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化川+李丹瑩
[摘 ?要]在五四運動及新文化運動中,地方精英以引領思潮傳播斡旋于政治舞臺,對馬克思主義早期傳播起到了積極推動作用。王樂平在山東創(chuàng)辦齊魯書社,支持勵新學會,為馬克思主義與山東學生搭建了一座傳播的橋梁,其歷史功績不容抹殺。
[關鍵詞]地方精英;馬克思主義;區(qū)域性傳播;貢獻
[中圖分類號] ?D231 ? ?[文獻標識碼] ?A ? ?[文章編號] ?1009-928X(2015)03-0021-04
社會發(fā)展從來都是非線性和非主觀性的,充滿了不可預知的偶然性和神秘性。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早期,僅為當時社會思潮之一,誰曾想馬克思主義信仰者卻能使之從理論走向?qū)嵺`,最后變?yōu)楝F(xiàn)實。而在山東,雖然中國共產(chǎn)黨建立組織(或曰團體)之歷史真相,已然淹埋在歷史長河中難以徹底考究,遺存文獻也只能略窺其端倪。但其間,地方精英以文化弄潮作為政治博弈的手段,初步推動了馬克思主義在山東的傳播與結果,卻仍是充滿了戲劇性的事實。
一、地方精英的研究緣起與歷史定位
早有學者指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之初,就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之始。”[1]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命題宏大,亟需加強“自下而上”的區(qū)域性和地方性研究。[2]美國學者柯文就認為:“采取這種做法的主要依據(jù)是因為中國的區(qū)域性與地方性的變異幅度很大,要想對整體有一個輪廓更加分明、特點更加突出的理解——而不滿足于平淡無奇地反映各組成部分間的最小公分母——就必須標出這些變異的內(nèi)容和程度。”[3]據(jù)了解,目前已有9個?。ㄊ校┖偷貐^(qū)展開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相關區(qū)域性研究,但在歷次學術史“研究述評”中,馬克思主義在山東的區(qū)域性傳播問題,卻皆未被提及。至于地方精英的早期貢獻,亦是語焉不詳,未見專論。
回溯既往,山東地方精英以王樂平為代表,經(jīng)由馬克思主義這一文化傳播平臺,在五四運動和新文化運動中崛起,并成功發(fā)展出一種以新文化應對和掌控學生運動與集團政治的新策略。[4]這一新策略,最初利用同鄉(xiāng)、家族、親朋等關系構成一個小型社會網(wǎng)絡,整合了一些社會資源,逐漸形成了導師與門徒的私人關系。藉由王樂平的這種“私人關系”,山東早期共產(chǎn)主義者秘密成立了一個共產(chǎn)黨團體。地方精英對馬克思主義傳播與博弈的最終結果,促成了中國共產(chǎn)黨得以在山東建立了組織(或曰團體)。地方精英的精神啟蒙作用,在此特定時間段發(fā)揮了無可替代的歷史作用。他們的開創(chuàng)之功,是值得尊重的。他們的歷史局限性,也是客觀存在的。
需要指出的是,地方精英的另一個社會身份,往往也是當?shù)厣铈诒娡闹R分子領袖?!霸诼浜蟮膰抑?,知識分子是少數(shù)的特殊人物,也是政治氣候的測量器。”[5]已有研究者指出,五四運動及新文化運動,“最初是地方精英而非學生起著主導性的作用”,山東即如此。[6]王鴻一、張公制、王樂平等精英知識分子順應民意,紛起抗爭,成為了時代的弄潮兒,對馬克思主義早期傳播起到了比較積極的推波助瀾作用。但地方精英的這種歷史貢獻,學界研究較少,或者習慣于以偏概全。不過事實勝于雄辯,王樂平的革命弟子王盡美、鄧恩銘等山東共產(chǎn)黨人,在這一時期與國民黨的政治博弈中,雖然明顯處于下風,卻業(yè)已在齊魯大地燃起了勢不可遏的燎原之火。至1945年,在山東白手起家的中國共產(chǎn)黨,從無到有、從弱到強,建立了第一個省級政權,實現(xiàn)了局部執(zhí)政。這一歷史地位的取得,追根溯源,是離不開地方精英的精神啟蒙與革命拓荒的。
