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霞
【摘 要】 目的:研究和探討臨床有效預防人工全髖關節(jié)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相關臨床護理措施和方法,從而為相關研究護理實踐提供依據。方法:本次研究的入選研究對象均為我院收治的實施人工全髖關節(jié)術的患者88例,隨機分為觀察組(采用預防干預措施)44例和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護理措施)44例。比較兩組研究對象實施不同臨床護理干預措施后的患肢周徑以及下肢深靜脈血栓發(fā)生情況。結果:①在踝上10cm周徑、髕下10cm周徑和髕上10cm周徑等三項指標上,組間比較觀察組的指標水平均顯著的優(yōu)于對照組,且組間數據差異均具有顯著的統(tǒng)計學意義(P<0.05);②下肢深靜脈血栓發(fā)生率組間比較,觀察組患者的發(fā)生率水平顯著的低于對照組,且組間數據差異具有顯著的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采取有針對性的臨床護理干預措施可以顯著降低患者下肢深靜脈血栓發(fā)生率,是臨床針對人工全髖關節(jié)術后患者實施護理可靠選擇。
【關鍵詞】 人工全髖關節(jié)術;針對性護理措施;下肢深靜脈血栓
【中圖分類號】R473.6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1007-8517(2014)16-0120-02
從相關的臨床數據和報道資料上分析[1-2]:對于人工全髖關節(jié)術后患者而言,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不僅對于相關患者的生活質量產生一定影響,同時對于患者的預后來說也極為不利。鑒于此,為了進一步研究和探討臨床有效預防人工全髖關節(jié)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相關臨床護理措施和方法,為相關研究護理實踐提供依據,本文總結了筆者近幾年臨床護理相關實踐,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次研究的入選研究對象均為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期間我院收治的實施人工全髖關節(jié)術的患者88例,其中男性58例,女性30例;年齡52~81歲,平均年齡(63.45±5.43)歲。隨機將患者分為觀察組44例和對照組44例。觀察組男性29例,女性15例;年齡53~81歲,平均年齡(65.33±7.55)歲。對照組男性29例,女性15例;年齡52~80歲,平均年齡(61.66±4.56)歲。兩組研究對象一般資料比較無顯著差異,具有可比性。
1.2 護理措施和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的臨床護理措施和方法[3]。觀察組采用常規(guī)護理的基礎上采用以下措施[4-5]:術前對患者的全身情況、凝血情況等進行認真評估后,根據病例特點針對性地向病人及家屬進行健康教育:①講解術后易發(fā)生下肢深靜脈血栓的原因及后果;②勸導吸煙者戒煙,避免高膽固醇飲食,給予低脂、富含纖維素飲食,多飲水保持大便通暢;③講解術后早期活動的重要性,指導患者掌握正確的方法。適度抬高患肢術后患者抬高下肢20-30度,有利于下肢靜脈回流,不易形成血栓。人工關節(jié)置換術后常放置引流管,必須定時擠壓引流管,觀察引流情況,保持有效引流。術后患者實施以下的早期活動計劃:①術后下肢處于外展中立位,麻醉作用消失后主動用力行踝關節(jié)背伸拓屈活動,每2h進行20次,并輔以下肢肌肉被動按摩;②護理人員從下至上對雙下肢腓腸肌及比目魚肌進行按摩,持續(xù)約10min,每半小時重復按摩,按摩約至術后3h結束;從術后3h開始,將手置于杯狀姿勢,對小腿腓腸肌及比目魚肌進行有節(jié)律的拍打,持續(xù)約10min,每半小時重復按摩,約至術后6h結束;③每2~4h協助翻身1次,翻身時避免內收內旋;④術后2~3d主動行股四頭肌及小腿肌肉收縮活動,100次/min。術后5~7d可在床上坐起2~3次/d.,不超過30min /次,以免髖關節(jié)疲勞,同時行髖膝關節(jié)屈伸活動,逐漸由被動到主動活動,活動時避免屈髖>90度。
1.3 觀察指標 觀察并比較兩組研究對象實施不同臨床護理干預措施后的患者踝上10cm周徑、髕下10cm周徑、和髕上10cm周徑(以上三項指標用來反映患者肢體的腫脹情況)以及下肢深靜脈血栓發(fā)生情況。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 SPSS18.0軟件,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 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護理后患肢周徑比較結果 兩組患者實施不同臨床護理干預措施后,觀察組患肢在踝上10cm周徑、髕下10cm周徑和髕上10cm周徑等三項指標水平均顯著的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顯著的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2 兩組患者下肢深靜脈血栓發(fā)生率比較 觀察組有2例患者出現了下肢深靜脈血栓,下肢深靜脈血栓發(fā)生率為4.55%;對照組有13例,下肢深靜脈血栓發(fā)生率為29.55%。兩組比較,觀察組發(fā)生率顯著的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顯著的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在臨床實踐的過程中,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是人工關節(jié)置換術后的最為常見的并發(fā)癥之一。從我國相關臨床統(tǒng)計數結果分析,實施人工全髖關節(jié)術后的患者,其臨床下肢深靜脈血栓發(fā)生率水平相對較高,超過40%,嚴重降低了相關患者的生活質量,同時也會對患者的心理狀態(tài)產生不良影響。由此可見,臨床上針對人工全髖關節(jié)術患者有效預防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干預措施的相關臨床研究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5-6]。
臨床上針對人工全髖關節(jié)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預防的相關研究和報道[7-8],得出針對人工全髖關節(jié)術后患者采用有針對性的臨床護理和干預措施,對于降低患者下肢深靜脈血栓發(fā)生率具有重要的臨床實踐意義。
我院在不斷總結實踐護理經驗的基礎上,結合我院的實際情況,對護理措施和方案進行了有效的改良,針對人工全髖關節(jié)術后患者的個體情況進行了創(chuàng)新的探索和完善,形成了一套有效預防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護理方案,并且通過臨床眾多病例的檢驗,其護理和干預預防效果得到了廣大醫(yī)生和患者的認可。
綜上,采取有針對性的臨床護理干預措施可以顯著降低患者下肢深靜脈血栓發(fā)生率,是臨床針對人工全髖關節(jié)術后患者實施護理可靠選擇。
參考文獻
[1]鄧秋霞,高嵐,王丹丹,等.集束干預策略在預防重癥缺血性腦卒中患者下肢深靜脈血栓中的應用[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3,(33):4119-4123.
[2]杜厚倩.下肢深靜脈血栓預防評估表在危重癥患者中的應用效果觀察[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3,19(24):3009-3011.
[3]肖乾燕,陳錦,葉錦,等.氣壓輔助治療預防膀胱腫瘤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的效果[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0,16(28):3447-3448.
[4]鄭普春,陳曉云,李寧.老年患者下肢深靜脈血栓的預防及護理[J].中華全科醫(yī)學,2010,8(2):258-259.
[5]李春霞,謝春雷,李愛文,等.早期活動對預防腦出血患者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作用[J].中華護理雜志,2011,46(1):37-39.
[6]常紅,劉淑珍,岳鵬,等.間歇式充氣壓力泵預防缺血性腦卒中后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護理[J].中華護理雜志,2011,46(7):714-715.
[7]胡昊,金偉,蔡林,等.氣囊壓力治療預防老年髖、膝關節(jié)置換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療效觀察[J].中華物理醫(yī)學與康復雜志,2010,32(1):61-63.
[8]林金礦,李毅中,俞海明,等.利伐沙班預防老年人髖部骨折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研究[J].中華創(chuàng)傷骨科雜志,2011,13(9):885-88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