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 哲元冬維(天津外國語大學 濱海外事學院,天津. 30070;工人日報社,北京. 0000)
編輯語用對新聞報道客觀性的影響
——以《參考消息》報國際重點報道內容分析為入路
申 哲1元冬維2
(1天津外國語大學 濱海外事學院,天津. 300270;2工人日報社,北京. 100010)
摘 要:盡管幾乎所有的大眾傳播媒體都以真實性、客觀性為標榜,實際上在報道任何一種報道技術都浸透著媒體和媒體從業(yè)者的框架。即便是不進行獨立報道,僅以電訊稿組合為報道模式的媒體,其對電訊稿件的選擇和組合方式,最終亦會影響其報道的客觀取向。本文將這種討論視野之下的國際新聞報道“語用”規(guī)律進行基本的內容分析,尋找內地國際新聞報紙重點國際新聞報道語用規(guī)律對新聞客觀性的影響規(guī)律。
關鍵詞:新聞客觀性;內容分析;《參考消息》;國際報道
國際新聞報道常見的模式為對本國(地區(qū))受眾傳播他國新聞事件。一般認為,這種“言他”模式的報道客觀性較其他類別的新聞報道客觀性較強。但是,任何一種報道技術都浸透著媒體和媒體從業(yè)者的框架(Framing)。即便是不進行獨立報道,僅以電訊稿組合為報道模式的媒體,其對電訊稿件的選擇和組合方式,最終亦會影響其報道的客觀取向。
本文將這種討論視野之下的電訊稿件理解為國際新聞報道的語素,而對于這些語素的理解、甄別和運用,則為國際新聞報道的“語用”層面。通過對這種“語用”規(guī)律的內容分析,尋找內地國際新聞報紙重點、國際新聞報道語用規(guī)律對新聞客觀性的影響。
(一)樣本選擇
本文選擇我國發(fā)行量最大、售賣閱讀最廣泛,且不進行獨立報道以電訊報為特色的國際新聞專業(yè)報紙《參考消息》報為樣本。選擇重點報道最多、電訊組合式報道手段運用最為豐富的版區(qū),進行樣本抽取。
(1)全樣本采集:以正常終端售賣途徑取得的印刷報紙為標本(取樣地:天津),以圖書館館藏印刷報紙(取樣地:天津)和網上電子掃描文件(網站所在地:北京)為校對標本。采集期內連續(xù)收集《參考消息》報一版、二版全部超過1000字的“重點”稿件,剔除中國報道后為參考消息國際新聞重點報道樣本(一級樣本)。
(2)采集時段:以2014年11月15日至12月21日為采集期。此時段未有重大新聞主題發(fā)生,有利于常態(tài)化新聞標本的抽取。
(3)樣本剔除:根據內容分析中發(fā)現的典型語用規(guī)律,進一步選擇美國相關報道、俄羅斯相關報道為語用分析樣本(二級樣本)。
(二)內容分析
(1)初步編碼和觀察:以5年以上審稿經驗的央媒“把關人”為編碼員,對采得的樣本進行初步觀察。對于一級樣本單條報道中的電訊來源、條數、組合以及這種組合同播發(fā)稿件標題、導讀之間的影響關系等指標出發(fā),觀察《參考消息》報電訊語用的基本模式。設定系列觀察指標為:一級樣本觀察指標:1)新聞主題:對新聞標題進行態(tài)度評分,對新聞主題進編碼分類。2)涉及國家(地區(qū)):以報道主要指向的國家和地區(qū)、編碼、觀察報道涉及地區(qū)情況。二級樣本觀察指標:1)新聞基本指標:使用電訊條數、電訊來源、電訊字數。2)比較性指標(分列如下):本國電訊數:指主要位于該國,以該國立場發(fā)聲,或發(fā)行和電訊范圍主要面對該國的大眾媒體和通訊社電訊數量。外部電訊數:指他國媒體和不以某國利益立場發(fā)稿的國際通訊社發(fā)出的電訊。本國電訊數/外部電訊數:本國電訊數量/外部電訊數的比值。本國電訊字數平均占比:即本國電訊總字數/報道總字數的比值。