二、馬克思主義傳播的社會基礎與傳播序章
20世紀80年代初,西方傳播學理論傳入內(nèi)地,促使國內(nèi)的傳播學研究日趨國際化。西方理論認為,傳播學以大眾傳播為主,而大眾傳播中的信息流動,首先抵達的是“意見領袖(Opinion Leader)”,然后再傳遞給受眾。意見或觀點通常是從廣播和印刷品流向觀點領袖,再從觀點領袖流向各社會階層。在每一社會經(jīng)濟層次和職業(yè)層次上,都存在著意見領袖。[7]而且,受教育程度越高,經(jīng)濟地位越高,信息就越容易被傳遞。[8]這一理論,能比較合理地解釋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的早期階段,地方精英為何能夠扮演啟蒙者的社會角色。這些先進分子,包括后來分化為無政府主義者、民粹主義者、資產(chǎn)階級革命派等,都對馬克思主義早期傳播及其中國化作出了貢獻。馬克思主義在山東的早期傳播,權威說法是具體經(jīng)歷了一個“由城市到農(nóng)村,先學生、后工人、再農(nóng)民”的傳播過程。[9]地方精英則在馬克思主義與學生之間,搭建了一道傳播的橋梁。
五四運動前夕,種種社會問題“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關注,這就為中國人接受馬克思主義提供了客觀的社會基礎”,社會上也形成了“一個比辛亥革命時期更龐大的知識分子群”,“出現(xiàn)了一個新的遠為壯大了的陣營”。[10]如此特殊的歷史環(huán)境給予了創(chuàng)建中國共產(chǎn)黨的特殊歷史契機。如果說,馬克思主義在五四運動之后傳入山東并傳播起來,在很大程度上是得地理與機遇(山東問題)之便而具有某種偶然性,那么山東黨組織則是中國共產(chǎn)黨在建黨伊始即已明確列入“建黨計劃”的必然產(chǎn)物。
馬克思主義在山東傳播的序幕,似可追溯到20世紀初。1906年秋,丁惟汾等在日本東京創(chuàng)辦《晨鐘》周刊,這是山東人所辦最早的革命刊物。同盟會會員欒星壑于1906年歸國后,在青島主持《晨鐘》國內(nèi)發(fā)行事務,參與創(chuàng)建震旦公學,青島很快成為革命黨人的活動中心。青島政治高壓較濟南稍緩和,遂成為山東革命的“孵化器”。1908年,同盟會會員陳干、劉冠三創(chuàng)辦了震旦公學,被譽為“山東革命的搖籃”。1907年冬,陳干接到章太炎寄自日本的書函一封:
明侯我兄如見:連接數(shù)書,未知復處。近接手書,知青島大有可為,喜極。鄙意學堂不當驟辦,蓋此事既須經(jīng)費,講師又不易求,不如專立學會,講社會主義為妙。溥泉可至青島一游,與同人開講社會主義一兩禮拜。但今尚無旅費,由日抵膠不過二三十元而已,不可驟得,君若能為溥泉籌集川資寄下,則甚好也。手此。敬頌歲祉。冬至后二日,章炳麟白。[11]
根據(jù)此函內(nèi)容,推知陳干曾向章太炎請教辦學事宜,章太炎提出一些具體建議,并推薦了溥泉(張繼)。張繼于1907年8月在東京成立了中國第一個研究馬克思主義的團體——社會主義講習會,以傳播社會主義理論著稱于當時。震旦公學所開設課程“注重國民真正之精神教育”,致使一些學生對社會主義理論也“頗能領略”。[12]這是迄今馬克思主義在山東傳播的最早一則文獻記載。這可以視為馬克思主義在山東地區(qū)的初始傳播。
三、風起云涌的學運之潮與政治博弈
