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霞[浙江財經(jīng)大學外國語學院, 杭州 310018]
試析湯婷婷《女勇士》文化回譯現(xiàn)象
⊙何 霞[浙江財經(jīng)大學外國語學院, 杭州 310018]
文化回譯是一種特殊的翻譯活動,以促進文化交流和傳播為旨歸,涉及源語文本到譯語文本再回到源語文本的雙重過程,或者以源語文化為背景而創(chuàng)作的文本回到源語文化文本的單邊過程。本文擬對《女勇士》漢譯的文化回譯現(xiàn)象進行個案研究,分析譯者對專有名詞、歷史典故和神話故事采取的文化回譯策略,旨在揭示《女勇士》的文化回譯對激活中國讀者淡忘的文化成果、提升中國文化形象,并促進中美文化交流和傳播的影響。
文化回譯 《女勇士》 漢譯
著名華裔美國作家湯亭亭的處女作《女勇士》被認為是華裔美國文學走向美國主流文學的代表作,最具里程碑意義。由于作者特殊的華裔身份,為了迎合西方讀者并在強勢的西方主流社會找到一席之地,這部作品以中國為背景,采用夾雜著漢文化元素的英文講述了第一代和第二代美國華裔的生活經(jīng)歷,改編了大量中國傳統(tǒng)文化和歷史典故。該小說被選為“美國華裔文學精品”之一(李劍波和陸承毅,1998:205),并由李劍波和陸承毅于1998年翻譯出版。這部基于中國語境創(chuàng)作的文學作品改編了大量中國傳統(tǒng)文化和歷史典故,創(chuàng)造出有東方特色的“新西方故事”。被譯介回中國的這些“新西方故事”不僅能激活中國讀者淡忘的文化成果,提升中國文化形象,也能促進中美文化的交流和傳播。面對似曾相識而又似是而非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和歷史典故,譯者回譯時應當采取何種翻譯策略?下面擬分析《女勇士》漢譯中的文化回譯現(xiàn)象。
據(jù)現(xiàn)有文獻,學界目前對《女勇士》漢譯研究主要有三個方面:一是文化身份構(gòu)建研究。代表性成果有周文革和楊琦的《從后殖民翻譯看〈女勇士〉的文化身份構(gòu)建》(2013),他們從后殖民角度分析了原作中的文化雜合翻譯現(xiàn)象。楊琦的《〈女勇士〉漢譯中的文化身份構(gòu)建》(2014),從影響《女勇士》漢譯的因素出發(fā),分析了翻譯過程中構(gòu)建出來的文化身份。二是回譯研究。華滿元(2011)從互文性理論視角分析了英原文與中國文化的互文性以及英原文與漢譯文之間的互文性,并從接受美學理論視角討論了漢譯文的回譯現(xiàn)象。馬慧(2013)借用斯皮瓦克的翻譯理論分析了《女勇士》漢譯本中中國文化元素的回譯及回譯過程中的譯者角色。梁月秋(2010)則分析了漢譯文對英原文中的語言雜合及文化雜合的創(chuàng)造性回譯翻譯。三是從女性主義翻譯視角進行研究。?;蹕桑?007)探討了譯者的性別意識在翻譯女性主義敘事策略過程中產(chǎn)生的影響。沈?。?013)從哲學、道德、操作層面批判了傳統(tǒng)忠實觀,并在西方女性主義浪潮中重建翻譯的忠實觀,探討了在中國語境下《女勇士》漢譯的忠實情況。
縱觀研究現(xiàn)狀,學界雖有從回譯角度探討《女勇士》的漢譯情況,但鮮有涉及文化回譯對激活文化記憶、提升本國文化形象和促進文化交流和傳播的影響。
馮慶華(2002:434)認為,回譯“就是對譯文進行再次翻譯,把自己或別人的譯文翻回原文”。方夢之(2004:4)認為,回譯是“把被譯成另一種文字的內(nèi)容再轉(zhuǎn)譯成原文的表述”。兩位學者的定義都涉及到兩次翻譯過程,即如果把原文看作A,把譯文看作B,回譯則涉及先從A→B,再從B→A。但是如果不存在源語文本A,只有根植于源語文化語境而創(chuàng)作的文本B,那么這時文本B被翻譯回源語文化作品。這種現(xiàn)象是否是回譯?筆者以為它也是回譯,只是需要從更廣的文化角度對此加以定義,即“文化回譯”是源語文化語境下創(chuàng)作的作品又被譯回源語文化作品的行為或這一行為的結(jié)果。《女勇士》中大部分內(nèi)容都涉及文化回譯,大致可以分為兩類:(1)非完全文化還原;(2)完全文化還原。
例(1)Chang Chung-ching,father of medicine,had told how the two great winds,yang and yin,blew through the human body.(Kingston,1976:31)
