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 濤 (廣西藝術學院中國畫學院 530022)
咫尺古韻扇文化
鐘 濤 (廣西藝術學院中國畫學院 530022)
扇子,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也有著內涵豐富的扇文化。隨著時代的發(fā)展,扇子由最先滿足社會政治的需要的禮儀扇逐漸成為與社會生活、風俗、書畫、戲曲等文化藝術密切相關的工藝品。咫尺之間,不僅展現(xiàn)了古代巧奪天工的制扇才藝,更承載著深厚的、富有民族特色的丹青文化。
咫尺;古韻;扇文化
扇子,在我國有著非常悠久的歷史,從古代眾多史料和文獻來看,扇子的問世最先是滿足社會政治的需要,然后才是生活的實用品。隨著時代的發(fā)展,扇子逐漸成為與禮儀、風俗、書畫、戲曲等文化藝術密切相關的工藝品。
有一種長柄大扇,并非用來納涼,而是由侍者手執(zhí),為帝王或王后障風蔽日所用,以后成為一種儀仗,所以又叫“儀仗扇”。 作為中國封建王朝統(tǒng)治的產(chǎn)物,儀仗扇經(jīng)常出現(xiàn)在貴族帝王威儀的儀仗中,儼然成為帝王貴族身份的象征。它的使用可追溯到戰(zhàn)國、兩漢之際。隨著封建中央集權的不斷加強,在一千多年的歷史發(fā)展中成為中國古代禮制性的重要組成部分。
作為被統(tǒng)治階級用來彰顯自己地位與特權的“儀仗扇”,最早稱翣,特指古代儀仗中用來抵御風塵的大掌扇?!缎⊙拧V服》中就有“大扇謂之翣”的記載?!毫牎皇莻€會意字,其形象為婢妾手執(zhí)羽扇侍立于主人身旁。這種儀仗扇,由奴隸或仆從執(zhí)掌,一方面給主人用以障塵蔽日,一方面凸顯主人的權威。
扇子作為遠古部族的產(chǎn)物,一直是人們生活不可或缺的生活用品。人們隨手獵取植物葉或禽羽,進行簡單加工后,用來遮陽生風,祛暑乘涼,是人們生活中重要的“涼友”。
西周時期,扇子開始走向實用,具有了生風納涼的功能。據(jù)東晉王嘉《拾遺記》記載,盛夏時,周昭王派人把涂脩國獻來的青鳳、丹鵲兩種名禽用其翅、尾,制成“游飄”“條融”“兮光”“仄影”四把名扇,讓宮女為他扇風祛暑,結果,“輕風四散,冷然自涼”,深受周昭王的喜愛。
當時,用羽扇消暑遠未得到當時社會的認可。即便到了直到春秋戰(zhàn)國時期,士大夫使用羽扇,還會遭人嘲笑,以為原始粗俗。晉·陸機《羽扇賦》載:“昔楚襄王會于章臺之上,山西與河右諸侯在焉。大夫宋玉、唐勒侍,皆操白鶴之羽以為扇。諸侯掩麈尾而笑,襄王不悅。”宋玉于是引經(jīng)據(jù)典,侃侃而談“鳥不能別其是非,人莫敢分其真贗。——混貴賤而一節(jié),風無往而不清”。諸侯皆曰“善”,于是折服了眾諸侯,這才算擺脫了持羽扇的尷尬。
扇子作為書畫藝術的載體,以其獨特的藝術形式而受到人們喜愛。歷代文人墨客、丹青妙手無不在扇面上潑墨揮毫,展現(xiàn)才情,這使得一把用于日常納涼的普通扇子搖身變成了具有文化傳承的藝術品。扇面書畫之所以特別受人重視,是因為它將扇子的實用功能與書畫的鑒賞、收藏功能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它既提高了扇子的品位,又使日常的生活物品有了情趣和文化內涵。
扇子與書畫結緣始于何時,沒有明確的文獻記載,從史料來推斷,在扇上進行書畫繪制應不晚于三國時期。唐代張彥遠在《歷代名畫記》中記載:“三國時楊修為曹操畫扇時誤點為蠅”;