濟南作為山東省的政治文化中心,雖然缺少青島的那種自由空氣,卻得天獨厚集結了大批地方精英。他們組建政黨,參與政治,引領時代風騷。地方政治中的政黨,往往是基于地緣或家族等私人關系網(wǎng)而非共同革命理念結合形成的小團體。這種團體的結合尤為牢固,甚至超越了某些依托“革命理想”組合起來的“革命團體”。換言之,在中國“熟人社會”的特殊國情之下,革命團體的紀律約束力根本無法與延綿數(shù)千年的鄉(xiāng)誼親情分庭抗禮。
山東的地方精英,在政治上能夠發(fā)聲并有一些話語權的,基本集中在省議會這個平臺。自民國初年,省議會逐漸形成了以王鴻一為領袖的“王派”和以張公制為代表的“張派”?!巴跖伞钡耐貘櫼?、王樂平等人,均為國民黨人。“張派”的張公制,則屬進步黨?!巴跖伞钡某蓡T,多來自魯西曹州地區(qū),又被稱為“曹州團體”。1914年2月,時任督軍靳云鵬解散了省議會,國民黨和進步黨均停止了活動。盡管政黨活動被取消,但是“曹州團體”依然存在。[13]于此亦可見政黨的凝聚力,確不如鄉(xiāng)情綿長穩(wěn)固。
地方精英以學生運動為契機,因勢利導,借助省議會等平臺展開了一系列政治博弈。1916年,被解散的省議會恢復活動,兩派議員重新集結,在選舉中展開了激烈競爭。代表北洋軍閥系統(tǒng)的軍事勢力,也參與到這一競爭之中。兩派為避免給他人以可乘之機,曾暫時妥協(xié),組織了“地方政治討論會”。但是這種互相妥協(xié),并不會長久。1918年第二屆省議會選舉時,為爭取選票,兩派重又分裂。督軍張樹元趁機推舉同鄉(xiāng)鄭欽擔任議長,王鴻一和張公制當選為副議長。[14]派系政治的掣肘制衡之弊,亦由此可見。
1918年秋,王鴻一發(fā)起成立“山東各界外交后援會”,省議會秘書長王樂平、省議員聶湘溪任干事,省議會遂成為全省愛國運動的領導機關。王鴻一也被譽為“蓋今世之一個真人也”。[15]11月中旬,在省議會的協(xié)助下,省立工業(yè)專門學校學生李開文等發(fā)起成立“山東學生外交后援會”,會址即設在“山東各界外交后援會”內(nèi)。這是五四之前,山東成立的第一個全國性學生運動組織。[16]王鴻一儼然成為山東政壇的領袖人物。
張公制也不甘示弱,奮聲疾呼。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fā)的第二天,時在北京的張公制和王鴻一,即召集參眾兩院山東籍議員共商計策,設法營救被捕學生。[17]7日,國恥紀念大會在省議會召開,與會民眾3萬余人。11日,山東籍旅京勞動者1萬余人在北京彰儀門集會,請求政府拒絕在巴黎和約中有關山東交涉問題上簽字。22日,濟南工人、學生及其他各界民眾10萬余人在南門外大校場集會。23日,濟南21所學校學生聯(lián)合抵制日貨,鐵業(yè)工人展開罷工支援學生的愛國斗爭。6月10日,濟南學生、商人、工人舉行了持續(xù)一周的罷課、罷市、罷工斗爭,要求政府懲辦賣國賊、釋放被捕學生等。6月上旬,省議會、省學生聯(lián)合會、省教育會等團體在省議會連續(xù)開會,于18日推選出赴京請愿代表83人,王樂平、聶湘溪等當選為議會代表。[18]當時社會輿論對省議會贊譽頗多,認為“省議會為外交問題出力甚大,處處在學生前面”。[19]“山東省議會在日益奮起的山東各界民眾中是最積極救國的,因而起到了帶動、組織作用?!盵20]沖在“學生前面”的地方精英,在聲援五四運動新平臺的博弈結果,似乎王派聲望略占上風。
倘若山東學運能夠成功,王樂平在山東之地位很可能無出其右者。然而,山東學運最后并沒有取得如北京學運的理想結局。其原因,大概是“跟北京軍警當局緩和的態(tài)度很有關系”。而山東等地方的學運“則沒有這么幸運,真正用軍警壓制學生運動的全是皖系及擁護皖系的軍閥——長沙的張敬堯、濟南的馬良、西安的陳樹藩、上海的盧永祥、杭州的楊善德、安慶的倪嗣沖、福州的李厚基”。[21]盡管山東當局對學生運動采取高壓態(tài)勢,省議會中的王派仍表現(xiàn)活躍。1919年底,省議會對張樹元提出彈劾并迫使其去職,樹立了省議會“地方民意機關”的良好形象。[22]王樂平在其間發(fā)揮出了舉足輕重的作用,所獲社會贊譽頗多。