譯文:醫(yī)學界的先驅(qū)張仲景提出陰陽辨證之說。(李劍波和陸承毅,1998:56)
上例中,譯者對“yang and yin”,譯者做出部分回譯處理。張仲景在他的傳世巨著《傷寒雜病論》里提出“辨證論治”之說,并非“陰陽辯證”之說(維基百科)。而“陰陽”是中國古代漢族圣賢創(chuàng)立的哲學范疇。湯亭亭寫張仲景提出陰陽辯證之說,雜合兩種學說,想通過一個文化人物,傳遞“陰陽”和“辯證”兩種文化概念,讓西方讀者更多地了解豐富又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促進文化傳播。譯者在回譯時,“忠實”地譯為“陰陽辯證之說”,并非完全傳遞中國文化的事實。但不難看出,張仲景“陰陽”和“辯證”的中國文化在國外的傳播是正面積極的。
例(2)“We are going to carve revenge on your back”,my father said.“We’ll write out oaths and names.”(17)
譯文:“我要把仇恨刻在你背上,”父親說,“刻上誓言和名字?!保?1)
上例中,在中國,家喻戶曉的“花木蘭”并未背部刻字。譯者在回譯時,尊重湯亭亭創(chuàng)造花木蘭形象的意圖:“故意把花木蘭和岳飛的故事合并在一起,用男子的力量去增加女子的力量”(李劍波和陸承毅,1998:193),采用非完全文化還原的雜合翻譯,激活了被我們淡忘的文化記憶,讓花木蘭馳騁沙場和岳飛精忠報國的情景躍然紙上,并讓中國讀者能清晰地了解西方讀者是如何看待中國文化故事的,同時,也讓花木蘭的形象變得更加“剛毅”。
例(3)We would always win,Kuan Kung,the god of war and literature riding before me.(20)
譯文:可是無論怎樣,我們總會獲勝。關公,這位戰(zhàn)爭和文學之神總是助我一臂之力。(35)
上例中,譯者把“Kuan Kung,the god of war and literature”回譯為“關公,這位戰(zhàn)爭和文學之神”,而不是“關公,這位武圣”。眾所周知,關公即三國時蜀漢名將“關羽”,因其忠義,被清代崇為“武圣”(維基百科)。湯亭亭把歷史名人“關公”變形為“戰(zhàn)神”和“文學之神”,提升了“關公”這一文化形象。由此,我們可以看出中美兩國人民對“關公”這一歷史文化名人的不同理解。譯者在回譯時,并未將其完全還原為“武圣”,而是采用忠實原文的策略,譯為“戰(zhàn)神”和“文學之神”,以此提升“關公”的文化價值。
例(4)She said I would grow up a wife and a slave,butshe taughtme the song ofthe warrior woman,Fa Mu Lan.I would have to grow up a warrior woman.(9)
譯文:她說,我長大以后也會成為妻子和傭人,但是她把女中豪杰花木蘭的歌教給了我。我長大了一定要當女中豪杰。(17)
上例中,“Fa Mu Lan”這一廣東發(fā)音,本應是“發(fā)木蘭”,而譯者把她們完全回譯為“花木蘭”。如果譯者把她們譯為“發(fā)木蘭”會讓中國讀者一頭霧水,誤以為她們是歷史上的其他人物。為了方便中國讀者,譯者遵循“約定俗成”的回譯原則,把我們熟知的這位文化名人完全回譯為“花木蘭”,再現(xiàn)文化名人形象。
例(5)She could find descriptions of phenomena in ancientwritings——theGreen Phoenix stories,“The Seven StrangeTalesoftheGolden Bottle”,“What ConfuciusDid NotTalk About.”She could validate ghost sightings.(33)
譯文:她能從古書中找出這類描寫,例如她能用《聊齋》里的《青鳳傳》、黃鈞宰的《金壺七墨》和袁枚的《子不語》等故事來證實鬼的存在。(58)
上例中,譯者把“the Green Phoenix”譯為《聊齋》里的《青鳳傳》,“The Seven Strange Tales of the Golden Bottle”譯為黃鈞宰的《金壺七墨》和“What Confucius Did Not Talk About”譯為袁枚的《子不語》,因為張子清在組織“美國華裔文學精品”的翻譯工作時就明確提出“譯文中涉及中國的著作和文字,請查對中文原文”的要求(李劍波和陸承毅,1998:205)。所以,譯者增譯《青鳳傳》的出處《聊齋》,補全《金壺七墨》和《子不語》的作者,達到完全回譯。同時,這些完全回歸的文化,可激活中國讀者淡忘的文化記憶,方便中國讀者查閱相關資料并深入了解中國的文學作品。