隨著制扇業(yè)的進步和書畫技藝的發(fā)展,在扇面上進行書畫裝飾逐漸成為扇面不可缺少的元素,書畫共扇的情況開始流行起來,并最終發(fā)展到詩、書、畫、印同扇子融為一體,形成了多姿多彩而又獨具特色的中國扇文化。尤其隨著書畫界名家的加入使得一把普通用于降暑的扇子變成了具有收藏價值的藝術品。
如“明四家”“清六家”、近代的齊白石、張大千等,都有大量的扇畫作品傳世,名家畫扇使得扇面躍然成為中國書畫藝術寶庫中耀眼的風景。
在古代封建社會, 扇與女性具有一種獨特、緊密的情緣。在“三綱五?!薄澳凶鹋啊钡纳鐣?,女性通常只是男子的私人財產(chǎn),拋頭露面是一種不得體的舉止。在這種文化背景下,她們形成了含蓄內斂、柔情似水的行為特征,而扇子的遮掩恰好能夠表現(xiàn)出女性的矜持。作為女子,舊禮制下的公共場合是不易拋頭露面的,但有些場合節(jié)慶日她們又很想?yún)⑴c,此時這些團扇便成為她們最好的道具。女子即能用扇子遮住顏面又能撲蝶驅蚊,還不影響她們參與活動,扇子對她們來講真是既實用又方便還得體。
由此來看,扇子是一種非常適合女子雅集、外出活動最好的隨身工具了。女子透過紈紗既不影響女子交流,同時又能很好的通過半遮掩的行為體現(xiàn)女子良好的修養(yǎng)。這對女子來說以扇遮面當是最妥當?shù)慕浑H工具了,這也難怪當時“女子出門,必擁蔽其面?!绷恕抖Y記·內則》。
扇子作為禮物,從唐朝起就作為贈送友人的禮品。由于扇子是一種很個人化的物品,常年相伴,漸成心愛之物。所以,以扇相送,成為一種珍貴友誼的象征。在中國歷史上,有許多通過以扇為媒介傳遞的友情的佳話。
扇子還作為吉祥、清正、信物的藝術品,贈賜於友人。據(jù)南朝宋國劉義慶所撰《世說新語》記述:“唐代洛陽人家,端午時節(jié)有互贈遺辟瘟扇的風俗,以示祝福?!睎|晉時,新官赴任臨行前,上司贈扇一把。意思是到職為官后,要清廉剛正,“張揚仁義之風”。宋朝后,皇帝和大臣也常把畫好了的摺扇送給外國使節(jié)和商人,他們“每得一扇,自為珍物”。
扇子在漫長的發(fā)展歷程中,經(jīng)歷了從功能性到審美性的推演與過渡,使其從一個單純功能性的日常物品,逐漸產(chǎn)生了文化的豐富性與多元化,并形成了繽彩紛呈的扇文化景觀。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科技文明的進步,空調等降溫工具已進入尋常百姓家里,扇子的使用率大為減少,扇子的實用價值已大為減弱,炎熱的夏天即使沒有扇子也不妨礙人們享受空調帶來的降溫避暑的快意。從實用的角度看,扇子首先是作為納涼的用具而出現(xiàn)的,但在祛暑消熱的功能得以實現(xiàn)之后,人們開始賞玩這把雅袖之物,尤其是歷經(jīng)文人墨客的書畫和題跋,手工藝人的精雕細鏤與神思妙構后,扇子從始于實用最終進入藝術殿堂,成為雅俗共賞的藝術珍品。雖然扇子的實用價值已大不如前,但其美學價值和象徵意義並沒有因此而減弱,反而凸顯了扇文化的人文內涵與藝術品質。
[1]白文貴 著.《蕉窗話扇》.山西古籍出版社,1996.
[2]沈從文 著.《扇子史話》.太白文藝出版社,2005.
鐘 濤(1972—),男,廣西柳州人,副教授,碩士。廣西藝術學院中國畫學院,研究方向:中國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