四、地方精英的歷史局限與早期貢獻
眾所周知,五四運動主要是由社會精英領導的學生運動。這一集體政治形式,與地方精英所熟悉的派系政治很不同,以致于有些“水土不服”。據(jù)說山東省學生聯(lián)合會開始組織時,“由山東省議會議員多人參加,討論交還山東青島問題,迨后學潮漸次擴大,形成為真正群眾運動時,議會人士均藏匿不見?!盵23]面對大規(guī)模的集體政治活動,地方精英顯然并未做好準備,甚至有些驚慌失措。對于接踵而來的群眾運動,更是唯恐避之不及。他們的這些表現(xiàn),讓社會各界頗感失望。此后,安福系在山東建立地方組織“路礦維持會”,王鴻一參與其中,事為學生偵悉并公布于眾,王鴻一等遂為民憤所指。[24]7月21日,山東各界人士在省議會召開各界聯(lián)合救國大會,主席王鴻一剛開始致詞,便遭致聽眾的質(zhì)問和詬罵,只得悻悻退場。王樂平隨后發(fā)言,同樣遭到斥罵,亦被迫“遁去”。[25]王派聲望一落千丈,出現(xiàn)了戲劇性的轉(zhuǎn)折。
事實上,王鴻一對學生運動也確實不真正熱心,而是持保留態(tài)度,甚至認為是“不務正業(yè)”。1920年1月,北大新潮社干將徐彥之回濟南拜訪王鴻一。王鴻一明確反對學生辦雜志、結社團等活動,認為這是“務外”和荒廢學業(yè)。[26]雖經(jīng)徐彥之介紹,晤見蔡元培、李石曾,然“談許久不得要領,始知兩先生雖居北大中堅地位,其實是莫名其妙”。[27]失去了學生和群眾的支持,他在山東無異于自斷羽翼,田中玉趁勢恐嚇:“你在山東,我不保障你的安全?!痹诖饲閯葜?,王鴻一被迫辭職,離開山東。[28]此后,他與梁漱溟攜手鼓吹“村治”理論,基本上告別了政治舞臺。[29]
與王鴻一不同,王樂平對青年學生卻抱有相當?shù)恼螣崆?。?919年10月創(chuàng)辦齊魯通訊社,推動了馬克思主義書籍及各種進步書刊在山東的傳播,并成為傳播的主陣地。有研究者認為,馬克思主義在山東是“從1919年冬開始”傳播,以齊魯書社成立為標志。[30]隨著《新青年》倡導的新文化運動的展開,馬克思主義經(jīng)由齊魯書社這一傳播載體實現(xiàn)了其在濟南的傳播。省立一中和濟南第一師范均有師生訂閱《新青年》,各種共產(chǎn)主義讀物在山東頗為流傳。據(jù)山東督軍張樹元1919年6月11日發(fā)給北京政府的密電稱:“《共產(chǎn)黨宣言》時有發(fā)現(xiàn),均經(jīng)會電各該地文武,嚴防密捕?!盵31]各種新文化新思潮涌入山東地區(qū),地方精英創(chuàng)辦報刊、組建團體、傳播主義。在王樂平的影響和支持下,王志堅、王盡美、鄧恩銘等11人發(fā)起成立了勵新學會,會址設在齊魯書社院內(nèi),王樂平應邀出席成立大會。勵新學會的成立,被視作“為山東地方黨組織的產(chǎn)生奠定了思想基礎”。[32]進步社團的組建,為中共山東地方組織的建立創(chuàng)造了條件,推動了馬克思主義在山東的傳播,促進了馬克思主義與工人運動相結合并催生了中共山東地方組織。當時的進步報刊,曾稱贊齊魯書社和勵新學會為“濟南文化運動之曙光”。[33]而這道“曙光”的出現(xiàn),在很大程度上顯然要歸功于王樂平。
參考文獻:
[1]田子渝等.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初期傳播史[M].北京:學習出版社,2012.6.
[2]中國社會史研究呼喚本土化[N].人民日報,2012-5-31.
[3]柯文.在中國發(fā)現(xiàn)歷史——中國中心觀在美國的興起[M].北京:中華書局,1989:142-143.
