于各類基坑支護工程中,其中基坑直立開挖時常用到攪拌樁與土釘組合、攪拌樁與土釘和錨桿組合、微型樁與土釘組合、微型樁與土釘和錨桿組合、微型樁、止水帷幕和錨桿與土釘墻組合等幾種組合方式[1-2]。對于微型樁和帷幕共同存在情況下微型樁的位置對支護結(jié)構(gòu)的影響目前還沒有相關(guān)的研究,在相關(guān)規(guī)范中關(guān)于復合土釘墻的設(shè)計理論還相當缺乏,如《建筑基坑支護技術(shù)規(guī)程》[3]、《建筑邊坡工程技術(shù)規(guī)范》[4]在土釘墻設(shè)計中沒有考慮微型樁和帷幕的作用,在《復合土釘墻基坑支護技術(shù)規(guī)范》[5]中僅僅是考慮到帷幕和微型樁的抗剪作用,并沒有涉及到微型樁其他作用以及位置的影響,遇到此類問題時對于微型樁位置的確定有相當?shù)拿つ啃院碗S意性, 因此開展相關(guān)研究來獲得微型樁不同位置對復合土釘墻變形及受力特征的影響,對于推進基坑復合土釘墻理論和應用,幫助實際工程正確處理復合土釘墻結(jié)構(gòu)構(gòu)造具有一定意義。
工程位于京滬高鐵濟南西站附近,基坑深度為10.56 m,因環(huán)境限制,須直立開挖。基坑邊坡采用土釘墻與預應力錨索、微型樁、截水帷幕結(jié)合的復合土釘墻支護結(jié)構(gòu)(見圖1)。微型樁樁徑為180 mm,樁長14 m,間距為0.7 m。土釘成孔直徑為130 mm,錨索成孔直徑為150 mm,自由段長5 m。采用深層攪拌樁截水帷幕,樁長18 m,帷幕厚800 mm。
圖1 基坑支護設(shè)計剖面圖(單位: mm)Fig.1 Foundation pit supporting design (unit: mm)
根據(jù)巖土工程勘察報告,基坑邊坡支護結(jié)構(gòu)相關(guān)土層及計算參數(shù)見表1。
表1 土層力學參數(shù)Table 1 Mechanical parameters of soils
現(xiàn)場布置2個監(jiān)測點,其中A點處微型樁位于帷幕外側(cè),B點處微型樁位于帷幕內(nèi)側(cè)。兩個監(jiān)測點處設(shè)置坡頂水平位移和沉降、深層水平位移,土釘內(nèi)力等測點。
2.3.1 模型范圍
針對微型樁和帷幕的不同位置,分別建立數(shù)值模型來進行分析。模型A、B分別對應監(jiān)測點A、B。
模型高度取3倍的基坑開挖深度,高30 m。邊坡前后尺寸均為30 m,取3倍的基坑開挖深度,模型長度取一個支護單元。圖2 為模型網(wǎng)格。四面采用可動滾軸支座邊界條件約束側(cè)向變形,底面采用固定支座以約束豎直方向變形,頂面為自由面。
圖2 模型網(wǎng)格及土釘、錨桿布置Fig.2 Mesh of soil and soil nailing, anchor cable of model
模型中土體、帷幕采用實體單元模擬,采用摩爾-庫侖模型計算,錨索及土釘采用錨索單元來模擬,采用梁單元來模擬樁頂冠梁及腰梁,采用樁單元來模擬微型樁,采用襯砌單元來模擬面層。
2.3.2 參數(shù)設(shè)置
土層的參數(shù)按照表1取值,其中體積模量K和剪切模量G通過巖土勘察報告提供的壓縮模量計算得出[6-8],計算公式為
式中: E為彈性模量[9-10](一般取10~20倍的壓縮模量)。
微型樁:彈性模量為20 GPa,泊松比為0.22,截面積為 0.025 4 m2,截面慣性矩為5.15×10-5m4,樁土接觸面摩擦角為14.4°。面層:彈性模量為20 GPa,泊松比為 0.25,厚 0.08 m。帷幕:水泥摻入量為16%,水灰比為0.45~0.50,變形模量為3.13 GPa。土釘彈性模量為200 GPa,抗拉強度為360 MPa;錨索彈性模量195 GPa,抗拉強度為1 320 MPa。水泥漿黏結(jié)強度0.25 MPa,水泥漿黏結(jié)剛度為20 MPa。
(1)坡頂水平位移
由于場地條件限制,僅在坡頂冠梁上設(shè)置了位移監(jiān)測點。圖3為沉降位移實測圖。2個監(jiān)測點的沉降變化趨勢基本一致,但 A點的沉降要大于 B點。數(shù)值計算結(jié)果兩種模型沉降變化也一致,但沉降值基本相同。
圖3 現(xiàn)場監(jiān)測沉降位移圖Fig.3 Measured settlement displacement diagram
為考慮荷載因素的影響,分別在模型坡頂位置施加30 kPa和60 kPa的荷載,如圖4所示。在基坑開挖支護完成后模型 A的豎向位移為 2.54、4.04 mm,大于模型B的2.5。3.92 mm,與實測結(jié)果比較一致,可以判斷模型A沉降偏大。
圖4 加載時數(shù)值模擬沉降位移Fig.4 Calculated settlement displacements in loading
(2)坡頂水平位移
圖5為現(xiàn)場監(jiān)測的水平位移。2個監(jiān)測點水平位移變化趨勢基本一致,但A點水平位移略小于B點。無載時數(shù)值計算結(jié)果可以參考圖6中深度為0處的水平位移,從圖中可以看出,模型A坡頂水平位移在3種工況下均小于模型B。
圖5 水平位移隨時間變化趨勢Fig.5 Horizontal displacement trends with time