(2)編碼效度:同時對編碼員間的編碼效度進行驗核,保證編碼員間的編碼效度和確度。
(3)標題(主題)和報道態(tài)度分析:以報道主題和標題為主,結合報道全文,對樣本報道中表現對報道相關國家(美國、俄羅斯)的“報道態(tài)度”,按照“負向評價(1分)——略負向評價(2分)——中性評價(3分)——略正向評價(4分)——正向評價(5分)”的等距標準進行簡單計分分析。分析結果以Microsoft Execl電子表格軟件進行簡單數據處理。
(一)一級樣本關于報道對象和主題分析結果
一級樣本共收集新聞報道全樣本168篇,其報道主題的描述如下表1。報道主題中以國內政治事務為多(18.5%),頻度較高的排序依次為外交事務及國際關系(17.8%)、反恐及相關事務(16.7%)、地區(qū)事務和地區(qū)國際關系(14.3%)等。報道主題最少的為國內民生事務類別(0.59%)。(具體分析結果略)
一級樣本主要涉及的國家和地區(qū),頻道較高的分別為:美國(22.0%),俄羅斯(19.0%),烏克蘭(7.1%),日本(5.9%),法國(4.7%)(具體分析結果略)。由此結果可見,工業(yè)化國家和地區(qū)依然是國際報道的“主角”。俄羅斯和烏克蘭因為“烏克蘭問題”報道較多而進入本結果第2、3位。
(二)二級樣本編輯語用分析結果
二級樣本用稿模式分析結果見表1。分析中根據發(fā)現的情況,補充編碼設定了“未使用本國電訊報道篇數”,“未使用本國電訊報道的比率”(未使用本國電訊的刊發(fā)報道占總樣本的比率)兩個指標。
由表1結果可以發(fā)現,《參考消息》報重點國際報道大量使用多篇電訊集納為一刊發(fā)的方式。整體觀察樣本單篇刊發(fā)報道平均使用電訊稿3.93篇。尤其是俄羅斯主題的報道,這個均值達到5.96篇。
在制作報道時,《參考消息》報經常使用該國之外的媒體電訊而不是本國媒體的電訊為主要來源。表1中可見,即便是新聞事業(yè)最為發(fā)達的美國,未使用該國電訊的報道比率也達到45.4%。俄羅斯有關報道這個指標的結果比美國明顯偏低,僅16.6%。
而自本國電訊數/外部電訊數比率看,美國主題報道和俄羅斯主題報道并無明顯差異。
(三)二級樣本報道態(tài)度和編輯語用的關系
報道標題(主題)態(tài)度分析結果如表2。自評分綜合處理結果可以發(fā)現,俄羅斯報道評分均值比較靠近正向評價區(qū)間,該報對俄羅斯的報道具有明顯的正傾向,而對美國的報道主題靠近負向區(qū)間。
5級等距量表分析結果一般不進行復雜統(tǒng)計學運算,故本文僅計算均值和標準差以供參考。
表1 《參考消息》報國別報道編排用稿方式的觀察數據
表2 《參考消息》報國別報道傾向性評價等距評分結果
和上述二級樣本的編輯語用分析結果對照,造成俄羅斯相關報道和美國相關報道客觀性明顯差別的編輯語用要素為:使用電訊數量、外部電訊和本國電訊的使用比率(包括是否使用本國電訊、本國電訊在報道中的數量比、本國電訊在報道中的文字篇幅比)。
對于《參考消息》報的編輯行為最近有較多研究發(fā)表:干逸恬[1]等研究了美國大選時參考消息的報道框架。崔力文[2]研究了2008~2009年該報的涉臺報道。張廈[3]分析了該報中國報道,認為該報存在“主觀傾向性的編譯框架”。但上述研究除張廈之外,均存在抽樣過少的“遺珠”,亦較少注意該報單篇稿件(尤其是重點稿件)多電訊綜合編譯的特色。