[4]“地方精英(Local Elites)”較之傳統(tǒng)的“士紳”(gentry)概念,更看重精英與地方社會的關系。參見Joseph W. Esherick and Mary Backus Rankin.ed, Chinese Local Elites and Patterns of Dominance, Berkeley :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c1990.在省一級層面上,有些學者稱為“省籍精英”(provincial elites),見David D.Buck, “The Provincial Elites in Shantung during the Republican Period: Their Successes and Failures, ” Modern China, Vol. 1, No, 4(Oct.1975)。這導致“地方精英”概念備受一些中國學者爭議。
[5]張國燾.我的回憶(第1冊)[M].北京:東方出版社,1998:129.
[6]季劍青.地方精英、學生與新文化的再生產(chǎn)——以五四前后的山東為例[J].現(xiàn)代中國文化與文學,7.
[7]伊萊休·卡茨(Elihu Kate).二級傳播:對一種假設的最新報告[A].大眾傳播學:影響研究范式[C].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29.
[8]奧托·N. 拉森(Otto N. Larsen),理查德·J. 希爾(Richard J. Hill).一則新聞擴散中大眾傳媒和人際傳播的作用[A].大眾傳播學:影響研究范式[C].北京:61.
[9]中共山東省委組織部、中共山東省委黨史資料征集研究委員會、山東省檔案館編.中國共產(chǎn)黨山東省組織史資料(1921~1987)[M].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1991.13.
[10]胡繩.中國共產(chǎn)黨的七十年[M].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1991.11.
[11]此為章太炎寫給陳干的手書碑文拓片,現(xiàn)藏于中國革命博物館。引自陳雋、佟立容.陳干與辛亥革命史料一組,[J].民國檔案,1999,48(4)
[12]山東官報[J].78:37.
[13]濟南十日見聞記(二)[N].晨報,1920-12-12.
[14]張公制自傳[A].安丘文史資料(第11輯)[C].五四運動在山東資料選輯[C].431.
[15]王鳳鳴、寧秀芹.畢生盡瘁為民生的社會活動家——王鴻一[J].山東檔案.2007(4).
[16]田少儀.五四時期的山東學生愛國運動[J].山東文獻,1975,1(1).
[17]胡汶本、田克深編.五四運動在山東資料選輯[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80:255.
[18]五四運動在山東資料選輯[M].254.312-314.
[19]山東安福部之搗亂與被搗[N].晨報.1919-7-25.
[20]劉永明.國民黨人與五四運動[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339-340.又見王續(xù)添.論五四運動中的省議會[J].中共黨史研究,1999(4).
[21]陳志讓.軍紳政權——近代中國的軍閥時期[M].南寧: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114.
[22]呂偉俊等.山東區(qū)域現(xiàn)代化研究(1840-1949)[M].濟南:齊魯書社,2002:218.
[23]五四運動在山東資料選輯[M].241.
[24]方傳桂、王群演.砸昌言報館始末[A].五四運動回憶錄(下冊)[C].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79.705-706.另,7月21日這天,濟南各界群眾千余人在工人代表王春浦等領導下,將皖系政客集團安福系所辦《昌言報》報館搗毀,并將其經(jīng)理、主編等押出游街示眾.
[25]五四運動在山東資料選輯[M].418.
[26]徐彥之.濟南兩周見聞記(二)[N].晨報,1920-1-24.
[27]王鴻一.三十年來衷懷所志之自剖[J].山東文獻,1977,3(2).
[28]諶耀李.王鴻一先生榮哀錄[J].菏澤學院學報,1989(3).
[29]諶耀李.同盟會員王鴻一生平紀略[A].山東文史資料選輯第31輯[C].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91.
[30]王繼春.馬克思主義在山東的傳播[J].山東師大學報(人社版),1983.57(2).
[31]“五四”愛國運動檔案資料[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0.287.
[32]權恩奉.黨的創(chuàng)立和第一次國內(nèi)革命戰(zhàn)爭時期的山東地方黨組織[J].理論學刊,1984,62(1).
[33]晨報[N].1921-1-17.
作者閆化川系中共山東省委黨史研究室二處處長,馬克思主義理論博士后;李丹瑩系山東省濱州市機關保險處業(yè)務科科長,歷史學碩士。
責任編輯:劉 ?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