模型荷載為30 kPa時,開挖支護完成后模型A水平位移為7.11 mm小于模型B的11.6 mm,但荷載為60 kPa時模型模型A坡頂最大水平位移達到16.2 mm,大于模型B。
從實測及計算沉降、水平位移來看,本文均處于文獻[11]所列符合土釘墻變形范圍之中。
(3)深層水平位移
圖6 深層水平位移Fig.6 Deep horizontal displacements
實測深層水平位移中B點在施工中破壞,A點正常測量,圖6為深層水平位移圖。圖中,實測深層水平位移的曲線是以最深點為基準,測量的是坡面相對于測斜管最深點的相對位移,因此最深處位移為0。對比模型A、B兩種支護形式,從無載計算結(jié)果來看其側(cè)向位移趨勢基本一致,且位移大小相差不大,整體來看模型A位移略小。
從水平位移變形曲線來看,各工況開挖面以上均呈鼓肚狀,這種變形趨勢也基本符合復合土釘墻這種支護形式的變形規(guī)律[12-14]。實測曲線與計算曲線存在差別,分析其原因是由于施工現(xiàn)場影響因素較多,如臨時荷載堆放、局部超挖、水位變化、施工質(zhì)量等因素,這些因素具有不可預見性,在數(shù)值模擬中無法考慮,從而造成兩者出現(xiàn)差異。
圖7為加載30 kPa和60 kPa時深層水平位移圖。加載30 kPa時,基坑開挖支護完成后,模型A最大水平位移為14.4 mm,大于模型B的14.1 mm,加載為60 kPa時,模型A最大水平位移為20.9 mm,同樣大于模型B的19.4 mm。
圖7 加載時深層水平位移Fig.7 Deep horizontal displacements in loading
從以上豎向及水平位移分析來看,當坡頂無載時模型A坡頂水平位移略小,但模型B沉降位移和加載情況下的最大水平位移要小于模型A。且考慮到實際情況中坡頂不可避免的要有荷載,因此可以判斷模型B在實際中位移更小。
圖8為無載時基坑開挖支護完成后土釘軸力分布。土釘軸力沿釘長曲線呈現(xiàn)出兩端小,中、前部軸力大的形狀,其中,越靠近下層的土釘,其最大軸力點越開挖面,這種分布趨勢與文獻[12,14-15]所述復合土釘墻中土釘軸力分布形式基本一致。
圖8 各層土釘計算軸力Fig.8 Calculated axial forces of soil nailing
對比兩種模型來看,土釘軸力分布模式基本一致,兩種模型的軸力大小也基本一致,但除第一層土釘?shù)妮S力模型B大于模型A外,其余各層土釘模型A軸力略大。圖9為基坑開挖支護完成現(xiàn)場實測的土釘軸力圖。從圖中可以看出,兩者相差很小,互有高低,并沒有出現(xiàn)哪種模型軸力均大于另一種的情況。
圖9 各層土釘實測軸力Fig.9 Measured axial forces of soil nailing
實測中鋼筋應力計放置在理論滑動面處,不能反映軸力沿全長的分布規(guī)律,也不能確定軸力最大位置處,但可看出實測軸力值要大于計算值,同樣是由于現(xiàn)場的影響因素復雜,計算中均未考慮這些因素的影響。
圖10為加載30 kPa時基坑開挖支護完成后各層土釘軸力圖。圖中模型A各層土釘?shù)妮S力均大于模型B。
圖10 加載30 kPa時各層土釘計算軸力Fig.10 Measured axial force of soil nailing in a loading level of 30 kPa
從土釘軸力來看,模型A土釘軸力大,可以看出微型樁的不同位置對兩種構(gòu)件的土釘受力影響是比較大的,模型B對于支護來說比較有利。
(1)兩種支護模式下支護結(jié)構(gòu)的沉降、水平位移以及深層水平位移變形規(guī)律基本一致,無載時位移大小差別不大,但在荷載存在時微型樁位于帷幕內(nèi)側(cè)情況下位移相對更小。
(2)兩種支護模式土釘軸力的分布趨勢一致,無載時兩種模型差別不明顯,但受荷時微型樁位于帷幕外側(cè)情況下土釘軸力更大,土釘作為主要受力構(gòu)件且抗拉、抗拔能力較差,改善土釘?shù)氖芰χёo有利,可以判斷微型樁位于內(nèi)側(cè)時土釘受力更為合理。
微型樁的位置對于復合土釘墻支護結(jié)構(gòu)的變形、內(nèi)力還是有一定影響的,總體上變形、受力趨勢基本一致。在坡頂無荷載時,微型樁位于帷幕內(nèi)側(cè)還是外側(cè)差異還不是很明顯,但坡頂受荷時,微型樁位于帷幕內(nèi)側(cè)時位移更小,土釘受力更為合理,考慮到在實際工程中坡頂一般都存在荷 載,因此微型樁位于帷幕內(nèi)側(cè)更為合理,建議實際工程優(yōu)先采用。
[1] 楊志銀, 張俊, 王凱旭. 復合土釘墻技術(shù)的研究及應用[J]. 巖土工程學報, 2005, 27(2): 153-156.YANG Zhi-yin, ZHANG Jun, WANG Kai-xu.Development of composite soil nailing walls[J]. Chinese Journal of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2005, 27(2): 153-156.