例(6)There are six low phoenix notes and six high, six worldly environments,six senses,six virtues,six obligations,six classes of ideograph,six domestic animals,six arts and six paths of metempsychosis.(40)
譯文:鳳有十二聲,六高六低。風、寒、暑、濕、燥、火為六氣。人有六識、六德、六行;還有六書、六畜、六藝、六度。(70)
上例中,譯者把“six worldly environments”譯為“六氣”。正如王正良在《回譯研究》(2007:58)一書中指出,“國俗語義是語義民族性的一種表現(xiàn),它反映使用該語言的國家的歷史文化和民情風俗,具有民族文化特色?;刈g是國俗的載體,它要求我們在回譯時不忘國俗語義”。英語的“worldly environments”與漢語的“六氣”國俗語義不同。“六氣——風、寒、暑、濕、燥、火”是自然界六種不同的氣候變化,與人的健康相關,而“worldly environments”指包括大地、海洋、空氣、植物和動物在內(nèi)的自然物質(zhì)環(huán)境,與氣候無關,更與人的健康無關。譯者了解“worldly environments”的中國國俗意義,準確譯回“六氣”,反映出中國“天人合一”的思想。
譯者一方面完全還原《女勇士》中被改編的傳統(tǒng)文化故事,激活了中國讀者淡忘的文化成果記憶,另一方面非完全還原《女勇士》中被改編的傳統(tǒng)文化故事,使中國讀者能清晰地對比出中美兩個不同國家獨特的文化心理和世界觀,給中國讀者提供一個可以重新“審視”自己傳統(tǒng)文化的平臺,并通過“借鑒”和“吸收”西方的先進文化,以豐富本國文化。由此可見,文化回譯作為兩門語言、兩種文化之間交流傳播的一種重要渠道,可以使文化的本土特質(zhì)和外來特色彰顯出來,促進不同語言文化的和諧交融。
[1] Kingston,Maxine Hong.The Woman Warrior:Memoirs of a Girlhood Among Ghosts[M].New York:Random House,1976.
[2] 馮慶華.文體翻譯論[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2.
[3] 方夢之.譯學詞典[Z].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4.
[4] 華滿元《.女勇士》中譯本回譯問題探索[D].華中師范大學,2011.
[5] 林曉娜.湯亭亭——顛覆美國華裔文壇的女作家[OL]. http://www.xzbu.com/7/view-3437908.html ,2012.
[6] 梁月秋.論原文雜合的創(chuàng)造性翻譯:以《女勇士》為例[D].暨南大學,2010.
[7] 馬慧.華裔美國文學回譯研究——以《女勇士》為例[D].濟南大學,2013.
[8] 沈琛.女性主義視角下的翻譯忠實——以湯亭亭The Woman Warrior的漢譯為例[D].武漢科技大學,2013.
[9] 湯亭亭.女勇士[M].李劍波,陸承毅譯.桂林:漓江出版社,1998.
[10] 王正良.回譯研究[M].大連:大連海事大學出版社,2007.
[11] 楊琦《.女勇士》漢譯中的文化身份構(gòu)建[J].天水師范學院學報,2014(2):58-61.
[12]周文革,楊琦.從后殖民翻譯看《女勇士》的文化身份構(gòu)建[J].湖南科技大學學報,2013(1):11-15.
[13]祝慧嬌.女性主義視角下的翻譯詩學——以湯亭亭The Woman Warrior的漢譯為例[D].廣東外語外貿(mào)大學,2007.
作 者:何 霞,浙江財經(jīng)大學外國語學院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翻譯理論與實踐。
編 輯:郭子君 E-mail:guozijun0823@163.com