陳力丹認為,新聞客觀性首先是一種客觀、不帶偏見的職業(yè)理念,其次體現于報道方式。[4]黃旦認為,(新聞)客觀性是指,意識到新聞報道中的“主觀”,從而要求事實與價值分開的一種專業(yè)信念和道德準則。[5]
而問題的另一面,大眾傳媒和從業(yè)者總是以一定的編采慣性和視野,對新聞進行選擇性報道。塔奇曼[6]認為,社會中存在一種“關于重要或者有益的判定成了眾人所認同和遵守的準則”,新聞報道什么選擇什么,自然是這些準則的反映。
黃旦[6]指出,新聞生產具備“自反性”和“索引性”,“正是通過‘索引性’和‘自反性’的循環(huán)往復,形成了人們理解解釋生活世界意義和秩序的一個個‘框架’”。
本文分析主要針對這種框架的微觀行為分析。
《參考消息》報重點國際報道,從表觀形式上看,一般遵從國際主流的新聞選擇“標準”,采納多種聲音但以外部聲音為主。這種編輯語用模式似乎可以保證新聞的客觀性。
但本文分析結果發(fā)現,首先其報道對象依然傾向于工業(yè)化國家尤其是英美等國,依然是國內政治、外交、國際關系、地區(qū)事務等“西方化”的主題。拉美、非洲的小國家和不發(fā)達地區(qū)只占比不到10%。從單篇主題看,《參考消息》報的報道依然與大型通訊社等“國際傳媒”的報道主題契合。例如,“普京國情咨文解讀”、“日本執(zhí)政黨勝選”、“美國誓言打擊IS”、“烏克蘭問題”等等。
其次,盡管《參考消息》報針對某國的報道習慣于使用其本國之外的“外部媒體”刊發(fā)的電訊內容。但這樣的“外部語用”模式并不導向純粹的客觀性。由本文分析結果可見,在國別和新聞重要性選擇,稿件重要性安排,稿件中的類別電訊使用等語用方式中,均體現著編輯框架,進而產生特定的報道態(tài)度。
這些編采行為特征也直接導致了上述評分結果呈現的具象:新聞編采的語用方式,直接導致了對兩國報道態(tài)度的差別,或者說客觀性的區(qū)別。
研究編輯框架的微觀行為特征有何現實意義?
雖然不可武斷地認為,采編框架的存在和新聞客觀性理論本身即為互斥,框架對新聞客觀性即為消解,但其中的沖突性元素也是非常明顯的。
本文以內容分析的手段,發(fā)現新聞生產中編輯框架產生的報道技術性元素。這種內容分析的意義在于提示一種更加縝密和精細的平衡報道思路:任何一個報道本身的客觀性,首先應該建立在客觀理念的信仰之上,而從方法論角度,應該注意報道選用任何一個角度和視野的衡平,即便是外部電訊和本國電訊的選用比例、選用篇幅等等細微環(huán)節(jié),也應該以客觀的方法論出發(fā),努力消解固有框架的影響。
參考文獻:
[1]干逸恬,董彤彤.《參考消息》對美國大選報道的框架分析[J].今傳媒,2013(5):38.
[2]崔力文.國際新聞編譯的選擇方法 以《參考消息》的涉臺報道為例[J].新聞世界,2010(12):94.
[3]張廈.《參考消息》中關于中國報道的框架分析(該文未發(fā)表,引自中國優(yōu)秀碩士論文全文數據庫)[D].
[4]陳力丹.新聞理論十講[M].復旦大學出版社,2008:110-112.
[5]黃旦,孫藜.新聞客觀性三題[J].新聞大學,2005(3):12.
[6]蓋伊·塔奇曼.做新聞(序言頁)[M].華夏出版社,2008:10.
中圖分類號:G2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15)16-009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