[2] 楊志銀, 張俊. 復合土釘墻技術(shù)在深圳的應用和發(fā)展[J]. 巖土工程學報, 2006, 28(增刊1): 1673-1676.YANG Zhi-yin, ZHANG Jun.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composite soil nailing walls in Shenzhen[J].Chinese Journal of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2006,28(Supp.1): 1673-1676.
[3] 中國建筑科學研究院. JGJ 120-2012建筑基坑支護技術(shù)規(guī)程[S]. 北京: 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 2012.
[4] 重慶市設(shè)計院, 中國建筑技術(shù)集團有限公司.GB 50330-2013建筑邊坡工程技術(shù)規(guī)范[S]. 北京: 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 2013.
[5] 山東省住房和城鄉(xiāng)建設(shè)廳. GB 50739-2011復合土釘墻基坑支護技術(shù)規(guī)范[S]. 北京: 中國計劃出版社, 2012.
[6] 陳育民. FLAC3D 基礎(chǔ)與工程實例[M]. 北京: 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 2009.
[7] 孫書偉, 林杭, 任連偉. FLAC3D在巖土工程中的應用[M]. 北京: 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 2011.
[8] 彭文斌. FLAC3D 實用教程[M]. 北京: 機械工業(yè)出版社, 2008.
[9] 陳樹銘, 包承綱. 基坑支護中土釘墻的仿真數(shù)值計算[J]. 長江科學院院報, 1998, 15(5): 27-30.CHEN Shu-ming, BAO Cheng-gang. The simulation calculation soil nailing wall in foundation pit supporting[J]. Journal of Yangtze River Scientific Research Institute, 1998, 15(5): 27-30.
[10] 吳靜. 深基坑超前鋼管樁復合預應力錨桿支護數(shù)值模擬研究[D]. 武漢: 中國地質(zhì)大學, 2009.
[11] 楊育文. 復合土釘墻實例分析和變形評估[J]. 巖土工程學報, 2012, 34(4): 735-741.YANG Yu-wen. Case studies of composite soil-nailing walls and movement estimate[J]. Chinese Journal of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2012, 34(4): 735-741.
[12] 張尚根. 復合土釘墻支護FLAC3D數(shù)值模擬與實測結(jié)果對比[J]. 巖土力學, 2008, 29(增刊): 129-134.ZHANG Shang-gen.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FLAC3Dnumerical simulations and field test of composite cement-soil nailing wall retaining[J]. Rock and Soil Mechanics, 2008, 29(Supp.): 129-134
[13] 張尚根. 復合土釘墻變形分析[J]. 巖土工程學報, 2008,30(增刊): 243-246.ZHANG Shang-gen. Analysis of deformation for composite cement-soil nailing walls[J]. Chinese Journal of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2008, 30(Supp.): 243-246.
[14] 胡敏云, 彭孔曙. 復合土釘墻工作性狀的有限元模擬與分析[J]. 巖土力學, 2008, 29(8): 2131-2136.HU Min-yun, PENG Kong-shu, PAN Xiao-dong. Study on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composite soil nailed wall[J].Rock and Soil Mechanics, 2008, 29(8): 2131-2136.
[15] 王松雪. 復合土釘支護的 FLAC-(3D)數(shù)值模擬與理論研究[D]. 天津: 天津大學, 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